《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ppt(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桃溪中学 王良武一、考纲回顾考纲回顾o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o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了解题型特点二、了解题型特点o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客发笤溪客发笤溪叶燮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3分)(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1、省单科质检:、省单科质检:2、市单科质检:、市单科质检: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碧碧湘湘门门陶弼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注碧湘门即长沙(今
2、属湖南)城门。行(hng):行列。(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3分)(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3分)3、省综合质检、省综合质检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第5题。题题壁壁无名氏一团茅草乱莲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注】题壁:据卷九十六记载,这是题写在嵩山峻极中院的法堂后檐壁间的诗。本诗选自(千家诗。争似:怎似。榾柮(gdu):树根。5本诗以烧火为喻,通过茅草与树根的对比,劝谕世人,做人不能虚空而要扎实。请具体分析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6分)4、市综合质检、市综合质检龙
3、门龙门山色山色(明)翟廷蕙翠削芙蓉列画屏,水分双影蘸秋清。炎凉物态随时变,独尔高寒不带情。洛阳南郊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隋唐时遥对皇宫南门,又称龙门。芙蓉:莲花的别名之一。5.本诗第三、第四句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三、探寻答题思路三、探寻答题思路得分情况:得分情况:o省单科平均,得分率省单科平均,得分率46%;o省综合质检平均分,得分率省综合质检平均分,得分率39%;o市综合质检市综合质检1分,得分率分,得分率17%。(一)典型失误(一)典型失误o省综合质检:(省综合质检:(本诗以烧火为喻,通过茅草与树根的对比,劝谕世人,做人不能虚空而要扎实。请
4、具体分析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o例1、“一团茅草乱蓬蓬”中蓬蓬形象写出了草的空虚,与树根“满炉煨”表现出的实形成对比。草燃烧后是“蓦地空”的效果,而树根“暖烘烘”的效果形成无效与有效的对比。暗指人不能虚空与人要扎实更是形成鲜明的对比。(2)o例2、作者用茅草和树根对比,突出茅草虽多,一把火就会让它灰飞烟灭,又怎像树根一样扎实呢?给人以骨气的感觉,在炉火中慢慢熔化自己给人以温暖,所以,通过对比,我们知道做人不能像茅草一样虚无,应该像树根一样有骨。(9)o例3、烧火时,乱蓬蓬的茅草很快化为灰烬,不见踪影,所以诗人说茅草很虚空。而烧树根时,却能产生很大的热量,也不那么容易烧完,而是供给人们取暖用。
5、作者通过这告诫世人要做一个像树根一样有耐力扎实的人,而不能像茅草一样虚空而经不起考验。(1)市综合质检:(市综合质检:(本诗第三、第四句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o例4、作者受到了冷落,世态炎凉随着时间在变化,作者借莲花以自喻,唯独有你不随世态变化而改变感情,证明作者追寻的是莲花那种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品质。(9)o例5、作者观望龙门的景色,有芙蓉、水流、倒影等清秋时节的意象,不由发出了“炎凉世态、高寒不带情”的感慨,写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时光飞逝,万物骤变的无奈之情。(1)o例6、应用了融情于景的表达技巧,体现了“炎凉物态”。(2)失误缘由失误缘由o1、思想不清,答题不规范(例1
6、6);o2、要点偏移或缺漏(例1、2、3);o3、手法或情感判断失误(例4、5、6);o4、缺乏具体分析(例6)(二)答案示例(二)答案示例1、省单科质检:、省单科质检:o(1)诗句运用了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o(2)末尾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2、市单科质量检查、市单科质量检查o(1)“沉”字好,因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写出“沉”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7、o(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日烟,有如碧绿的水波浩荡。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远景,却又始终未着一“远”字。(3分)3、省综合质检、省综合质检o茅草燃烧前后情况的对比,两个“蓦地”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对比,“蓦地烧天”与“漫腾腾地”突出茅草的轰轰烈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蓦地空”与“暖烘烘”对比,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对比的运用,使形象更加鲜明,道理更加清楚,给读者的感觉更为强烈。(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语言表达2分)4、市综合质检、市综合质检o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在一、二句描绘龙门山色的基础上
8、,三、四句写自然万物的形态随着寒暑季节的推移而变,突出龙门山始终保持着高峻清寒的特点,表达了对炎凉世态的鄙视,对不随时世而变的高洁人格的赞颂。(手法2分,答“象征”或“双关”亦可;思想感情2分;分析及语言表述2分)(三)解题思路综合(三)解题思路综合两大得分障碍o读不懂诗o不会表达读不懂诗怎么办读不懂诗怎么办o揣摩诗歌的题目o理解分析意象o寻找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o作者背景特点o诗歌注解等不会表达怎么办不会表达怎么办1.搜索鉴赏的对应术语搜索鉴赏的对应术语o形象:生动、活泼、明丽、雄奇、萧条、清冷、凄形象:生动、活泼、明丽、雄奇、萧条、清冷、凄清、辽阔;清、辽阔;o语言:清新、朴素、华丽、活泼
9、、庄重、含蓄、明语言:清新、朴素、华丽、活泼、庄重、含蓄、明快、幽默;快、幽默;o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双关、反复、顶真、设问、反问);表达方对偶、双关、反复、顶真、设问、反问);表达方法(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法(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抒情直抒胸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议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议论。叙述。)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比兴、渲染、烘叙述。)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比兴、渲
10、染、烘托等)托等)o内容主旨:托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o思想感情:积极昂扬(喜悦欢快、旷达乐观),消极低沉(哀怨忧愁、离愁别恨、怀乡思亲、壮志未酬、激愤憎恶),平静淡远(恬淡闲适,寄情山水)2.运用规范的表达模式运用规范的表达模式如:“三句式三句式”答题模式答题模式o形象类:形象形象类:形象+特征特征+效果效果o语言类:含义语言类:含义+分析景象分析景象+情感(意境)情感(意境)o技巧类:手法技巧类:手法+分析分析+效果(情感思想)效果(情感思想)题干中如果明确提出鉴赏某种手法:o鉴赏对比手法,表达模式为:诗中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什么;o鉴赏情景交融,表达模式为:诗中
11、写了何景,渲染了何气氛,寄托了何感情;o鉴赏虚实结合,表达模式为:诗中何为虚景,何为实景,虚实结合有何作用;o鉴赏衬托手法,表达模式为:用什么衬托(反衬)什么,突出了什么等等。四、练习巩固四、练习巩固o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送柴侍御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注:流水,即沅水,流经武冈。(1)这首诗是作者为送别友人而写,第二句为什么说“不觉有离伤”?请简要分析。(4分)(2)起句“流水通波”一作“沅水通流”。你认为哪一种版本更好?为什么?(2分)答案示例o(1)
12、原因一:虽友人即将别离,但两地流水通波云雨相)原因一:虽友人即将别离,但两地流水通波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虽人分两地,但情同一心,离而不远,别而来同,明月共睹。虽人分两地,但情同一心,离而不远,别而来分。原因二:诗人是用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宽慰友分。原因二:诗人是用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宽慰友人。人。(答对一条原因给答对一条原因给2分,答对两条原因给分,答对两条原因给4分。分。)o(2)示例一:)示例一:“流水通波流水通波”更好,流水迢迢,烟波浩淼,更好,流水迢迢,烟波浩淼,诗人离别的怅惘与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诗人离别的怅惘与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1分)分)“流流水水”泛指水流,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泛指水流,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1分)分)o示例二:示例二:“沅水通流沅水通流”更好,写出了水流的名称与武冈相更好,写出了水流的名称与武冈相呼应,突出水路相同,诗人与友人别而未分。(呼应,突出水路相同,诗人与友人别而未分。(1分)分)“流水流水通波通波”则泛指水流,过于笼统。(则泛指水流,过于笼统。(1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