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3.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3.pptx(17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二、居民点的分类及我国居民点现状(一)分类我国居民点分为城市型和农村型城市型居民点一般又可分为市和建制镇两类我国的市按其人口规模分为特大城(1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大城市(指人口在50万以上,不足10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的城市)、小城市(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四类 第1页/共172页 建制镇还包括独立工矿区或旅游服务基地等。农村型居民点是指未建制镇和村庄,村庄依其规模大小,又可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二)现状第2页/共172页三、小城镇的概念 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小城镇可泛指较小的城市、建制镇(县城关镇和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以及集镇,本书中是指建制镇和集镇。按城乡二元的
2、划分,前者属城市范畴,后者为乡村范畴,客观上它处于城乡过渡的中介状态第3页/共172页第三篇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一章第一章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划第二节第二节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体系布局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体系布局第4页/共172页一、小城镇体系(一)小城镇体系的概念(二)小城镇体系的结构层次 小城镇体系一般由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和基层村四个层次组成。村庄是农村中组织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居民点,它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两个层次。中心村一般是村民委员会所在地,设有为本村和附近基层村服务的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基层村一般是村民小组所在地,设有仅为本村服务的
3、简单的生活服务设施。第5页/共172页二、小城镇体系布局应考虑的因素要有利于工农业生产,方便于生活要考虑小城镇的交通条件珍惜土地,节约用地居民点的分布要均衡要考虑建设条件的可能第6页/共172页三、小城镇体系布局的方法和步骤(一)搜集资料 (二)确定小城镇居民点分级(三)拟定小城镇体系布局方案第7页/共172页第三篇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一章第一章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第三节第三节 小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选择小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选择第8页/共172页小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1、便于组织生产与生活。2、便于运输。3、宜于建设。4
4、、卫生保健要求。第9页/共172页二、居民点用地适用性评价(一)一类地用地(二)二类用地 (三)三类用地第10页/共172页第三篇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一章第一章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第四节第四节 确定居民点的性质和规模确定居民点的性质和规模第11页/共172页一、确定居民点性质(一)确定居民点性质的依据 1、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2、县域规划 3、资源条件 4、生产基础第12页/共172页(二)确定居民点性质的方法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第13页/共172页二、确定居民点规模(一)居民点人口规模预测 居民点人口规模预测的方法有综合指数 法、
5、职工带眷系数法、劳动力平衡法、综合平衡法等。(二)居民点用地规模的估算 居民点用地规模主要是根据人口规模及 人均用地指标来确定其计算应根据人口规 模、农户数和户均宅基用地指标进行测算 第14页/共172页第三篇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一章第一章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用地规划第五节第五节 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第15页/共172页一、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的概念 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是在居民点性质和规模基本确定之后,在居民点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对居民点各组成用地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并为今后的发
6、展留有余地。居民点用地按使用性质分为居住建筑用地(R)、公共建筑用地(C)、生产建筑用(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公用工程设施用地(U)、绿化用地(G)、水域或其它用地(E)九大类用地。第16页/共172页 1、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以形成居民点工业小区。2、按居住小区、居住生活单元组成梯级布置,以形成居民点生活居住小区。3、配合居民点各功能要素,组织居民点绿化体系,建立各级休息与游乐场所。4、按居民工作、居住、游憩等活动特点,分布建筑群体系,形成居民点的公共活动中心。5、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居民点道路的类别,形成居民点道路交通体系。以上五个方面构成
7、了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第17页/共172页二、居民点主要用地的规划布置(一)工业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民点工业用地规划布置的任务在于全面分析与研究工业对居民的影响,使居民点的工业布局,既能满足工业生产工艺、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要求,又能避免或减少工业生产对居民点环境的污染等不利因素,促进居民点健康发展。(二)仓库用地的规划布置 仓库用地是指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它不包括工业企业和商业服务机构内部的仓库占地,而是指在居民点中需要单独设置的,短期或长期存放生产与生活资料的仓库和堆场。第18页/共172页 仓库用地的布置应满足仓库用地的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不能过高,土壤承载力要
8、高;必须具备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最好接近货源和供应服务地区,合理组织货区和货物运输,最大方便地为生产、生活服务;不同类型仓库最好分别布置在不同地段,同类型仓库尽可能集中紧凑布置,但居民日用品供应仓库应均匀分布,以便接近供销网点;仓库就有足够的用地,但不应浪费用地;仓库用地的布置应注意居民点的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产生,确定居民点安全。第19页/共172页(三)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用地的选择关系到居民点的功能布局、居住环境质量、建设经济及景观组织等各个方面,应慎重对待。一般选择适于各项建筑工程所需要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的用地,避免洪水、地震、滑坡等不良条件的危害,以节约工程准备和建设的投资;居住用
9、地的位置需按工业区的性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确定相对的距离与部位,在保证安全、卫生与效率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接近工业区,以减少居民上、下班的时耗;用地面积大小需符合规划用地所需,用地形态宜集中而完整,以利于集中紧凑地布置,节约市政工程管线的费用;尽量利用原有设施,以节约新区开发的投资和缩短建设周期,此外,用地选择在规模和空间上要为今后的发展留有必要的余地。第20页/共172页 居住用地的分布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中布置,且在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人为的障碍,组织用地时,常采用这种布置方式。另一种是分散布置,即当用地受到自然条件限制,或因居民点的工业和交通设施等的分布需要,或因农业良田的保护需要等
10、,需将用地采用分散布置的方式。第21页/共172页(四)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置 公共设施是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机构和设施的总称。它与居民生活和工作有着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公共设施网点的内容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点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其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居民的使用和经济的繁荣及今后的合理发展。公共设施的分布不是孤立的,它们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各类公共设施都要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公共设施是人流、车流集散的地方,要从其使用性质和交通状况,结合居民点道路系统一并安排;公共设施种类很多,而且建筑的形体和立面也比较丰富多彩,可以通过不同的公共建筑和其它建筑的协调处理与布置,利用地形等其它条
11、件,组织街景与景点,创造具有地方风貌的景观;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原有基础。第22页/共172页第三篇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二章第二章 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第23页/共172页一、道路交通规划的意义 道路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现代 工业 的先驱”。第24页/共172页二、道路交通特征(一)交通流的相互交叉(二)交通流向及流量的不稳定性(三)道路交通需要很多附属设施和管理设施(四)道路交通的速度、流量及密度的关系第25页/共172页 1、速度与密度的关系 其关系是直线关系,直线公式为:V=a-bk 式中a、b为常数,当k0时,V值为理论最高速度
12、,即畅行速度Vt。第26页/共172页 2、交通流量和密度的关系 交通流量和密度的关系为一抛物线形状,且两端为零。3、速度与流量的关系 速度与流量成抛物线关系,在最高速度时,其流量为零,当密度等于阻塞密度时,速度、流量也均为零;只有当一定速度 Vm时(既临界速度),才会得到Qm的峰值C,也就是最大流量。第27页/共172页三、道路上的通行能力 道路上的通行能力,是指一条道路在交通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量 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第28页/共172页第三篇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二章第二章 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第二节第二节 交
13、通规划交通规划第29页/共172页一、道路交通规划的调查工作 交通现状调查内容包括运输方式的种类,主要交通线的分布,区内外各主要交通点之间的距离及客货交通数量、运输量、交通工具种类、客运项目等,并将结果分别编制成各种调查表。其调查方法可采用起讫点调查。起讫点调查又称OD调查(Origin Destination Survey)第30页/共172页 OD调查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客流调查常用家访调查法,货源调查常用发(收)表调查法,此外还有路边询问调查、工作出行调查、运输集散点调查、公交线路调查等方法。第31页/共172页二、远景交通量的预测(一)远景交通量的预测方法 交通量的预测方法
14、最常用的是回归模型预测。设交通量是社会的一部分,在各种因素影响的某一均衡状态下,有实际交通需要量时,用函数来表示交通量和人口或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并用统计方法将其定量化,求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得到预测未来交通量的计算方法。第32页/共172页(二)远景交通量预测程序 1、根据起讫点调查表(OD表),分析计算现时发生交通量与现时人口和各种经济指标、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2、根据远景人口、各种经济指标、土地利用的数值来推算远景的交通发生量。3、根据起讫点调查所得出的出行特点,分析交通量在各地分布的比率,并以此推算远景的分布交通量。4、推算远景分配交通量,即根据运输对象和交通特点,确定各
15、种运输线路的交通量。第33页/共172页三、交通运输结构的确定(一)各种运输工具的经济运距和服务范围 常见的几种交通手段的运输速度为:自行车12公里/小时,摩托车18公里/小时,在汽车专用道路上为36公里/小时,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为12公里/小时,载重汽车为15-50公里/小时,火车为30-50公里/小时,直升飞机为125公里/小时,螺旋桨飞机为115公里/小时,喷气式飞机为125公里/小时。第34页/共172页(二)运输对象对运输条件的要求 运输对象主要有客、货两类,客运包括旅行、游览等项目,对运输条件的要求是在速达的基础上,力求安全、经济、舒适、方便,而且要有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在货运中,
16、由于货物种类不同,包装方式不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也不同 第35页/共172页第三篇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二章第二章 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第三节第三节 公路用地规划公路用地规划第36页/共172页一、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路基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必须稳定坚实。(二)路面 路面是直接承受车辆碾压的行车地带(三)路肩 路肩是指路面两侧路基边缘以内的地带,它是用来支持路面,临时停靠和供行人步行之用。第37页/共172页二、公路的分级与主要技术指标(一)公路的分级 高速公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一般能适应的年平均昼夜汽车交通量
17、为25000辆以上。一级公路连接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点工矿区,可供汽车分道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部分立体交叉的公路。一般能适应的年平均昼夜汽车交通量为500025000辆。第38页/共172页 二级公路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等地的干线公路,或运输任务繁忙的城郊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5000辆。三级公路沟通县及县以上城市的一般干线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辆以下。四级公路沟通县、镇(乡)、村等的支线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辆以下。第39页/共172页(二)各
18、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1、行车速度 表344第40页/共172页 2、路面宽度 3、路基宽度 4、平曲线半径第41页/共172页 5、停车视距 为了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应使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它由三部分组成,即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安全距离,其公式为:第42页/共172页式中 S停车视距(m)V计算行车速度(Km/h)k汽车制动器使用系数,一般采用1.21.4 h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系数 i路线纵坡度,上坡时取“”,下坡时取“”t1司机反应时间,一般取0.51.5S i0安全距离,取510m6、纵坡度第43页/共172页三、公路的选线
19、 1、平原、微丘陵地区的选线 这类地区地面比较平坦,高差变化不大,大多为耕地,居民点较密,水路、河叉、湖泊较多。路线应力求顺直短捷,一般允许设置几公里以上的长直线,为确保行车安全,在长直线尽头不应设置小半径的平面曲线。路线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密集的居民点,但为了使用方便也不能离开太远,必要时可修建支线进行联系,做到既方便运输又保证安全。当路线通过靠河低洼的村庄和田地时,应争取靠河岸设线,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田护村。当线路与铁路或其它公路相交时,尽可能以正交或不小于45度角的斜交通过。第44页/共172页 2、山岭、重丘陵区的选线 这类地区的地形复杂,山坡陡峻,溪流湍急,沟谷多而曲折,土
20、层浅溥,地形复杂,公路选线较为困难。山丘区公路选线应满足下列要求:(1)在复杂的山岭、重丘陵区的自然条件下,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定性。(2)公路在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上应配合恰当,符合技术标准的规定,能保证汽车以计算行车速度安全行驶。(3)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数量,降低造价。(4)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各种经济建设的要求。第45页/共172页 (5)使公路的造价最低,日后的养护和汽车运营费用最经济。(6)既要符合已定的路线技术标准,又要考虑便于今后改建提高公路等级。当采用分期修建时,必须严格掌握分期修建的标准,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公路选线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选线时应有
21、大比例尺的地形图资料,并要进行现场选线和多方案的论证选优。第46页/共172页四、公路用地面积概算 昼夜交通量一般采用下列经验公式计算:A 2 N/(d p)式中:A昼夜平均交通量(辆/昼夜)N年平均货运量(吨)d汽车运输天数(天)P每辆汽车的平均载重量(吨/辆)除货运量外,还应包括客运交通量。在总交通量的基础上,确定公路技术等级。第47页/共172页 根据公路技术等级,确定公路的路基宽度,再结合路沟和绿化带占地宽度,总和即为公路占地宽度。公路用地宽度路面宽度两侧路肩宽度两侧边沟宽度其它用地宽度 式中:路面宽度两侧路肩宽度路基宽度 边沟宽度边沟底宽2边坡沟深 用公路宽度(米)乘该路线长度(米)
22、,再除以666.7 平方米,即为该路的占地面积(亩)。再加上养护公路用地和沿线设施用地。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可以算出该区域每条不同等级的公路占地面积,总和即为该区域公路占地面积。第48页/共172页第三篇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三章第三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第一节第一节 供水量预测供水量预测 第49页/共172页一、需水量预测(一)工业用水 1、趋势法:用历年工业用水增长率推算将来 工业用水量。计算式为:Qi=Q0(1+a)i 式中:Qi 预测某水平年工业需水量 Q0 预测起始年工业用水量 a工业用水年平均增长率 i从起始年至预测年的间隔时(年)该法简单易行,但
23、选取历史资料应是工业发展稳定的阶段,且时段不宜太短,用水量数值应较为准确。第50页/共172页 2、分类预测法 将本地工业分成几大类,分别用不同方法预测用水量。3、系统分析法 由于影响工业需水量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产品结构,又有目前水平和技术、经济能力;既有需水量又有可供水量制约。就工业本身而言,既要考虑内部因素又要考虑外部因素等等,因此可能有多种需水方案,应对这些方案进行系统分析和经济效益分析,进行综合评判,所以理应进行多目标分析的决策,选择应采取的非劣方案和优化决策。第51页/共172页(二)城镇生活用水 一般城镇生活用水的增长速度是有规律的,可以用外延或简单相关方法预
24、测未来用水量,用水定额要以现状调查为基础,分析历年定额变化情况,或进行用水定额与当地人均收入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并考虑不同水平年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节水等因素。第52页/共172页(三)农村用水 1、农村居民生活用水 通过典型调查,按人均用水标准进行估算。2、牲畜用水 通过调查或参考有关资料确定各种牧畜或家禽用水定额,然后进行预测。第53页/共172页(四)农业灌溉用水 农业灌溉用水包括种植业灌溉用水和林、牧业灌溉用水。农灌用水受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地区和时间上变化较大;同时还与作物品种、组成、灌溉方式、管理水平、土壤、水源以及工程设施等具体条件有关。农业灌溉主要包括大田、水稻和菜田的
25、灌溉。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在以旱作为主的条件下,宜选择50%和75%两种保证率。第54页/共172页 1、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定额 农作物需水量一般指农作物在田间生长期内植株蒸发量和棵间蒸发量之和(又称腾发量),一般通过灌溉试验确定,缺乏资料时可应用邻近相似地区实验资料确定。目前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依据当地气象因子,利用经验公式(如彭曼公式)进行“潜在腾发量”计算。2、灌溉制度和灌溉定额 灌溉制度指在一定气候和农业栽培技术条件下,使作物获得某种计划产量对作物进行适时适量灌溉的一种制度,它包括灌水时间、灌水次数、灌水定额(立方米/公顷)。第55页/共172页 3、综合灌溉定额 在确定了作物种植结构以后,
26、应依据各种作物的设计灌溉定额,计算综合灌溉定额。通过数学规划方法,在可供水量一定的条件下,优化了种植结构,相应减少了耕地总的灌溉用水量。4、设计灌溉面积 在设计保证率条件下对可能供农灌的水量进行规划,基本采取“以供定需”的作法。第56页/共172页 5、渠系水利用系数 渠系水利用系数()指净灌溉用水量(W净)与毛灌溉用水量(W毛)之比值。=W净/W毛 设干、支、斗、农、分别表示干、支、斗、农各级渠道的加权平均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则:=干支斗农 综上所述,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灌溉用水量预测考虑以下因素:(1)灌溉面积的发展;(2)不同保证率情况下的不同灌溉方式;(3)不同作物组成及灌溉定额;(4
27、)渠系水利用系数的提高。第57页/共172页二、可供水量预测 可供水量一般是指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或不同频率,考虑需水要求,工程设施可提供的水量。计算全区域工程可供水量一般先从单项工程入手,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计算。(一)蓄水工程 1、水库:以表示月进库水量,M表示月需水量,V 表示水库补充的月需水量,则:当=M时,=M ;M时,=+V 2、多年调节水库:一般利用多年实际运行资料,按年实际供水量进行计算。3、小型蓄水工程:一般采用“复蓄系数”法(指蓄水工程每年利用的水量相当于库容的倍数)。可通过典型工程分类实地调查分析确定。第58页/共172页 (二)引水工程 1、大、中型引水工程一般按选择的
28、典型年进行计算。在引水工程所在河道来水过程线确定后,可供水量取决于渠道过水能力、下游河道流量要求,以及用户用水要求。2、小型引水工程采用灌溉面积和毛灌溉定额反推引水工程可供水量。W可供=n A M 式中:W可供 某水平年、某一来水频率引水工程的可供水量 n某一来水频率引水工程的可供水系数 A 引水工程的灌溉面积 M 某一来水频率相应毛灌溉定额第59页/共172页 (三)提水工程 提取地表水工程:从河道提水的最大提水量取决于河道流量、下游河道流量要求以及提水能力。机井工程:地下水可供水量应在地下水源评价和计算总补给量的基础上,按照机井提水能力进行计算。(四)其它 污水利用量、微咸水利用量以及海水
29、利用量等可参照地矿和水利部门的研究成果,按照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开采量。第60页/共172页第三篇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三章第三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第二节第二节 灌排渠道规划灌排渠道规划 第61页/共172页一、灌溉渠道规划 1、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既定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水面积。2、渠道布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水损失小。3、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4、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划和土地规划其他项目的合理布局创造良好的条件。第62页/共172页二、排水沟道规划布置 1、各级排水沟要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的最低处,以便能
30、排除整个排水地区的多余水量。2、干沟出口应选择在承泄区水位较低和河床比较稳定的地方。3、下级沟道的布置应为上级沟道创造良好的排水条件,使之不发生壅水。4、各级沟道要与灌溉渠系的布置、土地利用规划、道路网、林带和行政区划等协调。5、工程费用小,排水安全及时,便于管理。例如骨干沟道尽可能布置成直线,但当利用天然河流作为干沟时,就不能要求过于直线化。另外排水沟还要避开土质差的地带,同时也不能给居民区的交通带来不便等。第63页/共172页第三篇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四章第四章 耕地内部规划耕地内部规划第一节第一节 耕地组织形式耕地组织形式第64页/共172页一、耕地利用的组织(一)
31、种植结构的确定 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即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第65页/共172页 种植制度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包括确定种什么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果树、牧草等),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的布局问题;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即复种或休闲问题;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套种或移栽;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与连作问题;养地制度
32、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第66页/共172页 作物种植结构是指一定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比例与结构。确定合理的种植结构必须综合考虑下列四项原则:即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用地原则);用地与养地结合(养地原则);因地种植,综合平衡(生态原则)和经济实效原则(经济原则)确定种植结构的依据主要有 1、农作物对生态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2、当地的技术经济条件(1)劳动力条件 (2)农业技术装备程度(3)农业工艺技术 3、市场需求第67页/共172页(二)确定种植结构的方法 1、常
33、规方法:首先根据社会需要研究粮食和经济作物、主粮与杂粮、夏粮与秋粮作物、粮食与饲料和绿肥作物的比例,然后再根据具体条件研究确定作物的比例。以进一步确定各种需求指标。第68页/共172页 2、数学模型法:应用数学模型法可以合理解决作物组合的选择,作物种植面积的合理构成及作物合理布局等问题。主要的模型如线性规划模型。3、计算机模拟:通过计算机建立决 策支持系统,对作物种植结构、面积进行咨询决策。第69页/共172页二、耕地利用组织形式 (一)轮作区组织形式:又称固定轮作区或分区轮作。是把一定范围内的土地,根据轮作周期的年限划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土壤肥力近似的轮作田区,轮作田区是作物轮换种植的基本单
34、位。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的轮作换茬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作物。实行轮作区组织形式的地区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具备适合本地区的科学轮作制度;种植计划比较稳定,年际间作物种植与面积变动幅度不应超过510;单位土地经营范围稳定,土地集中连片,农田基本建设标准高。第70页/共172页 (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又称分块轮作。即根据作物生长的要求和土壤、水利等情况,在耕地范围内划分作物种植区(如棉花区、蔬菜区、旱粮区、水稻区、饲料种植区等),再在种植区内划分耕作田块,轮换种植作物。作物换茬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根据需要和作物前后茬口,每年每季在田块上具体落实。这种组织形式的不足之处是,年际甚至每季作物种
35、植比例不稳定,作物安排比较分散,不便于管理和机械耕作。目前我国农村主要都采用这种组织方式,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下,耕地组织形式只能够采用这种组织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比较灵活机动。第71页/共172页 (三)一些适应分户经营体制的耕地组织形式 1、种植大户的耕地组织: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为了扩大经营规模,除按人口分出口粮地外,其余土地进行承包经营,使经营规模扩大。各户在经营范围内,划分地块,分块种植,实行固定的轮作制度。2、统分结合的耕地组织:即将土地分作若干轮作区,在每个轮作区内划分地块,分配给农户,在不同的轮作区内,种植统一的作物,实行统一的轮作制度。此外,也有的地方,采用大统一,小自由
36、,规定在某一轮作田块内不得种植某种作物。例如:种植棉花,病虫害是一项必须统一防治的工作,所以规定种植棉花必须种植在规定的范围内,非种植范围内不得种植。第72页/共172页第三篇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四章第四章 耕地内部规划耕地内部规划第二节第二节 耕作田块规划耕作田块规划第73页/共172页一、耕作田块的概念 耕作田块是以田间道路、护田林带、末级固定沟渠所围成的地段,是进行田间耕作、生产管理、轮作倒茬和平整土地的基本单位。耕作田块的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耕地单元自身的要素的规划,包括单元方向、边长、形状等;二是耕地规划单元地域范围内的田间工程设施(灌排沟渠、护田林带、田
37、间道路等)的规划。第74页/共172页二、规划单元的方向确定 1、要有利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要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 3、要有利于水土保持:当耕作方向与等高线走向相一致时,可以减少地面径流量和对土壤的冲刷量。第75页/共172页 4、要有利于田间灌溉 5、要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 6、要有利于防风 7、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第76页/共172页三、耕地地规划单元的大小和形状 1、长度:单元长度通常要求根据机械作业、土地平整、农田灌溉和排水等的要求来确定。2、单元宽度:确定单元宽度时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田间机械作业的幅宽、末级固定渠道的间距和林带防风的距离。3、单元的形状:为了适应田间机械作业的要求,
38、单元理想的形状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其次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要求单元的两个长边相互平行,避免机械作业时留下狭长楔形地段而难以处理。第77页/共172页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四章第四章 耕地内部规划耕地内部规划第三节第三节 田间工程规划田间工程规划第78页/共172页一、田间灌排渠道的配置 根据沟渠的作用和相对位置的不同,在平原区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1)灌排相邻布置:所谓灌排相邻布置,就是把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相邻布置。这种布置形式适用于有单一坡向的地形和排水方向一致的地区。(2)灌排相间布置:所谓灌排相间布置就是渠道向两侧灌水,排水沟承泄两侧的排水。这种布置形式就是把灌溉渠道设在高处,排水沟设
39、在低处,在平坦或有一定起伏的地区较适用。(3)灌排合渠:所谓灌排合渠,就是灌溉和排水同用一条渠道。这种布置形式可以节约土地,在沿江和滨湖地区用的较多,但在广大旱作区不宜采用。因为这种布置形式不利于控制地下水位,影响农作物的高产稳产。第79页/共172页 2、临时渠道的布置形式 (1)纵向布置(平行布置):由毛渠从农渠引水通过与其相垂直的输水沟,把水送到灌水沟或畦,这样,毛渠的方向与灌水方向相同。这种布置形式适用于较宽的灌水地段。(2)横向布置(垂直布置):灌溉水直接由毛渠输给灌水沟或畦,毛渠的方向与灌水的方向相垂直。这种布置形式一般适用于较窄的灌水地段。第80页/共172页二、防护林带布置 1
40、、林带方向:林带方向应根据地区的主害风风向而定,可按风向频率图确定。主林带一般要求与主害风垂直布设,最大偏角不大于45度;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配置,这样才能使防风距离最大。为了便于耕作管理,主林带一般要沿林块的长边布置,副林带沿田块的短边布置。当由于某种原因主林带不能垂直于主害风风向时,夹角一般不要大于30度。在平原农区由于田块基本是方田,林带沿田块四周布置,可以防来自任何方向的风,实际上已没有必要划分主、副林带。第81页/共172页 2、林带间距:林带的间距过大,林带间的农田不能全部受到保护。林带间距太小,又会多占耕地。林带间距应依据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来确定。林带的防风间距一般为主要乔木树高的
41、20至25倍,但是在1520倍距离内才有明显的防风效果。不同的林带结构,防风距离不同(见林带结构)。在风害严重的地区,应把林带间距缩小1520。在平原农区林带的间距,主要是由田块的边长来确定。第82页/共172页 3、林带的结构:所谓林带结构,就是林带的外形和内部构造。主要指林带的宽度、树种组成、种植密度和断面形式。一般分为紧密结构、透风结构和稀疏结构三种形式。(1)紧密结构:是由多行树木组成的宽林带,一般由乔、中、灌三层树冠组成,上下枝叶稠密,好象一道挡风墙,中等速度的风几乎不能透过,透风系数为0.35以下。背风林缘的风速很小,但在离开背风林缘后风速迅速增加,很快恢复到原来的风速,防风效果较
42、差。最小弱风区出现在背风面林带高的13倍,风速减少59.668.1,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林带高的10倍。在30倍林带高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30.6。第83页/共172页 (2)透风结构:是一种比较窄又没有灌木的林带,由单层或两层树冠组成,有透光的大空隙,林冠部分适度透风,树干部分大量透风,气流的主要部分经过透光空隙穿越,林带透风系数为0.350.60。最小风速出现在背风林缘后林带高的510倍处,而且风速降低的程度不大,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林带高的30倍范围内,以后风速就很快增大,但比紧密结构的林带增加缓慢,风速平均减低24.7。第84页/共172页 (3)稀疏结构:由23层树冠组成,有乔木和灌木。
43、在乔木与灌木树冠层之间有不同的小空隙,空隙在断面上分布均匀,气流的主要部分从林带中穿过不改变其总的方向,透风系数为0.60以上。最小风速出现在距背风林缘后林带高的35倍处,风速减低5356,相对防风距离为林带高的25倍(按减低旷野风速20计算),在距林缘47倍林带高处风速恢复100。距林缘越远风速也就越大,在30倍林带高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56.5。这种林带防风效果好。第85页/共172页 4、林带宽度:防护林带的宽度应能保证树种生物学的稳定性和更好的生长,同时又能保证有足够的防风效果。一般说来确定林带的宽度,应根据治理地区环境条件及防风要求确定。一般按林带防风效能值选择。防风效能值为有效防护
44、距离与平均防风效率之积。若综合值大,防护作用大,反之作用小。不同林带的宽度的综合防风效能如表3-4-1。第86页/共172页表341林带宽(行)林带宽(行)林带宽(行)林带宽(行)有效防护距离(倍)有效防护距离(倍)有效防护距离(倍)有效防护距离(倍)平均放风效率()平均放风效率()平均放风效率()平均放风效率()综合防风效能值综合防风效能值综合防风效能值综合防风效能值2 2202012.912.9258.0258.03 3252513.813.8345.0345.05 5252525.325.3632.5632.59 9252524.724.7617.5617.51010151527.327
45、.3409.5409.5第87页/共172页三、田间道路规划 农村道路按其作用和标准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为村间路,是联系村庄之间和通往附近城镇的主干道路,为了便于大型运输工具以及农业机械的通行,路面宽度要在69米;二级路为村内交通路,也叫机耕路,应伸入田间地块,连接村内大部分主要田间路,为了便于机械往来通行,考虑调动农机具的需要,路面宽度不小于6米;三级路是供直接下地用的田间路,均沿生产田块一端布置,路面宽度4米左右。第88页/共172页 农村道路的规划布置的基本原则,应遵循:道路布局要短而直,这样可以节约建设用地和工程投资,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输费用,同时可以减少运输时间和运输工具的磨
46、损;道路应选在地势平坦开阔和土质坚硬的地方,避免通过易被洪水淹没的地区;道路要与排灌沟渠、田块、林带和村庄布局相结合,避免道路和沟渠成锐角相交,要综合考虑统一布置;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桥梁、涵洞和堤坝等各种工程建筑物,以节省基建投资。第89页/共172页四、沟渠路林结合的配置形式 田间路和林带,一般沿斗、农级沟渠结合布置,其优点在于道路与渠岸一侧结合,节约用地。一般有如下几种结合形式:1、沟林渠路:道路布置在田块的上端,位于灌溉渠道一侧。采用这种布置的优点是,道路位置较高,不易受水淹;道路另一侧紧靠农田,人、畜、机械下地方便。但道路跨越下一级渠道,必须修建许多小桥或涵洞。林带布置在沟渠之间以及
47、路渠之间,植树的行数根据上述二者间的宽度确定。第90页/共172页 2、路沟林渠:道路布置在田块的下端,位于排水沟的一侧。这种布置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灌溉和人、畜、机械下地生产。但由于道路位置较低,雨季易积水,渠、沟靠近,排沟边坡易因渠道路渗水而滑坡。因此,林带应设在渠沟之间,对渠坡予以固定。同时,道路穿过农沟,需要修建较多的桥涵,还要在路旁修截水沟,以防道路被淹。3、沟林路渠:道路处于灌水渠和排水沟之间,其优点是道路与下级灌溉排水渠系均不相交,灌排均为便利,但是,由于道路进入田间必须跨越渠道,要修较多的桥涵。另外,以后道路的拓宽也受到限制。植树布置在道路的两侧。第91页/共172页第三篇第三篇
48、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五章第五章 果园内部规划果园内部规划第一节第一节 果树生长特性及要求果树生长特性及要求第92页/共172页一、果园用地的选择 不同的果树品种对于用地的要求是不同的,总的来说,选择果园用地要遵循如下一些原则:1、在平原区应选择具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在丘陵地区,坡度不应超过30度;2、坡向视地区气候特点而定,在北方宜选择阳坡,以便采光增温,在南方宜选择阴坡,以保持土壤湿润;3、土质条件:土层厚度应在11.5米以上,底土宜疏松,以利果树根系发育;4、地下水位应距地表1.52.0米以上。地下水位太高会影响果树根系的生长发育;第93页/共172页 5、避免风害的影响,切忌
49、将果园选择在风口上;6、果园附近有足够的水源,可以供灌溉和其他生产管理之用;7、果园要有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8、除大型果树农场,或有特殊需要的外,一般果园应尽量利用条件适当,较为零散或居民周围的边角土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从土地利用的总体安排上,要把较好的土地用作粮食生产,而将果园用地安排在山坡、河滩等地块。第94页/共172页二、果园树种的选择 1、适地适树。即选用适合当地的果树品种,考虑是否适应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如乡土品种或经过试验并证明可靠的引进树种,力求抗逆性强,优质高产。2、应考虑市场要求,选择经济价值高的品种栽培。第95页/共172页 3、种植规模和树种
50、类型要适当。4、注意品种搭配。5、与土地规划其它项目,如绿化、水土保持等项目结合进行,充分发挥果园的效益。第96页/共172页三、主要果树树种的适生条件 1、苹果树 适宜地区一般冬季有13个月低于9的低温地区均可种植,海拔高度的限制为800米;坡度坡向30度以下的阳坡和半阳坡。终年不见阳光的阴坡不适宜栽种果树;土壤条件苹果树对土壤条件要求并不严,但是,土层要深厚,对于过于粘重或砂砾很多的土壤则需要进行挖坑换土。另外,苹果树的抗盐能力弱,但轻盐碱土仍可栽值。地下水位应在地表2.5米以下。造林密度株行距45米,495株/公顷,成熟年产量18.8吨/公顷。第97页/共172页 2、梨树 适宜地区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