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一.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一、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说明 (一)高效课堂的概念界定 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天堂”。传统课堂“重讲”,高效课堂“尚学”。要保证课堂在“尚学”下的高效,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优质化。只有保证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环节的精化、优化,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这里面既有教师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的优化有效教学;也有学生学习态度、方法和过程的优化有效学习。 所以,高效课堂必须具备从教与学的几个方面的有效性: 一)有效教学 1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包含以下三点有效: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备课时制定符合课程实际和学生知识结构与认知能力的,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三维目标,围绕目标确立
2、重点。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挖掘课程资源,恰当地将生活社会知识与学科知识点整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价值的目的;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经验背景和学习能力出发,创建能引发学生学习意向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围绕知识和能力目标,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目标的尽快达成。 【注释】 “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是教学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有效备课的关键。 是否
3、关注学生学习动机、是否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否增强教学和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否让学生“愉快”而“辛苦”的学习,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准则。所以,备课前研究教材、考纲和学情,研究确定最能驱动学生深层次学习动机:如趣味性(热爱喜欢)、表现性(显示能力)、成就性(学业进步)、功利性(获得奖赏)、避害性(逃避惩罚)等动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其操作步骤是: (1)开展备课指南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教材、学情、考纲研究;研讨课堂结构、课堂知识点和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可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方法。 (2)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个人的特点和所教班级情况进行备课工作。
4、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体验,能整合课程资源和教材资源的教学设计: 适合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 适合于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 适合于学生进行感悟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 2有效导学 在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的前提条件下,编制出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巩固与练习的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写应具备以下原则: 新知识与学生旧知识和生活社会知识紧密相联的原则 按课程内容和教学顺序递进与知识易难递进的原则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保持知识系统和严谨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指令性要求与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反思相结合的原则 新知识强化巩固与知识拓展延伸相结合的
5、原则 3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化和优化。 精化是指在满足课标考纲要求下,保证学科知识的覆盖性、强化性前提下,精选练习试题,尽可能的避免题海战术,避免知识点和题型重复,减少学生耗时的无效劳动,也抑制学生因“练”而生“厌”;优化是指满足试题难度、信度、梯度等指标的条件下,在练习题的选择和构成中,要尽可能考虑一下几点:试题题型多样化。(各类不同题型、主观题与客观题搭配); 吸收最新信息(含最新科技信息和中考信息)试题;尽可能含有融入生活、社会等知识内容的试题;具有一定探究性试题;含有检测学生能力(阅读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等)的试题;具有典型性的试题。 4有效“讲授
6、” 好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意味着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至少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 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的效果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和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5有效“激励” 有效教学必须具有有效的对学生学习的刺激、激励机制。无论是教师的“激励性人格”,比如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还是教学创设的兴奋、趣味、悬念、猜想等情境,都能起到激发、激励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作用。 有效教学中,教师总是能够积极期待每个学习者,对自己和学生怀有很高的成功期望。他们相信所有的
7、学生都能掌握所教内容,而他们也有能力帮助所有的学生学会。使他们在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 有效教学中,教师总能创设出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课堂教学情境。它能促使学生产生想学、愿学、喜欢学的求知冲动。 6有效“提问”并“倾听”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回应或回答,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它不是简单、直接、满堂回答的问题或者是过度开放漫无边际的问题。它应当是具有指向性、启发性、递进性的,能引发思维、促进探究的问题或问题组。 有效提问需要教师在“提
8、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7有效组织 (1)语言组织准确、简练。教师一定要组织好课堂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2)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授课时要调控。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3)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
9、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8有效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多媒体技术只是提供多种信息素材的教学辅助工具,不能代替板书或实验的功能,更不能不恰当地运用,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削弱课堂氛围,使课堂失去了灵魂。 二)有效学习 9有效参与 它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有内涵的和有思维空间的场景活动(如分析、讨论、思考、实验)中,学生的参与面广、配合默切和思维度深。因为,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所以,学生的互动不是表面的
10、、形式的、作秀式的参与,而应当是紧密围绕实现课程的知识技能目标,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只有这样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参与的有效性。 10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是建立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之下,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的自我学习。它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思考、总结、归纳、反思的自主学习,绝不是放任学生机械的、自由的、漫无边际的通读和泛读。因此,有效阅读的判断必须具备:有无阅读引导材料和阅读思考指向;有无关键知识的阅读提示;有无学生自主思考总结的空间;有无生生和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新知识的生成是否到位。总之,通过有效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分析思考的意识,训练他们懂得如何由此及彼,由表及
11、里的思维方式,学会引疑、反思的一般规律。 11有效思考 有效思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知识内容的思考具备:目标性明晰、专注程度高、发散思维强和兴奋点持久等四大特点。绝不是学生对问题的思维浅表化、形式化学习。学生是否进行有效思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核心,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指标。在高效课堂中学生的有效思考,取决于教师在课堂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问题和活动的引导中,能否构建起学生感兴趣的思维空间,能否及时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能否将学生形成的思维拓展到更宽更深的知识领域。 在高效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是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学习的人;要培养学生成为善于合作学习
12、,积极思考,帮助他人,敢于质疑和交流的人。 (二)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 自从20世纪赫尔巴特提出主导的教学模式“四段论”,以及以后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模式以来,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由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教学模式呈现出由从单一向多样化、由归纳型向演绎型、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1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1)认识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13、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 (2)课堂学习理论和原理 行为主义课堂学习观: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认知主义课堂学习观:它强调扩展学习者认知结构、培养学生主动求知能力,突破了行为主义学习论者主要以动物的学习特点推及人的学习特点,形成新的学习观
14、。 2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提升学生学习内在动力为前提,以落实组织教学为保证,以优化课堂教学各环节(课前、课中和课后)为重点,以激活学生参与和师生平等交流为关键,以突出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为抓手,以促进知识的过手、拓展和迁移能力建立为目的。 二、“31课改”的内涵及要求 (一)“31课改”的内涵 “31课改”是以保障学生主体为前提,以追求有效教学为目的,以“31”课堂结构为核心,以三案合一为主要载体,以规范教学双边活动为保障的教学改革活动。 “31”课堂结构指: 自主学习点拨归纳自检互评拓展迁移 遵循“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基本原理,特对课堂结构做如此宏观性、原则性和方向性的规
15、定。“31”中的“3”是指“自主学习”、“点拨归纳”和“自检互评”等三个环节;原则上这是每节常规课必须的三个环节或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其顺序和比重可以灵活。“1”是指“拓展迁移”环节。根据学科或课程的不同,它既可以安排在学科教学课堂之中,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也可安排在学生自习中,作为相对独立的一个学科内容和任务。以下是对四个教学环节的解读: 自主学习是指在学科课堂(教学时间)内,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完成将学内容的预习或学习(它包含阅读、观看、思考、探究、研讨、归纳、演算等活动)。这一学习是在有时间、有空间,有组织、有引导、有检测下的自主预习或自主学习。根据不同学
16、科、不同班级,可以采用的形式如下: (1)阅读式:学生根据导学案提供的信息资源(包含学生预习的辅助材料和预习提纲要求),对教材内容展开带着问题的自学,在自学习中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解答,同时形成自己的疑惑,与教师或同学交流讨论。 (2)情景式: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如:有关影视图像信息、数据信息、生活社会知识信息,以及可供学生参与实践的实验和探究的信息材料等等)和相关问题组,进行自主学习观看、思考、分析、归纳,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对新概念、理论的认识,与教师和同学交流。 (3)归纳式: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对已经学习的知识内容,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自主总结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的系统和脉络,再
17、与教师和同学交流。 以上三种形式,(1)(2)适合新课教学;(3)适合复习课和新课的总结部分的教学。自主学习的不同形式,既可以作为整堂课的教学结构设置,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实施。 点拨归纳指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根据学生预习中暴露、遗留和发现的问题,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师对疑难和重点进行点拨,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这一过程中,既可以教师精讲为主,也可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以期点石成金,拨云见日。具体形式如下: (1)学生讨论式:根据教师引导要求和学生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分小组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寻找解决问题方案、归纳概念、理论要点,生成小组层面的知识,教师参与整个过程,起辅导、点拨
18、作用。分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或结论,教师再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准确的归纳总结生成更科学、严密的概念。对于某些学科知识(如人文性强的学科),不需要统一认识,允许不同观点共存。 (2)教师讲授式: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或逻辑性强的知识,学生自主学习中难度大、分歧较多或某类班级学生特点,可采取由学生生成问题,教师进行启发式点拨引导和教师精练讲授的方式进行。此类形式仍然需要注意结合学生情况,调动学生思维,实现师生在思维领域的交流互动,切忌给予式、灌输式的讲授。 以上两种形式中宜在理论性较强、知识密度较大的课程开展。 自检互评指学生基本完成本节课的认知和理解任务之后,通过导学案中检测部分内容的完成
19、来进行自我或相互的检测评价,这既是巩固强化,也是教学反馈。其形式为: (1)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作业,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学生合作小组评价。通过学生交叉核对作业进行评价,增强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得到“兵教兵”、“兵学兵”、“兵促兵”的效果。它既促进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增进学习兴趣,又得到了巩固强化新知识的效果。 (3)教师集中评析。教师应在收集学生分组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影响知识认知的核心问题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点拨、点评。特别注意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和拓展思维的作用,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 拓展迁移是引导学生运
20、用新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和与旧有知识进行整合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拓展迁移的种类有: (1)学生自我迁移训练:教师设计出具有启发引导性,联系实际、开阔视野的精选习题,供学生进行课内(少量典型试题)或者课外练习。在学生完成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研究讨论,教师进行辅导点拨。 (2)学生对单元知识与旧知识进行知识网络的自主归纳、总结整理构建。 (3)联系社会、生活的拓展迁移:教师创设有效地面对社会和生活的实际问题情境,供学生独立或小组运用新学知识去研讨解决问题。这样使书本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以提高综合能力。 (4
21、)与其它学科交叉渗透的拓展迁移:教师创设出所学知识向已经学过的其它学科知识进行拓展迁移。这样的适时地、有限度的拓宽、渗透,就可以把各个部分的知识像链条一样连结起来,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31课改”的具体要求 1集体研究,形成指南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效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地方是:突出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变化、引入更广泛的课堂教学资源、实现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 这些变化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独立劳动能够实现的。它必须通过教师群体的合作交流和集体智慧来实现。所以,本次课改采取集中全校优秀教师,对每一堂课开展“备课指南研究
22、”,形成准确的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解读、聚集丰富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完善的课堂结构和知识点指导、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研究,为教师们再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2汇集资源,编制三案 课堂教学三案教案、导学案、课后练习案,是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具备的三要件。为了保证本次课改的质量,为了减轻任课教师负担,三案的编制采取整合全校优秀教师资源编写导学案、课后练习案和教师个性化设计教案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工作。 (1)编制导学案。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点拨的重要辅助材料。它是课堂教学互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工具,必须认真设计,体现教改理念。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 自学阶段:根据教
23、学目标、内容和设计,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的前提下,编制出学生用于课内完成,对将学内容进行预习准备的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简明。题量不应超过10分钟。 激趣。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热情。 台阶。为学生学习新知搭设台阶,便于理解和掌握。 应包含以下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要求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 与课程相关的旧知识、联系生活社会和其它学科知识的预习资料; 为学生留有预习后的问题或困惑生成平台(即希望与老师交流空间); 需要学生书面完成,且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的少量预习作业。 点拨阶段: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设置的知识情景、问题和供学生学习思考的内容和点拨问题
24、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预设性:根据教学内容,对重难点部分进行充分和精心预设,以备为学生解疑释问。这是学生常情,教学常理和教材常难部分的重合。 生成性: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情,预备和防备学生可能遇到的、表现的或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该部分在实际课堂中可能用到,也可能不用到。 调控性:教学内容既有计划性,又有生成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尤其是完成预习之中和之后的反应来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取舍、比重和顺序。 教师的点拨教学要体现活动性和互动性,但点拨案中要保证这样的活动和互动具有可控性。 检评阶段: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设计,在充分预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的前提下,编制出学生用于课内完成,对所
25、学内容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及需要进行“拓展迁移”教学环节课程的拓展迁移的情景、问题和练习题等内容。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适量。少而精,检测评价题量不应超过15分钟。 适度。难度不能太大,迁移不能太强,检测评价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主要或重点内容,不需面面俱到,不必太难太活,以保证对当堂课的真实检测,并维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拓展迁移内容要能体现激发思维、延伸知识、应用实际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 层次。分两个层次设计,前为基础题,学生全做;后为挑战题,学生选做,或选学生做。 反思。应留有学生学习后的自我总结与反思。 (2)设计教案。(教师本人自主完成个性化设计)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前提条件下,充分了
26、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基础与能力,进行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程序。(3)编制课后练习案。 学校组织学科优秀教师,通过对各种练习题的筛选、配置,既考虑知识点的覆盖,再考虑信息广泛,又考虑难易梯度,还考虑题型搭配,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我校学生的精化、优化的课后练习案。 3课堂教学,落实三段 无论是导学阶段、点拨阶段还是检评阶段,课堂教学要遵循如下原则: (1)激励原则:激发兴趣,激发热情,激发自信。 (2)互动原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31课改”的推进原则和方法 一切改革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策略,确保高效课堂的构建实施。 (一)“31课改”的推进原则: 全面推进,全员推进,全力推进。 1全
27、面推进。虽然是以课堂结构改革为核心,但同时规范教师备课内容,课堂教学和学科自习等等。 (1)备课活动:集全教研组之力,首先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认真研究教材、课标、考纲和学情,集思广益汇集优化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努力创设激励学生的教学情景,形成备课指南研究。在此基础上由本科课改工作小组精心设计导学案和课后练习案作为全年级所有学生共用。教师个性设计更多体现在教案上。 (2)课堂教学:原则上绝大多数学科课程应采取“31”教学;考虑到学科存在的差异性,即针对少数学科课程(如文科、艺体课程中人文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中,拓展迁移教学内容较少的情况,可采用“3”为主的教学。 2全员推进。在试验年级推行改革,进行研
28、究总结,通过对实施方案的修正完善,正式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3全力推进: 人力。组建管理机构,再管理机构领导下,集学校资源、教研组之力提前准备,集体研讨,逐渐培养,逐步铺开。 物力。课改年级任何学科不再让学生统一征订外来任何教辅资料,所用教辅资料都是提前由学科工作小组提前编撰,学校负责付印。同时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资源,提供并搭建平台,紧密配合课改工作。 财力。下拨课改专项资金。 (二)“31课改”的推进方法: 1组建领导机构。学校组建课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开展教师培训。在课改小组领导下,开展课改年级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包括:理念培训和案例培训,重点在课改具体操作层面,如备课指
29、南研究、教案、导学案和课后练习案案的编撰,以及课堂的实际操作等等。 3构建本校课改评价机制。课改成效的评价应包含:学生学的评价和教师教的评价。构建两种评价机制是实现课改的重要保证。 4着力检查落实。其中主要有: 检查课前三案:教案、导学案、课后练习案 检查课堂结构:自主学习点拨归纳自检互评(拓展迁移) 检查早晚自习:保证晚自习教师监控答疑不讲少讲;保证早自习学生普遍大声朗读。 5狠抓备课组活动。课改的一块基石“备课组活动”。主要通过备课组研究活动,集体研究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课的基本结构、情境创设、课程资源开发、知识点处理等)概要,导学案的编写及运用,课后练习案的编选及运用,以及教案的侧重点及设
30、计等等。 6全员参与共同提高。本次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采取,课改小组成员上观摩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较弱教师上过关课,整改教师上提高课的形式,掀起全校课程改革的热潮。 7构建学生交流、反思和反馈信息平台。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 在学习小组的组织构建中,应形成合作学习、成绩评价和收集整理学习信息的活动机制。 8开展听课制度。课改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以及所有参与课改的教师互相听课,积极探索,
31、注重积累,及时总结,以便不断修正方案,优化课改,为下一届课改,及全面推广课改和进一步深化课改做准备。 四、“31课改”的管理监督要求 以下是“31课改”实施的基本管理要求: (一)课前管理 1对实施课改的教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和领导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具体操作(含上示范课)的培训。 2对实施课改的班级学生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具体操作的培训。 3课改小组组织教研组对各备课组进行的备课指南研究、教师教案、导学案和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情况进行抽查和评价。对存在问题进行指导,要求限期整改。 4对组建的各个班级的合作学习小组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征求对教学的意见、建议;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提出修改意
32、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针对合作小组工作情况对年级提出整改意见。 (二)课堂管理 1对各学科、年级、班组组织自己的听课、评课活动作出具体的要求,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职能部门培训专职巡视人员检查。由课改小组对专职巡视人员进行培训,并会同教导处一起对课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巡视检查。 (三)课后管理 1每周每科一次随机录像评课。每周每学科组织一次随堂教学课的录像反馈活动:每位教师首先自己网上观看录像,填写观察记录,并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价,形成文档;然后在备课组会上交流并上交文档;最后每个备课组推荐代表(一至二名)将本备课组的基本看法在教研组会上交流;并形成文档。 2由班主任实施学生问卷调查。学校改革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收集意见和建议。 3对教学改革成绩显著的教师及时表彰、推广。每周公布一次优质的课堂教学,将其课堂教学录像挂在网上供全校教师观摩学习。 4层层把关听课:不打招呼听课;学科组推进课,每天学科组听34堂课;每周一轮听课(所有教师);年级组长的检查课。 5实行不合格整顿制度,跟踪听课三次不合格停课整顿。对长期存在问题,又无改进的教师进行惩罚(扣绩效津贴)。课堂一贯不合格教师下学期解聘。 6每学期举办一次优秀课改教师经验交流会议,发放优秀教师津贴。每年学度评选一次高效课堂改革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7建立学校名师制度,评选学校教学名师。 第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