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系统根轨迹分析法.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77430061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PPTX 页数:102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线性系统根轨迹分析法.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线性系统根轨迹分析法.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线性系统根轨迹分析法.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性系统根轨迹分析法.pptx(10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回顾与展望线性系统分析的三种方法:时间域法根轨迹法频域法时间域法:特点:直观、准确,能提供系统时间响应的全部信息。内容:稳定性分析充要条件(闭环系统特征根均具有负 实部)劳斯稳定判据(劳斯表首列各值为正)用闭环特征方程构造劳斯表赫尔维茨判据(行列式法)用闭环特征方程构造 行列式第1页/共102页准确性分析稳态误差的计算动态性能分析系统动态性能随系统闭环极点位置变化的规律;附加开环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附加闭环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2、根轨迹法分析和设计LTI系统的图解方法,使用十分简便,特别在进行多回路系统分析时,应用根轨迹法比用其它方法更为方便,因此在工程实践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第2页/共

2、102页学习目的及要求:学习目的及要求:掌握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掌握控制系统根轨迹的绘制方法能够运用根轨迹法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明确等效开环传递函数的概念,能正确绘制出不同参量变化对系统根轨迹图 第3页/共102页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根轨迹的绘制 利用根轨迹分析控制系统关键点:特征方程 幅值条件,相角条件第4页/共102页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通过具体习题练习 掌握根轨迹绘制方法,不要死记硬背各种绘制法则,要多总结归纳典型极、零点分布对根轨迹的大致图形。学会利用MATLABMATLAB软件绘制系统根轨迹的方法。用用 学学 习习第5页/共102页一、根轨迹的概念 根轨迹:根轨迹:开环系统开环系统某一参数

3、从零变到无穷时,闭某一参数从零变到无穷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环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闭环系统的极点闭环系统的极点)在)在S S平面上平面上变化的轨迹。变化的轨迹。ks(0.5s+1)例例 试分析右图所示试分析右图所示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式的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式的根随系统开环增益根随系统开环增益K K的变的变化在化在S S平面的分布情况。平面的分布情况。441 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第6页/共102页K=0时,s1=0,s2=20k0.5时,两个负实根;若s1=0.25,s2=?K=0.5时,s1=s2=10.5k时,s1,,2=1j2k1特征根:s1,2=112k特征方程:S2+2s+2k=

4、0第7页/共102页-2-10j-1-221K=0K=0K=0.5K=1K=1K=2.5K=2.5KK注意:K一变,一组根变;K一停,一组根停;一组根对应同一个K;根轨迹与系统的性能1、稳定性2、稳态性3、动态性能第8页/共102页二、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通常系统的开环零、极点是已知的,因此建立开环零、极点与闭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闭环系统根轨迹的绘制。R(s)R(s)C(s)C(s)G(s)G(s)H(s)H(s)第9页/共102页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闭环系统根轨迹增益开环系统前向通路根轨迹增益。闭环系统根轨迹增益开环系统前向通路根轨迹增益。当当H(S)=1时,闭环系统

5、根轨迹增益开环系统根轨迹增益。时,闭环系统根轨迹增益开环系统根轨迹增益。2)闭环零点的组成:开环前向通路的零点、反馈通路的极点。闭环零点的组成:开环前向通路的零点、反馈通路的极点。当当H(S)=1时,闭环零点就是开环零点。时,闭环零点就是开环零点。3)闭环极点与开环零点、开环极点以及根轨迹增益闭环极点与开环零点、开环极点以及根轨迹增益K*有关。有关。第10页/共102页根轨迹法的基本任务:如何由已知的开环零点、极点的分布及根轨迹增益,通过图解的方法找出闭环极点,并根据闭环极点的分布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一旦确定闭环极点后,闭环传递函数的形式便不难确定,可直接由下式求得:在已知闭环传递函数的情况下

6、,闭环系统的时间响应可利用拉氏反变换的方法求出,或利用计算机直接求解。第11页/共102页三、根轨迹方程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系统闭环极点即为特征方程的解:根轨迹方程只要系统闭环特征方程可以化为此形式,都可以绘制根轨迹,其中处于变动地位的实参数,不限定是根轨迹增益K*,也可以是其它变动参数。但是开环零极点的在S平面的位置必须是确定的,否则无法绘制根轨迹。第12页/共102页模值条件相角条件第13页/共102页 综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绘制根轨迹的相角条件与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 值 的大小无关。即在s s平面上,所有满足相角条件点的集合构成系统的根轨迹图。即相角条件是绘制根轨迹的充要条件。绘制根

7、轨迹的幅值条件与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 值的大小有关。即 值的变化会改变系统的闭环极点在s s平面上的位置。在系数参数全部确定的情况下,凡能满足相角条件和幅值条件的s s值,就是对应给定参数的特征根,或系统的闭环极点。由于相角条件和幅值条件只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有关,因此,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便可绘制出根轨迹图。第14页/共102页442 2 常规根轨迹的绘制法则 通常,我们把以开环根轨迹增益 为可变参数绘制的根轨迹叫做普通根轨迹(或一般根轨迹)。绘制普通根轨迹的基本法则主要有8 8条:1.1.根轨迹的起点与终点;2.2.根轨迹的分支数、对成性和连续性;3.3.实轴上的根轨迹;4.4.根轨迹的渐

8、近线;5.5.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离点;6.6.根轨迹的起始角和终止角;7.7.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8.8.根之和。第15页/共102页法则一 根轨迹的起点与终点 幅值条件可写成 当 ,必须有 此时,系统的闭环极点与开环极点相同(重合),我们把开环极点称为根轨迹的起点,它对应于开环根轨迹增益 。当 时,必须有 ,此时,系统的闭环极点与开环零点相同(重合),我们把开环零点称为根轨迹的终点,它对应于开环根轨迹增益 。第16页/共102页 下面分三种情况讨沦。1 1当m=nm=n时,即开环零点数与极点数相同时,根轨迹的起点与终点均有确定的值。2 2当mnmnmn时,即开环零点数大于开环极点数时,除有n

9、 n条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称为有限极点)外,还有m-nm-n条根轨迹起始于无穷远点(称为无限极点)。这种情况在实际的物理系统中虽不会出现,但在参数根轨迹中,有可能出现在等效开环传递函数中。第17页/共102页结结论论:根根轨轨迹迹起起始始于于开开环环极极点点 ,终终止止于于开开环环零零点点();如如果果开开环环极极点点数数n n大大于于开开环环零零点点数数m m,则则有有n-mn-m条条根根轨轨迹迹终终止止于于s s平平面面的的无无穷穷远远处处(无无限限零零点点),如如果果开开环环零零点点数数m m大大于于开开环环极极点点数数n n,则则有有m-nm-n条根轨迹起始于条根轨迹起始于s s平面

10、的无穷远处平面的无穷远处(无限极点无限极点)。第18页/共102页法则二 根轨迹的分支数、连续性和对称性 根轨迹的分支数即根轨迹的条数。既然根轨迹是描述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即闭环极点)在S S平面上的分布,那么,根轨迹的分支数就应等于系统特征方程的阶数。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 (实变量)与复变量s s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当 由零到无穷大连续变化时,描述系统特征方程根的复变量s s在平面上的变化也是连续的,因此,根轨迹是n n条连续的曲线。由于实际的物理系统的参数都是实数,若它的特征方程有复数根,一定是对称于实轴的共轭复根,因此,根轨迹总是对称于实轴的。结论:根轨迹的分支数等于系统的闭环极点数。根轨

11、迹是连续且对称于实轴的曲线。第19页/共102页法则三 实轴上的根轨迹若实轴上某线段右侧的开环零、极点的个数之和为奇数,则该线段是实轴上的根轨迹。例 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其中 、为实极点和实零点,为共轭复数零、极点,它们在s s平面上的分布如图4-44-4所示,试分析实轴上的根轨迹与开环零点和极点的关系。第20页/共102页解:实轴上的根轨迹必须满足绘制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即在确定实轴上的根轨迹上时,可以不考虑复数开环零、极点对相角的影响。选择s so o作为试验点开环极点到s s0 0点的向量的相角为i i开环零点到s s0 0点的向量的相角为i i实轴上,s s0 0点左侧的开环极点P

12、P4 4和开环零点z z3 3构成的向量的夹角均为零度,而s s0 0点右侧的开环零点z z1 1 、z z2 2和开环零点p p1 1构成的向量的夹角均为180180o o。若s s0 0为根轨迹上的点,必满足 p1p2p3p4z1s0j 01 1=2 2=2 23 3=0=0z33 31 1=4 4=0 0z z2 2 结论:只有s s0 0点右侧实轴上的开环极点和开环零点的个数之和为奇数时,才满足相角条件。第21页/共102页第22页/共102页第23页/共102页法则四 根轨迹的渐近线 当开环极点数n n大于开环零点数m m时,系统有n-mn-m条根轨迹终止于S S平面的无穷远处,这n

13、-mn-m条根轨迹变化趋向的直线叫做根轨迹的渐近线,因此,浙近线也有n-mn-m条,且它们交于实轴上的一点。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位置 和与实轴正方向的交角 分别为第24页/共102页 设开环传递函数为 开环极点数n=2,n=2,开环零点数m=0,n-m=2,m=0,n-m=2,两条渐近线在实轴上的交点位置为 它们与实轴正方向的交角分别为 第25页/共102页例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画出该系统根轨迹的渐近线。解 对于该系统有n=4n=4,m=1m=1,n-m=3n-m=3;三条渐近线与实轴交点位置为 它们与实轴正方向的交角分别是 s s j-4-4-3-3-2-2-1-10 0B BC C

14、A Aas s60o60o300oas s180o第26页/共102页法则五 根轨迹的分离点和分离角分离点: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根轨迹分支在S S平面上相遇又立即分开的点,称为根轨迹的分离点。若根轨迹位于实轴上两个相邻的开环极点之间(其中一个可以是无限极点),则在这两个极点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分离点;若根轨迹位于实轴上两个相邻的开环零点之间(其中一个可以是无限零点),则在这两个零点之间也至少有一个分离点。如图4-54-5上的分离点d d1 1和 d d2 2。分离点也可能以共轭形式成对出现在复平面上,如图4-64-6中的分离点A A和B B。显然,复平面上的分离点表明系统特征方程的根中至少有两对相等的

15、共轭复根存在。d d1 1d d2 2图4-5 4-5 实轴上根轨迹的分离点 图4-6 4-6 复平面上的分离点 A AB B第27页/共102页 根轨迹的分离点,实质上就是系统特征方程的等实根(实轴上的分离点)或等共轭复根(复平面上的分离点)系统的特征方程可写成分离点方程分离点方程的另一种形式当开环系统无有限零点时,则上式应写为:分离角:根轨迹进入分离点的切线方向与分离点的切线方向之间的夹角。第28页/共102页 只有那些在根轨迹上的解才是根轨迹的分离点。若在这些根中有共轭复根,如何判断是否在根轨迹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由于只有当开环零、极点分布非常对称时,才会出现复平面上的分离点(如图

16、4-64-6所示).因此,用观察法可大体上判断,然后将其代入特征方程中验算,即可确定。例如:当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时,系统根轨迹分离点方程为:解方程得:d1,由于实轴上的根轨迹为(2,0)段,由此可见d=1位于根轨迹上,故,根轨迹分离点为:d1第29页/共102页例4 41 1 设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绘制其概略根轨迹。解:1)由规则1)、2)可知:共有3条根轨迹,分别始于S=0、S2、S3其中一条止于S1处,两条趋于无穷远处。2 2)实轴上的根轨迹:(-1,0)(-1,0)、(3 3,2 2)。3 3)渐近线:4 4)分离点:s s j0 0-3-3-2-2-1-1第30页/共1

17、02页例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求出系统根轨迹与实轴的交点。解 本系统无有限开环零点,其根轨迹分离点坐标满足:解方程得:由规则五知,实轴上的根轨迹为-1-1到-2-2线段和-3-3到-线段。不在上述两线段上,应舍去。是实轴根轨迹上的点,所以是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离点。运用前面的六条规则,可绘制如图4-74-7所示的根轨迹图。第31页/共102页法则六 根轨迹的起始角和终止角 当开环传递函数中有复数极点或零点时,根轨迹是沿着什么方向离开开环复数极点或进入开环复数零点的呢?这就是所谓的起始角和终止角问题,先给出定义如下:起始角 :根轨迹离开开环复数极点处在切线方向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终止角 :根

18、轨迹进入开环复数零点处的切线方向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第32页/共102页第33页/共102页法则七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就是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纯虚根(实部为零)。这时,用 s=js=j 代入特征方程可得:由此可得虚部方程和实部方程:解虚部方程可得角频率 c c ,即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的坐标值;用 c c 代入实部方程,可求出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的临界值 K Kc c 。K Kc c 的物理含义是使系统由稳定(或不稳定)变为不稳定(或稳定)的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的临界值。它对如何选择合适的系统参数、使系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有重要意义。第34页/共102页例: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试绘制

19、闭环系统的概略根轨迹。1-1-1-20s s j-3解:1 1)确定实轴上的根轨迹:2 2)确定根轨迹的渐近线:3 3)确定根轨迹的分离点:第35页/共102页1-1-1-20s s j-34 4)确定根轨迹的起始角:量测各向量相角,得:5 5)确定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第36页/共102页 以上七条规则是绘制根轨迹图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此外,尚须注意以下几点规范画法。根轨迹的起点(开环极点P Pi i)用符号“X X”标示;根轨迹的终点(开环零点 Z Zi i )用符号“o o”标示。根轨迹由起点到终点是随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 K K*值的增加而运动的,要用箭头标示根轨迹运动的方向。要标出一些

20、特殊点的K K*值,如起点(K K*=0=0),终点(K K*);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离点d d(K(K*=K K*d d );与虚轴的交点 c c(K K*=K Kc c)。还有一些要求标出的闭环极点S S1 1 及其对应的开环根轨迹增益 K K1 1 ,也应在根轨迹图上标出,以便于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第37页/共102页第38页/共102页绘制根轨迹图示例例47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绘制该系统完整的根轨迹图。解 (1 1)该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这是一个三阶系统,由规则一知,该系统有三条根轨迹在s s平面上。由规则二知,三条根轨迹连续且对称于实轴。根轨迹的起点是该系统的三个开环极点,即 P

21、 P1 1=0=0 P P2 2=-1 P=-1 P3 3=-2 =-2 由于没有开环零点(m=0m=0),三条根轨迹的终点均在无穷远处。第39页/共102页 当k=0k=0时 当k=1k=1时 当k=2k=2时 由规则四知,可求出根轨迹三条渐近线的交点位置和它们与实轴正方向的交角。第40页/共102页 由规则五知,实轴上的根轨迹为实轴上P P1 1 到 P P2 2 的线段和由 P P3 3 至实轴上负无穷远线段。由规则六知,根轨迹与实轴的交点(分离点)是方程 解的合理值,解得 不在实轴的根轨迹上,舍去;实际的分离点应为 无复数开环极点和零点,不存在起始角和终止角。第41页/共102页解虚部

22、方程得其中 1 1=0=0是开环极点 P P1 1 对应的坐标值,它是根轨迹的起点之一。合理的交点应为将 代入实部方程得到对应的开环根轨迹增益的临界值K Krcrc=6=6 。绘制出该系统的根轨迹图如图4-114-11所示。由规则八,可求出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c c及对应的开环根轨迹增益的临界值K Krcrc 。用 s=js=j 代入特征方程得第42页/共102页s s j-1-1-2-20 0()01=rKP()03=rKP)(02=rKPr K 1d+60o-60o第43页/共102页解 (1)(1)是一个二阶系统,在S S平面上有两条连续且对称于实轴的根轨迹。(2)(2)由开环传递函数可

23、知,该系统有一个开环实零点z z1 1=-2 =-2 和一对开环共轭复数极点 P P1,21,2=-1=-1jj,根轨迹的起点为P P1 1(K(Kr r=0)=0)和 P P2 2(K(Kr r=0)=0),其终点为 Z Z1 1(K(Kr r)和无穷远点。(3)(3)由规则五知,实轴上由-2-2至-的线段为实轴上的根轨迹。(4)(4)由规则六,可求出根轨迹与实轴的交点(分离点)。分离点方程是例4-8 4-8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图。第44页/共102页 即 解方程可得 d d2 2=-0.586=-0.586 不在实轴上的根轨迹上,舍去,实际的分离点为 d d1

24、1 。由规则七,可求出开环复数极点(根轨迹的起点)的起始角。第45页/共102页 证明 已知系统的开环零点和极点分别为 ,令s=u+jvs=u+jv为根轨迹的任一点,由相角条件可得 将s s、和 代入得 即应用三角公式(6 6)为准确地画出S S平面上根轨迹的图形,运用相角条件可证明本系统在S S平面上的根轨迹是一个半径为 ,圆心位于点 (2 2,j0)j0)的圆弧。第46页/共102页 将上式等号左边合并可得到 将上式等号两边取正切,则有 方程表示在S S平面上的根轨迹是一个圆心位于点 (2 2,j0)j0)、半径为 的圆弧。由此,可画出根轨迹的准确图形如图4-124-12所示。第47页/共

25、102页 由本例不难发现,由两个开环极点(实极点或复数极点)和一个开环实零点组成的二阶系统,只要实零点没有位于两个实极点之间,当开环根轨迹增益由零变到无穷大时,复平面上的闭环根轨迹,是以实零点为圆心,以实零点到分离点的距离为半径的一个圆(当开环极点为两个实极点时)或圆的一部分(当开环极点为一对共轭复数极点时)。这个结论在数学上的严格证明可参照本例进行。第48页/共102页 前面介绍的普通根轨迹或一般根轨迹的绘制规则是以开环根轨迹增益 K K*为可变参数的,大多数系统都属于这种情况。但有时候,为了分析系统方便起见,或着重研究某个系统参数(如时间常数、反馈系数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也常常以这些参数

26、作为可变参数绘制根轨迹,我们把以非开环根轨增益 作为可变参数绘制的根轨迹叫做参数根轨迹(或广义根轨迹)。一.参数根轨迹443 3 广义根轨迹第49页/共102页例4-10 4-10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绘制以时间常数 T T 为可变参数的根轨迹。解 系统的特征方程 或 第50页/共102页 令 则有:为系统的等效开环传递函数。在等效开环传递函数中,除时间常数T T取代了普通根轨迹中开环根轨迹增益的位置外,其形式与绘制普通根轨迹的开环传递函数完全一致,这样便可根据绘制普通根轨迹的七条基本规则来绘制参数根轨迹。(2)系统特征方程的最高阶次是3,由规则一和规则二知,该系统有三条连续且对称于实

27、轴的根轨迹,根轨迹的终点(T=)是等效开环传递函数的三个零点,即Z1=Z2=0,Z3=-1;本例中,系统的等效开环传递函数的零点数m=3,极点数n=2,即mn。第51页/共102页 与n nm m情况类似,这时可认为有m-nm-n条根轨迹起始于S S平面的无穷远处(无限极点)。因此,本例的三条根轨迹的起点(T=0)(T=0)分别为 P P1 1=-0.5+j0.866=-0.5+j0.866,P P2 2=-0.5-j0.866=-0.5-j0.866,和无穷远处(无限极点)。由规则六可求出两个起始角分别为 由规则三知,实轴上的根轨迹是实轴上-1-1至-线段。第52页/共102页 由 规 则

28、七 可 求 出 根 轨 迹 与 虚 轴 的 两 个 交 点,用 s=js=j 代入特征方程得 由此得到虚部方程和实部方程分别为 解虚部方程得 的合理值为 ,代入实部方程求 T Tc c=1=1 秒,所以 c=c=1 1 为根轨迹与虚轴的两个交点。第53页/共102页图4-14 例4-10系统的根轨迹图第54页/共102页 由根轨迹图可知,时间常数 T=TT=Tc c=1=1 秒时,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T1T1秒时,根轨迹在S S平面右半部,系统不稳定。由此可知,参数根轨迹在研究非开环根轨迹增益 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是很方便的。由上面的例子,可将绘制参数根轨迹的方法归纳为下述两个步骤:(1)(1)

29、先根据系统的特征方程 1+G(s)H(s)=01+G(s)H(s)=0 求出系统的等效开环传递函数 G G(s)H(s)H(s)(s),使G G(s)H(s)H(s)(s)与绘制普通根轨迹的开环传递函数有相同的形式,即第55页/共102页其中 为除开环根轨迹增益 以外的任何参数,它是绘制参数根轨迹的可变参数。根据绘制普通根轨迹的七条基本规则和等效开环传递函数 绘制出系统的参数根轨迹。(注:此处的零极点是等效开环传递函数的零极点)第56页/共102页 二 正反馈系统的根轨迹 正反馈系统的特征方程是 即 由此可得到绘制正反馈系统根轨迹的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分别为 与负反馈系统根轨迹的幅值条件和相角条

30、件相比知,正反馈系统和负反馈系统的幅值条件相同;第57页/共102页 负反馈系统的根轨迹遵循180180相角条件,而正反馈系统的根轨迹遵循00相角条件。故正反馈系统根轨迹又称为零度根轨迹。由于相角条件不同,在绘制正反馈系统根轨迹时,须对前面介绍的绘制负反馈系统普通根轨迹的七条基本规则中与相角条件有关的三条规则作相应修改,这些规则是:(1)(1)正反馈系统根轨迹的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应为 第58页/共102页 正反馈系统在实轴上的根轨迹是那些在其右侧的开环实零点和开环实极点的总数为偶数或零的线段。正反馈系统的起始角和终止角应为 下面通过示例进一步说明正反馈系统根轨迹的绘制方法。第59页/共1

31、02页例4-11 4-11 已知正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图。解:由修改后的规则三知,实轴上的根轨迹是由0 0至+线段和由-1-1至-2-2线段。由修改后的规则四知,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分别是00(k k=0 0)、120120(k k=1 1)和-120-120(k k=2 2)。第60页/共102页 在例4-74-7中,由规则五求出的极值方程的解有两个,即 d d1 1=-0.42=-0.42 和 d d2 2=-1.58=-1.58 ,对于例4-74-7的负反馈系统,d d1 1 是根轨迹与实轴交点的合理值,因为它是实轴上根轨迹上的一点;d d2 2 不在实轴的

32、根轨迹上,故在例4-74-7中被舍去。这种情况在本例中正好相反,由于是正反馈系统,实轴上的根轨迹改变了,d d2 2=-1.58=-1.58 在实轴的根轨迹上,它是根轨迹与实轴交点(分离点)的合理值,而 d d1 1=-=-0.42 0.42 不在实轴的根轨迹上,应舍去。由此可见,虽然规则五没有改变,但在确定分离点时,应考虑规则三变化的影响。第61页/共102页 本例无共轭复数开环零、极点,不存在起始角和终止角问题,根轨迹与虚轴也无交点。本例的根轨迹如图4-164-16所示。由图4-164-16可看出,三条根轨迹中,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全部位于S S平面右半部,这就意味着无论 K Kr r 为何

33、值,系统都存在S S平面右半部的闭环极点,该正反馈系统总是不稳定的。而有相同开环传递函数的负反馈系统(例4-4-7 7,图4-1l4-1l),它的临界根轨迹增益 K Krcrc=6=6 ,即当 K Krcrc6 6 时系统是不稳定的,当 K Krcrc6 Krc时,该系统有两条根轨迹进入S平面右半部成为不稳定系统。第83页/共102页 给原系统增加一附加负实零点 Z1(Z1 0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此时,开环传递函数分子与分母的最高阶次分别为n=3,m=1;n-m=2。因此根轨迹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分别为90和-90,两条渐近线垂直于实轴,它们与实轴的交点坐标位置视附加零点的取值而改

34、变,分别讨论如下。第84页/共102页 ()当 时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渐近线位于S平面右半部,根轨迹如图4-22(a)所示。比较原系统的根轨迹(图4-21),虽然右边两条根轨迹形状发生了变化,但它们仍进入了平面右半部,当 时(为增加了开环零点后的开环根轨迹与虚轴交点对应的临界值),系统仍是不稳定的系统。1z1p2p3prcK rcK 0 0 js sss图4-22(a)例4-15中不同附加开环零点对根轨迹的影响第85页/共102页()当 P3 Z1 P2 0 时,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渐近线位于S平面左半部,根 轨 迹 如 图 4-22(b)所示。此时系统的三条根轨迹全部位于S平面左半部,无

35、论 Kr 为何值,系统都是稳定的系统。1z1p2p3p1rK0 0 js sss1rK1s2snxxn 图4-22(b)例4-15中不同附加开环零点对根轨迹的影响第86页/共102页1z1p2p3prK rK 0 0 js sssrK 1s2s3s()当P3P2Z10时,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也小于零,根轨迹如图4-22(c)所示。图4-22(c)例4-15中不同附加开环零点对根轨迹的影响第87页/共102页 比较图4-22(b)和4-22(c)会发现,前者的渐近线离虚轴的距离较后者近。因此,虽然从系统的稳定性角度看,二者是一样的,即无论 Kr 为何值系统都是稳定的。但从简化系统以便于分析系统的瞬

36、态性能的角度看,条件()所对应的图4-22(b)则优于条件()所对应的图4-22(c)。这是因为图4-22(b)右边两条进入复平面的根轨迹离虚轴较近,容易在其上面找到一对满足主导极点条件的共轭复数极点 S1,21,2(对应 Kr),这时便可将系统简化成闭环传递函数为 的二阶系统,而图4-22(c)所示系统不能满足这样的简化条件。1z1p2p3prK rK 0 0 js sssrK 1s2s3s1z1p2p3p1rK0 0 js sss1rK1s2snxxn 1z1p2p3prcK rcK 0 0 js sss第88页/共102页 如图4-224-22(c c)所示,如果 S1 1 、S2 2

37、、S3 3 分别为对应的系统参数 Kr 的三个闭环极点,由于 ReReS1,21,2 ReRe S3 3 ,共轭复数极点 S1 1 、S2 2不满足主导极点条件,系统不能简化成二阶系统。但如果在图4-224-22(c c)中,闭环实极点S3 3到虚轴的距离比闭环共轭复数极点 S1 1 、S2 2 到虚轴的距离小五倍以上,也可将系统简化为由闭环实极点 S3 3 决定的一阶系统。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两点结论:1z1p2p3prK rK 0 0 js sssrK 1s2s3s第89页/共102页 附加负实零点具有将S平面上的根轨迹向左“拉”的作用,且附加零点愈靠近虚轴,这种“拉力”愈强,反之亦

38、然。因此选择合适的附加零点有可能将系统的根轨迹从平面的右半部全部“拉”到S平面左半部,有利于改善系统的稳定性。适当选择附加零点的大小,不仅可改善系统的稳定性,还可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简化系统分析。如上例中满足条件()的附加零点可使三阶系统简化成由主导极点S1 1 、S2 2所确定的二阶系统,适当选择附加零点的大小,就可以使由 S1 1 、S2 2所确定的二阶系统满足响应速度和阻尼比的要求,这在工程实践上是很有用的。第90页/共102页例4-16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a0)其中 P4=-a 为附加开环极点,试分别绘制原系统(无附加开环极点)和a=0.5、a=2和a=6时系统的根轨迹图。2

39、 附加开环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增加开环极点会使系统的阶次升高,一般来说这是不希望的。但有时为了改善系统的某项性能指标(如限制频带宽度或减小稳态误差),附加开环极点也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下面通过一个示例分析附加开环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第91页/共102页 解 根据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和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将无附加开环极点的原系统和不同附加开环极点(不同a值)所对应的根轨迹的有关数据的计算结果列入 表 4-1中 其 对 应 的 根 轨 迹 图 分 别 如 图 4-2(a)、(b)、(c)、(d)所示。第92页/共102页表4-1 例4-16计算结果a项目无附加开环极点a=0.5a=2a=6起点(K

40、r=0)(n=3或4)终点(Kr)m=0P1=0P2=-1+jP3=-1-jP1=0P2=-1+jP3=-1-jP4=-0.5P1=0P2=-1+jP3=-1-jP4=-2P1=0P2=-1+jP3=-1-jP4=-6第93页/共102页渐近线交点:交角:、交点:交角:、交点:交角:、交点:交角:、根 轨 迹 与实 轴 的 交点无d=-0.255实 轴 上 的根轨迹0-0-0.50-20-6出射角根 轨 迹 与虚 轴 的 交点d=-1第94页/共102页 由四个根轨迹图可以看出,附加开环极点的大小不同(即不同的a a值)对根轨迹的形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即开环极点(同样也包括开环零点)在S S平

41、面上位置的微小变化,有可能引起根轨迹形状的重大变化,这一点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正是这种根轨迹形状的变化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无开环附加极点a=0.5a=2a=6第95页/共102页1.1.反馈控制系统的结构图所示,试画出闭环系统的根轨迹在反馈控制系统的结构图所示,试画出闭环系统的根轨迹在 和和 两种情况下的大致根轨迹,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两种情况下的大致根轨迹,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课堂练习课堂练习R(s)C(s)_第96页/共102页2.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要求要求(1)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并由根轨迹分析系统的)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42、并由根轨迹分析系统的性能;性能;(2)求出当)求出当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并说明响应有无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并说明响应有无超调。超调。第97页/共102页1.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式中,当时,闭环特征方程为按相角条件绘制根轨迹。根轨迹分布在实轴上,第98页/共102页第99页/共102页2.系统的根轨迹在复平面上的一部分是一个以有限零点-1为圆心,以 有 限 零 点 到 分 离 点 的 距 离 为 半 径 的 圆,分 离 点 的 坐 标 为 ,与它们对应的值为可由根轨迹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振荡性。第100页/共102页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对于单位阶跃函数,系统的输出响应为其拉氏反变换为系统的闭环极点为-2,-5。系统虽无振荡特性,但由于系统存在的零点,所以响应有超调现象。当时间为0.4秒时,超调量为40%。可由 求得 的最大值和对应的时间。第101页/共102页感谢您的观看!第102页/共10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