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习题精编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77356192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习题精编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习题精编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习题精编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习题精编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习题精编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高考诗歌习题精编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梅尧臣(1002-1060),此诗作于1055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联,写行到之地(东溪)与到此之由(看水),作者因为所乘之船迟迟不能出发,只能来看东溪。 B.第三句作者写景,抓住了物象凫,读者由此物象的描写可品出作者的情怀。 C.第四句写岸旁老树着花,此亦常见之景。“老”与“丑”往往相连,但作者

2、说它“无丑枝”,构思新颖。 D.二、三两联,意新语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蕴含着浓郁的情趣。 E.尾联写作者虽然不厌烦东溪之景,但归来后筋疲力尽,委婉含蓄的表现了心中难以排遣的愁情。 2.古人论此诗有云:“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该诗的“写情已足”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 苏轼 相从不觉又初寒。对樽前,惜流年。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 转头山上转头看。路漫漫,玉花翻宽,何处是超然?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栏。 【注】东武,密州(今山东诸城)。客指章传,苏轼在密州时,与其多有唱和。转头山,在诸城县南。超然,指超然台

3、,苏轼在密州所修。 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相从不觉又初寒。对樽前,惜流年”既包含着对往昔的留恋,又有离别的伤感。 B“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突出了环境的寒冷,渲染了伤感的氛围,情与景交融。 C“离亭”就是驿亭,它和南浦、灞桥、朱雀桥等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离别。 D“雪意留君”是说天降大雪,有意留君,雪尚如此,那么作者留客之意更不待言。 E“玉花”“银海”“翠袖”都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比喻雪花、飞雪和歌女。 4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下阕。(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向子諲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

4、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同:通“彤”。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

5、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陇头吟 翁绶 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 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 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 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 【注】横行:趾高气扬,横行霸道。

6、未央:本为汉宫名,借指宫殿,这里代指朝廷。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陇水潺湲陇树黄”,潺湲,形容水流缓慢,说明此处地形条件复杂,水流不畅。该句写水流缓慢,树叶枯黄,烘托出低沉的氛围。 B“征人陇上尽思乡”,由于守边十分艰苦,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一个“尽”字道出战土们无心守边,整日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C“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落日西斜,朔风劲吹,战马嘶鸣,大雁高飞,勾起了守边战士的无限相思。 D“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两句诗写出戍边将士坚守边关、严阵以待的紧张场景,为末尾言志作铺垫。 E这首诗沿着起兴、烘托、议论的线索渐次展开,情感的抒发由平缓

7、而浓烈,最后一联卒章显志。全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8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谥文节。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

8、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 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 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的坚定。 D.尾联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连忙回诗相赠。 E.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10.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江楼 陆游 急雨洗残瘴,江边闲倚楼。 日依平野没,水带断槎流。 捣纸荒村晚,呼牛古巷秋。 腐儒忧国意,此际入搔头。 【注】淳熙三年陆游被言官诬为“燕饮颓放”而遭免职,此诗作于第二年它自眉州回成都之后。残瘴:残余的湿热之气。槎:木筏。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洗”字突出雨势之大,该句写急雨一扫残存的湿热之气,点明了当时的天气特征。 B次句写诗人的活动,诗人登上江边的楼阁,闲倚栏杆,凭高远跳,其中“倚楼”点了诗题 C首联中的“闲”字不仅写出了诗人此时投闲置散的境遇,而且引出下面两联的写景。 D颔联通过视觉描写,由近及

10、远为读者展现了一种清旷寂寥的意境,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吻合。 E颈联将乡野生活写得生动有味,表现了农民生活的悠闲与安定,从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归隐之意。 12该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 B诗人登上快阁,在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

11、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 C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这句话是说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 D诗人即使见到美酒,眼中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一个“横”字传神地匀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 E尾联以景结情,作者看到眼前的“归船”“白鸥”,想到人生羁绊、为官艰辛,真心希望自己早日脱离官场,回到家乡。 14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对这一联进行简要赏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长安秋夜 罗隐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

12、双阙夜苍苍。 【注】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铩羽而归。欹q:倾斜,歪向一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 B.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的冷遇与打击。 C.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境,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 D.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E.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 16.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元日示宗武 杜甫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注】武:杜甫次子。战通“颤”。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暗扣“元日”来写,有新年添岁之意,然而添岁,于垂老者来说是身随年老,于青少年则是身随年长。 B“处处”两句感慨羁旅漂泊、处境艰难,强调自己和家人已经多年在外度过元日,从而营造出感伤的氛围。 C“训喻”两句中“青衿”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诗人感叹自己老无所成,心生惭愧,因而教导儿子勤奋好学,立志成

14、才。 D“赋诗”两句,叙写诗人因内心激动,无法握住手中之笔,家人举杯共祝元武健康成长,其乐融融之景如在目前。 E结尾两句诗人忆及江东的弟弟,情难自己,落泪之中足见手足情深,对宗武来说,这也是潜移默化的家教。 18杜诗详注评价这首诗“悲喜并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梓州:李使君将要赴任之地,是四川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橦(t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 19对以下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

15、项是()(3分) A诗歌的一、二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亦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B颔联两句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运用绘画入诗,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C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诗中所写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均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 D最后两句,诗人反用文翁治蜀的典故,委婉而得体,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诗歌切实而不空洞。 20该诗首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4分) 21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达的情感与本诗尾联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试作比较分析。(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郊屠苏暮 柳宗元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是住在山的旁边;同时点题,重点突出自己因离群索居而“惊”。 B.颔联写诗人听到旷野传来樵夫的歌声,看到烧山的灰烬飘落在空庭,描绘了一幅“野”趣横生的画面。 C.颈联直抒胸臆,点出悠然的心境随纷乱的世事已经渐渐远

17、去,表明诗人之前心境一直悠然。 D.诗人居山郭,闻樵歌,观烬落,远人群,塑造了一个本应发愤,却荒废时光的隐士形象。 E.时间飞逝,已是岁暮,本应有千言万语落笔端,可诗人却只发出“徒成今与昨”的感叹。 23.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AE【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A项“迟迟不能出发,只能来看东溪”错误,应该是作者迟迟不愿上船离去。E项“心中难以排遣的愁情”理解错误,应是对东溪之景的喜爱和留恋。 2.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首联、尾联都写到了作者因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久久不愿离去。闲适恬淡之情。作者描写了东溪“野凫眠岸”、“老树着花

18、”、“短短蒲茸”、“平平沙石”,勾画出一幅清新淡远而又生意盎然的景象,寓情于景。老当益壮之情。“老树着花无丑枝”中可看出虽为老树却春花绽放,生机盎然,是作者虽暮年但壮心不已的写照。 3C(2分)E(3分)【解析】“朱雀桥”错,“翠袖”是借代。 4下阕前五句虚写。从对方写起,设想客行未远,而思念之情已生,回看别离之地。下阕最后三句实写。从自己写起,询问对方是否知道自己对他的思念,然后刻画自己伫立离亭,倚栏远眺的形象。虚实结合,尽抒离愁别苦。 5.DE 6.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 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

19、 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思想感情每点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7BD(选B给3分,选D给2分。选其他选项不给分。) 【解析】B项,“战土们无心守边,整日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错误,应为“思乡者之众,说明它已经变成一种普遍的群体情绪”。D项,“两句诗写出戍边将上坚守边关、严阵以待的紧张场景”不准确,此为上句所写内容下句“平沙隔水见牛羊”,则描绘了陇水对岸野沃草丰、牛羊成群的平静画面。 8末句是问句,言外之意是,那些能够封侯的人都横行无忌,却没有人斩楼兰为国建功。(2分)表现了对能够封侯者的讥讽和对朝廷封侯不公的不满;(

20、2分)同时希望有人平定边患,报效朝廷,表达了爱国的情怀分) 9.AD【解析】A项,“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错,诗人于初春时节写诗赠友,借自己寻春觅春的执着坚定,表达对时政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殷切期待和无限希望,开篇的景物描写,从情景关系来看属于“以哀景衬乐情”。D项,曲解诗意,尾联大意说的是,诗人拭目以待,期盼朋友斯远的诗作,希望得到友人的理解和鼓励。 10.示例:“春其渐起但无痕”这句意思是说,春天正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来,表达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蕴含着“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来应充满信心”的哲理;为全诗定下明朗向上的基调(每点2分)。 11.DE【

21、解析】D.“由近及远“说法错误,应是由远及近。E.“从中隐约可见诗人的隐之意”分析有误,诗人只是暂时沉浸于荒寒野逸的意境中,很快便又从中醒悟过来,这从尾联可以看出来。 12.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爱国之情。从尾联中的“忧国”可以看出,站在江楼上,而对闲逸的景物,诗人难掩内心深处对国家的忧虑与热爱之情。(3分)不被现实理解、报国无门的无奈与苦闷。满怀一腔报国热血,忧国之念的诗人,却受人诬陷,落得罢官赋闲的结局,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他自称是“腐儒”,自嘲之意甚为明显,并以“搔头”之举出之,形象地写出诗人愁思难解之态。(3分)(意思对即可) 13DE【解析】D项“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

22、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E项“以景结情”不当,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14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也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15.DE【解析】D项“所见所闻”有误。本诗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诗人对长安秋夜的感受与联想来抒发的。E项“相互映衬”赏析有误。本诗通过对过去岁月的追忆来映衬眼前悲凉的境况,并没有“相互映衬”。(全对得5分,选对一项得2分) 1

23、6.寓情于景,通过描写苍黑夜色,寄寓自己年华已老、羁旅思乡和一事无成的凄凉、绝望和愤恨之情;照应首联,表现报效朝廷的理想破灭后对黑暗现实的觉悟;象征,以“双阙夜苍苍”象征朝廷的黑暗。(每点2分) 17CD 18诗人将悲事与喜事交织在一起,将哀情与乐情贯穿于全诗。诗人悲身世坎坷,年老衰病;悲归家无望,兄弟离散;悲时局动荡,壮志难酬。喜时逢佳节,父子相守;喜宗武长大,成才可期。 19D【解析】诗人并不是反用典故,是想以文翁的典故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另,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也是颈联的意思,而非尾联。 20虚写(想象):没有实写眼前

24、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虚写李使君将要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 互文见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气象阔大; 视听结合: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还有夸张、动静结合等,只要能答出两种,并简要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21李诗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离去时的依依不舍的深情,而本诗尾联表现出作者对李使君到蜀地后能突破前人、恪尽职守的劝勉之情。诗歌详解: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

25、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以如椽大笔,淋漓泼墨,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这里生动

26、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若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 由此,就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这一联的“山中”承首联的“山”,“树杪”承应首联的“树”,连接紧凑,天然工巧。无怪乎清代诗人王士禛击节称赞这四句诗,“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带经堂诗话卷十八)。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产芋,那里的人们

27、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 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送梓州李使君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看,它的艺术构思新颖奇特。诗中没有一句涉及送别之时、

28、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绘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然而读后深思,就会发觉此诗紧紧围绕李氏即将赴任的梓州步步展开,层层深入,全诗融注着诗人对李氏欣羡、期望、劝勉的一腔真情,前后融会贯通,结构谨严缜密。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一联还为尾联埋下伏笔,使诗人劝勉李使君的话更显得切实而不空洞。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诗

29、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诗写送别,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格调高远,爽利明快,在唐人送别诗中,堪称是一首构思别开生面、思想境界高远、读后令人振奋的佳作。 22C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颈联写既然贬居远地,远离世上的纷争,且近年关,就不如放开胸怀寄情于山水。此联作者故作轻松之语,背后却是无以言表的惆怅之情。D项,“塑造了一个本应发愤,却荒废时光的隐士形象”理解不当,结合全诗理解可知,本诗塑造了一个空怀抱负却不得施展的诗人形象。“居山郭,闻樵歌,观烬落,远人群”的境遇恰恰加重了他内心的无奈和苦闷。 23全诗抒发了诗人空怀大志却不能施展的怨怒、愁苦的情怀。 (1)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屏山离群而居,看似环境幽静怡人,却形同“囚居”,诗人强调“离索”,愁苦之情立现; (2)运用对比的手法。樵夫能悠然唱歌,轻松愉悦,而诗人却只能“默默”细想、苦苦思索,这一强烈的对比,将诗人的苦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3)运用反讽的手法。年关已近,诗人也已近“迟暮”,虽空怀大志却不能施展之苦呼之欲出。可诗人却说“心赏”,实是运用反讽手法书写内心难以言表的苦闷。(情感两分,手法一点一分)(122.240.200.1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