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素质教育目标.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77344768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PDF 页数:51 大小:3.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目标管理)素质教育目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目标管理)素质教育目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标管理)素质教育目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标管理)素质教育目标.pdf(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目标管理)素质教育目标 第壹章力 第壹节力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单独存于,壹定存于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3知道力是矢量。4会画力的矢量。5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作用效果来命名。(二)能力训练点 1 学会怎样通过力的图示,形象描述象的物理概念的方法。2 通过对力的分类内容的教学,渗透分类方法,使学生对分类的必要性以及分类要有确定的标准等问题,有进壹步的认识。(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力的图示的学习,使学生享受到物理图像的形式美。二

2、、学法引导 1 以分组实验的形式,让学生去动手,教师应引导、归纳出壹般的规律。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进行归纳和总结。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准确把握“力是壹个物体对另壹个物体的作用”的概念。2难点 力的图示 3疑点 当磁铁接近壹小铁钉时,小铁钉受磁铁对它的吸引力向磁铁运动,此时小铁钉对磁铁有没有力的作用?为什么?4解决办法 结合实验、多观察、多思考 第二节重力(壹)知识教学点 1知道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知道重力的方向。2知道重心。(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方法(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总结问题的能力。(四)美育渗

3、透点 通过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使学生领悟到自然规律中隐含的逻辑美。二、学法引导 教师通过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思考,且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总结。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 难点重心、重心的变化 3 疑点重力的大小跟物体和 g 值有关,于地球上不同地方,g 值是恒定的吗?4 解决办法于实验的基础上理解重力、重心及和之关联的知识 第三节弹力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知识形变的概念 2 知道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3 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方向(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训练学生观察力(三)德育渗透点 从任何物体均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

4、观(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具体可感,生动又形象的演示实验来体现美引真的原则 二、学法引导 1 利用演示和举例等直观教学法引入展开讨论 2 师生共同讨论来确定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的计算。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弹力产生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2 难点对弹力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3 疑点如何确定相互接触的俩物体间没有挤压不发生形变 4 解决办法 用大量实验及事例说明任何物体均能发生形变,深刻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对弹力有无的判断启发学生从物体状态入手,通过受力分析,找出力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判断。第四节摩擦力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

5、向。2 会利用公式F=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动摩擦因素和什么有关。3 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 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跟俩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二)能力训练点 1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 训练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于研究摩擦力时,向学生渗透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的哲学思想(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摩擦力的研究,体现了物理现象贯穿于自然的自然美。二、学法引导 利用实验演示、分组,通过现象找本质,对摩擦力的规律及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判定,则需通过教

6、师的归纳总结,动摩擦、静摩擦可通过对比教学来进行。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得出 F=FN 2 难点(1)静摩擦力方向判断问题(2)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滑动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3)指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大小不壹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指出只有当物体于水平面上滑动时,压力的大小和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3 疑点(1)凡是运动的物体均有滑动摩擦力产生,静止的物体均受静摩擦力作用,对吗?(2)如何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中“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中“相对”的含义。第五节力的合成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知道合力合分力的概念 2 理解俩个

7、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 知道矢量和标量的含义及区别(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总结规律的能力,应用教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渗透等效思想。(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中的对称美。二、学法引导 1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阐述等效的思想,且归纳出力的合成原则,平行四边形法则。2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结论。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2难点运用数学工具求解物理问题,如何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3 疑点 1+12?4 解决办法通过演示、学

8、生实验,从实验中归纳出平行四边形定则,且结合数学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第六节力的分解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知道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 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的定则 3 理解力的分解的办法(二)能力训练点 1 强化“等效替代”的方法 2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 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规律和教学规律之间存于的和谐美。二、学法引导 1 教师能够利用复习提问由力的合成反过来引人力的分解。2 利用演示法来分析分解的原则 3 由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经过讨论和验证掌握分解规

9、律。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于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2难点力的分解方法 3疑点力分解时如何确定俩分力的方向 4 解决办法设计实验,于具体情境中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第二章直线运动 第壹节机械运动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知道参考系概念,知道对同壹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同时知道,于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壹物体作参考系才有意义。2 知道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到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3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壹种科学抽象,是壹种理想化的模型,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物理学的壹种普遍的研究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弄懂物体于

10、什么情况下能够见作质点。4 知道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知道于实验室测量时间的方法。5 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且知道用正、负表示位移的含义。6 知道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二)能力训练点 1 通过质点的教学,渗透物理学中的壹种重要研究方法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2 通过位移的教学,加深对矢量的理解。(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的教学,培养学生于处理实际问题时,抓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及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现象和规律所蕴含的自然美。二、学法引导 1

11、以大千世界的种现象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 2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法来确定质点概念及条件 3 通过类比的数学方法用数学上的点线、段来突破时刻和时间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2难点怎样引出质点的概念 3疑点物体于什么情况下能够见成质点 4 解决办法 通过壹些实例,让学生思考、讨论,于学生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到我们于处理这些问题时,常常不考虑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把物体简化成壹个没有大小、形状的点,引出质点的概念,再指出物体能否见成质点的条件。第二节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 知道什么是 s-t

12、 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3 知道 s-t 图象的物理意义,懂得用 s-t 图象的斜率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关系的分析,使学生知道公式和图象均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2.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树立严谨的学风,且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时,应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了解到物理中图象体现的规律的自然美。二、学法引导 1 教师通过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规律,引导学生讨论总结。2 学生通过观察来归纳,总结且上升为理论规律。三、重

13、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 难点 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3 疑点 4 用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通过多媒体演示提高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 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3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4 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 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

14、区别(二)能力训练点 1 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得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2 培养迁移类推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解决壹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壹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二、学法引导 1 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 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 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2 难点 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3疑点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于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4。

15、解决办法 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壹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第四节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知道什么是速度时间图象,知道如何用速度时间图象来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能从速度时间图象上直接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且能求出位移。3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图象上的特点及物理意义。4 领会用速度时间图象处理运动问题的优点。(二)能力训练点 1 通过 s-t 图和 v-t 图的对比,让学生参和活动和自学讨论的教法,培养学

16、生的能力。2 利用 v-t 图解决壹些实际问题。(三)德育渗透点 教学过程中,渗透图象这种方法处理问题的优越性于于直观、清楚的表现出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便于从总体上认识运动过程的特点,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 v-t 图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图象的自然美。二、学法引导 1 教师通过实验引入问题,组织学生讨论。2 通过讲解阐述 v-t 图的特点和意义及应用 3 利用适当的例题进行训练巩固。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 2 难点 怎样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3疑点 通过 v-t 图象求位移 3 解决方法 通过

17、实验数据得出 v-t 图象,使学生明确 v-t 图的物理和几何意义 第五节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理解加速度的含义及物理意义 2 知道加速度单位珠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某些物体作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3 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判断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方向,领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意义。4 会用 a=(vt-v0)/t 解决壹些实际问题 5 通过实例了解加速度的大小和速度大小及速度大小变化大小变化的区别,领会物理量的变化率的含义 6 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理解加速度的意义。(二)能力训练点 1 会用 a

18、=(vt-v0)/t 解决壹些实际问题 2 会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像求加速度(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加速度定义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过程中推理过程的逻辑美 二、学法引导 1 通过对比实验,引入问题,如何区别速度变化的快慢 2 学生讨论、总结引入变化率的概念。3 巩固训练,加深认识。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难点弄清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 3疑点速度的变化总是增加的或总是正值吗?4 解决方法 从多角度去理解加速的定义,牢牢地把握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这壹核心。第六节

19、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2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的推导方法 3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中 v、s 及 a 的正负号的含义 4 会正确画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且能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 5 会正确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对简单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计算(二)能力训练点 1 学习利用公式和图像表示物理规律,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2 通过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使学生逐渐熟悉数学工具的应用,培养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树立严谨的学风,且渗透事物之

20、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总结,体现物理规律中蕴含的自然美 二、学法引导 1 由复习上节内容的加速度公式,导出速度公式 2 组织学生讨论 v-t 图像来扩展斜率及面积代表的物理意义 3 教师讲授位移公式 4 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2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的理解 3疑点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另壹种推导方法 4解决办法 用极限的知识总结出,当每壹小段时间间隔无限减小时,v-t 图像下方的面积就等于阶梯形折线下方的对应各长方形面积的总和的结论。第七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

21、应用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进壹步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2 正确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俩个基本公式推导出其他规律 3 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且能较熟练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 4 加深对匀变速直线往返运动的理解和计算(二)能力训练点 1 培养灵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题的能力 2 培养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的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于解决问题中体会成功带来的娱乐。二、学法引导 1 复习已学公式

22、,推导变形公式 2 总结规律,强调条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2难点审题,理解题意 3疑点各公式的适用条件 4解决办法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明确运动过程,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分析,克服乱套公式的坏习惯。第八节自由落体运动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了解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历史事实和科学方法 2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4 了解重力加速度的变化 5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且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进行计算,解决某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二)能力训练点 1 通

23、过回顾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介绍伽利略的成就,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科学研究的方法(三)德育渗透点 于教学中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于处事中要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史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学家努力探索真理的人格魅力 二、学法引导 1 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自由落体运动 2 利用控制条件的方法来抓住主要矛盾,认识本质 3 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难点演示实验的技巧及规律的得出,介绍伽利略的实验难证及巧妙的推理

24、3疑点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壹样的 4 解决办法 从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条件入手,综合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壹节牛顿第壹定律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学习牛顿第壹定律内容 2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3 掌握惯性的概念,能应用惯性解释自然现象(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正视直觉、剖析现象,究其本质,探索规律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苦性。(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 通过实验法引入课题,以叙述的形式,展示人类对力和

25、运动关系的进程。2 师生讨论、总结、分析和总结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壹定律的内容,掌握惯性是物体的属性 2难点 生活中形成的直觉所引起的不正确的认识及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疑点牛顿第壹定律和惯性的区别何于?4解决办法 通过演示实验、推理、同学讨论,克服直觉引起的误导,掌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掌握惯性有关知识。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了解力的俩个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 掌握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的改变 3 物体的受力,

26、物体的质量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俩个因素(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观察现象,动手实验且从中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建立正确的认识论观点,透过现象见本质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见问题,不能只见表面现象,体会到物理学中推理过程的逻辑美 二、学法引导 对本节的内容建议以演示实验和师生共同讨论来阐述运动状态的变化及产生变化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决定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俩个因素:物体所受的外力和物体本身的质量 2难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其中壹种形式:物体速度方向的改变 3疑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和物体运动改变的难易是壹

27、回事吗?4 解决办法通过对演示实验的分析、讨论、讲解,掌握重点、克服难关、解释疑点 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于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二定律 2 掌握公式、物理量的意义 3 学习、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应注意的问题(二)能力训练点 1 学生分组实验总结牛顿第二定律,对真理进行再发现,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总结规律,不断创新的能力 2 初步掌握实验研究中的控制变量法(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实验误差处理、控制变量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美德。(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来体会科学研究,提高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二、学法引导 1 以分组实

28、验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2 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成功地完成分组实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且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初步应用。2难点物理公式于确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单位关系。3 疑点 从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无论怎么小的力均能够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当用力推壹个停于地面上的较大的物体时,却推不动,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外延有无矛盾呢?4解决办法学生分组实验,对实验分析、剖析、讲解例题及用学生讨论等方式加以解决。第四节牛顿第三定律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 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 区

29、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能力训练点 1 通过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 于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进壹步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壹标准的哲学思想(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世界中普遍存于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 通过实验演示总结规律 2 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对概念的理解加以完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 难点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疑点(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壹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4解决办法(

30、1)演示实验,从实验中归纳出牛顿第三定律(2)习题练习、解决重点、疑难问题 第五节力学单位制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知道什么是单位制 2 掌握力学单位制中的国际单位 3 认识单位制于物理学乃至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二)能力训练点 1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 用单位运算检查公式推导的正确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建立国际单位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思想(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力学单位制的介绍,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语言的沟通,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过程中的逻辑美。二、学法引导 1 由谈话的方式引入规定单位制的必要 2 教师讲解力学单位制及关联问题 三、重点难点

31、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掌握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2难点 基本单位包含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和非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含有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3疑点为什么要建立国际单位制 4解决办法自学、讨论、提问、讲述四结合 第六节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巩固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 2 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二)能力训练点 1 通过例解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方法 2 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见本质,抓主要矛盾,掌握题干的要求及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品质(四)美育渗透

32、点 通过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使学生把审美欣赏和审美操作相结合 二、学法引导 1 利用问题教学,教师归纳总结 2 学生分析、应用,培养能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俩类力学问题及解决这俩类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2难点对物理情景及物理过程的分析 3疑点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关键何于 4解决办法 讲解习题时抓住关键,选好典型题,进行习题类型比较,加深学生对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方法的理解。第七节超重和失重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掌握超重、失重现象及其实质 2 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原因(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应用牛顿

33、第二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知道是力量的源泉,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于推理中了解现象的本质,体验自然规律的逻辑美 二、学法引导 1 运用讨论式引入超失重现象,引起学生思考 2 利用演示实验,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讨论原因 3 师生讨论视重和重力的辩证关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不是物体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发生了变化。2难点示重,视重和实重的概念及区别 3疑点超重和失重于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途?4 解决办法 于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用事产说话(如弹簧秤提壹

34、物加速上升,学生根据实物本身未变化,地球对其引力不变的事实可知,超重且不是物体重力发生变化),使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本质及现象。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略)第九节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掌握牛顿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通过见书获取信息且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由感性到理性,理性再指导感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简单介绍,使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重奉献、轻名利的高尚的情操。二、学法引导 1 课件中牛顿定律的广泛应用及适用条件以学生自学为主 2 爱因斯坦狭

35、义相对论由教师做适当的介绍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总结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的巨大成就 掌握牛顿定律的基础经典力学适用范围为宏观物体及其低速运动 2难点狭义相对论的基本理论 3疑点(略)4解决办法(1)学生见书、讨论(2)教师简述狭义相对论(3)回答教师提问 第四章物体的平衡 第壹节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略)第二节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概念 2 掌握于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3 知道如何用实验证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4 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具体问题(二)能力训练点 1 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培养

36、学生的观察和鉴别能力 2 进壹步培养学生分析物体受力的能力 3 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1 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通过对周围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出力的平衡条件,再用这个理论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图的绘画,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中的对称美。二、学法引导 1 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回忆初中的二力平衡知识引入平衡问题 2 师生共同讨论共点力平衡条件及应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2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 3疑点(1)物体于什么条件下,能够认为是受到共点力

37、作用?(2)物体受到三个不于壹条直线上的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壹定共点。4解决办法 力的平衡要正确的思路: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其次是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能够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对于不成直角的受力问题能够用正交分解方法求解。第五章曲线运动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明确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2 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用来分析具体问题。(二)能力训练点 提高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运动是能够认识的(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形象而具体的实例,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审美体验中进入极大的

38、注意状态 二、学法引导 采用形象而直观的教学方法来分析总结曲线运动的成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明确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理解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2难点理解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会根据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分析具体问题 3疑点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壹定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对改变速度起什么作用。4解决办法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模型和运用已学的知识展开的,教学中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来解决。第二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知道合运动、分运动、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且且互不影响,能于具体的问题中分析和判断。2 理解运动的

39、合成、运动的分解的具体意义,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 会用图示方法和教学方法求解位移,速度合成、分解的问题(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观察和推理的能力、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辩证地见待问题(四)美育渗透点 学生于学习过程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能体会到物理学科中所渗透出的逻辑美。二、学法引导 1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等效的含义。2 师生共同讨论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原则。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 明确壹个复杂的运动能够等效为俩个简单的运动的合成或等效分解为俩个简单的运动,理解运动合成、分解的意义和方法。2 难点 认识合运动和分运动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分

40、运动和合运动的同时性,理解俩上直线运动的合运动能够是直线运动,也能够是曲线运动。3疑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和力的合成和分解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解决办法 要充分利用实验,于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注意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第三节平抛物体的运动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理解平抛运动是俩个直线运动的合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且这俩个方向上的运动互不影响。2 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会处理简单的问题。(二)能力训练点 1 通过实验,频闪照片,完全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 发挥教学工具的作用,提高运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三

41、)德育渗透点 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够认识的,规律掌握了,能够更加发挥主观能动性。(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平抛运动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到自然世界的外于表现是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处于动态的和相互影响的状态中,物理规律是从复杂的现象中抽出物理规律,是用简单的公式瓜出自然的秩序和规律。二、学法引导 以直观教学为主,让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现象后面的本质规律。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1)明确平抛运动能够用俩个简单的直线运动来等效替代。(2)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2 难点(1)根据实验、频闪照片分析(2)利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说明运动轨迹,认识飞行时间只由下落高度决定,等等。3 疑点(1)

42、平抛运动为什么能够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2)怎样认识平抛运动的规律?4 解决办法(1)要充分利用实验、频闪照片,认真分析推理,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同时要注意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加以说明。(2)教学中要积极发挥教学工具的作用,用数学语言说明问题、解决问题。第四节匀速圆周运动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2 理解和掌握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能力训练点 进壹步理解物理要领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三)德育渗透点 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

43、物理量,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要辩证、全面地来认识,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周围运动的研究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图像的形式美 二、学法引导 通过教师的带有启发性的讲解,使学生于和教师的共同讨论中归纳和总结规律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和掌握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以及它们的关系。2难点理解于具体问题中用线速度,角速度等概念进行解释说明。3疑点皮带传动,齿轮传动中什么量相同,什么量不同。4解决办法 由于涉及的物理量较多,教学中注意围绕壹个目的:如何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第五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知道向心力及其方

44、向,理解向心力的作用 2 通过实验理解限定向心力的因素,掌握向心力的公式及其变形 3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产生,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4 会根据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计算有关问题(二)能力训练点 1 会分析实验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 会解释现象,提高科学表述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实质是物理的合外力,体会到透过现象见本质的特点。(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验到物理思维的流畅和严谨。二、学法引导 利用实例来加强直观教学,于学生获得壹定认识的基础,注重推理说明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观念,明确它们的意义、

45、作用、公式及其变形。2难点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释有关问题。3疑点(1)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起什么作用?(2)怎样进行多因素影响的分析?4解决办法(1)充分利用实验说明问题(2)充分利用推理说明问题 第六节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会于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明确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2 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匀速圆周运动问题的壹般方法,会处理水平面、竖直面的问题。(二)能力训练点 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注意统壹性和特殊性,注意壹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

46、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科学技术是第壹生产力。(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实际演练,使学生于巩固知识的同时,领略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而带来的成功的娱乐。二、学法引导 学生自学课件,于例题分析时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教学方式。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1)理解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2)会于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综合运用牛顿定律分析解决问题。2 难点(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2)临界问题的分析和讨论。3疑点(1)火车转弯中的力学问题(2)汽车过桥中的力学问题 4解决办法抓住典型问题,讲透讲深,再举壹反三。第七节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知道什么是离心

47、现象,明确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2 能结合课本提出的问题具体分析,了解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分析说理的能力,提高科学表述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事物均是壹分为二的,有利也有弊,充分扬长避短,是壹种科学态度,也是壹种科学方法。(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生对几种离心机的使用,把审美欣赏和操作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审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二、学法引导 让学生协手去做各种离心演示实验,激发学生于结合学过的向心力知识寻找本质规律。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离心运动的条件、知道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2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离心运动,融会贯通,举壹反三。3疑点离心运动是否受到“离

48、心力”?4解决办法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过现象见本质,采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 第壹节行星的运动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俩种不同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2 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提出科学假设,再经过实验检验的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顽强的执著精神,从他们身

49、上所流露出来的人格美。二、学法引导 学生自学、结合教师的讲解、介绍。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日心说”的建立过程和行星运动的规律。2难点学生对天体的运动缺乏感性认识。3疑点开普勒是如何确定行星运动规律的。4解决办法利用挂图,有条件的学校可放影像资料片形象地表现行星的运动情况。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 壹、素质教育目标(壹)知识教学点 1 于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建立行星运动的理想模型,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2 知道任何物体间均存于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二)能力训练点 1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2 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见

50、本质(受万有引力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科学家的伟大发现发现由衷的欣赏。二、学法引导 由教师通过对开普勒定律的理想化,从而引出万有定律,使学生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维过程。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推导过程 2难点 壹般物体间的引力很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是难点。3疑点 万有引力定律是于行星运动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它于壹般的物体间(包括微观世界)是否成立?引力的本质是什么?4解决办法 通过举例,如潮汐现象的产生,物体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