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环境促进专项行动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环境促进专项行动方案.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健康环境促进专项行动方案健康环境促进专项行动方案一、现状及背景健康环境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空气、水、土壤、室内环境及道路交通均是与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公共场所和生活工作场所污染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等问题越来越凸显。研究显示,环境空气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增加,会增加儿童呼吸道疾病发生,提高人群死亡风险,尤其是 65 岁以上人群的死亡风险。伤害是导致我市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2018 年 XX 市伤害死亡数是1956例,死亡率为50.43/10万,占死亡总人数的7
2、.01%,排位靠前的是交通事故、跌倒/坠落、自杀、溺水。爱国卫生运动是推进健康环境的重要手段,把健康融入城乡建设发展,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试点,打造健康环境,提高健康水平。二、目标要求(一)总体目标(一)总体目标坚持预防为主,开展环境健康促进与干预,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环境素养。营造安全绿色的健康环境,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打造卫生城镇“升级版”。加强城乡饮用水基础建设,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置,提XX全防护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减少意外伤害,进一步改善环1境质量,推进人与环境和谐,减少疾病,保障健康。(二)具体指标(二)具体指标2022 年和 2030
3、年,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在 2018 年基础上持续改善;到 2022 年和 2030 年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分别达到 12.5%及以上和 25%及以上;2022 年国家卫生乡镇覆盖率达到 10%,省级卫生乡镇覆盖率达到 65%;2030 年国家卫生城市覆盖率达到65%,国家卫生县城覆盖率达到 100%,国家卫生乡镇覆盖率达到30%,省级卫生乡镇覆盖率达到100%;2022 年前,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35%以上。县级城市、乡镇和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成效,生活垃圾减量化、XX 化、无害化水平显著提高。三、主要任务(一)开展环境健康宣传与干预(一)开展环
4、境健康宣传与干预1.1.广泛开展环境与健康科普宣传,突出 XX 特色,制作印发宣传海报、画册等,普及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多种载体开展环境健康宣教工作。组织开展世界地球日、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大环保纪念日主题宣传活动。2.2.重点开展重污染天气、极 X 天气、花粉过敏等公众健康知识和健康防护宣传,指导公众科学应对极 X 天气和季节性花粉过敏,开展科学自我防护。加强游泳场所、宾馆酒店等重点公共场所室内环境健康防护宣传,强化公共场所经营者卫生安全意2识和责任意识。探索开展环境健康防护干预综合试点。加强交通法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交通安全意识。3.3
5、.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普及防范各类灾害事故的知识和应对基本技能。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广泛开展企业、医院、学校、大型商场、文体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区域防灾减灾救灾演练。定期开展全市抗震救灾、泥石流、防火等地质灾害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二)加强环境健康风险监测与评估(二)加强环境健康风险监测与评估4.4.加强环境健康风险监测与评价。加强环境健康风险监测与评价。探索开展全市空气、饮用水等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完善环境空气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体系,扩大监测范围,持续开展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监测。强化公共场所的卫生评价和室内环境健康的风险评估。坚持饮用水监测全覆盖,落实饮用水卫生信息公开制度。继续开
6、展因伤害导致的死亡监测,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开展哨点医院病例伤害监测,探索建立伤害监测网络。5.5.按照生态环境部安排部署,制定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方案,选择代表性地区监测,评估不同人群环境与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确定 XX 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目标和重点工作领域,逐步建立素养监测长效机制。推进设立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并制定专家委员会章程。6.6.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监督。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监督。开展公共场所室内环境质量及健康影响监测,掌握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评价健康风险。开展3公共场所双随机监督抽查工作,对重点公共场所室内空气及顾客用品用具卫生状况进行监督抽检,保障卫生质量。加强公共场
7、所集中空调、台风系统、公共游泳场所卫生管理,确保公共场所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三)推动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三)推动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7.7.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和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和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推进城市慢跑步行绿道建设,完善城乡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提高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程度和利用率,推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有序向社会开放,打造百姓身边“15 分钟健身圈”。加大健康城市与健康村镇试点建设力度。推动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建立固定的健身教育窗口,指导社区居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家庭成员主动学习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引
8、导企业充分考虑劳动者健康需要,为劳动者提供健康支持性工作环境,主动提升环保意识,推动绿色清洁生产,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8.8.加强城市饮用水安全管理。加强城市饮用水安全管理。实施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保障工程,督促供水企业进一步加强对原水的监测,加强取水、制水、供水全过程的运行控制。严格控制水性疾病传播风险,从严控制浑浊度指标,加强供水消毒管理工作,确保出厂水、管网水消毒剂余量符合国家标准。加强对供水管网管理、管网“末梢水”水质监测,确保各项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供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建设应急水源和备用水源,保证城市供水安全。49.9.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加快构建
9、与城乡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优先实施城镇供水管网延伸、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对已建工程处理工艺和输供水管网进行更 X 改造,夯实农村供水保障基础。创新管理机制,区别不同规模工程,合理采取引导社会企业参与、向专业机构购买服务、依托村镇用水协会自治管理等方式,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提高管理质量效益。10.10.加强饮用水水质监督。加强饮用水水质监督。强化对供水单位的卫生监督管理。持续开展水质监测培训指导,提高工作质量,确保数据可靠性。加大对供水单位的监督力度,提高农村供水单位的持证率,到2030 年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全覆盖。11.11.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
10、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整治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和非法添加,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强化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和信息发布,控制食源性疾病。(四)发挥健康环境示范引领作用(四)发挥健康环境示范引领作用12.12.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带动人居环境质量提升,逐步实现省级卫生城镇全覆盖,重点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进度,提高国家卫生城镇覆盖率。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健康城镇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健康城镇建设理念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支持率。以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等为重点,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在持续巩固创卫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健5康
11、城镇建设试点,并陆续扩大健康城镇的试点范围,建成一批省级、市级健康城镇示范点,带动全市健康城镇建设广泛深入开展。依据全国健康社区、健康单位(企业)、健康学校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规范和健康城镇评价指标,探索适合 XX 的监测与评价体系。定期开展监测评价工作,动态评价健康城镇建设效果。13.13.大力打造生态美丽宜居乡村。大力打造生态美丽宜居乡村。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为重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行政村常态化保洁制度和“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机制。制定农村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和技术规范,分类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方式,探索适
12、合农村特点的污水处理运行维护模式。开展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和旱厕改造,统筹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加强厕所粪污治理,全面消除露天粪坑。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五)实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五)实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14.14.打好蓝天保卫战。打好蓝天保卫战。大力推进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污染源深度治理,持续推进燃煤小锅炉“清零”,不断削减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严防“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继续优化全市能源机构。以扬尘和餐饮油烟为重点,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机动车污染防控体系,着力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加
13、强秸秆和垃圾、落叶露天焚烧管控。以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秋冬季重污染6天气应对为重点,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抓好关键时段管控,不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15.15.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强力控制和削减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污染物为主攻方向,以绵远河、凯江、石亭江、鸭子河、郪江等流域为重点整治区域,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实施严重污染水体整治、良好水体保护、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工程,确保地表水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16.16.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控 X 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污染。实施土壤环境监测预
14、警建设、农用地分类管控、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确保重点区域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17.17.实施垃圾减量和分类回收。实施垃圾减量和分类回收。在全市逐步实施强制垃圾分类,鼓励县级城市、乡镇和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公共机构先行先试,在各党政机关和学校等事业单位,车站、机场、体育场馆、演出场所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率先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逐步扩XX 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合理规划农村垃圾集中投放点,因地制宜设置乡镇垃圾转运站,配齐配足各类转运车辆。制定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和分类投放指南,明确分类的标准、标识、投放规则等内容。建立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撤桶撤站实行定时定点流动收集、上门或定点收集餐厨垃圾和可回收物、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等多种垃圾回收方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