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二)近日,我阅读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等书籍,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我感悟颇多。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育教育,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应该始终奉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教学理念,注重信息技术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要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网络道德、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立志成才.我们该
2、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呢?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挥心育主体的心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3、深入钻研教材内容自然地渗透。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教育,这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
3、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中体会自豪感。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三章第三节信息的智能化加工,就可以让学生多了解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发展情况,如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不仅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4、在实践练习中突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在未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合作发展成为未来的主旋律.努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中的很多实践任务都需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4、有关,如果教师依然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学生,讲授同样的内容,势必会造成优生不愿听、不愿做,差生听不懂,不会做的现象,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小组合作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小组分工明确,互帮互助,轮流当中心发言人,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合作中体会到与人分享与人交流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能力。总之,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学大纲,从教材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才能全面完成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篇二: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当今,随
5、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
6、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
7、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 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
8、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篇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寻找“切点”引起的反思寻找“切点引起的反思【摘要】本文就“为学生上网喜欢做什么与应该做什么寻找切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从对网络的认识问题、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问题、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五个问题进行了反思.同时提出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提高自身文化、信息素养要
9、从反思做起。【关键词】切点,反思,信息技术课我们学校的校园网工程基本完成了,网络教室成了学生们的又一个乐园,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可以连接上 internet,课外(每天的第八节)也可以连接上 internet。同时,网络教室也给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境。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头痛的问题,上述的问题是其中之一-“学生贪玩”。为了让学生们一同来关注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来寻找“切点”,变消极的“聊为有意义的“讨论,我在本校网站上组织了一次题为“冲浪、游戏、聊天与获取信息”的调查。参加这次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1277 人,其中针对上网“喜欢做”和“应该做”且抛开调查项目设计的
10、科学性,就学生回答的结果来分析一下:“随便逛逛”的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 28。89%,这证明学生们清楚上网浏览“目的性的重要性;“qicq”、“聊天”的下降幅度分别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下降了 22.71和 16.13%,但这是喜人的状况吗?难道“qicq”、“聊天、“论坛等虚拟社区形式就一定要从我们的课堂上消失吗??这一组数据应该引发我们教师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特别是对网络的认识问题、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问题、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反思。反思一:“网络”与“洪水猛兽”我们都知道“学生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正确的引
11、导,网络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1,但正确的引导方法是什么?学生们知道网络是五彩缤纷的世界、清楚电脑不仅是“游戏机”、“影碟机”,但他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沉迷于“玩”中。“玩”是年轻一代的天性,儿童时代的“玩”性在网络的包罗万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延续。在“玩”中,有人“玩出了精彩、“玩”出了一片赞扬声,也有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玩”得被家长“封机”。现在有人提出要开发教育游戏,所针对的正是学生“要玩”的这种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这会不会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变得被动呢?毕竟我们要培养的是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如果学生驾驭信息
12、的能力还要过分地依赖“游戏”,那么“网络”就真的逃脱不了被一部分人排斥的命运,那真是我们的悲哀了。毋庸置疑,与任何事物一样,“网络”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目前所能做到的是正视它、用好它。以往学生是在“两个世界”中学习,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虚拟的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3“oicq、“聊天室和“论坛”等正是网络创造出来的虚拟社区,属于“第三个世界”的,我们不是要“取缔”,而是要“拿来”为教学所用,促使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
13、的整合,这样才是积极的做法。反思二: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纯信息技术的世界是空洞的么?目前,我们很多教师只是教技术,一味追着技术的发展,而我们自己所能学到的只是浩瀚信息海洋中的一滴水,所能教给学生的更可能只是这滴水的几分之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能和使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去关注纯信息技术的世界空洞与否,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们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
14、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4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的是具备高信息素养的学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是否进行了角色的转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因而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在信息社会中,一名高素质的教
15、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主动地教和被动地学的关系了。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可能使一部分学生所掌握的技术超过了教师。因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位热情的帮助者,正如萧伯纳(george b。shaw)所倡导的那样:“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反思三: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到“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多种模式”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子上
16、,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借助本学科优势走在前列.就我们学校而言,2000 年我们就在所有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中全面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抓住“任务驱动的要点,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了任务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网上学习资料,有时也进行了分组学习的设计,并要求学生将每一个任务都反映到网上的实时系统中,接受其他同学学习和评价.应该说,这种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来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乃至延伸到课外)学习模式让学生们摆脱了传统课堂的被动状况,是受欢迎的、有效的.但是,不管采取哪种理论来支持我们的教学,如果我们不注意多种形式相结合,单一的课堂模式最终仍然会使得教、学双方都感到厌倦。在厌倦的情绪
17、中,那种运用设置任务(问题)构搭脚手架的方式,在网络的冲击下将以失败告终,因为网络的超链接容易将人一步步引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而以学生现有的信息素养很难在网络无边际的游荡中回到原先的问题.因而我们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的混乱状态,进行新的思考。理论指导的实践是多方位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也有很多可创造的空间,如果抱着一种成功的喜悦不放,势必固步自封.因而我们必须开放思想、不断地尝试,创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种模式”,不应该被上述的“混乱状态”牵着鼻子走。反思四:“微软培训班”与信息技术课程有人戏说:中国的信息化教育是办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微软培训班5。广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几次改版,但
18、在“微软培训班”中兜了很多圈子.的确,微软软件以其友好的界面、完善的功能占据了世界上绝大部分计算机,对其软件应用的学习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性课程,在知识、技术、能力和伦理道德方面都应有所涉及6,它有其作为一门课程所必须包含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评价方法。因而没有理解(或曲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只停留在讲讲某个应用软件的操作、讲讲浏览器、讲讲某一杀毒软件的操作、?,用教技术的方法来教技能将造成“穿新鞋走老路”无法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效果。另一个问题,因为教材的编写是“螺旋式上升”的,从小学到高中,一部分信息技术内容一直在“螺旋中重复着,如果信息技术课程
19、仍然沿用旧的课程观,那么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无心学习、被动地“玩”的现象肯定很难被扼制。因而,运用“新课程观”来执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观中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创造、开放性、个性化、超文本链接的课程体系,因而,让学生参加到信息技术课堂的资源建设和教的活动中,学生有了学习的自组织的过程,就会自觉地回归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信息技术的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目前信息技术课堂之所以会出现所谓的“混乱”局面,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缺乏正确、有效的评价手段。我个人认为:如果信息技术课也被列为高考必考的科目,那信息技术学科就完了。应该说,这种想法偏激了些,但这也正是我们目
20、前基础教育评价手段的陈旧所导致的,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应该包含了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对学生的认识太少了,我们面对的是几百位学生,每周一节课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有完整的认识。因而评价不能光靠教师自己,还要靠学生自己。根据国内外新型的学习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课评价所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文件夹,文件夹中包括了学生自己的作品、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对别人的作品评价、自己的心得、与别人交流的情况等等。评价的结果不是对某个软件的熟练程度(如 excel 工作表包括了几行、几列),也不一定是某一个分数,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什
21、么、获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反思五:“放飞”与“自主学习”、“自由散漫”这一类问题一直是教师们执行教学时所考虑的问题。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中,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学生进行自主、协作学习.而我们教师实施这一方案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用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桑新民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要学会放飞学习者.放飞学习者的关键是:老师要敢放、会放,学生要大胆飞。放飞是一种艺术,我们应该怎样演绎这种艺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中存在着不少不敢飞、飞不起来、飞了又掉下来、懒得飞的人,他们或是放弃自主学习的机会,或是不断地等待.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最难的,“自主”在学生习惯了几年、十几年的“灌输”
22、教育之后会演变为“自由散漫。但“自主”在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会有很好的体现。“放飞”不是放任自由,放飞的方向、放飞的尺度都要教师把握好的艺术要领。“切点”需要在一次次磨合中提炼出来。所谓“磨合”就是利用反思来解决教育改革中所遇到的困难.有人打比喻:教育改革所遇到的困难,就像您正在以 60 公里/小时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但是汽车却出了故障,您不得不停下来修车一样让人感到头疼.7这个例证对我来说只是一种表象,但配合桑新民教授在一次讲座上所讲的则有一番深刻的体会:高速公路上跑的是汽车,信息高速公路上跑的是人的灵魂。显然人的灵魂一旦抛锚,后果就不是“头疼”那么简单.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现代与未来的教育,在文化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因而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教育,贯彻终身学习的思想,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创新。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套模子的方式来塑造灵魂(即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是愚蠢的。因而,我们要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交流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就前进了一步,反思问题又让我们前进了一步,解决问题就证明我们已经前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