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通州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点睛提升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江苏省通州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点睛提升考试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锦幛(zhng)荇藻(xng)喷薄(b)驱逐(q)B迷惘(wng)簇新(c)熏黑(xn)胚芽(pi)C干瘪(bi)勒进(li)蜗行(w)隧洞(su)D嘶哑(s)黝黑(yu)颤抖(chn)虔信(qin)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表现诗人的chng (A.祟B.崇)高理想与爱国精神。诗歌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历史的回溯 (A.sB.shu),叙述诗人的家世、出身以及辅佐楚王的经历;后半部分书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甲 (A.历程B.里程),通过神游天地寻求真理而不得的陈述,表达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3、。诗人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乙 (A.琳琅满目B.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和摇曳多姿的艺术想象,丙。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创作了文采绚烂、结构恢宏的不朽诗篇生动表现了抽象的意识和诗人高洁的志趣ABCD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构思新颖,匠心独运,值得一读。B元旦联欢会上,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C这也许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但似乎也无可非议。D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京族的独弦琴是一种奇妙的乐器,
4、仅靠一根琴弦就能弹奏出婉转动听的歌声。B4月10日,铁路部门开始在全国实施新的列车运行方案,优化高铁列车开行路线。C刚刚上任的世界银行行长表示,推动共同繁荣并消除贫困是世行的使命和关注重点。D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使我们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古诗文填空。(1)浊酒一杯家万里,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_,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3)过尽千帆皆不是,_。(温庭筠望江南)(4)_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5)_?_。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6)出师表表明作者临危受
5、命的句子是_ ,_。(诸葛亮出师表)(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 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
7、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送东阳马生序)1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或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有司业、博士为之师A撰长书以为贽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C天子为动D可以为师矣2下列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余幼时即嗜学B又患无硕
8、师名人与游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常手抄借来的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敬,态度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D处服饰华美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4下列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赠序并非一般意义的序言,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B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勉励后
9、辈努力学习,情感恳切,语重心长。C作者以一个长者身份,虽有板起面孔的说教,更多的是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殷切希望,寓于其中。D善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本文的结论就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更鲜明,更有说服力。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课内重点语段阅读。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
10、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
11、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
12、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
13、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加
14、粗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4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5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6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7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15、的一项是()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2请简要赏析词中加线的句子。六、语言表达(共10分)仿写句子,所写语句要符合语境,并与上下文衔接顺畅。每一汪池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_,_;每一片树叶里,都有森林的风姿。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七、作文(共4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锲而舍之,朽木不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胡居仁要求:依据材料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