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点睛提升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点睛提升考试题.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医疗(lio)狭隘(y)微不足道(wi)B脱离(tu)极端(dun)拈轻怕重(zhn)C纯粹(cu)鄙薄(bo)漠不关心(m)D实践(jin)派遣(qin)冷冷清清(qng)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繁杂慈怜花梗B繁密遮蔽心绪C莲篷凋谢花瑞D倾侧精粹摇摆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雾霾天气很多人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呼吸系统,戴上防尘口罩。B当派出所民警表示该街道并无此人时,男子才恍然大悟,声称自己上当受骗了。C近日,位于福州北峰山区的千年古刹林阳寺梅花相继绽放,在云雾缭绕之下美不胜收。D我
3、们对精读课文要理解透彻,深入领会,不求甚解。4、请选出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人们喜爱观赏日出,面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把玩,吟咏描绘。B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了美丽的天然。C据统计,我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D随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使我们都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句子积累默写句子。(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_。(2)次北固山下:_,江春入旧年。(3)论语十二章: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夜上受降城闻笛:_,一夜征人尽望乡。(5)十一月
4、四日风雨大作(其二):_,尚思为国戍轮台。(6)潼关:河流大野犹嫌束,_。(7)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_,_。(8)论语十二章中表明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9)夜雨寄北中将相思之情转化为企盼重逢的诗句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
5、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选自世说新语方正)【注释】卢志:字子道,历任成都王左长史、中书监。父亲是魏朝卫尉卿卢珽,祖父是魏朝司空卢毓。陆士衡:陆机,字士衡,历任著作郎、平原内史。父亲是吴国大司马陆抗,祖父是丞相陆逊。何物:什么人。魏晋人重视避讳,不能当面说出对方长辈的名字,直指祖父、父亲名字,最为无礼。士龙:陆云,字士龙,是陆机的弟弟。鬼子:骂人用语。谢公:即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俄而雪骤()(2)未若柳絮因风起()(3)既出户()2根据对话,推测句意,揣摩语气。猜读,是读文言文的一种策略,就是根
6、据上下文对字词句的意思进行推测。陆云:“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译文:“何必要这样呢!他或许真的不知道呢。”语气:小心翼翼,略带指责。陆机:“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译文:(1)语气:(2)3世说新语的语言富有含蓄的特点,让人回味无穷。请结合甲乙两文的结尾部分分析。4读完咏雪后,你对谢安的初步印象是什么?读完乙文后,你对谢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写出你对这一魏晋人物的评价。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天马雄风周涛有一次我碰上伊犁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睛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短
7、暂暴雨的吆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愿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被头散发,淋满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忙乱得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湖水中被裹挟,他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他的喊声像一块小石片
8、扔进奔腾喧露的大河。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也看不见了。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
9、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民族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过去我只认为,只有静静的顿河才是马的史诗;离开伊犁之后,我不这么看了。瞧瞧我们伊犁的天马吧,这些被古人称之为骐骥、称之为汗血宝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它们好像永远是这样散漫而又有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成吉思汗的铁骑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六根棍马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已被淘汰,但是马却不
10、会被什么新鲜玩意儿所取代,它有它的价值。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宝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发挥、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随
11、时会从军人的身上发现马的神韵和遗风的。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啊,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伊犁的天马身上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了吧。(选文有删改)【注】天马:新疆伊犁盛产的良种马。1选文第段画线句子中“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的是什么?2理解选文第段画线句子的含意。3从文章构思的角度简述选文第段画线句子的作用。4赏析选文第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五、诗歌鉴赏(共5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
12、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下面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题目点明了作者写此诗的地点。“北固山”北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次”是“次日”之意。B首联对偶点题,“青山”指北固山,是诗人的行经地,“客路”即驿道,是诗人即将要走的路,“客”字流露出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C颔联写了船上所见之景,诗人通过妙用“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宏伟画面,诵读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D“乡书”“归雁”暗含着“鸿雁传书”的典故,且与首联“客路”“行舟”遥相呼应,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六、语言表达(共10分)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形式,仿写一个句子例句:语文学科像大海一样神秘,你可以在潮起时领略海的壮美,也可以在潮落时体会海的静谧。_七、作文(共40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题一:暖心窝的一件事要求: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题二:以“团结”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