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通关提分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通关提分卷.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殷红(yn)狂斓迥乎不同(jing)妇孺皆知B校对(jio)漂白锲而不舍(q)鞠躬尽粹C亘古(gn)污秽至死不懈(xi)警报迭起D哺育(p)澎湃目不窥园(ku)历尽心血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蹬三轮绕圈荒辟B夜盲症塌败闲聊C直僵僵欣然枯髅D滞笨愧作惶恐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设共产主义的事业,是任重道远的责任,我们青年要立志为此奋斗终生。B他辞去了所有的社会兼职,如释重负,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地教书了。C这个人海阔天空地谈了半天,主题内容至今令人摸不着边。D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正因
3、为他们有悲天悯人的胸怀。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山谷里回荡着我们欢乐的笑容和歌声。B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严重事故,我们一定要坚强管理。C是否努力学习,是提高成绩的关键。D我以后再告诉你这件事情的详情。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补充句子。山气日夕佳,_。_,风正一帆悬。_,独怆然而涕下!报君黄金台上意,_。枯藤老树昏鸦,_。饮酒中表达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句子是:_,_。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_,_!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_
4、,_。西厢记中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净沙秋思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
5、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竟不可得(3)湮于沙上(4)啮沙为坎穴2
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二石兽并沉焉/两狼之并驱如故B转转不已/是亦不可以已乎C如其言/如是日千百遍D水大至/宾至如归4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5请根据【甲】【乙】选文,回答下列问题。(1)同学们打算就这两则选文的阅读启示展开讨论,请你准备两条以参加交流。(2)结合乙文,简要分析刘羽冲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一株小草改变世界2015年10月5
7、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说,获得诺贝尔奖是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多年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
8、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全世界数十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因疟原虫对氯喹类药物已产生抗药牲,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但一直未能找到有效药物,防治疟疾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
9、作”项目,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要在设备简陋和信息渠道不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方)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
10、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在失败了190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
11、武器”。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有删改)1本文以“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为题目,有什么好处?2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3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研发上获得突破
12、的关键环节是什么。4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五、诗歌鉴赏(共5分)比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A】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以上两首杜甫的诗歌,一位同学想知道它们哪首先写哪首后写。请你作出判断,并从内容和情感角度阐述理由。2两首诗歌的体裁不同,请你从句式和用韵两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举例分析。六、语言表达(共10分)仿写。例句:在故乡的土地上,
13、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蚌蠕,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仿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_,在那_,在那_。七、作文(共40分)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性格品质。本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对人生意义全新的深刻理性认识。请你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种食物,表达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课文片段在线】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写法分析】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这与经历生死迷、手足情的作者何其相似。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由花到人,心情豁然开朗。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描述事物的特点时,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的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借物要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的写法也就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