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提分卷.docx

上传人:C****o 文档编号:77079245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提分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提分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提分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提分卷.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俶尔(ch)佁然(y)奉壹(y)幽邃(su)B篁竹(hung)清冽(li) 翕忽(x)为屿(y)C为坻(ch)为嵁(kn) 寂寥(lio)披拂(f)D翠蔓(wn)龚古(gng)差互(c)珮环(pi)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灯蛾咕噜领域夜深星澜B掌故静穆退色翠羽流苏C怅惘油坊点缀斗方大字D幽悄霄夜思慕意味深长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学习,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B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C教学中,老师应该突出学生的

3、主体地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洗耳恭听。D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地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变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B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近视人数逐年增加的原因是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所致。C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商品,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D几个学校的校长到我们班上作了精彩的演讲。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选做6小题)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 (陶渊明桃

4、花源记) 青青园中葵,_,_,万物生光辉。(汉乐府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_?少壮不努力,_。(汉乐府长歌行) _,_。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 野望) 苔痕上阶绿,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中通外直,_。(周敦颐爱莲说) 乡泪客中尽,_。迷津欲有问,_。(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5、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弃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选自北宋原谷谏父)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讲信修睦(2)女有归(3)外户而不闭(4)父惭2用斜线“/”给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父 不 从 作 舆 弃 祖 于 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2)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

6、具,是以收之。4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对待年老者的问题,这给你怎样的启示?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

7、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1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规律B气候变化C物候现象D四季景色变化2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A作诠释列数字B下

8、定义举例子C作比较举例子D列数字作比较3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C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时,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D选文前两段和第三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三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虫鱼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时与

9、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5对选段中语言的理解,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着想的心情。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古诗

10、,完成后面小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全诗起笔意境开阔。首联从空间入手,用动词“_”字描绘出了三秦拱卫长安的雄伟景象,并用一个动词“_”,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写出上任路途遥远而艰险,隐含_的情意。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本诗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分别结合两首诗中的具体内容,简要说说两位诗人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六、语言表达(共10分)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_,作者是_朝的_家

11、、_家和_家_(人名)。他和 _、_、_、_、_、_、_、被称为“唐宋八大家”(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也可以_,但都是为了_。七、作文(共40分)关泣社会 你会发现许多美丽的事情和事物:参加公益涪动,你会发现人心是如此美丽;观看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你会发现诗词是如此美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从一双双伸出的援助之手,你会发现人性是如此美丽请以“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和要求】(1)选择合适的词语或短语,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子600 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人教版专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