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质谱检漏仪公司企业文化管理规划【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氦质谱检漏仪公司企业文化管理规划【范文】.docx(8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氦质谱检漏仪公司氦质谱检漏仪公司企业文化管理规划企业文化管理规划目录目录第一章第一章 企业文化管理规划企业文化管理规划.3一、教育保证.3二、物质保证.5三、培养名牌员工.10四、“以人为本”的主旨.16五、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20六、评价方法.24七、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34八、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探索.45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基本情况.64一、项目承办单位.64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65三、项目建设选址.66四、建筑物建设规模.66五、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67六、资金筹措方案.67七、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67八、项目建设进度规划.68第三章第三章 公司简介公司简介.70
2、一、基本信息.70二、公司简介.70三、公司主要财务数据.71第四章第四章 SWOT 分析分析.72一、优势分析(S).72二、劣势分析(W).74三、机会分析(O).75四、威胁分析(T).75第五章第五章 风险风险及应对措施风险风险及应对措施.81一、项目风险分析.81二、项目风险对策.84第六章第六章 人力资源配置分析人力资源配置分析.85一、人力资源配置.85二、员工技能培训.85第一章第一章 企业文化管理规划企业文化管理规划一、教育保证教育保证企业文化的教育保证,是指通过各种培训手段,提高员工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等),启发员工的觉悟,开发员工的潜能,
3、使之能够成为承载和建设企业文化的主力军。员工的素质与企业文化的层次成正相关关系。很难想象,在一个整体素质极其低下的员工群体中能够孕育或承载高品位的企业文化。因此,发展企业文化必须有良好的教育保证体系,始终把搞好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作为企业一项战略任务。企业培训按对象划分包括领导人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以及一线员工培训三个层次。(一)领导人员的培训从广义上讲,企业领导人员包括董事长及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及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和总经济师等。他们的道德、文化、业务素质的高低,既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也是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否培育起来并得到继承和发扬的关键。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培训
4、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到高等院校、培训中心进修学习,出国考察、参观,参加各种研讨会与论坛,在企业内部进行职位轮换,请专家学者到企业来咨询诊断、作专题报告等。对领导人员的培训,重点是战略思维、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相关专业能力等,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与领导水平,使他们成为经营管理,的专家和内行,成为优秀企业文化的主导力量。(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企业专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中坚,是企业文化管理的骨干力量,因为大量的、具体的文化推广工作要靠他们来做。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可通过国内外进修、参加专业培训、岗位轮换以及学术交流等途
5、径进行,主要是使他们掌握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提高专业技术和实际管理能力;同时掌握企业文化的精髓,提高主动实践、传播、建设企业文化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三)一线员工的培训一线员工是企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巩固和创新企业文化的基本力量。他们好的意见、建议、看法、发明创造都是企业文化的营养来源,直接滋润着企业文化。对一线员工的培训,可通过专门的入厂教育、业务技术培训、企业文化教育等专题培训班形式进行,也可通过开展岗位培训、岗位训练、师傅带徒弟等途径进行,还可以将他们送到各类学校深造以及开展演讲、研讨、知识竞赛活动等。目的是使他们树立职业理想,坚守职业道德,遵守职业纪
6、律,掌握职业技能,促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奉献企业,成为创造、实践、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力量。二、物质保证物质保证企业文化的物质保证,是指通过改善企业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条件,扩大生产经营成果,完善企业的文化设施,来物化企业的价值观,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这是企业文化保证体系中的“硬件”,是基础保证。为了把企业文化管理落到实处,企业必须建设好企业的生产环境工程、福利环境工程和文化环境工程。(一)生产环境工程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条件(如厂房、设施、机器设备等)和物质产品既是企业文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土壤,也是企业精神文化的物质体现和外在表现。建设企业生产环境工程,就是要逐步改善企业生产经营
7、的物质条件,生产出最优秀的产品。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同生产环境工程建设的优劣成正比。建设企业生产环境工程的重点有以下四个方面。1、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推进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一是要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嫁接的形式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和设备的更新改造,提高设备的性能和效率。二是促进生产工艺的改革,发动群众开展挖潜、革新、改造和提合理化建议活动,以较先进的工艺,减少劳动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三是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到“生产第一代、试制第二代、设计第三代、研究第四代”,不断研制、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四是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通过改进设备和工艺,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并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
8、和代用品,开展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五是要加强厂房、生产性建筑物、公用工程的改造和环保设施设备的建设,适应环境保护、技术安全的要求,体现企业物质基础的文化风格。2、产品质量与品牌影响力企业生产环境工程建设最终将表现在生产出质量优良、功能卓越、用户满意的产品上。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品牌是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质量与品牌反映着企业的整体素质,代表着企业的文化形象。为此,企业要强化全员的质量和品牌意识;努力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激发蕴藏在员工中无限的创造力;通过革新技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和文化资源开发,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加大营销
9、推广的力度,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扩大市场占有率。3、生产现场管理生产现场管理,就是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流程、工艺、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生产的目的。搞好生产现场管理,主要是从整顿生产现场的秩序着手,治理脏、乱、差现象,建立现场管理规范,创造一个文明、清洁的生产环境。为此,要抓好定置管理,处理好生产、作业现场人与物、物与环境的关系,使生产现场井然有序,工作区布置合理,工位器具齐全,人、机、物高度契合,从而改善工作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抓好物流管理,促使工艺流程合理化,加强生产组织、计划的科学性,严格原始记录
10、和交接检验制度,协调好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之间的关系,提高物料利用效率;抓好班组建设,实施严格的岗位责任制,鼓励班组开展创优活动,激发员工搞好现场管理的积极性。4、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良好的、有特色的生产外部环境是企业文化风貌的表现,能够使员工心情舒畅,给公众以特有的感染力。美化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要使生产经营的建筑群的设计美观协调、独树一帜,给人以秩序井然、生气蓬勃的感觉;要搞好企业环境绿化,经过园艺设计,建设一个常年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花园式企业,使人置身其中,就会精神振奋。(二)福利环境工程企业福利环境工程建设是企业为满足员工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而进行的非生产性投资建设。建设企业福利环境工
11、程,就是要逐步改善企业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一个安全稳定、丰富多彩的环境,满足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企业福利环境工程建设得好,使员工亲身感受到企业有靠头、有盼头、有奔头,才能强化员工的归属感,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福利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点。1、工资制度和奖励机制在企业生产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本着劳动绩效同收入挂钩的原则,完善工资制度和奖励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2、生活设施改善生活设施,如办好食堂、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浴池和理发室等,为员工提供上下班班车,办好员工医疗卫生事业等,解决好员工的生活问题。伴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员工生活设施逐渐趋于
12、社会化、市场化。企业仍应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建设,以满足员工工作中的物质生活需要,创造“家庭式”的生活文化氛围。3、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员工的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措施,确保员工有十分安全且能保护健康的作业环境。(三)文化环境工程企业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的各种文化设施和文化展示等,是企业文化管理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文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文化设施企业应建设和完善文化设施,包括教育、科技、文艺、新闻、体育、图书等方面的设备和设施,如培训学校、科技馆、俱乐部、影剧院、文艺社团、体育场馆、广播站、电视台、图书馆、阅览室等。企业文化设施建设受到
13、企业所处环境、企业规模、经济实力的影响。企业文化设施投入的“产出”只是员工活跃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会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容易被忽视。尤其当企业经营膨胀、资金紧张的时候更容易削减在文化设施上的投入。为此,企业领导者应端正认识,明确精神变物质、文化力促进生产力的基本道理,加大投入,尽力把文化设施建设好,以满足员工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2、文化环境营造文化环境,即把文化理念注入环境。如把抽象的文化信条、警句“装饰”在环境中,使人们耳濡目染,强化记忆与理解。在厂区、车间或办公场所设立企业文化的景观(如雕塑、壁画),推广使用传达企业文化信息的视觉识别系统,设立企业文化展览室、厂史展览室、产品展示
14、厅;以及赋予建筑设计以文化内涵或对建筑进行文化诠释等。走进北京同仁堂大堂,人们看到老祖宗留下的“人体针灸穴位模型”、“老药柜”以及门两侧悬挂着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这会使人感受到同仁堂仁德仁术的高尚追求。企业通过这些,使员工置身于一个有明确的文化提示或暗示,能强化人们记忆,引起人们思考的文化环境之中,既有利于员工对文化的认同,并引以为自豪,也有利于发挥企业文化的约束、引导和激励作用。三、培养名牌员工培养名牌员工(一)培养名牌员工的必要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能否成功地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15、与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企业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美国经济学家菜斯特瑟罗指出,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基层员工的能力,也就是要造就名牌员工。比尔盖茨也曾指出:职员是微软公司的宝贵资产,只有智慧灵活的头脑,才能不会落后于人,永处高峰。微软公司成为世界软件业的先锋,得益于它拥有高智慧和灵活头脑的名牌员工。名牌员工是需要具备事业心、忠诚心和责任感的,是具有高超的技术、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是守纪律、讲协作并具,有创造性的。员工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主体。因此,企业文化管理必须围绕提高员工的素质、培养名牌员工来进行。(二)世界各
16、国的经验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名牌员工队伍,就要抓好员工的培训。员工培训是企业通过教学或实验等方法,促使员工在道德、品行、知识、技术等方面有所改进或提高,保证员工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完成其承担的工作与任务。培训相当于给员工进行能量输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充电”。据有关资料介绍,个人一生中获得的知识,10%来自学校,90%来自社会,即参加工作之后。现在已进入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外,不断地对员工进行知识更新,进行智力投资,是保持企业活力的关键。有的国家将企业培训部门称作最佳投资部门,就是说通过培训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利润。当然,做好员工培训,首先
17、要根据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制定科学可行的员工培养规划,包括企业自我培养和委托社会培养、脱产培养和岗位培养的计划等。在员工培训方面,德、日、美等国的做法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1、德国:完备的职业培训制度德国采取“双轨制”的培训办法,使员工培训具有法律保证,培训多层次、网络化。同时经费也有保障,除了政府投资外,主要的是企业投资。科学的培训机制和巨额的投入,造就了德国企业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队伍,这为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起飞和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占领世界市场创造了最好的条件。“奔驰”之所以质冠同济,傲视全球,这与梅赛德斯一奔驰公司重视员工培养密不可分。公司管理人员认为,高品质
18、与人员的高素质成正比。梅赛德斯一奔驰公司为培养员工不遗余力,在国内设有数百个培训中心。公司还鼓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去学习、深造,不仅工资照发,还赞助学费,报销路费,甚至在住宿方面还给予补贴。西门子公司同样对员工培训重视有加。正是在西门子公司“培训出质量、培训出竞争力、培训出成就”等理念指导下,大力抓培训,才使其在德国乃至世界同行业中,保持着强大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产品质量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2、日本:健全的能力开发系统在日本,员工教育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内教育十分发达。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日本进入“没有样板的独立发展时代”,新就业的员工学历普遍提高,价值观也呈现多样化,日本的
19、企业内教育也由单纯的学校教育的延伸或补充,偏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向全面塑造“现代企业人”的方向转化。适应这种变化,新型的教育体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系统教育,即就业前教育、新职员教育、新职员集体住宿研修、普通职员研修、骨干职员研修以及指导层的新任职、普通职员和高级职员的研修等。二是现场教育,即可通过以老带新的指导员制度、自我申报制度(一种旨在让工作适应人,充分开发人的潜能的制度)、职务轮换制度等培养员工的实际能力。三是自我开发资助,即鼓励员工参加函授教育和外部研修班。这种培训体系适应了当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松下公司以“造就人才的公司”而著称于世,该公司设置的教育训练中心下
20、设 8 个研修所和一个高等职业学校,专门负责本公司各级员工的培养。同时,还通过自我申报、社内招聘、社内留学、海外留学等制度造就人才,从而使松下公司出好产品的同时也不断造就着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反过来,优秀的人才又不断创造着更好的产品。日本三洋电机公司把员工培训看成是企业生死攸关的事,公司不仅有先进的教育设施和体系,而且每次培训开班,总经理都要与学员进行交谈,直接传授做人与做事之道,可见他们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3、美国:教育的高度社会化与企业的高投入在美国,教育的社会化程度很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也高,员工就业之前就已经有很高的专业技术素质。美国没有一个公司能保证职员终身雇佣。但美国企业仍然十分
21、重视员工培训。很多公司设有自己的大学和培训中心,它们一方面通过脱产的新工人培训班和在职工人听课、案例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也通过在岗指导、工作轮换和特殊委派等办法进行培训。近年来,美国公司的教育支出每年增长,用于教育培训的支出非常惊人。美国教育委员会已确认超过 7000 家公司能够颁发它们自己的学位。有些公司的做法是与大学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代替公司进行员工培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把培训职员作为公司的重要使命,这是通用电气公司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摩托罗拉公司有自己的摩托罗拉大学,设 14 个分校,用来培养各类员工。摩托罗拉的员工每年平均接受近百小时的培训,每年要花去超过 10
22、 亿美元。但它们认为这是必须支出的,原总裁图克曾指出:鉴于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除了花更多的钱办教育以外别无选择。(三)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变值得欣慰的是,考察中国近十几年来崛起的知名企业,也开始由靠抓技术、打市场取胜,向不断重视员工的培养,创造企业长期优势的战略转变,并且很多企业从中受益巨大。长虹公司领导者认为,培养一支具有较好的精神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现代管理观念的一流员工队伍,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基本条件。他们说,高质量的产品是由高素质的人干出来的,1%的质量问题对用户来说就是 100%。市场只承认功劳,不承认苦劳和疲劳,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建立功劳,才能被市场所承认。因此斥资兴建培训中心,配
23、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多年来,公司不惜重金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训员工数万人次。公司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日本、德国等大公司及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对本公司技术、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知识更新的培训。同时,公司还非常重视员工道德培训,通过军训、岗前培训和班前培训等形式,让员工了解公司的文化,提高责任感、成就感、纪律性和奉献精神。实践证明,长虹产品畅销国内外,成为中国家电名牌,是长虹公司“既创一流产品,也创一流人才”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结果。海尔集团 20 多年来迅速扩张,也得益于它的人才优势。海尔在“人人是人才”的思想指导下,除了重视一般人员培训外,尤其重视通过有效的管理,采用
24、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中成才。他们把传统的“相马”机制变为“赛马”机制,创造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干部竞争上岗机制,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设立了海尔金、银、铜奖章,为工人设置海尔希望奖、合理化建议奖等,同时实行了“优秀工、合格工、适用工”三工并存的动态转换制度,大大推动了员工学技术、练本领的积极性。海尔大学和海尔国际培训中心能同时容纳 1100 人接受培训。海尔集团非常重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不断给他们“输血”,送往国内和国外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海尔事业的成功,与其拥有一大批发明技术的人才和掌握现代技术的高素质员工队伍是分不开的。四、“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主旨的主
25、旨(一)人的本质人为什么能够创造文化、承载文化和改造文化?我们需要对人的本质进行一些考察,从而也为确定以人为本的主旨找到理论依据。在西方传统哲学那里,人是介于神与自然之间的第三者,既具有灵魂,又具有肉体,人区别于神是因为人有肉体和物质性,人区别于自然是因为人有灵魂和精神性。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总是处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在于人有道德,学会修身养性、学会做人是人生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强调从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中来理解和把握人,认为人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以上看出,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复合体,但本质是社会
26、性和劳动性。依据这种观点,我们不难推出这样的结论:人作为社会环境和时代的产物,对集体(或社会)具有依赖性;同时,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改造环境,在承载文化的同时也创造文化。因此,现代企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才能把企业办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或者说在生产力的进步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创造力的源泉。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里,在决策正确的前提下,哪个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员工的潜力,哪个企业就能争
27、取主动,获得长足发展。(二)“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实践途径“以人为本”,即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把确立人的文化主体地位,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任务。也就是提倡尊重人,相信人,激励人,发展人,使人能动地发挥其无限的创造力。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主旨,其主要实践途径是解决好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问题。1、充分地重视人充分地重视人,即视员工为企业的最佳资本,把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做人的工作上来。长期以来,在企业中存在着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在管理中又往往把侧重点放在建制度、定指标、搞奖惩上,忽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这种只见物不见人、重物轻
28、人的做法,是无法实现管理的预期目的的;只有充分重视人,尊重员工的文化创造和管理参与行为,发挥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确保企业文化管理的活力。2、正确地看待人正确地看待人,即明确员工作为企业管理与文化主体的地位,处理好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近一个世纪以来,围绕企业员工是什么人的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提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等多种假设。尽管随着管理实践的深入,这些假设一个比一个趋于合理,但都没有摆脱一个大的思维模式:管理者是管理主体,员工是管理客体;所谓科学管理就是谋求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有效控制。用这一思维模式指导实践,不能解决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固有的冲
29、突与矛盾。从根本上讲,员工是企业管理与文化的主体。企业只有充分尊重、信任员工,确保其主体性,才能实现管理者与员工文化追求的一体化,企业共享型的文化才能建成。3、有效地激励人有效地激励人,即在确保员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蕴藏在员工中的聪明才智充分激发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员工的民主权益,使员工能够广泛地参与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改变压制型的管理方式,变高度集权式的管理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式的管理,变善于使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为多为下级提供帮助和服务,变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和控制为实行员工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发挥
30、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完善人才选拔、晋升、培养制度和激励机制,帮助员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4、全面地发展人全面地发展人,即努力把员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劳动者。好企业是一所好学校,它不光是人的使用者,而且也是人的培育者。企业只有重视对员工的培养,提高员工的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各种能力,丰富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才能使员工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高素养的文化人和关注自身与企业双重价值的现代企业人。企业员工全面发展、素质提升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创造与创新的过程。五、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一)国外研究成果美国密
31、西根大学商学院的罗伯特,查因教授和西保留地大学商学院的金卡梅隆教授,用了多年时间,构建了一个评价组织有效性的量表,在建立两个成对维度(灵活性与稳定性、关注内部与关注外部)基础上,将指标分成四个主要群类,分别代表不同特征的组织文化,即团队型、创新型、层级型和市场型。该量表概括出六个指标来评价组织文化,即主导特征、领导风格、员工管理、组织凝聚、战略重点和成功标准,使之分别对应四种类型的组织文化,然后画出图示。该量表对企业文化评价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是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的德尼森教授构建了一个能够描述有效组织的文化特质模型,认为适应性、使命、一致性和投入四种特质与组织有效性相关,在此基础上,又
32、在每种特质下面开发出三个子维度。这个模型经过多年试验,社会认可度较高。美国加州大学的查特曼教授为了从契合度的途径研究人与组织契合和个体结果变量(如组织承诺和离职)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组织价值观的 OCP(组织文化概评)量表。完整的 OCP 量表由 54 个测量项目组成七个维度,分别是革新性、稳定性、尊重员工、结果导向、注重细节、进取性和团队导向。这一研究也具有一定影响。(二)国内早期研究成果有关企业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较早的成果是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外国经济研究所 1995 年发布的专门课题研究报告,该报告意在建立评价企业文化优劣的客观尺度,并提供可供进行企业文化调查
33、的具体操作方法。报告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把观念形态等软性因素转化为数量关系进行比较,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四类共 52 个具体指标,其测度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反映企业成员素质的客观指标主要测度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参加工作时间、在本企业的工作时间、现任职务。2、反映企业成员一般价值观念的指标主要测度个人独立意识和奋斗精神、对工作意义的理解、对工作稳定的重视程度、对自己所在企业的社会地位及个人晋升机会的重视程度、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职业性组织的偏好。3、企业成员关于企业的观念主要测度对技术及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对管理及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对企业目标的认识、理性地评价
34、企业的程度、从情感出发评价企业的程度、理性地对待企业中人的行,为及人际关系的程度、从情感和道义出发评价企业中人的行为及人际关系的程度、对企业内外部竞争关系的接受程度、对个人与企业关系的理解、对企业内个人之间及部门之间收入差距的可接受程度。4、企业成员对企业状况的评价主要测度企业横向沟通状况、企业纵向沟通状况、个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对企业机构设置状况的评价、对企业文化管理状况的评价、对企业知名度的评价、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对企业的喜欢程度。这一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提出在中国具有开创意义。该体系指标设计视野较宽,内容较全,数量适中,逻辑关系较清楚,为客观地评价企业文化状况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具有一
35、定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但是,企业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正确评价一种企业文化的优劣,除了通过问卷获得上述若干“主观”,评价以外,还应有客观的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指标;除了应有评价企业自身系统功能的指标,还要有企业对外部环境适应性的指标。从方法上看,除了有企业员工、管理者的自我评价,还要有社会评价,包括投资者、合作者、竞争者、消费者以及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及相关专家的评价。这样,实现主客观评价结合,企业内外评价结合,才能使企业文化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实用。(三)国内最新研究成果近几年来,国内有关企业文化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的研究十分活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因循国外企业文化量化研究的思路,根据案
36、例实证分析的结果,确定了由七个维度组成的测评量表:即人际和谐、公平奖惩、规范整合、社会责任、顾客导向、勇于创新和关心员工成长,这一量表有一定的价值。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企业文化测评项目科研组”,在对中外企业文化的量化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八个维度 40 多个测试项目组成的测评量表。八个维度分别为:客户导向、长期导向、结果导向、行动导向、控制导向、创新导向、和谐导向和员工导向。这一量表较为详细,能较为准确地测量出企业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企业文化测评中心在吸收了国外成熟的企业文化量化研究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数百家中国企业的实践检验后建立了“中国企业文化综合测量系
37、统”。该系统由企业文化类型评价、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评价和企业文化环境评价等部分组成,分别从组织和员工个人的角度,测评出企业文化状况及运动方向和规律,使用效果较好。应该说,企业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指标体系科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也就会进入科学化轨道,长期困扰理论界的企业文化的量化问题就会有重大突破。企业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其实用化和市场化的前景无疑也是广阔的。六、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判定一种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健全的、常态的优秀文化,还是一种阻碍企业发展的、不健全的、病态的不良文化,其主要方法有比较评价法、生命周期评价法和实际观测评价法等。(一)比较评价法美国管
38、理学家威廉大内在Z 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中比较分析了他所归纳和概括的两种企业文化Z 型文化和 A 型文化。这里采用的是一种典型的比较评价法。1、从一般统计数据和现象上看两种文化的特征(1)Z 型企业中的雇员一般比 A 型企业中职位相当的雇员在企业中工作的时间要长。(2)A 型企业每年更换其副总经理的 25%,而且至少 20 年没有改变这种做法了;而 Z 型企业每年只更换其副总经理的 4%,而且主要是由于退休。(3)Z 型企业各级雇员比起 A 型企业职位相当的雇员来说,往往在更多的位置上干过。(4)在工作生活同个人生活的混合方面,A 型企业同 Z 型企业并没有什么差别。雇员们都宁
39、愿把工作同家庭区分开来,他们都没感到有压力,企业让他们大量参加午餐会或鸡尾酒会这样一些以企业为基础的社会活动。但在同事间接触的广度方面,Z 型企业的雇员比 A 型企业的雇员要广泛得多,他们相互了解得更多,谈论的问题更广泛,参与的活动更多。2、从价值观、心理感受、职员情绪和心态角度看两种文化的特征(1)A、Z 型企业的雇员同样地具有进取心和独立思想,但在 Z 型企业中的员工远比在 A 型企业的雇员更相信集体的责任。(2)Z 型企业雇员都认为他们的企业有一种独特的宗旨,运用着微妙而含蓄的控制形式;而 A 型企业的雇员却感觉不到这种独特性和微妙性。(3)Z 型企业中较低级的雇员认为企业不会解雇他们,
40、而且他们通常也不会自动离职;而 A 型企业中的雇员则认为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不是被解雇,就是自动离职。(4)在决策方面,两类企业的副总经理一级的管理者都有高度的参与意识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而在较低级别的雇员方面,Z 型企业的雇员有高度的参与感,A 型企业的雇员则相反。(5)Z 型企业中的雇员表现出比 A 型企业雇员好得多的感情状况,虽然两类企业的雇,员在家庭生活和婚姻关系方面没有什么明显差别,但他们的配偶则认为,Z 型企业较 A 型企业在这方面更令人满意。(6)就雇员心理素质和情绪状态而言,Z 型企业的雇员表现出镇静、有条理和能控制感情,而 A 型企业的雇员则表现出匆忙、烦躁不安。经过上述的比较,威
41、廉大内对这两类企业作出这样的结论:Z 型企业同 A 型企业几乎在同一时间进入营业,以类似的速度增长,而且两者都被列在美国的 1000 家工业企业,中,但在过去 5 年中,Z 型企业比 A 型企业更为成功,提供了更多的职位,获得了更多的利润,以更高的速度增长。从社会各方面和经济方面来讲,Z 型企业都比 A 型企业成功得多。显然,这是一种依据对同类企业的文化的不同表现及结果进行比较,来评价企业文化优劣的方法。它的优点是简捷,易操作,评价结果直观;不足是比较对象或参照系难以选择,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二)生命周期评价法正如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样,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要判定
42、一种企业文化是否先进,要看这种企业文化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企业文化生命周期与企业生命周期相适应,包括创业期文化、成熟期文化和衰败期文化三个阶段。1、创业期文化创业期文化,是指企业创业期孕育、形成的企业文化。其特点是:企业文化的主旨、内容、基本结构与文化形式、文化体系呈不均衡,不等比发展。创新有余,冒险有余,注重未来,无所顾忌,不背包狱,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易于共同对外,精诚团结,而不是把目光盯在内部的权力、利益的分割上。但文化积累不足,理性较少。2、成熟期文化成熟期文化,是指公司进入稳态发展的成熟期的企业文化。这个时期的企业文化无疑已成为一种成熟的、完备的、系统的团体文化。与创业期文化相比
43、,成熟期文化多了平衡、稳重和理性等特点。成熟期文化还可分为守成文化与守业文化。守成文化指的是全面继承创业期文化,并发扬光大,使之走向企业文化的鼎盛,形成企业文化最为繁荣的风貌和格局;守业文化指的是单纯维系、保持公司业绩,以求稳怕乱、得过且过为基调,呈现出企业文化走下坡路、趋于衰败的迹象,企业文化中已失去了创新的动力。3、衰败期文化衰败期文化,是指企业进入衰败期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以不思进取、坐吃山空、谨小慎微、明争暗斗为特点。这种企业文化标志着企业走到了尽头,走向没落,走向解体,走向消亡。当然,企业衰败期文化,绝不是从企业进入衰败期开始的,多是从企业成熟期就滋生,以致形成一种企业文化暗
44、流,最终导致企业文化的衰败。在企业鼎盛时期,企业主流文化居于绝对优势和统治地位,人们容易对那些腐败、堕落的文化支流视而不见,顺其自然;或简单地认为其存在无碍大局,终必为正义的主流文化所淹没,因而,使某种劣质文化得以蔓延,导致企业文化走向衰败。对企业领导者而言,难点不在于大致有一个企业文化生命周期概念,而在于凭借着直,觉、职业判断和某些科学依据,正确地判定企业文化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和临界点,并制定出一整套管理对策,当企业文化陷于危机之时,能够力挽狂澜,挽救企业文化共同体,通过创新、变革或再造,使企业文化重获新生。生命周期评价法是一种较宏观的整体判断企业文化优劣的方法,或者说只提供了一种评价企业
45、文化优劣的思路,需要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所得出的结论才更有说服力。(三)实际观测评价法实际观测评价法是通过比较完整地考察企业文化的状况,进而对企业文化优劣做出客观评价的方法。其考察与测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企业的物质环境企业的物质环境好坏是企业文化优劣最直观的反映。(1)建筑装潢、生产经营环境。一个企业的建筑,如公司的办公大楼、工厂的厂房、商店的购物店堂以及周围的环境、卫生状况,往往反映出企业的不同风格,反映出企业领导人的追求、企业对员工及员工对企业的不同态度。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说过:“尽管公司花在自己办公大楼上的投资与其经营毫不相干,但毫无疑问,它与文化有关。”“他们试图创造一
46、种环境,向世界展示他们的公司是深谋远虑和久经世故的。”“对其自身及文化感到自豪的公司会通过环境把这种自豪感反映出来。”可以想象,装饰一新的公司办公楼和工厂厂房、高雅的商店店堂可以成为一种清新向上文化的明显外在标志。那么,一个整洁有序的车间,反映着企业的规范管理及工人积极的劳动态度;精心设计的企,业建筑装潢和内部工作场所,反映一个企业较高的文化品位。(2)产品。产品是企业形象的缩影,也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一个企业能否不断开发出新产品,表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科技进步意识;一个企业生产经销的产,品质量如何,反映企业的质量观;一个企业生产产品的品牌,反映一个企业的实力和知名度、美誉度;甚至
47、企业设计的产品包装装潢、广告词和广告画面,也无不展示着企业的性格魅力与文化追求。产品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了解企业文化,先了解一下企业生产、经销的产品是十分必要的。(3)生活设施和文化设施。企业生活设施是否完备及运营好坏,反映企业对员工物质生活的关心程度;企业在文化设施方面有多少投入,如有没有职工学校或培训中心,是否设立了图书馆、阅览室、广播站(或电视台),有没有文化娱乐场所和体育运动场所等,反映企业对员工精神生活的重视程度和对员工精神潜能的开发状况。总之,从企业生活设施及文化设施多少、好坏中能直接或间接看出企业是否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反映出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以及员工是否有“爱厂如家”的精
48、神的基础。2、企业的规章制度与员工的行为方式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员工在工作中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也表现着企业文化的优劣。(1)规章制度。考察企业文化的优劣,不光要看企业有没有比较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还要看执行情况。在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人们往往能够自觉、严肃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把规章制度视为企业法规,不管有没有检查、有没有监督都同样认真,不打折扣。如果企业员工只有在企业严密控制下才会遵章守纪,缺乏自觉性,管理层不能以身作则,或在执行中以人治为主,漠视制度的严肃性,那么,这个企业就不可能有较好的秩序、整齐的步伐,从而就不能形成一体化的追求,也不会有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和协调的工作
49、氛围,由此也就不难得出企业制度文化不良的结论。(2)惯例、习俗和传统。企业在人与人的相互交往和工作过程中会形成若干惯例、习俗和传统,这些惯例、习俗和传统尽管是不成文的,也并不像规章制度那样强制人们遵守,但却以一种情感氛围和舆论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起到引导和软约束作用。具有优秀文化的企业,除了有较健全的成文制度外,更突出的特色是有很多不成文的好惯例、好习俗、好传统,并且被人们以铁事、故事的形式传诵,代代相传;反之,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不可能产生这些好惯例、好习俗、好传统。(3)员工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直观地看,一个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低、出勤率高且工作认真、效率高、精神饱满,表明企业文化处于良好状态;
50、相反,员工流动率高、缺勤严重,工作中消极懒散、潦草塞责、精神不振,则是企业文化退化的征兆。可以说,员工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是企业文化的“晴雨表”。3、企业的价值观直接探究企业价值观并非易事,只有通过各种相关事物进行研究,如上述分析物质环境、规章制度和行为方式等,就是测度企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此外,分析企业价值观体系(如企业目标、企业精神等)的表述以及企业培养的英雄人物的特征,也能够使我们对企业价值观有进一步的认识。(1)企业目标。有些企业的目标局限于企业自身短期的产值、销售和利润上,有些企业则放眼未来,能够把企业的市场目标、利益目标同企业的发展目标、对社会的贡献目标结合起来。两种不同的目标,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