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黑龙江省黑龙江省 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学能力题库与答案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在选择化学教学媒体时,其选择依据是()。A.化学教学媒体的功能和特点B.教学内容的要求C.是否易于操作。达到最佳效果D.学生的个性特点【答案】C2、12 密闭容器内有 a、b、c、d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d 可能是催化剂B.表中 x 为 4.64C.c 中元素的种类等于 a、b 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之和D.若 a 与 b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2:1,
2、则反应中 a 与 b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答案】B3、为了制备干燥、纯净的 CO2,将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先后通过装有下列物质的两个吸收装置,两个装置应依次装入()。A.饱和 NaHCO3 溶液、碱石灰B.饱和 NaHCO3 溶液、浓硫酸C.浓硫酸、饱和 NaHCO3 溶液D.饱和 Na2CO3 溶液、稀硫酸【答案】B4、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A.Na、Ca2、Cl 一、S042B.Fe2、H+、so32、Cl0C.Mg2+,NH4、Cl 一、S042D.K+、Fe3+、N03;、SCN【答案】C5、不是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的是()。A.以实验为基础B.强调教学
3、的探究性C.强调学生的主体性D.强调掌握实验理论【答案】D6、下面关于教育部在 2001 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规定,说法错误的是()。A.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B.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C.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合一D.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答案】C7、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列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要素的是()。A.设计化学作业B.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C.把握教材的重难点D.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答案】A8、化学教学中使用情境素材时不宜选
4、择的策略是()。A.情境素材要真实B.教学中用到的情境素材越多越好C.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生活现状D.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与能力【答案】B9、学生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A.类比B.归纳C.演绎D.分类【答案】A10、下列词语属于描述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是()。A.应用B.学会C.掌握D.讨论【答案】A11、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能源危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等问题的广泛关注,STSE 思想也受到了日益重视。STSE 的含义是()。A.科学、技术、学生与资源教育B.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教育C.科学、技术、学
5、生与能源教育D.科学、技术、社会与气候教育【答案】B12、短周期主族元素 W、X、Y、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8,W 与 Y 同主族,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周期数,Z 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YXWB.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ZWYC.X 与 Z 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D.W、X、Z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答案】B13、新课程中选取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不包括()。A.十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B.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C.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D.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弹性【答案】A14、通过一些
6、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是指()。A.化学实验科学化B.化学实验清洁化C.化学实验微型化D.化学实验简便化【答案】B15、关于化学课程中的 STS 教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育,使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化学问题B.使学生从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C.使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对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造成的不利影响D.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答案】A16、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B.酸式滴定管在盛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
7、溶液润洗C.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D.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答案】B17、下列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资源B.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C.课程资源越多越好D.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答案】B18、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包括()。A.B.C.D.【答案】D19、叶老师在结课时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以用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来比较。那么,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预
8、习下一节学习内容。”这种结课方法为()。A.归纳总结法B.设疑探究法C.巩固练习法D.收集整理信息法【答案】B20、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操作方法是()。A.过滤B.萃取C.分液D.蒸馏【答案】D21、下列关于实验基本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蒸发皿进行加热蒸发时,不需要垫加石棉网即可直接进行加热B.蒸馏实验中,要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止液体发生局部过热而暴沸C.蒸馏时,冷凝水应从冷凝管上口进,下口出D.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答案】C22、化学实验设计
9、的首要原则是()。A.可行性原则B.简约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安全性原则【答案】C2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评价当地雨水的酸度(酸性强弱),选用下列检测试剂,正确的是()。A.pH 值试纸B.酚酞试液C.淀粉碘化钾试纸D.红色石蕊【答案】A24、物质构成的奥秘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其教学特点包括。A.B.C.D.【答案】D25、()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A.教学方法B.教学设计C.教学策略D.学习方法【答案】C26、下列属于化学
10、课程标准中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是()。A.识别B.认同C.发展D.模仿操作【答案】D27、在科学探究的四部分内容中,()是核心。A.发展科学探究能力B.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C.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D.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答案】A28、化学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正确的做法是()。A.布置超出教学内容的练习题以锻炼解题能力B.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合的难度C.学生遇到难解答的问题,应该立即将正确答案告知D.全部布置知识记忆性的练习【答案】B29、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B.把水加热至沸腾,有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把铁片浸
11、入到盐酸中,有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化学变化【答案】B30、要求设计实验证明某种盐的水解是吸热的,有四位同学分别做出如下回答,其中正确的是()。A.甲学生:将硝酸铵晶体溶于水,若水温下降,说明硝酸铵水解是吸热的B.乙学生:在盐酸中加入相同温度的氨水,若实验过程中混合液的温度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C.丙学生:在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醋酸钠晶体,若溶液温度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D.丁学生:在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加热后若红色加深,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答案】D31、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
12、能获得呢”引入新课。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A.旧知导入B.实验导入C.问题导入D.直接导人【答案】A3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pH=6 的溶液一定呈酸性B.c(H+)水电离产生=c(OH-)水电离产生的溶液一定呈中性C.使石蕊溶液显红色的溶液一定呈酸性D.强酸和强碱等物质的量混合后溶液一定呈中性【答案】C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 mol 葡萄糖能水解成 2 mol CH3CH2OH 和 2 mol CO2B.在鸡蛋清溶液中分别加入饱和的硫酸钠、硫酸铜溶液,都会因盐析产生沉淀C.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l mol 油脂完全水解生成 l mol 甘油和 3 mol 高级脂肪酸D
13、.欲检验蔗糖水解产物是否具有还原性,可向水解后的溶液中直接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答案】C34、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学习情景素材”方面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变化是()。A.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B.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C.着重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D.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的衔接【答案】A35、雨水的 P
14、H 值小于()时就成为了酸雨。A.5.6B.5.7C.5.9D.5.8【答案】A36、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要关注哪项内容?()A.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B.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发展C.关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D.关心自然【答案】D37、短周期主族元素 W、X、Y、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8,W 与 Y 同主族,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周期数,Z 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YXWB.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ZWYC.X 与 Z 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D
15、.W、X、Z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答案】B38、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中心环节是()。A.巩固知识B.领会知识C.检查知识D.运用知识【答案】B39、某化学教师在讲述石墨的性质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石墨内部层状的原子结构分A.宏观表征B.微观表征C.符号表征D.数字表征【答案】B40、下面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描述所用词语从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A.知道、认识、理解、应用B.认识、知道、理解、应用C.识别、分类、区分、评价D.区分、识别、分类、评价【答案】A41、()适用于一些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的化学课题,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并且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
16、快地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B.师生互动策略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D.合作学习【答案】A4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CO2C.地壳中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D.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 1%【答案】B43、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研究等手段,收集有关资料,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称为()。A.观察法B.文献法C.讨论法D.调查法【答案】D44、“化学平衡”概念所属的化学知识类型是()。A.化学事实性知识B.化学技能性知识C.化学理论性知识D.化学情意类知识
17、【答案】C45、关于化学史描述正确的是()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1771 年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B.拉瓦锡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C.汤姆生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测定出空气的成分D.意大利化学家凯库勒最早提出了分子概念【答案】A46、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A.可行性原则B.简约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安全性原则【答案】C47、在 0.1mol/L 的 CH3COOH 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 CH3COOH?CH3COO-+H+。对该平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加入水后,平衡向逆反应方一向移动B.加入 0.1mol/L 的 HCl 溶液,溶液中 c(H+)减小C.加入少量 NaOH 固
18、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加入少量 CH3COONa 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答案】C48、某学生根据“CaO、K2O、MgO、Na2O 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金属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B.直觉C.比较D.演绎【答案】A49、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A.讨论谈话法B.演示观察法C.启发讲授法D.实验探究法【答案】B50、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
19、果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答案】A大题(共大题(共 1010 题)题)一、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化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还原知识产生和存在的原始面貌。背景素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背景素材也是化学课堂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土壤。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真实背景素材与化学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哪些?(2)在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呈现和使用收集到的真实背景素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答案】【知识点】背景素材(1)化学课堂与真实
20、背景素材的结合有三种形式:一是部分化学课堂以知识结构为主体,在学习知识之后。引导同学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知识处于真实的背景之中;二是先将生动的生活和自然情境引入教学,然后再进行教材主体化学内容的教学,而教学的过程与课开始时的背景再无任何联系:三是设计能贯穿一节课始终的生活、社会任务或问题情境,将教材主体内容的学习镶嵌到任务完成之中,形成背景问题解决的逻辑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实现背景与化学知识的有机融合。(2)天然的背景材料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要进行的教学。因而需要根据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背景素材进行选取、加工和改造,然后再与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
21、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相结合,以适合本节课内容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要注意挖掘素材,从素材中寻找承载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事件、事物、描述或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将素材提炼为问题,在问题的驱使下安排学生活动,形成以素材为纽带的课堂活动,使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清晰、连贯,使素材真正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二、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关于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片段实录:师:根据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在化学上,一般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所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空气就是混合物。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质是混合物,如食醋、墨水、生理盐水、石油(老师边说边板书,学生边听讲边做笔记)生:还有水(学生
22、插嘴说着)。师:我先把“水”写在黑板的最下边。告诉大家,我们平时喝的矿泉水是混合物。生:那纯净水是不是纯净物呢师:纯净水、洁净的空气都是混合物,大家不要被“纯净”“洁净”这样的词所迷糊。混合物的特点是(略)师: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确定的性质。例如氧气,就是纯净物。刚才有同学说“水”,我把它写在“纯净物”这边。告诉大家,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一般说“水”,是指纯净物。生:那自来水是什么(又有学生插嘴说着)师:自来水、自然界中的水是混合物。铁粉、干冰是纯净物。干冰是什么大家知道吗生: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师:说得对。生:那冰也是纯净物。【答案】(1)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预期相差很
23、大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不恰当的教学设计。在该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讲解概念的定义开始。将有关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尽管教师先给出的“混合物和纯净物”定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框架但教学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接受概念定义和模仿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实质上停留在接受事实、记忆事实的水平。忽视了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教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是文字形式上的定义。而对于缺乏相关经验的学生而言文字形式上定义的学习就显得毫无意义。导致教师不恰当的教学设计的根源主要是:一方面教师不重视化学概念的本质及其教学价值分析忽视了概念知识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作用。教师对于教学目的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层面,缺少对教学目的的本质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并未真
24、正了解学生,不知道如何将这些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对概念的形式上的重复,应该包括个人的创造或建构。因此在概念的学习中,强调学生积极思维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2)从上述案例可以得到启示:教师要以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和认识发展来设计概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通过学生调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混合物”与“纯净物”,学生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为依据将纯净等同于“干净洁净”“澄清透明卫生无污染”等。对于空气是混合物这一知识点,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反复提到,所以学生能判断“清新的空气”是混合物,但对于“洁白的雪花”,有不少学生还认为它们是纯净物。显然简单地告知学生通常对改
25、变学生的前概念几乎毫无作用,教师的教学要提供具体的实例并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分析实例造成认知冲突,才能帮助学生转变错误概念,并正确地建构新概念。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从而基于学生经验设计教学。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明确学生化学概念学习和认识发展目标。首先,对化学概念的教学价值进行分析明确学生的认识发展目标。“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视角从物质组成的角度来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形成对物质分类的初步认识。其次,基于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对具体概念的学习水平做好规划。学生对“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的认识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并随着学生
26、化学学习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深化。为此需要对“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的学习做整体设计。创设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和认识发展的学习活动。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看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通过问题引导和高水平思维的参与让外显的学习活动有效地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认识发展因此,化学概念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给学生科学加工的方法,使之成为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思想工具。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体态语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人体任何一个部位辅助言语交流的表情、行为或举止。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在运用有声语言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相应的体态语,教学体态语正是以其独特的
27、魅力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忽略的辅助手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化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运用体态语有何作用?(2)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常用的教学体态语有哪些?【答案】四、“问题连续体”是美国亚丽桑那大学的梅克(JMaker)教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创设的此体系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教学结构,揭示了五种类型的“问题解决”情境对于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问题类型一,属感知层次,达到对事实的了解水平问题类型二,属理解层次,达到对事实的理解水平问题类型三,属综合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掌握水平。问题类型四,属运用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运用水平。问题
28、类型五,属探究层次,达到自主探究及创新水平。上述五类问题可以归纳为封闭性问题(相当于第一、二类问题)、半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三类问题)、全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四、五类问题)。以“硫酸”一节为例。运用“问题连续体”进行教学设计如下:1第一类问题:感知层次实验 l:现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试剂瓶相同、酸体积相同),说出鉴别方法,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第二类问题:理解层次实验 2:量取 2mL 浓硫酸并稀释成稀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3第三类问题:综合层次【答案】(1)运用层次:氯碱工业中,用浓硫酸来干燥氯气、氯化氢,为什么浓硫酸能干燥氨气吗为什么探究层次:探究防
29、治酸雨的办法。(2)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钠与水的反应感知层次: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理解层次:由现象得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综合层次:铁、镁、铝与水可以反应吗如果能反应,条件是什么运用层次:生活实际应用,珠江上突然飘来了几只铝桶,其中一只穿孔漏气,在水中爆炸。解释
30、原因。探究层次:中事件发生后该怎样处理为什么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某化学教师上了一堂研究课“盐类的水解”,多数听课教师认为他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问题:(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有哪些?(6 分)(2)请简述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若干教学策略(至少 3 种)。(6 分)【答案】(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如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师生在相互交流
31、学习的过程中,才可能找到最佳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他们可以利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度不是针对部分学生,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能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2)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策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多元互动策略多元互动策略是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弄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
32、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建构的能力,进而促进每一个学生能够全面和谐发展。问题情景策略问题情景策略是把若干个新知识渗透到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中,在新知识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信息运用策略信息运用策略是一种教会学生如何收集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如何检索提取信息、合理利用信息的基本规则与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检索、加工处理、正确评判、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六、下面是针对同一化学学习任务设计的三种不同教学活动。【学习任务】认识氯气与水反应及次氯酸的漂
33、白性。【教学活动 1】教师通过讲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一种有强氧化性的酸能使部分有色物质褪色。【教学活动 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氯气通入装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布条是否褪色:教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使布条褪色。【教学活动 3】教师演示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推测氯气与水反应可能生成的物质。学生猜测有色布条褪色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1)对比三个教学活动,评价各自的优缺点。(6分)(2)根据案例概括出化学学习任务与化学教学活动的关系(3 分),并说明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5 分)。(3)在
34、教学活动 3 中,你认为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些猜想的真伪?(6 分)【答案】(1)【教学活动 1】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优点: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便于教师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均用相同方式对待,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单一,形式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 2】主要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进行教学,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
35、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优点: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缺点:演示实验后直接呈现结论的做法,把演示单纯变成教师演示,忽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教学活动 3】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获得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优点:改变了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
36、学方式,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学生设计、操作、猜想、解释,运用信息资料、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增加了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其合作交流的能力缺点: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素质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明显不同:课堂难以预测的情况较多,教学进度难以控制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2)学习任务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了实现学习任务而设计实施的一系列师生活动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教学活动应当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应当结合学习任务
37、、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能力、教学时间和效率等因素综合考量,制订合理的教学活动,全面完成教学任务。(3)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可能是氯气也可能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 HClO。将干燥的有色布条放进装满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布条有没有褪色。将氯水滴在 pH 试纸上,若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证明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 HClO。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验)中有这样的表述: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2)试举例说明如何借助化学
38、史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答案】(1)通过古代化学的成就以及化学家的奋斗历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通过概念、学说、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启迪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通过戴维、诺贝尔为化学事业的牺牲,学习化学家献身化学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通过侯德榜及其侯氏制碱法,培养合作及爱国主义精神等。总之,通过化学史,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尽量充分的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增加化学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2)如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库特瓦从“海藻汁盐”中提取氯化钠、氯化钾、硫酸盐等时,加入浓硫酸这一强氧化性的试剂,从
39、而发现了新元素的化学史,让学生思考,如果库特瓦当时加人的是稀硫酸,还能不能发现新元素为什么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后,进一步向学生讲述稀硫酸不具有氧化性,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八、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X、Y、Z 均是短周期元素,X、Y 处于同一周期,X、Z 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 Z2-和 Z-,Y+和 Z-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 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
40、素,如锂、钠、钾;钙、锶、钡。1862 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1868 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 l869 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 年,化学家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 63 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空位。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 1871 年公布了他第二张
41、元素周期表。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问题:(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2 分)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 分)(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4 分)(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 分)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2 分)【答案】(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迈尔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
42、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元素、发现规律。(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3)从 1829 年到
43、1871 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一十、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物质的量”教学的导入情境:分别取 20g 黄豆、绿豆和大米,请同学(2 人或 4 人一组)数这些豆子、米各有多少粒。要求:最短时间内准确地数出来。颗粒越小,数目越多,数起来越困难,同学们为了快而准确地数,就自然地会将它们分成堆,一堆一堆的来计量。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是比豆子、米小得多的粒子,当我们要对它们计量时,更需要一堆一堆的进行,这样一个“堆量”就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问题(1)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为什么需要精心创设导入新课?(2)请分析该情境创设的特点。【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