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优秀7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7670993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优秀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优秀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优秀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优秀7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优秀7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东非裂谷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扩张结果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东非裂谷带的成因及扩张结果 教具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区图、地形图、东非大裂谷景观图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西亚和北非,但是非洲大陆上还有很大一片土地我们还没有了解,这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板书) 引导读图非洲政区图 提问 这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除北非五国之外的其他所有非洲国家) 北非与该地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什么?(大致以北回归线为界) 请具体描述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均穿过该地区,基本关于赤道对称;东邻印度洋,西邻

2、大西洋,东北为红海,东南与马达加斯加岛隔莫桑比克海峡相望) 与其它大陆比较,该地区的海岸线有怎样的特点?(比其他地区的海岸线平直,西部有一个较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承转过渡还记得刚学习的北非在地形上有什么特点吗?(以高原为主)现在一起来看看与它同在一块大陆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不是也是如此? 地图展示非洲地形图 提问 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东部和南部)海拔在2001000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北部和中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区在该地区哪个方位?(西北沿海和东南沿海)其中哪个比例更大一些?(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地区) 补充提示因此非洲大陆又被称作“高原大

3、陆”。正是由于非洲大陆很多沿海地区地势较高,所以才没有被海水侵蚀得弯弯曲曲,而是比较平直,海湾和岛屿都比较少。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相比,地势哪个更高一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该地区的地势特征什么?(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该地区包括哪些主要的地形区?(东非高原、刚果盆地和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的起止点在哪里?(北起死海,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赞比西河) (简单介绍东非大裂谷) 提问为什么会在非洲大陆上有一个这么长的裂谷带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提示我们知道,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有的会相互碰撞,有的会彼此张裂。当板块碰撞,隆起的部分就形成了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就是板块向相

4、反方向运动的结果。这样的运动一直在继续着,想象一下,几亿年之后,这个地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学生想象、回答(有可能会变成海洋) 进一步提问既然这个地区是板块运动活跃的地区,那么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火山喷发)的确,这个地区有许多的活火山和死火山,其中的死火山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海拔5895米。 引导学生在图中确认乞力马扎罗山的位置 转折(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再来看看这里的河流状况,这里有哪几条主要的河流?(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根据该地区的地势特征,判断一下它们的流向分别是怎样的。其中尼罗河和刚果河分别经过了哪些地形区,流入了哪个大洋? 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看看这

5、个地区有几个主要的湖泊?其中三个位于东非裂谷带附近,请你们猜测一下,两者有没有什么联系?(湖泊的形成与裂谷带一样,也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补充还有一个地方需要介绍,这就是好望角,请大家在图上找到它,这是非洲的最南端,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好望角吗?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了解一下好望角名字的由来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位置和范围 二、“高原大陆” 1、高原为主 2、东非大裂谷:范围、成因 3、刚果盆地 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较好的贯彻了初中地理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教案设计注意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

6、学,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剖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精神和能力得到提高,并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二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7、、“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8、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

9、1、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六、教学手段和用具 讲解分析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10、复习热力环流,本节知识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热力环流的知识,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说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本节课开始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展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影响,课件展示总结板书。 【板书】: 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影响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师生探究活动】: 从课本33页“活动”入手,假设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展示

11、课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若地球表面均匀,且地球自转”。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分析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完成。 【知识小结】: 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知识框图,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三圈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师生活动】: 课件展示并

12、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明确其位置和范围,各个风带的风向变化,强调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近地面的大气环流状况,引导学生从图中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讲述】: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规律(略)。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认识总结规律。 【板书】: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略)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总结本课

13、知识。(略) 【课后训练】: 地理填充图册、练习册(略)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三 一、学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学中,这学期我担任高二五个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1、2班基础较好,8、9、10、11班的基础较差。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初中和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的地理学习习惯不好,不爱学习。如何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

14、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5个班学生基础都较差,在高二年级也非常特殊,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1、2班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点。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 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

15、。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六、教学措施: 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七、具体措施: 1、加强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 课程标准是教学、命题的标准和依据,教学过程中

16、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要求,为会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础。 2、认真钻研教材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材中学科知识点的落实,也要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教材的整合,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价值观,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根据课标要求选取恰当的案例,弥补教材的不足。改变传统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转化,由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 3、重视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关键性目标。要在教学中倡导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

17、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稳固的学科基础知识之上的。 4、重视备课环节 备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处理好“量”与“时间”的关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校内备课组的活动,开展校际交流,寻求共同发展。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四 高中地理学习共三年时间,高一阶段主要目标是面对会考,主要教学内容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高二、高三阶段主要目标是面对高考,主要教学内容是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及选修地理和区域地理,所以高中地理的教学计划如下:

18、一、在备课方面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在讲授时间计算的时候,这课教学难度比较大,针对高一学生他们不容易明白。为了上好这堂课,咱们要认真研究了教材,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最好为此准备了一些教具,能用多媒体

19、讲授就更好了。授课时就胸有成竹就会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在教学方面 课堂教学是核心。课前,认真的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和同组的老师共同探讨教材中出现的难点,共同解决课堂中出现的教学问题。在教学中,每一节课,都要注意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不光传授他们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20、;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成就感是培养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要素。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中,应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针对部分学生作业懒散,可以通过同桌和小组之间的作业完成情况,让他们形成竞争,不做学习的懒人。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后进生辅导方面 在对后进生的辅导中,应注意一帮一的效果,在学习兴趣上,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在学生中,开展互相帮助,组长带头负

21、责的方法,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看哪个组进步快,不但组长得到奖励,其他组员也得到“星”的奖励。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逐渐进步。 五、提高自身学习方面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余,教师应坐下来的时间,静静地思考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学生的成长问题,思考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反思教学结果,积累教学经验,品味工作中的苦与乐,培养自己的教学激情,积极向同行教师学习,取长补短,多订阅教育、教学的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主动听课、评课,找出差距,弥补不足,建立健全自己的教育、教学框架。知识无止境,为了孩子们的那双清澈的眼睛,为了自己的那颗跳动的心,咱们要不断地去努

22、力,让教学变成自己的艺术。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五 一、学情、教情分析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高中地理分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讲述的主要内容分别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本学期主要学习和教授必修一。高中地理比之于初中地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综合性、区域性,这既是有别于同时也是难于初中地理的地方,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接受了为时两年的地理教育,但由于地理不参加中考,使得学校不重视,师生不上心,导致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特别薄弱。 根据我的个人感受,我所带的学生几乎连最基础的地理概念和术语都茫然无知

23、,可见他们基础之差。另外学生还存在自觉学习意识差,独立思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这是我在教学中必须加以参照和改进的地方。同时,我初出茅庐,在教学能力和技巧上存在很多欠缺,在管理学生、调控课堂上的经验几乎为零,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我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充分考虑以应对。 我总共带了五个班,其中的一班和二班基础相对较好,其余的班级基础较为薄弱。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各个班级对地理显示出了较浓的兴趣,但是在基础方面的限制很难让他们快速准确的吸收所学知识。 二、学科教学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课程大纲,宏观认识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改变传统的机械式的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教育教学

24、理念投入新学期教学。我会根据教研组计划安排,制定优秀教学的标准,把有经验教师提供的建议落实到位,努力提高自身教学和研究能力,做到优秀教学。 2、“青蓝结对”,遇到问题虚心且及时的向老教师求教,充分听取他们对本人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做到精细化、合理化的安排教学。 3、集体备课制度有利于迅速的找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够充分深入学习其他人的教学长处,弥补自身教学方法和能力的不足。学校构建的这个平台我会好好利用,争取早日打造一个新的自己。 4、万变不离其宗,教学中的宗就是教材,因此要深入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教材在如今的课改背景中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

25、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使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本学期也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5、课堂教学中强调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落实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在课前让学生通读教材,让他们独立完成书本的基础知识梳理。培养学生在独立学习中发现问题和在之后的课堂上及时解决问题的意识。上课时,不断设置情景,增加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

26、氛,解决学生问题,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课后引导学生复习教材,配以辅导资料的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6、注重知识总结和测试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巩固,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案例 篇六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2、分类: (1)按形成和来源分类: 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热、核能。 来自月球、太阳

27、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术状况分类: 常规能源:被人类利用多年,现在仍大规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或过去利用过,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风能。 (3)按性质分类: 可再生能源:使用后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生物能、风能等。 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地质作用在亿万年中形成的,开采以后,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二、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滥采、滥用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废弃物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污2、解决

28、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勘探,跨区域调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矿区土地复垦等。 三、世界能源问题 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地区差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罗斯、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为代表。南半球常规能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亚等。从总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能源的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而发达国家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以核能为例,美国发电总量,法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核能所占比例。我国核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目前

29、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给的国家为数甚少,主要有俄罗斯、加拿大和英国。中东是世界的石油产区和出口区,主要出口到西欧、美国和日本,其中绕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线被西方国家称为“海上生命线”。由于石油比煤炭更容易运输,更容易使用,发热量更高,而且基本是无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目前是以石油为主,将来还是以石油为主。中国现在是以煤炭为主,将来还是以煤炭为主,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开采和使用都比较方便。而石油储量有限,除了可作为燃料,更应作为化工原料。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都是以常规能源为主。但对于中

30、国来说,除了继续保持和发挥煤炭的优势以外,还应大力开发水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新能源,以能源结构的多样化促进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 四、关注我国目前的能源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2004年我国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不仅1/3以上的石油消费需要进口,而且由于生产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过大,导致电力需求出现较大缺口,为弥补电力供给不足,缓解近两年的电荒,各地纷纷增加了发电机组和发电量,增加了对电煤的需求,从而使煤价不断上扬。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能源、保护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

31、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要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二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五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另外,还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从多渠道拓展我国的能源供应。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识记人口增长的时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 (2)理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理解人口是怎样对环境产生压力的。 (3)理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现和如何运用其趋利避害。 (4)比较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5)理解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并能应用来解决实

32、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利用图像、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德育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使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进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 4、 美育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1、 使学生认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体现在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体现在人

33、口增长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对环境的影响。 2、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环境问题。 3、 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关系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 对环境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1、 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2、 探究式学习法。 3、 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 4、 图像、图表、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法。 5、 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媒体选择与组合设计思想 1、 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现象,发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 多媒体展示社会调查的过程,辅之以学生表演,促进学生学习探究思维规律的形成。 3、 通过多媒体展

34、示调查结果,并结合教材学习本课知识,进而推导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4、 播放视频影片,通过美丽的人居环境与前面的对比,从而呼应主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索。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环境问题的相关影片和漫画欣赏,引出环境问题,通过多媒体和漫画使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同学们从上面的影片和漫画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漫画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求知欲。 播放调查研究的流程图,学生上台演示调研的全过程,教会学生自己探究问题。 整理材料,展示调查的结果,分类汇总,得出初步结论。 【讲授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结合材料学习本课内容

35、,使其理论化、系统化。 一、人口压力 1、人口增长 (1)时间分布 A、产业革命前 B、二战前 C、20世纪70年代 (2) 空间分布 A、发达国家慢 B、发展中国家快 多媒体展示玛雅文化的遗址图片,用玛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压力。 2、人口压力 人口过多且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过环境供给资源和分解废物的能力,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剧突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点。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资源的过度利用资源耗竭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破坏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什么是传统的发展模式 2、学生讨论:“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3、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小结】略 【形成性训练】略 【课后记】 1、成功之处: 2、失败之处: 3、学生心得: 4、见解心得: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