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优秀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优秀9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优秀9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祝你一路顺
2、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 (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
3、子作风。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
4、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1、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
5、,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聆听录音,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五、整体感知 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六、鉴赏词的意境 1、找出词眼:伤离别 离别:事伤:情 2、根据上下片内容,分别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幅画面,并取一小
6、标题。 明确:明确: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第二幅画可命名为“羁旅长愁”: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7、 板书: 上片:长亭别离: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下片: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重要表现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七、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
8、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奠定全词情感基调。 例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三种景物既可说是眼前所见,也可说用比喻形容词人那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用比喻修辞,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离愁,情景交融,这正如贺铸在青玉案中“度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9、时雨”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细致出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态。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例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
10、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主要是妙在景中融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并且这幅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更加强化了“愁”。 典型意象的传统意义: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
11、,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
12、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送别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张九龄折杨柳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
13、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八、布置作业:背诵七首词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14、,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 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
15、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熟悉民间乐曲。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后,一群红尘知己为他安葬。成为当
16、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写作背景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整体感知 1、听范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
17、情基调) 问: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请同学先自由朗读,再集体诵读。 3、疏通词句:(解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应是:即便是。 五、文本研习 1、让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后。(板书) 2、问: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
18、虚写? 上阕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问: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4、问: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事件(离别)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的词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5、“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问: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
19、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留恋和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不想“别”而又不得不“离”。于是后面便迸出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别有
20、离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啊!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问: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7、“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问:这句写什么?(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
21、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茫然)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下阕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
22、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9、问:“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起首一句“寒蝉凄切”)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
23、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要文句,“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问: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缠绵,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
24、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意境完整,形象统一。 1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25、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伤感如歌曰:“长离别,离别就会在眼前;说再见,再见可是太遥远”、“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些句子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归纳全词: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离别;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
26、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 板书设计: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别前依依不舍别后想象相思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 篇三 【组织教学】(1分钟) 师生互致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复习提问】(3分钟) 回忆学过的词,并说说词的特点 【导入新课】(3分钟) 1、听乐曲说出曲名送别 2、导入别离之情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今天来学习一
27、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板书 【讲授新课】(72分钟) 一、走近作者 1、学生介绍柳永概况。 2、教师补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对北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美。柳词在宋代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二、背景资料 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爱的人痛苦分离的思想感情。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一)齐诵雨霖铃 (二)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语调(悲凄低沉) (
28、三)学生随录音带自由读全词理解词义,在音乐中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并使词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从而把握词的景与情领悟意境。 (四)赏析词的意境 1、让学生把上下篇内容生动地描述出来。 2、教师示范: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场暴雨刚刚停歇,蝉凄切地鸣叫不已,词人面对着长亭,心情更觉悲凉。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他的心爱之人为他送行,两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心情,正在恋恋不舍之际,船夫催促着“开船喽开船喽。”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词人想在即将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霾,空旷的天空。 小结:上篇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
29、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篇紧承上篇: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现在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总结:全词凄凉的意境让我们感觉的浓浓的别离之情。 过度:我们的生活里也有别离的苦痛,如何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霖铃的写法。 (五)鉴赏要点(先读后赏,在探讨) 1、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长亭”“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 (2)“念
30、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字表明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这些景物在南方是很平常的。可是这些平常的景物注入深沉的情感之后就变得不平常不了。那浩渺的烟波,另人惆怅;沉沉的暮霭让人压抑忧伤,那空阔的楚天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拿它代表柳词。这没有一个字写情,而没有一个字不写情。李白诗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就似乎有必然的联系了。借杨柳抒离情成了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杨叶比愁眉,愁长比柳丝。”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
31、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杨柳就会涌起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词中“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秋月的风是凉的,秋日的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凉冷落之感。 这样在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一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而这幅凄清的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 酒醒之后的惆怅和眼前最
32、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交融在一起,这情景是多么的凄凉难耐的啊! 2、虚实相济(简单介绍)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六)再次齐背雨霖铃 四、板书设计 寒蝉长亭骤雨实 烟波暮霭楚天虚 杨柳晓风残月虚 【课后作业】(1分钟) 预习现代诗二首 重点探究 篇四 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
33、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板书)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渲染了送别时凄凉氛围,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凄清,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作者将离别的伤感寓于景中,寓情于景。 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路途中的苍茫,结合起来,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更能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4、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
34、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幻灯6:【重点探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个问题) (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请大家不要笑,如果你笑着说,
35、说明你没有换位思考,未将自己当做柳永,自然也体会不到他说此话时的伤心。一个和自己心爱的人即将分别,山高水远,不知何时再聚,此种情景,怎会有笑声?) 6、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7、好,读得很有感情。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幻灯7:【重点探究】 “今宵酒醒
36、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想象,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烘托出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清凉,“残月”凄迷,作者的心自是悲苦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连“良辰美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
37、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8、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的离别情和相思苦。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拓展应用(幻灯片 篇五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阑 通 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该词的词眼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 词眼是“愁”。 第一,通过动作写“愁”。(登楼。因愁登楼,登楼更愁) 第二,通过意象、环境写愁,借景抒情。(风,草色,烟光,
38、残照。) 第三,通过生活行为写愁。(疏狂,对酒,强乐) 第四,通过人的形象写愁。(衣带渐宽) 导入新课 篇六 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幻灯1:“音乐”) 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柳永。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幻灯3
39、:【学习目标】)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考情分析】 1、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试题型:五选二的选择题、主观题 3、分值:11分 【课前学习案】 1、作者回顾: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
40、,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柳永是的代表词人。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有词集。 2、基础知识 (1)字音。 雨霖铃()骤雨()凝噎()呜咽() 暮霭()和蔼()今宵()云霄() (2)解释下列词语。 凄切: 无绪: 经年: 风情: 【课上学习案】 1、预习检查: 小组交流完成的所有内容,并用红笔在学案上进行补充。 (小组交流1分钟,展示1分钟) 2、知识讲解: (1)整体感知全诗 一读诗歌,注意字音和停顿。(读诗歌1分钟) 二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听录音1分钟,读诗歌和理解诗意3分钟,展示3分钟) 三读诗歌,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41、(读诗1分钟,独立完成1分钟,展示1分钟) (2)品读探究 词的上片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和场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独立完成3分钟,小组探讨4分钟,展示结果5分钟) 结合虚实的定义,说说上片哪些诗句运用了实写,哪些诗句虚写?有何作用? (独立完成2分钟,小组探讨2分钟,展示结果3分钟) 3、知识应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钟) 琅琊溪【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此诗作于被贬滁州期间。槎,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句进行赏析。 4、知识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4分钟)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
42、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注】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兰桡(r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5、课堂小结(1分钟) (1)梳理知识体系: 诗歌表达技巧: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等)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虚实结合 (2)重点、难点回顾 1、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3)方法归纳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的答题方法: 设题方式:
43、A、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B、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C、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D、诗(词)的中间两联(上片或下片)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第一步:点手法(准确指出诗句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第三步: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达标测验 (1)下列字音、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A、骤雨(j)暮霭(i)和蔼可亲 B、都门(d)凝噎(y)因噎废食 C、良晨(chn)美景今宵(xio)直冲霄汉 D、寒蝉(chn)凄切(q)捷报频传 (2)对这
44、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首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B、“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句是虚实结合,刻画出人物的动作,表达出难分难舍的心情。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的意思是说伤离情别,自古皆然,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由个别到一般,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为虚写,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树梢。不言离别之痛,而痛在其中。 E、“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作者用一“念”字写出离别时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暮霭低沉,楚地天空辽阔无边,令人不胜伤感。 (3)名句默写 (1)对长亭晚。 (2)都门帐饮无绪。 (3)念去去。 总结 篇八 有人曾在忆柳永中这样写道:“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想念柳七郎。” (幻灯9:【总结】“忆柳永”)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