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选读第三章教学课件.pptx

上传人:春哥&#****71; 文档编号:7659690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PPTX 页数:89 大小:4.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选读第三章教学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国学经典选读第三章教学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选读第三章教学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选读第三章教学课件.pptx(8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国学经典选读第三章教学课件第三章百家争鸣诸子 内容导读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斗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内容导读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斗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

2、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目录目录 第一节 儒家 第二节 道家 第三节 法家 第四节 墨家 第五节 兵家 3.1 儒家阅读提示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的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夏、商、周)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至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1 儒家阅读提示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

3、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儒家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的人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儒家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以孟子和荀子为首的两派。3.1 儒家阅读提示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表现。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3.1 儒家劝学(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

4、,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1 儒家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5、,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1 儒家(1)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2)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3)已:停止。(4)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3.1 儒家

6、(5)中(zh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6)輮(ru):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8)虽有槁暴(go p):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9)挺:直。(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3.1 儒家(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12)就砺(l):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13)参省(cn xng)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14)须臾(y):片刻,一会儿。(15)跂(q):提起脚后跟。(16)

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17)而见者远: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3.1 儒家(18)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19)假:借助,利用。(20)舆:车。(21)利足:脚步快。(22)致:达到。(23)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24)绝:横渡。3.1 儒家(25)生(x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26)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27)兴:起。(28)渊:深水。(29)蛟:一种龙。(3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3.1 儒家(31)跬(ku):古代的半

8、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32)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33)骐骥(q j):骏马。(34)驽(n)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35)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36)锲(qi):用刀雕刻。3.1 儒家(37)镂(l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38)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用:以,因为。(39)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为虚指。(40)螯(o):蟹钳。(41)躁:浮躁,不专心

9、。3.2 道家阅读提示 道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道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贵柔守雌,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3.2 道家道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

10、之门。3.2 道家(1)老子,又称道德经,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即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共分为81章。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2)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3)恒:一般的,普通的。(4)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5)无名:指无形。3.2 道家(6)有名:指有形。(7)母:母体,根源。(8)常:经常。(9)眇(mio):通“妙”,微妙的意思。(1

11、0)徼(jio):边际、边界,引申为端倪的意思。(11)谓:称谓。此为“指称”。(12)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意思。(13)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处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3.2 道家道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3.2 道家(1)恶已:恶、丑。已:通“矣”。(2)斯:这。(3)相:互相。(4)刑:通“形”,此处指在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5)盈:充实,补充,依存。(6)

12、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作“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作“声”。3.2 道家(7)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8)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9)作:兴起,发生,创造。(10)弗:不。(11)居:担当,担任。3.2 道家道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3.2 道家(1)刍(ch)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

13、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2)犹橐龠(tu yu):犹,比喻词,如同、好像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3)屈():竭尽,穷尽。(4)多言数穷:言,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5)守中:守住虚静。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3.2 道家道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

14、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3.2 道家(1)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2)处众人之所恶: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3)几于道:接近于道。几:接近。(4)渊:沉静,深沉。(5)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3.2 道家(6)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政绩。(7)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8)尤:怨咎、过失、罪过。3.2 道家道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15、,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3.2 道家(1)夷:无色。(2)希:无声。(3)微:无形。以上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4)致诘:诘(),意为追问、究问、反问。致诘意为思议。(5)一:本章的一指“道”。(6)皦(jio):清白、清晰、光明之意。3.2 道家(7)昧:阴暗。(8)绳绳:不清楚,纷纭不绝。(9)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10)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11)有:指具体事物。(12)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16、(13)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3.2 道家道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2 道家(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4)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6)强字之曰道:命名它

17、叫“道”。3.2 道家(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9)反: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11)域中:空间之中,宇宙之间。(12)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3.2 道家道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18、,故大制不割。3.2 道家(1)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2)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3)溪:沟溪。(4)婴儿:象征纯真、稚气。(5)式:楷模、范式。(6)忒:过失、差错。(7)无极:意为最终的真理。3.2 道家(8)荣:荣誉,宠幸。(9)辱:侮辱、羞辱。(10)谷:深谷、峡谷,比喻胸怀广阔。(11)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12)器:器物,指万事万物。(13)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14)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3.2 道家道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19、不亡者寿。3.2 道家(1)强:刚强、果决。(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3)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3.2 道家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3.2 道家(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2)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有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3)三:即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20、。(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合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3.2 道家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3.2 道家(1)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的意思。(2)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朴厚道的意思。(3)察察:严厉、苛刻。(4)缺缺:狡黠、抱怨、不满足之意。(5)其无正也:正,标准,确定;其,指福、祸变换。此句意为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6)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

21、,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恶。此句意为正的变为邪的,善的变成恶的。3.2 道家(7)人之迷,其日固久:人迷惑于祸、福之门,而不知其循环相生之理,为时已久。(8)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伤人。(9)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10)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11)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3.2 道家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3.2 道家(1)小鲜:小鱼。(2)莅:临。(3)其鬼不神:鬼不起作用。(4)非:不唯、不仅。(5)两不相伤:鬼神和圣人不侵越人。(

22、6)故德交归焉:让人民享受德的恩泽。3.2 道家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3.2 道家(1)为奇:奇,奇诡、诡异。为奇指为邪作恶的人。(2)执:拘押。(3)司杀者:指专管杀人的人。(4)代司杀者:代替专管杀人的人。(5)斲(zhu):砍、削。3.2 道家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3.2 道家(1)柔弱: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2)坚强:指人死了以后

23、身体就变成僵硬的了。(3)草木:一本在此之前有“万物”二字。(4)柔脆:指草木形质的柔软脆弱。(5)枯槁:用于形容草木的干枯。(6)死之徒:徒,类的意思。死之徒:属于死亡的一类。(7)生之徒:属于生存的一类。(8)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一本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3.2 道家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2 道家(1)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2)使:即使。(3)什伯之器:各

24、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5)徙:迁移,远走。(6)舆:车子。3.2 道家(7)甲兵:武器装备。(8)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9)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11)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百姓能够寿终正寢,得享天年,互相之间不发生战争。往来:此处代指战争行为。3.3 法家阅读提示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被称为法家。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即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

25、、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3.3 法家阅读提示 这一学派在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代表作品:韩非子。3.3 法家说难(节选)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

26、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3.3 法家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

27、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监博辩,则以为多而久之。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3.3 法家孤愤(节选)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士劲直,听用,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

28、不可两存之仇也。3.3 法家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是以诸侯不因,则事不应,故敌国为之讼;百官不因,则业不进,故群臣为之用;郎中不因,则不得近主,故左右为之匿;学士不因,则养禄薄礼卑,故学士为之谈也。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饰也。重人不能忠主而进其仇,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恶,固其所自进也。官爵贵重,朋党又众,而一国为之讼。则法术之士欲干上者,非有所信爱之亲,习故之泽也,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处势卑贱,无党孤特。3.3 法家夫以疏远与近爱信争,其数不胜也;以新旅与习故争,其数不胜

29、也;以反主意与同好恶争,其数不胜也;以轻贱与贵重争,其数不胜也;以一口与一国争,其数不胜也。法术之士操五不胜之势,以岁数而又不得见;当涂之人乘五胜之资,而旦暮独说于前。故法术之士奚道得进,而人主奚时得悟乎?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其可以罪过诬者,以公法而诛之;其不可被以罪过者,以私剑而穷之。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不戮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朋党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使私者,必信于重人矣。3.3 法家故其可以攻伐借者,以官爵贵之;其不可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是以弊主上而趋于私门者,不显于官爵,必重于外权矣。今人主不合参验而行诛,不待见功而爵禄,故法术之士安能蒙死亡而进其说?奸邪之臣安肯

30、乘利而退其身?故主上愈卑,私门益尊。3.4 墨家阅读提示 墨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其认为“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代表人物:墨子。代表作品:墨子。3.4 墨家兼爱(上)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斯

31、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3.4 墨家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3.4 墨家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

32、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3.4 墨家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

33、爱人者,此也。”3.4 墨家(1)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本文选自墨子。墨子里的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2)焉:乃。(3)攻:治。(4)当:读为“尝”。(5)亏:损害。(6)慈:慈爱。3.4 墨家(7)盗:小偷。贼:强盗。(8)室:家。其异室:“其”疑为衍字。(9)家:指大夫的封地。(10)具:全部。(11)兼相爱:全部相亲相爱。(12)恶(w):疑问代词,怎么。施:实行,施行。(13)亡(w):无,没有。3.4 墨家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

34、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3.4 墨家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

35、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3.4 墨家(1)本文选自墨子。墨子里的非攻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非:责难,反对。攻:攻伐,此处指侵略性的攻伐战争。园:果园。圃:菜圃。园圃:此处是偏义复词,专指果园。(2)上为政者:在上位的执政者。得:指捕获。(3)亏:损害。(4)至:至于。攘(rng):窃取。豕(

36、sh):猪。豚(tn):小猪。(5)苟:如果。(6)兹:同“滋”,更加。(7)厚:重。3.4 墨家(8)栏:养家畜的圈,此处指牛栏。厩(ji):马棚。(9)辜:罪。不辜人:无罪的人。(10)扡:同“拖”,夺取。(11)当此:对此。(12)誉:称扬、赞美。(13)一死罪:一条死罪。3.4 墨家(14)往:推论,类推。(15)重(chng):倍。(16)情:诚,确实。(17)书:记载。(18)奚:何,什么。奚说:用什么话来解说。(19)辩:同“辨”,区别。(20)乱:指标准混乱,是非颠倒。3.5兵家阅读提示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进行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

37、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集兵家大成的著作是孙武的孙子兵法。3.5兵家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3.5兵家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

38、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3.5兵家(1)孙子兵法共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2)兵:兵士、兵器、军队、军事,此指军事。(3)地:引申为领域。(4)道:道理,这里指的是根本道理。(5)察:观察、了

39、解、考察,这里指考察。(6)经:经度,引申为分析、研究。(7)校:用作动词,较量、比较。3.5兵家(8)道:道理,道路。这里可引申为治国的路线或方针政策。(9)阴阳:我国古代对概括宇宙万象万物内在基本矛盾的范畴。这里是从气象和天象上讲,指天气晴雨、天象昼夜的变化。(10)曲制:曲,指古代军队编制较小的单位,曲制即军队的编制。(11)官道:官,指军队中的各级指挥员,官道即指对军队各级将领的职责划分和管理形式、管理制度。(12)主用:主,主持,这里可解释为掌管。用:费用,这里指军队的物资费用。主用:指对军队后勤军需的管理。(13)强:强壮,这里指士兵体质强壮。3.5兵家(14)练:训练,这里指军士

40、训练有素。(15)将:这里用作时间副词,可引申为衡量。(16)计利以听:计,计较,这里引申为衡量。计利:指权衡利益。听:听从。(17)乃为之势:势,这里指形势、情势。(18)以佐其外:佐,辅佐,引申为有助于。其:指示代词,这里指实现战略或战役目标的计划。外:指外部环境或客观环境。(19)诡道也:诡,欺诈。道:这里作途径解,引申为方法、计谋。诡道:指欺诈的方法和计谋。3.5兵家(20)实而备之:实,实力。这里指敌军充实雄厚。备:准备。(21)怒而挠之:挠,挑逗。(22)庙:庙算,指庙堂上的计划与谋划。3.5兵家谋攻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41、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3.5兵家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3.5兵家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

42、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3.5兵家(1)全国:全,完整、完全,这里用作动词,指完全地占有。全国的意思指完整地占有别国的领土。(2)军: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每军为12 500人。旅: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旅为500人。卒: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卒为100人。伍:春秋时期军队的编

43、制,每伍5人。(3)上兵伐谋:上,上等,最好的。兵:指用兵方法。伐:攻击。谋:计谋。(4)修橹:修,建造。橹:一种用藤草制成的大盾牌。辒:一种用桃木制成四周用牛皮遮蔽的大型攻城战车。(5)蚁附:蚁,蚂蚁。附:依附。(6)久:这里指旷日持久的战争。3.5兵家(7)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指的是对敌国的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胜利。(8)顿:通“钝”,疲惫、挫折。(9)谋攻:用计谋进行攻伐。(10)十则围之:十,这里指的是十倍。围:包围。(11)倍则分之:分,分开。(12)少则能逃之:少,指我方兵力的数量比敌军少。3.5兵家(13)小敌之坚:坚,坚固,引申为硬拼。(14)大敌之擒:战争中兵力强大的一方。(15)国之辅:国,这里指国君。(16)縻军:縻,羁縻。这里指束缚军队的行动。(17)三军之政:三军,指我国古代作战设置的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亦可泛指军队。政:指政务。(18)惑:困惑。3.5兵家(19)识众寡之用:识,了解。众:多。寡:少。其意思是了解用众多的兵力或者用人数少的兵力的各种战法。(20)上下同欲:君主或统帅和下级军官有相同的欲望。(21)虞:料想,这里引申为牵制、掣肘。(22)知胜之道:能预测胜利的方法。(23)殆:危险。感谢观看!感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