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新民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深度自测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辽宁省新民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深度自测考试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缺乏(f)惆怅(chu) 孤帆远影(fn)B遥远(yo)真挚(zh) 情寓于景(y)C柏树(b)搏斗(b) 朝霞暮霭(i)D渲染(xun)赋予(y) 惨淡经营(yng)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天怒人怨形影不离垂头丧气脖然大怒B礼贤下士眉开眼笑枯躁乏味崇山峻岭C天伦之乐断壁残垣勾魂索命莺啼燕啭D云山雾罩言谈举指腰缠万贯识文断字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A经过四年的努力,中国首届科幻作家博士生们对即将到来的论文辩论赛胸有成竹。B对于是否参加课外兴趣班,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大相径庭,无法达
3、成共识。C深圳的灯光秀引来了很多游客袖手旁观。D在追梦的过程中,中国航天领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C据业内专家估算,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古诗文积累(任选5题填空)过尽千帆皆不是,_。(温庭筠望江南)诸葛亮集中有句话,“赏不可
4、不严,罚不可不均。”与出师表中的_,_。两句一致。李清照在武陵春中以极生动的笔法将愁绪形象化的句子是:“_,_。”_,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何处望神州?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浊酒一杯家万里,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陈涉世家中,陈胜号令大家起义的口号是: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
5、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左传)【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节选自国语)【注】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1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1)又何间焉间:(2)小惠未编编:(3)必以信信:(4)必以情断之之:(5)智虽弗及及: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是则可矣。3【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四、现代文阅读(共10
6、分)小说阅读柳先生的正骨膏刘玲海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
7、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
8、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
9、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
10、元。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去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柳先生一脸淡然。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刑场上
11、,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小说选刊2018年第5期)1【线索照应】关注线索与照应,理清情节,补全思维导图。2【语言情感】揣摩下面两处“笑”,体会人物情感。(1)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挂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2)“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冷冷一笑说。3【人物形象】小说的次要人物往往着墨不多,但其地位不可忽视。请从下面两个次要人物中选取
12、一位,对其形象以及作用进行分析。颜老爷翻译官我选_,_4【文题主旨】小说的题目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两首散曲,完成小题。甲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乙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元)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1对两首散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曲开头化动为静,描写了兵家必争之地潼关的险峻,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B乙
13、曲前三句回顾了骊山历史,“今何处 ”强调对古今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感慨。C乙曲第四句的“只见”二字强调阿房宫的破败,加重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D两首散曲结尾分别用“兴”与“亡”、“赢”与“输”的对比深化全曲的主题。2两首散曲都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六、语言表达(共10分)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围所选名著的主题,拟写一个读书报告的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A西游记B简爱C红岩D水浒传七、作文(共4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一:习,本义是鸟反复练习飞翔。后泛指反复地学,使熟练掌握。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中“习”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