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常德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提分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湖南省常德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提分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注音全部准确的一项是()A晦暗(hu)闭塞(si)亢奋(kng)飞溅(jin)B恬静(tin)羁绊(j)烧灼(zhu)冗杂(rng)C颤栗(chn)骤雨(zhu)震撼(hn)磅礴(bng)D瞳仁(tng)戛然(g)辐射(f)蓦然(m)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告诫如丝如缕寒噤怒不可遏B弥漫勇往直前迂回前呼后拥C横溢推推搡搡漩涡千军万马D刹时博大宽厚驰骋振耳欲聋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牢牢把握了事物发展方向。认准的、看好的事情,毫不犹豫、毫不放松地去抓去干。否则,迟缓犹豫、畏手畏脚,走一步退三步,就会错失
3、战机,贻误大事,让“有所为”变为“无所作为”。所以,该“有所为”时,就要“敢为”“快为”。ABCD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B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C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必须加强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D古文明的魅力,时有衰退,平和与自信正日益成为其有力的支撑。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默写填空。(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_,_”。(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
4、,虽身处逆境仍然乐观向上的诗句是“_,_”。(3)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出他劳动的艰辛的句子是“_,_”。(4)卖炭翁中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句子是“_,_”。(5)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_,_”。(6)石壕吏中,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是“_,_,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节选的短文和诗句,完成下面小题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5、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源行(节选)王维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注释】武陵源:相传在今湖南
6、桃源西南,音时属武陵郡。物外:世外。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便要还家()(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薄暮渔樵乘水人()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A父利其然也(伤仲永)B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C然志犹未已(隆中对)D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4请写出桃花源记选文中与(桃源行)中画曲线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5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王维的桃源行二者主题思想基本一致,请你说说两部作品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四、现代文
7、阅读(共10分)两会与传统文化【两会长镜头】3月8日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名为“先人与我们同行”的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上,易之歌道法自然万世师表美哉!诗经一篇篇由名家咏诵、交响乐伴奏的作品,让人不由得被传统经典的魅力和风范所折服。中华经典,“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此前,电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现象级”的姿态,点燃了国人拥抱传统经典的热情,也让传统经典真正落地,变得可触可感、亲切可人。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党、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知识
8、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部长通道】3月3日下午,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经过“部长通道”时,面对现场“诗词大会”的喊声,陈宝生微笑作答:“好问题!你刚才提的问题,和我最近关心的兴奋点对接了。”他还当场吟诵了两首唐诗。陈宝生称,传统文化进校园,一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时段,这是“固本工程”;二要融汇到教材体系里,这是“铸人工程”,三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陈宝生强调,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四件事,一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入教科书,二是在涉及规律、方
9、法论等技术层面,选择适当教材内容,比如国画、书法、中医药、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三是加强研究阐释及现代性、创新性转换,为学科建设加强培养人才,四是还要推进国际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摘自2017年3月4日澎湃新闻)【代表建言】今年春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走红,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更是让很多人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那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年轻一代身上传承呢?两会期间,不少上海代表建议要重视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并呼吁大力促进传统文化教育
10、进课堂。(摘自2017年3月12日东方网)王本朝认为,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要“双肩挑”,既要传播传统文化,也要传播现代文化,而且要努力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势在必行。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是必然趋势。网络媒体、电视节目、动漫、广告等都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冯骥才指出:“文化不只是知识,学习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体验。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个过程一定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实做。”(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全社会有必要重视起来,让
11、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素质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思想上纠正了某些认识偏差,才能真正上好传统教育这一课。”范小青说。(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1概括【两会镜头】的主要内容。2下面说法符合上述材料的一项是()A一些媒体优秀节目的推出,正唤醒国人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B我国当代的知识分子更有浓厚的家国情怀。C传统文化进了校园,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D只有传统文化进课堂,才能增加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3阅读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4对于两会代表有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呼声你持何看法?说说你的理由。五、诗歌鉴赏(共5分)古诗词赏析茅屋为秋风所
12、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段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_,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_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2请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3、”这几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六、语言表达(共10分)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在横线上。(1)三四人径奔船尾,_(架拔)了篙,_(点 转)退几丈,_(掉 回)转船头,_(拔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2)但在我是乐土:_(因为因此)我在这里_(所以不但)得到优待,_(又才)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七、作文(共40分)走进自然,阳光、泥土、野花哇,好香!推开家门,爸爸的饭菜,妈妈的唠叨哇,好香! 一杯奶茶,一本新书,一个自由的午后 生活中到处洋溢着沁人心脾的芬芳。请你以“哇,好香”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