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开封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点睛提升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河南省开封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点睛提升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嘶哑(s)汹涌(yng)黎明(l)B咽喉(yn)喉咙(lng)吹刮(gu)C悲愤(fn)林间(jin)腐烂(f)D暴风(bo)深沉(shn)打击(j)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亵读骈进敬业乐群不二法门B杜绝趣味言不及意无所用心C羡慕浪荡强聒不舍无业游民D秘决妄想乐以忘忧淘神费力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体验。我们为什么活着?观看潮涌大江的壮阔,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
3、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同时,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A“保持”是动词,“品味”是形容词,“幸福体验”是偏正短语。B“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这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C“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这个句子中“活着”作主语。D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为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并开展打击和防范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等系列宣传活动,致力于守护老百姓的“钱袋子”。B文明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市民的一举一动往往可以显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C我国高铁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因市场规模巨大,还不能完全满足载客、物流货运。D外卖小哥雷海
4、为夺得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缘于他痴迷古典诗词,13年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结果。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古诗文默写。(1)大雪三日,_。(张岱湖心亭看雪)(2)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3)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写朋友为诗人不惜重金设置昂贵筵席的两句是:_,_。(4)月亮清冷的光辉,一直在文人的笔尖流淌,牵动着诗人们的思绪。“_,_”(无题),对镜梳妆,唯怕云鬓改色,夜阑对月,该觉凄惨,是诗人对恋人的思念;“_,_”(水调歌头),一轮圆月,千里共赏,是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5、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飞霰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选自小窗幽记)【注释】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糁:散开,散落。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霰(xin):天空中降落的白
6、色不透明的小冰粒。醪(1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上下一白一:_(2)画冒雪出云之势之:_(3)是日更定矣是:_(4)回风折竹折: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3【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_;【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_。4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怀疑与学问节选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学问的基础是
7、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
8、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对于( )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 )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 )迷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9、。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
10、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1文中第段括号处应依次填入关联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管都不然和B不论都否则或C尽管而否则及D不论总否则或2对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对于传说的话有“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B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推敲,不应当随便就信了。C对于任何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D对于任何学说,都不能相信,必须要去亲自验证才能确认。3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自然段作者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对中国古代“三皇五帝”的说法进行追问,又举出“腐草为萤”的说法进行质疑
11、,然后得出结论。B本文立论有深意,论述有理有据。第段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作为分论点,并结合生活中的典型现象作具体阐释。C第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先从正面说理,然后从反面说理。D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通达流畅,清婉隽永,自然淡雅,富含哲理。结构完整严密,论证层层推进,鞭辟入里,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和说服力。4如果在第段画横线处补充一句话,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A牛顿看到苹果自由落地,创立“万有引力学说”。B瓦特看到水壶盖子被蒸汽冲飞后,改良了蒸汽机。C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日心学说。D祖冲之潜心研究,将圆周率计
12、算到小数点后7位。五、诗歌鉴赏(共5分)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阳关曲中秋作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释】熙宁十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这一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1对两首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首词作者围绕
13、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B第一首词作者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C第二首诗中“玉盘”二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此生此夜不长好”中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D第二首诗最后一句意思是: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2试结合语句分析这两首作品在写作手法上有何不同?六、语言表达(共10分)阅读孤独之旅片段,将其改写成两组对话。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
14、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父亲显然也是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里有芦雁的窝,明天,可以去捡芦雁的蛋;有兔子,这里的兔子,毛色与芦苇相似,即使它就在你眼前蹲着,你也未必能一眼发现它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1)_:_(2)_:_(3)_:_(4)_:_七、作文(共40分)父母无言的注视,那凝望是一种不变的关爱;师长深长的目光,那凝望是一种深情的关怀;朋友亲切的眼神,那凝望是一种永恒的关注凝望是对梦想的执着与坚守,凝望是对幸福的呼唤与渴求渐变的时光里,你可曾感受到那情感丰富的凝望?请以“时光里,那的凝望”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