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建设创新发展高地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建设创新发展高地实施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建设创新发展高地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关于一校一案编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和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推进学校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创建全省一流职教名校,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思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坚持以面向市场、服务、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创建一流职教名校,建设中高职一体化职业院校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重点,落实并用足用好优惠政策,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和矛盾,突破瓶颈补齐短板,深化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和人才队伍改革,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展社
2、会培训,整体推进学校发展,争创高水平中职学校,打造高水平中职专业(群),建设高职学院,全面提升整体办学质量,建设现代职教名校,为区域经济现代化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城市加速崛起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二、目标任务通过3年左右时间,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建成在校生近万人的集中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为一体的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发展能力,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产教融合改革取得突破,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形成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的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争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市。办学水平进一步增强。补齐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短板,探索多元办学模式,完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负责制,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强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和内部管理等各项改革,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多元化办学取得明显突破。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日趋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机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建设10个以上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组建医养健康、高端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培育20名左右省级教学名师,培养50名市级青年骨干技能名师,建设10个
4、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开发30门以上在线开放精品课程,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扩大“职教高考”优势,到2023年本科升学人数达到500人以上,在全省保持领先优势,形成品牌优势、特色效应。教科研水平进一步增强,技能大赛常态化,积极承办职业技能大赛。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争取一大批教科研成果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奖。三、重点任务(一)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办学层次1、激发办学活力。落实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的具体政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模式改革,完善学校理(董)事会制度建设,明确理(董)事会、校(院)长和教
5、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提升治理能力,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多元的办学格局。2、扩大办学规模。利用部省共建优惠政策和政府专项债券,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加大职业教育基础建设投入,建设万人学校。将学校扩建列入发展规划,2025年前,全面完成扩建,达到占地面积500亩以上,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建成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年短期培训万人次以上,国内有较大影响,省内一流的现代化职教名校。3、提升办学层次。将高职学院建设列入重大工程项目,在学校扩建基础上提档升级,创建高职学院。通过高水平中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优秀教学团队、现代学徒制试点等项目建设,提升高职学校办学水平。积极申办高级技工学校,筹划建设技师学院,促
6、进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完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学籍学历、考试招生等统一管理机制。(二)突出办学特色,优化办学结构1、发挥春季高考优势效应。抓住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行“职教高考”制度的机遇,做强“职教高考”,为学生依照兴趣和禀赋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成长渠道,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市级抽测+学校普测”的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体系。主动适应春季高考专业类目调整和考试科目分值调整,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输送更多优质生源。2、优化办学结构。重点办好“职教高考”升学班,占到学校总体规模的1/3以上,形成品牌效应;加强与省内
7、优质本、专科院校的合作,联合举办对口贯通分段五年一贯制培养,扩大规模,占到学校总体规模的1/3;进一步深化校企联合育人,办好“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占到学校总体规模的1/3左右;强化职业院校育训并举法定职责,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扩大培训规模,年培训规模万人次以上;建成集中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为一体的职业技术学院。(三)推进校企合作,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1、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校企协同育人和招生招工一体化,共建共享教学标准体系和基地平台,校企双方实现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8、,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共同监控教育教学质量,共同研发技术项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所有专业中普遍实行,积极联合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实施制度试点。积极争取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落实产教融合激励政策。积极参与创建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试点,创建重点建设的“50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50个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创新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机制。按照高校设置制度规定,依托当地骨干产业和学校重点专业(群),组建医养健康产业教育集团、高端装备产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以产业链、资产链、人才链等为纽带进行实体化运作,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实训实习、资源共享
9、、专业教师培养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推进技工学校与中职学校融合发展,构建市级统筹管理、多元竞相办职业教育的工作格局。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技工学校纳入高中段学校统一招生平台,建立完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学籍学历、考试招生等教育业务统一管理机制。3、健全行业和企业参与制度。落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激励政策,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积极主动与区域规模以上企业、新兴产业企业、行业协会组织、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合作开发新专业,共同一体化育人。建立校企互派工作人员机制,聘请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推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拓展“引厂进校”“引校进厂”“前
10、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四)提升办学水平,创全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1、夯实高水平职业教育学校。全面完成第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任务,顺利通过教育厅验收,完成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和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任务。继续巩固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持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创建“高水平中职学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走在全省前列。探索举办艺术高中、体育高中和综合高中,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为广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成长提供多种选择,优先实现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学籍互转、学分互认,促进高中段教育普职融通。 2、坚持立德树人。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11、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模范担任德育兼职教师。争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3、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引领质量提升。推进标准化建设,积极参与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各种教学资源,推动国家和省级专业教学标准与学校专业课程衔接落地,依照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聚焦课堂“主阵地”,严格执行教材管理政策规定,选好用好教材。推广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探究式
12、、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4、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对接大健康产业和国际医学城、康养产业,引入一家高端国际化的康养企业或教育机构,积极推进中外联合办学,共同探讨建设“医养健康学院”,开展护理、康复保健、推拿按摩、中医中药等相关专业。同时开展技能培训,构建起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国外留学与国际就业并行、升学就业并重的多元办学格局,为学生成才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增加职业教育供给。积极参与省市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国际化视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在学历教育、专业建设、访学研修、技能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5、提升
13、职业教育教科研评价水平。依托市职工教育培训中心筹建市教育和产业发展研究院,作为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的平台,开展产业转型升级技能人才需求研究,为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参考。成立行业指导委员会,对职业院校办学和产教融合效能开展评价。实行客户评价、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保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将第三方评价评估结果作为对职业院校政策支持、绩效考核、选树和通报表扬的重要参考。加强市、区县职业教育教研工作,鼓励支持聘请一线优秀教师、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研员,形成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教研员队伍,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教研体系。(五)调整优化专业,支持专业群创建高水平中职专业群1、健全专业动态调整
14、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建立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和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专业结构布局。全面完成5个省级品牌专业和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任务,巩固教育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动作用。聘请行业、企业、教科研机构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面向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专业设置,对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精品旅游、现代服务等区域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医养护理、旅游、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形成特色。2、建设重点骨干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按照专业调整赋能产业发展要求,建立专业设置定期评估调整机制,形成对接产业、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布
15、局。突出重点骨干专业引领作用,在专业建设、师资配备、教学实训设施、技能大赛、校企合作等方面加大投入,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品旅游、物流等与区域骨干产业相对应、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专业(群),重点建成5个以上市示范中职专业(群),创建5个“高水平中职专业(群)”。(六)综合施策,建设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全面落实编制标准。依托职业教育联盟开展专业教师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优质师资共享。通过教师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等赛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鼓励专业教师假期到合作企业实践,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16、的骨干教师。落实关于职业学校20%编制员额内自主招聘兼职教师的政策,完善自主招聘制度,聘请第三方采取考察的方式招聘行业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高水平技能人才担任专任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兼职,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到2023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80%以上。2、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研究出台职业院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允许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水平最高可达到区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准线的5倍。学校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可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师劳动报酬,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教师根据相关规定取得的
17、科技成果转让费,计入当年学校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控制,不作为调控基数。专业教师可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对学校以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予以倾斜,在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对学校承担的培训任务,与绩效工资总量增长挂钩。3、强化教师培养培训。成立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保障培训经费投入。按照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5%的比例,通过强化教师培养培训。鼓励专业带头人和职教名师出国研修、访学;鼓励教师学历进修提升;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提高实践技能,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专业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50%以上。4、实施名师引领工程。
18、出台政策,投入资金,激励名师引领专业教学团队发展。从2022年起,打造5个以上省市级教学团队,建设10个以上名师工作室,培养20名以上省市专家型教学名师、技能名师,50名左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教师,落实名师进修、学习和休养政策,并根据省市文件为省市职教名师、技能名师进行配套资金扶持。支持思政课、班主任、管理干部参与省市领航工程,重点鼓励和培育20名以上管理骨干,每年安排到先进地区和境外先进国家(地区)学习考察,提升学校治理水平。(七)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成立行业指导委员会,对职业院校办学和产教融合效能开展评价。落实育训并举法
19、定职责,发挥培训主力军作用,积极争取依托学校资源优势,成立技能提升综合培训中心,综合人社、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工信、民政工会、妇联等各部门培训职能,整合各级各类培训资源,开拓培训渠道,拓展培训广度深度,提升培训质量,做大培训规模。落实省市县有关技能培训的政策精神,出台学校文件,突出学校培训中心的作用,将培训增量与教师绩效挂钩,调动教师积极性。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强县战略,面向企业、事业、下岗职工、新型农民、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多模式、多维度社会服务与培训。(八)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创建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校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
20、人通;完善运用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根据学校实际和需求,选择性地把学校信息化应用管理分批次向云迁移,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教育云服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感知环境,逐步构建支持泛在化学习的智慧校园环境。2、做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基于区域、行业特点开发校级数字教育资源,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实现学校骨干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全覆盖。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众创、众筹、共享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3、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探索适用于教师教育管理、教育
21、教学、教育科研、培育进修的人工智能支撑体系,助力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参加教学能力大赛,以赛促教,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育学生信息素养。以信息化教学为主体,以信息化兴趣活动小组和信息化竞赛活动为两翼,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保障措施1、建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创新发展领导小组,整体谋划推进学校创新发展,争取政策支持;下设创新发展办公室,负责方案制定,部署落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
22、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2、加强学习,明确任务。邀请专家进行解读,深入分析,做好政策与学校实际的结合点,制定出学校切实可行的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突破难点和瓶颈,真正做到目标可行,措施得力,创新发展,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强部门合力。组织全体教职工特别是学校干部深入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认识。要在学校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照任务目标进行细化分解,要尽职尽责,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3、强化执行,加强监督。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加强监督考核,定期调度进展情况,确保提出的任务目标得到有效落实,提高规划的实施成效。建立月调度机制,月初,学校召开一次创新发展研讨会,听取意见建议,就相关工作进行总结、安排部署和研讨,统一思想,共商措施,推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