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系列:11隐逸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系列:11隐逸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1、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一隐逸诗教案语文学科教案设计主备人:.审核人:高二语文组 使用时间:第 周授课班级课时安排2课时课 题隐逸诗课 型复习课教 学 目 标 分 析语文课 准要求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到达如下目标:诵读。要 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 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 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会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
2、考查方式是结合显 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 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 写,一是赏析。知识与 能力了解隐逸诗的主要特点。把握隐逸诗的常见感情和主题。 掌握隐逸诗的解题方法、技巧。过程与培养学生准确鉴赏隐逸诗的能力。情感态度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重、难 点阐释学法指导教学过程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经典诵读】渔父李煜五代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赏析:开篇入画,将画中意境以言辞写出,以画境言心境。作者以情见景,借
3、景寓意,心态淡 然而出。有酒、有竿、悠然独钓,这种情境虽静寂却清新,表现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满足。阳羡歌贺铸宋山秀芙蓉,溪明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临风慨想斩蛟灵。长桥千载犹横跨。解佩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洗尽功名话。赏析:兀龙就是二国时的陈登,贺铸借陈登说自己,已不再有年青时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豪 情壮志,耳边也不再有功名利禄之语。这结句实那么是反语,是壮志难酬的激愤之语。秋怀宋朝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答案 环境清幽,远离尘世。“问樵客” “遥识”以及“入云斜”的小路,暗示出卢姑山居处所的 幽僻;老树的高古,泉水的清澈,沙石的净洁,群峰的雄奇,足见卢
4、姑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意 思答对即可。)(2)诗歌的尾联为什么要写养麦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 借景衬托人物性格,点明访问的季节。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养麦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 后,才显现出满山的洁白,这与卢帖山居的环境相合,以此来表现人物品行的孤高;又点明了访问 的季节是春天。表达了作者的景慕和赞许之情。(意思答对即可。)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次石湖书扇韵0姜鲤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土。 姜夔(11551209):字尧章,
5、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 熙十四年(H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表达。(4分)答: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 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答: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 人家、庭院等景物。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 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 不仕的人生态度相
6、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 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分题得渔村晚照徐照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出门老妪唤鸡犬,收敛蓑衣屋顶晒。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1 . “渔父”是古代诗人经常描摹的对象。不少诗人笔下描写的渔翁都是“烟波钓徒”之类的高人 隐士,请你说说徐照笔下的渔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答案:徐照笔下的渔翁是一个道道地地、处境艰难的渔民形象。他辛苦地打了近一整天的鱼以 后,时已黄昏,他把小渔拢了
7、回来,横系在自家的柴门外,然后就沿溪叫卖去了。但他用少得可怜 的卖鱼钱又买了酒,在回家路上胡乱地喝了个醉,到家就闷声不响地躺在地上睡着了。他的生活清 苦辛酸,是当时许多贫苦渔民的缩影。(意对即可)2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对本诗的结句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2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白描,通过绕溪卖鱼、小船横系、老妪唤鸡、收拾蓑 衣、买酒自醉、卧地而眠、小儿因饥饿要吃饭等一系列的场景,表达了渔民打鱼、卖鱼、醉酒归家 的经历,反映了渔民贫苦的生活。本诗的最后,作者以“白鸥飞去芦花烟”作结,淡淡地抹上一笔 黄昏的景象,使得诗篇耐人寻味,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渔人卖鱼归来薄酒自醉,其结果
8、是全家又要 忍饥挨饿。作者借此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同情。(意对即可)教学反应(后记)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终自驾,归去颍东田。赏析:此诗感叹国事,自伤衰老,羞于食厚禄而愤然思归隐,这正是诗人当时消极颓唐心态形 象化的呈现。全篇字句凝练,诗意浓缩,章法严谨,艺术表现手法十分高超。诉衷情宋朝晏殊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赏析:此词是秋天在汴京登高远望时所作,也是大晏词中为数不多的有实地可考的作品之一。 它就秋景而抒情,展示了这位久历宦海、将近“知天命”之年的文化人高旷广远的胸怀。访隐者
9、不遇成二绝唐李商隐秋水悠悠浸野扉, 玄蝉去尽叶黄落, 城郭休过识者稀, 沧江白石樵渔路,梦中来数觉来稀。 一树冬青人未归。 哀猿啼处有柴扉。 日暮归来雨满衣。赏析:第一首诗写造访所见隐者居处环境,从闲静清疏环境中写出人的作风。而黄叶落尽后,显得特别有生气和神采的“一树冬青”,被置于“人未归”之前,正是隐隐显示“未归主人”的精 神品格。第二首诗写想象中隐者归来情景,既不入城市,对方当从僻路而归,洁净的冷凉的沧江白 石、暮雨湿衣,正契合隐者的渔樵家风。登辨觉寺唐王维竹径从初地,窗中三楚尽,软草承趺坐,空居法云外,莲峰出化城。 林上九江平。 长松响梵声。 观世得无生。赏析:此诗一联一事,从闻寺而来,
10、到登寺而望,再到寺中静坐,最后了悟佛法,娓娓道来, 不故意雕刻,却景象弘远,秩序井然。观景亦悟道,涵括万里之景,正是佛法涵盖一切之喻。五六 句一静一动,以“梵声”衬出静寂,具象深微,正可“观世得无生”,化用佛典,浑化无迹。宿王昌龄隐居唐代: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赏析:王昌龄隐居处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曾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 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王昌龄贫穷,云 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渔父张志和唐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
11、云依依。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赏析:诗人取景不惑,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秋溪摆钓图,字里行间飘荡着一种轻灵的 气息。作者采用由远至近的审美视角,秋山、野艇的仰视之间流淌着“脆滴滴”、“云依依”的生 命色彩,充彻着一种虚静的宇宙意识。一、隐逸诗题解(一)概念隐逸有避世隐居之意,一些古人,因为种种原因,渴望归隐或选择了归隐,我们把通过写隐逸 环境、隐逸生活或隐逸缘由来抒发他们这种隐逸情结的诗词称为隐逸诗。古代的一些文人,因对封建统治不满而进行归隐田园生活,或者一些向往田园自然风光的诗人 做的,以自己生活为题材作的一类诗词,这些诗词中有秀美的风光描写,也
12、有对时代的不满,或抑 郁不得志的情怀。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 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隐逸诗历来被人们视作出世作品,实为误解,甚至可以说是曲解。殊不知隐逸诗人不仅有着超 凡脱俗的胸襟,而且不甘与黑暗势力妥协,是一群在当时黑暗国家政治之外寻求精神家园的人。其 诗,从外表上看只是用语言弹奏着与世无争、寄情山水的生活之歌,而实际上却是言志寄怀的入世 之作,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二)隐逸诗的特点: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气氛,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13、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假设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 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 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 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 理趣,成为后人所欣赏所引用的哲理诗句,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 岸。尾联写临别之时的频来之约,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
14、农村 生活的热爱。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 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诗人以树木葱郁的“绿遍”来写“山原以水光映天的 “白满”来写“川比照之色鲜明,呈现出初夏山水的精神,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秀美、明丽 动人的山水图景。次句“子规声里雨如烟,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 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一
15、方面又为我们传来了 “田家候之,以兴农事”的子规鸟的鸣啼声,巧妙地烘 托了农忙季节的到来。诗的三、四两句写农事的繁忙。“乡村四月”点明时间和地域,为前两句的写景画龙点睛,并 提示下文,有承上启下之妙。“闲人少”三字,概括了农家忙碌的情景。末句“才了蚕桑又插田” 又进一步补足此意,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才”与“又前后连结,紧张繁 忙不言自明。同时,“蚕桑”与首句的“绿遍山原”相呼应;“插田”与首句“白满川”相映照, 挑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汪洋、田水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诗作前后照应,看似平淡, 实那么精心结撰而成。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最能表
16、达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西,然而 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这是写景。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身边 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尤其是“最喜小儿 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把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淘气玩耍,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 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
17、可谓神 来一笔。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 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画意,清新悦耳。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和谐而 鲜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二.隐逸诗常见意象及典故【常见意象】L梅花梅花是山林隐逸者的精神寄托。高山幽谷荒村水泽,凌寒独开暗香浮动,远离尘世孤芳自赏, 梅花的这种生态与处江湖之远的山林隐逸者有天然相近之处。谢杨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 花? ”南宋大厦将倾,山河沦于敌手,天地寂寥,烟笼雨霁,隐居闽中的作者是以傲霜吐艳的梅花 作为精神支柱的。杨无咎柳梢青:“为爱冰
18、姿,画看缺乏,吟看缺乏。已恨春催,可堪风里,飞英相逐。只 应自惜高标,似羞伴、妖红媚绿。藏白收香,放他桃李,漫山粗俗。”杨无咎不愿依附权贵,朝廷 屡召不应,作此词明志。那些“妖红媚绿”的漫山“桃李”,阿谄趋奉,丑态百出。梅花“自惜高 标”羞于与之为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寄迹山水的隐逸情怀。“风流无俗韵,恬澹出天姿”的梅花香彻隐逸诗词,是历代文人墨客送给孤标者的一束心香。2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她是一种意象,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审美意趣。 月亮空明、澄澈、高洁的品性,在为山川增色的同时,也引无数隐逸诗人折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皓月当空,山泉清冽,
19、诗人坐拥溪月,石 径探幽。明月、清泉等意象表现了诗人远离俗世,寄情山水田园的人生选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园田居)洒遍田野的是月光,也是诗人自耕自食、 高蹈避世的愉悦。多情的月亮,诗人的知己。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普通星体,更是通脱淡泊的 隐逸情怀的象征。3 .菊花菊花,花之隐者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下悠然采菊的陶渊明,以田园诗人和 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人笔下 的菊花素净文雅、色彩灿妍、风骨坚毅、令人羡慕。菊花丰富的意趣正好表达了陶渊明对幽静
20、安逸 生活的向往。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至懂阳日,还来就菊花。”流露出诗人对恬淡安好,幽独高雅的隐士生涯的神驰。4 .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论语子罕)松柏孤直耐寒,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也烙下 了隐逸者孤傲耿介的情结。“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李山浦松) “清泉绝天一尘染,长松自是拔俗态。”(苏舜钦无锡惠山寺)诗人托志趣于长松,道尽了不愿 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李膺隐逸)诗人以石为枕,以 松为伴,恬淡平和,率性而为
21、,傲视尘俗,彻底领悟了 “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5 .桃花桃花作为桃源的意象,饱含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谢杨得庆全 庵桃花)宋末元初的谢杨得在诗中把自己隐居地比作桃源,将自己比作桃花源中的“避秦”之人, 像桃花源中一样不记时日,看到桃花开放才知道又是一年的春天来到。诗人看到落英缤纷,花落流 水担忧会有“渔郎”问津,害怕暴露“桃源”所在,表现了作者隐居的坚定态度。“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育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 答)山中一溪桃花,一脉流水,一山青翠,一心清闲,别有天地而自得其乐。桃花流水,自自然
22、然,清明亮丽,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的风调,令人联想到宠辱不惊,淡泊处世的隐土风采。全 诗借“桃花流水”抒发诗人高蹈尘外,醉心山林的隐逸情怀。6 .麋鹿麋鹿素有“瑞兽”之誉。性喜山泽,体态雄伟,角如梅枝,尾似长鞭,或静如处子,或动假设脱 兔,自有一种超然情趣。这种超然情趣令人联想到逍遥自在,淡泊处世的隐土风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 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土不遇)友人生活在一个山青水秀、林茂竹修的地方,可 以目接飞泉,耳闻钟声;可以与麋鹿为伴,与青松为友;可以浪迹山林,心游道院。这首诗借麋鹿 等意象讴歌朋友放浪山林,去留无
23、踪的隐逸风采。7 .鸡鸣、犬吠说到鸡鸣、犬吠,我们会想到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描写他理想的田园生活时的两句诗:“狗 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在描写自己远离市朝纷扰的归园田居生活时,常常会运用鸡鸣、犬 吠的意象。如陆游幽居:“喔喔鸡鸣树,猫猫犬吠篱。谋生已过足,富贵亦何为?”诗人笔下 的鸡鸣、犬吠是太平生活的标志,也是诗人趋本归真、复返自然心境写照。8 .竹枝叶柔柔,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清秀俊逸的修竹以神姿仙态,潇泗自然,素雅宁静、虚而有 节之美与圣贤高洁、谦逊的情操契合相印。正因为竹如此引人,古代不少隐逸名士远离红尘,隐居 深山僻壤,满野竹林是他们最理想的解脱之地。他们以竹为伴,视竹为友,醉心
24、竹林,寻找一种精 神寄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王维历经安史之 乱,饱尝尘嚣烦恼之苦后,抛弃功名利禄之念,隐居蓝田竹里馆,潜心修行,彻,悟佛法,静习禅定, 归心淡泊。诗人托身于广袤的竹林,沐浴于修竹篁韵之中,如痴如醉,沉溺其中。“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在小桥头。”(七律池上闲咏)诗人白居易,仕途几经挫折, 晚年退居洛阳。月照林上,竹影婆娑,诗人漫步竹间,赏月桥头,惬意悠闲。白居易以诗言志,借 竹的形象抒发自己格守淡泊的人格和情操。9 .牧童、短笛、牛背“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 尔,无是亦无非。
25、”(栖蟾牧童)诗中春风、细雨、青草和牧童、短笛、老牛和谐地融为一体, 景色自然怡人,牧童悠然自得。诗人以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赞美 和向往。“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 这首田园牧歌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 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诗中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 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反映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将率性而为、崇尚自然的隐逸情结熔铸于牧童、短笛、牛背组成的清新悠 闲的画面之中。在隐逸诗人
26、眼中,牧童、短笛、牛背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而成了诗人理想的化身。10 .柴门、岩扉、松径柴门、岩扉、松径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这类远离人寰的幽境与丝竹乱耳、红袖飘 香、车马喧闹的尘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最易表达隐者返璞归真、率性自然、恬然超脱的隐土形象。“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王维辗)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倚杖柴门,临风听蝉。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诗人远离 尘俗,自由自在的浪漫情怀,这份目无杂色,耳无杂音,心无杂念的舒适惬意,哪里是
27、滚滚红尘、 碌碌人间所能比较的?1L鹿门后汉书逸民传:“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 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 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人随 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这些诗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心仰先贤,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淡泊处世的隐士风采。12 .三径晋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
28、 之游。”汉代蒋诩隐居后,在屋前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后因以“三径” 指归隐者的家园。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唐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杜甫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瓢饮唯三径,岩栖在百层。”13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假设人之僖?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 氏之民欤? ”东晋著名诗人、隐士陶渊明运用记传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说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 世俗苟同的情怀和人生追求。至此,“五柳”成为隐逸的代称。“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
29、前。”(王 维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人以陶潜自况,刻画了一个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狂士形象。14 .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以“东篱”指种菊花的地方。古典诗词 中常借以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文人墨客闲雅的情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凭南轩以长啸, 坐东篱而盈把。”(杨炯庭菊赋)“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柳永玉蝴蝶重阳)15 .梅妻鹤子林逋,北宋著名隐士,为人清高孤傲,据说一生不仕不娶,曾经泛舟西湖,结庐孤山,植梅放 鹤,与梅花、仙鹤为伴,人称“梅妻鹤子”。“林处士鹤妻梅子,可称千古高风矣。”(彭孙遹金 粟词话)后人用
30、“梅妻鹤子”表示隐居或清高。“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 事,可知矣! ”(宋文及翁贺新郎游西湖有感)“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茅 舍疏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 (辛弃疾念奴娇西湖和人韵)16 .盟鸥盟鸥指与鸥鸟订盟同住水乡,喻退隐。“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父)古人往往盛 赞鸥鹭“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鹭才没有“机心”,才愿与鸥鹭为友。李白就说:“明朝 拂衣去,永与白鸥盟。”“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屐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 往莫相猜
31、。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闲居无事,拄杖纳屐,徜徉 湖畔。因爱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鸟,欲与之结盟为友,常来常往,一起优游闲适。17 .鹤怨猿惊鹤怨猿惊,用于表达对官场厌倦,有意归隐的心情。语出孔稚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 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归 隐的园圃刚刚开成,白鹤猿猴都在惊怪,主人没有归来,归隐山林本是我平生的志趣,为什么还老 是呆在尘世里当官,惹先贤隐士嘲笑呢!词人以带湖的仙鹤老猿埋怨惊怪其主人的迟迟不至,表达 自己急切归隐的心志。【常见典故】(1)梅妻鹤子宋
32、初隐土林逋典故。逋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终生不娶,以种梅养 鹤自娱,后世称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2)式微歌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 ”后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 (3)陆通歌凤论语微子:“楚狂接舆(字陆通)歌而过孔子日:凤兮凤兮!何德之 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后遂以“陆通歌凤”为避 世隐居的典故。(4)鸥鹭忘机后来多用“鸥盟”、“白鸟”等词语表示超脱尘俗,摒除机心,淡忘名利,亲 近自然,归心林泉的淡泊情怀的载体。(5)严光垂钓汉代严光和与刘秀一起游学,刘秀即帝位,严光变名披羊裘隐钓济中。比喻隐 居生活。(6)陶渊明桃源、菊、东篱、
33、五柳(7)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后多 以三径指退隐家园。(8)茄妒之思张季鹰(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到秋风吹起,于是思念起(家乡)吴地的彝菜羹和 妒鱼脍,便立即辞官归隐,后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茄妒之思”。(9)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土。躬耕于襄阳睨山之南,曾拒绝刘表的礼请。后隐居鹿门山,采 药以终。(10)东山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南山)(H)渔父、渔歌、渔人、羡鱼情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 浊兮,可以濯我足! ”后人便以渔歌为退隐之歌。(12)子路问津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34、长沮、 桀溺挖苦子路跟着孔子到处奔波,迷不知返,并嘲笑孔子徒劳无益,还不如归隐田园。(13)采薇歌周朝时伯夷和叔齐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靠采集野菜充饥,临死前作了一 首歌,日: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后世遂以采薇为隐世之意。田野山林、清风明月、野老隐者、松竹梅兰、龟鹤鹿兔、蓬门柴户、榆柳桑麻等。三、隐逸诗表达的情感:主题一:对污浊官场的鄙弃,对田园的热爱。隐逸诗人都是有气质的。如陶渊明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即污浊官场,这里面充满着互相倾轧,充满着蝇营狗苟。又如王维的“晚年 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o如果说王维的“不关心
35、”是隐示,那么李白 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是一吐胸中块垒,向污浊官场投去一瞥决绝的蔑 视。可见隐逸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另类形式的抗争。隐逸诗之所以赢得后世的传诵,是因为其态度 是积极的。其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其行,不卑不屈;其诗,潇洒出尘。入世深情,沧海何似!主题二:对恬适自由的追求:平和安宁的气氛,悠闲详和的心态;美丽的乡村风光,浓郁的生 活情趣。隐逸诗最大的精神价值就是人格的表达及自由的获得,隐逸,摆脱了政统的限制。于是,林泉 丘壑,诗酒琴棋。先前所依重的政统便被恬适自由所取代。陶渊明爱菊,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王维好静,常常沉浸于“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36、”的境界中。孟浩然喜交农友,以“开 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为乐事。陆游爱游乡野,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 回归自然,是由于本性对自然的热爱;追求自由亦因个性使然。隐逸诗不仅艺术地开辟了人间的别 有天地,还激励代代人们不懈地为自由而斗争。主题三: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隐逸是为了寻求。过着田园生活的陶渊明,从未忘怀政治。他,咏荆轲、叹精卫、赞刑天。特 别值得指出的是,他为世人找到了一片乐土一桃花源,这代表着大同世界的农业乌托邦。桃花源 的理想社会,以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热爱劳动、富于人性、酷爱自由、忠于传统为特 质,是对当时的现实社会的根本否认。另一位山水诗人王维,亦有“明月
37、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 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理想世界,即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身虽隐逸,但诗中洋 溢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理想政治的殷切向往。【情感小结】.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1)享隐逸,向隐逸之乐:(2)热爱自然、尽享隐逸生活之乐(3)洒脱疏放、远离尘世、淡泊之乐(4)回归本性、坚守本心之乐(5)对自由宁静、超脱隐逸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 .世俗之忧,心中之苦:(1)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忧国忧时、世道污浊、社会黑暗、厌弃官场)(2)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愁苦(3)年华不再的悲苦无奈(4)世事辛劳心为形役的苦楚(5)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痛苦 四、隐逸诗的手法:(1)情景关系白描用典(
38、4)直抒胸臆(5)融情于景(6)烘托渲染(7)虚实结合(8)视听兼备从隐逸诗的艺术风格上看,由于绝大多数隐士都选择田园、山林作为归隐之地,隐逸诗也多是 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来“以景言志”、“借景抒情”,故而隐逸诗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了明显 的“空灵虚静”的审美特征。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有以高闲、旷逸、清远、玄妙为宗者,六 朝那么陶(渊明),唐那么王(维)、孟(浩然)、韦(应物)。这段评语,精炼地点明了隐逸诗空 灵虚静的审美特征。宋代苏轼在送参廖师一诗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把隐逸诗空灵虚静的审美特征从理论上作了概括,成为中国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命 题。五、链接高
39、考.12014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 “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答:参考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 的气氛。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谧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 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对“
40、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此题间的是环境的特色,实际上要回答的就是意境。颔联中“闲门”二字点出此为常山道人隐居 之地,那么居住环境就在这一联中去分析。一个“静”字直接点出环境特点,再根据春草之闭门,可得 其“幽再联系颔联意象分析是怎样营造出“幽静”意境的即可。这是一道炼字题,可以按照“这两个字好在哪里”这一思路来分别解题。字的理解要放到具体 诗句中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雨过之后的松树颜色葱茏清新,最为好看;山势蜿蜒,随之曲折,以寻 到水源。两个字,将“松”与“山”的特点点出,形象而有意蕴。1 .阅读下
41、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小题1】“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还“问”,表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O【小题2】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3分)O 答案:【小题1】诗人自己未寻见友人的惆怅与迷茫。(1分)急切想知道友人近况的关切之情。(1分) 【小题2】诗中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问尘世的高人逸土形象。(1分)一是前四句,通过对幽 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陆鸿渐新居的处所与环境,通过“野径入桑麻
42、”“篱边菊” “无犬 吠”等)来表现主人的心态,间接衬托陆鸿渐的高雅不俗(远离尘俗,崇尚隐逸)(1分);二是 后两句,由西邻表达陆的行踪,说明他又是一个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高人。(1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诗人去敲朋友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 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可见作者对友人近况很关切。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点评:此题实际上是体会诗人“欲去”时和“问”时各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可以设身处地的体会 一下,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这种经历。【小题2】试题分析:陆鸿渐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 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诗人选取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如种养 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土形象。考点:鉴赏人物形象。点评:鉴赏人物形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人物的直接描写,二是侧面描写,很显然此题只能 从侧面进行分析,即周围环境和邻居对他的了解。【提升训练】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处土卢姑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养麦花。注养麦: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1)这首诗中“卢姑山居”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