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资料.ppt

上传人:得****1 文档编号:76353335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资料.ppt(5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环境化学冶 金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环 境 工 程 研 究 所周康根第二章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第一节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第二节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第三节第三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第四节第四节 大气颗粒物大气颗粒物第一节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一、大气的主要成分主要成分主要成分:N2(78.08%),O2(20.95%),Ar(0.934%),CO2(0.0314%)稀有气体稀有气体:He、Ne、Ke、Xe水水:1%-3%(可变)痕量组分痕量组分:H2,CH4,CO,S

2、O2,NH3,N2O,NO2,O3二、大气层二、大气层的结构u由于地球旋转作用以及距地面不同高度的各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程度上的差异,使得大气的温度、成分、电荷性质等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的分布。1.对流层对流层p特点特点大气层的底层,平均厚度为大气层的底层,平均厚度为12km12km;对流层内大气的重要热源是来自对流层内大气的重要热源是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地面的长波辐射,气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0.6/100m)(0.6/100m);有发生气体的垂直对流运动;有发生气体的垂直对流运动;p对流层可分为对流层可分为摩擦层摩擦层自由大气层自由大气层对流层顶层对流层顶层

3、海拔海拔1 12km2km,大,大气污染物一般停留气污染物一般停留在此层在此层海拔海拔1 12km2km,大,大气中绝大多数天气气中绝大多数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层现象都发生在这层温度低,水分子结温度低,水分子结冰,可阻止水分子冰,可阻止水分子进入平流层进入平流层2.2.平流层平流层指对流层顶部到指对流层顶部到50km50km的大气空间的大气空间;高度增加高度增加气温升高气温升高(平流层顶部约平流层顶部约0)0)。在在15-35km15-35km处存在处存在臭氧层臭氧层,可吸收太阳中的,可吸收太阳中的紫外线紫外线,使此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使此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O O3 3+紫外线紫外线

4、O O2 2+O O+O O3 3+热量热量平流层垂直对流运动很小,只有因地球自转平流层垂直对流运动很小,只有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平流运动而产生的平流运动3.3.中间层中间层处于处于505080km80km高度。高度。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低。垂直分布特征与对流层相似。垂直分布特征与对流层相似。该层内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该层内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4.4.热层热层(电离层电离层)在在8080800km800km之间。之间。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上升上升。空气稀薄,在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辐射下,空气稀薄,在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辐射下,空气高度电离。空气高度电

5、离。5.5.逸散层逸散层位于位于800km800km以上,空气更为稀薄,大气质点以上,空气更为稀薄,大气质点不断地向星际空间逃逸。不断地向星际空间逃逸。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p分类按物理状态分类: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按形成过程分类:l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CO,SO2,NO)l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O3、硫酸盐颗粒物)按化学组成分类: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含卤素化合物1.含硫化合物p大气中的主要含硫化合物COS、CS2、二甲基硫【(CH3)2S】H2SSO2、SO3、H2SO4亚硫酸盐、硫酸盐。(1)SO2SO2的危害危害人体呼吸道危害

6、人体呼吸道:它能刺激呼吸道增加呼吸阻力,造成呼吸困难,体积分数达到50010-6就致人死亡。危害危害植物植物的的生长:生长:高含量的SO2对植物也有危害,长期接触会造成缺绿病和黄萎。形成硫酸烟雾和酸雨形成硫酸烟雾和酸雨:SO2在污染的大气中易被氧化成SO3,与水结合形成硫酸分子,参与硫酸烟雾和酸雨的形成。SO2的来源与消除。p来源全球范围全球范围:由人为源和天然源排放到自然界的含硫化合物的数量相当。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大气中的SO2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全世界每年由人为源排入大气的SO2约为146106t其中约有60%来自煤的燃烧,30%来自石油的燃烧和炼制。p消除约有5

7、0%会转化成硫酸或硫酸根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排除pSO2的城市浓度的变化规律日变化规律:冬季早晨与傍晚高p 影响SO2浓度的天气因素风向风向:与SO2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SO2的水平输送作用,高值污染体积分数常出现在大污染源的下风向。风速大小风速大小:和大气稀释扩散能力的大小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不管哪个高度上SO2的体积分数与风速基本上成反比的关系湍流强弱湍流强弱:大气稳定度对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起重要作用。逆温现象:逆温现象:逆温使污染物的扩散层高度降低 H2Sp天然来源(100106t/a,不包括火山活动排放)火山喷发:SO2为主、少量H2S、(CH3)2S)生物活动:动植物机

8、体的腐烂时,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还原产生COS、CS2等的光化学转化p人为来源(3106t/a)p消除:通过自由基反应HO+H2SH2O+SHSH+SHH2S+S2、含氮化合物大气中的主要氮氧化物:N2O、NO、NO2(1)NOx的来源与消除的来源与消除N2O:低层大气中主要的含氮化合,主要来自于天然源(NO3-的反硝化),在低层大气中很稳定,没有明显的污染效应。NO和NO2:大气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他们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的燃烧。城市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有2/3来自汽车等流动燃烧源的排放,1/3来自固定燃烧源的排放。且主要都是以NO的形式排放的。消除方式:转化成硝酸或硝酸盐,经干沉降或湿

9、沉降消除(2)燃料燃烧过程中NOx的形成机理燃料中的含氮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产生NOx 含氮化合物+O2NOx燃烧过程中的N2在高温(2100)条件下氧化生成NOxO2O+O(极快)O+N2NO+N(极快)N+O2NO+O(极快)N+OHNO+H(极快)NO+O2NO2(慢)(3)燃烧过程中影响NOx形成的因素燃烧温度。燃烧温度越高,形成的NO的数量越多。空燃比(4)NOx的危害NO可与血红蛋白结合,减弱血液运输能力NO2对呼吸系统的损伤体积分数为(50100)10-6时,吸入时间几分钟到一小时就会引起68周肺炎体积分数为(150200)10-6时就会造成纤维组织变性性细支气管炎,不及时治疗将在

10、中毒35周后死亡 NO2的植物毒性:lNO2的体积分数达到10-6级时,植物叶片产生斑点,植物组织遭破坏 NOx是导致大气光化学污染的重要污染物质3.含碳化合物 大气中的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CO、CO2以及有机碳氢化合物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1)CO人为来源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的不充分燃烧产生的。CO的人为来源约为(6001250)106,其中80%是由汽车排放的。天然来源天然来源:主要来自甲烷的光化学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CO的去除 土壤吸收土壤吸收:土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谢为CO2和CH4CO+O2CO2CO+3

11、H2CH4+H2O与与HO反应反应:与自由基反应是大气中CO的主要消除途径,可去除大气中50%的COCO+HOCO2+HH+O2+MHO2+MCO+HO2CO2+HO CO的危害的危害阻碍人体氧气输送,造成人体缺氧、窒息;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CO+HOCO2+HH+O2+MHO2+MNO+HO2NO2+HOCO本身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可以导致温室效应;CO还可以通过消耗HO自由基使甲烷积累而间接导致温室效应的发生。(2)CO2 CO2是一种无毒、无味的气体,对人体没有显著的危害作用。但它是重要的温室气体。CO2的来源人为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天然来源:海洋脱气、甲烷转化、动植物呼吸、及腐败作用和

12、燃烧作用CO2的环境浓度的环境浓度人类的许多活动都直接将大量的CO2排放到大气中,同时,由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毁灭草原,使地球表面的植被日趋减少,以致减少了整个植物从大气中吸收CO2的数量。CO2危害危害p大气CO2浓度自19世纪至今以每年(0.5-1.5)10-6的体积分数增长,平均上涨幅度约为0.710-6。p人类活动产生的额外CO2有三条可能的出路:一是进入海洋,使海水变酸;二是进入生物圈;三是停留在大气圈,增加大气CO2的含量。CO对大气圈的影响最大,表现为吸收红外热辐射,造成地面大气变暖,从而影响全球气候。(3)碳氢化合物大气中以气态形式存在的碳氢化合物的碳原子数主要为1-10,包括

13、可挥发性的所有烃类,它们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其他碳氢化合物主要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主要包括烷烃、烯烃和芳香烃在大气污染研究中,常根据光化学反应活性的大小,把烷烃化合物区分为甲烷和非甲烷烃。甲烷无色气体,性质稳定,在大气中的浓度仅次于二氧化碳,占碳氢化合物总量的80%-85%。可吸收波长为7.7m的红外辐射,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每个甲烷分子导致温室效应的能力比二氧化碳大20倍。a 大气中CH4的来源无论是天然来源,还是人工来源,产生甲烷的机制都是厌氧细菌的发酵过程。b.大气中CH4的消除。主要通过与 自由基反应而被消除:CH4+HOCH3+H2O少量的CH4(15%)会扩散进入平流层

14、,与氯原子反应:CH4+ClCH3+HClc.大气中CH4的浓度分布特征 大气中大气中CH4增加增加的原因的原因CH4排放量的增加(70%);CO增加引起的大气中+HO自由基的减少非甲烷烃非甲烷烃全球大气中的非甲烷烃的来源包括煤、石油、植物等。p天然来源天然来源:以植被产生的为主乙烯是植物散发出来的最简单有机化合物之一植物散发出来的大多数烃类属于萜烯类化合物,约占非甲烷烃类总量的65%。p人为来源人为来源:汽油燃烧(38.5%);焚烧(28.3%);溶剂蒸发(11.3%);石油蒸发和运输损耗(8.8%);废弃物提炼等(7.1%)。p消除:消除:烷烃可通过光化学反应或转化生成有机气溶胶而去除4、

15、含卤素化合物p简单的卤代烃甲基氯(CH3Cl)、甲基溴(CH3Br)和甲基碘(CH3I)它们主要由天然过程产生,主要来自海洋。CH3Cl和CH3Br在对流层中,可以和 自由基反应,寿命较长。而CH3I在太阳作用下会发生光解,产生原子碘由于许多卤代烃是重要的化学溶剂,也是有机合成工业重要的原料和中间体,如三氯甲烷、氯乙烯等,均可通过生产和使用过程挥发进入大气,成为大气污染物。卤代烃卤代烃的消除的消除在对流层中,三氯甲烷等可与 自由基反应转化为HCl,然后经降水去除,如:b.氟氯烃类来源。来源。氟氯烃化合物是指同时含有元素氯和氟的烃类化合物,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一氟三氯甲烷(CFC-11或F-11)和

16、二氟二氯甲烷(CFC-12或F-12)。大气中的氟氯烃化合物主要是通过它们的生产和使用过程进入大气的。消除方式氟氯烃类化合物在对流层大气中的性质非常稳定,难以被HO氧化,也不易被降水清除,其最有可能的消除途径是扩散进入平流层。危害进入到平流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在强烈的紫外线作用下,产生Cl,最终使得O3层遭到破坏氟氯烃类化合物也是温室气体,特别是CFC-11和CFC-12,大气中每增加一个氟氯烃类化合物分子,就相当于增加了104个CO2分子。第二节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大气中污染物的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迁移是指由是指由污染源污染源排放出排放出来的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

17、传输和分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散的过程。迁移过程可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迁移过程可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大气圈中空气的运动主要是由于大气圈中空气的运动主要是由于温度差异温度差异而引起的。而引起的。第二节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一、辐射逆温层一、辐射逆温层二、气块的绝热过税程和干绝热递减率二、气块的绝热过税程和干绝热递减率三三、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四四、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第二节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一、辐射逆温层一、辐射逆温层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18、。但在一定条件下有反常现象下有反常现象.定义定义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dT/dz,当当=0时时,称为等温气层称为等温气层;当当0时称为逆温气层时称为逆温气层。近地面层的逆温以辐射逆温为主。近地面层的逆温以辐射逆温为主。逆温对大气的垂直运动有阻碍作用。逆温对大气的垂直运动有阻碍作用。逆温逆温近地面层的逆温近地面层的逆温自由大气的逆温自由大气的逆温辐射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融雪逆温地形逆温地形逆温乱流逆温乱流逆温下沉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锋面逆温 图图2-3:辐射逆温:辐射逆温辐射逆温的形成辐射逆温的形成因地面强烈辐射而冷却因地面强烈辐射而冷却降温所形成降温所形成一般

19、发生在平静而晴朗一般发生在平静而晴朗的夜晚,距地面的夜晚,距地面100-150米高度内。米高度内。二、气块的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二、气块的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气块:气块:在大气中的空气微团。绝热过程:绝热过程:假设气块与周围的环境间假设气块与周围的环境间没有发生热量交没有发生热量交 换换,那么它的状态变化过程就可以认为是,那么它的状态变化过程就可以认为是 绝热过程绝热过程。干过程:干过程:固定质量的气块所经历的固定质量的气块所经历的不发生水相变化不发生水相变化的过的过 程,通常称为干过程。它也是一个绝热过程,程,通常称为干过程。它也是一个绝热过程,因而称为因而称为干绝热过程干绝热过程。干气

20、块在升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干气块在升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绝热上升过程中绝热上升过程中,气块温气块温度降低。度降低。由于外界压力减小而膨由于外界压力减小而膨胀胀,就要抵抗外界压强而就要抵抗外界压强而作功作功,这个功只能依靠消这个功只能依靠消耗本身的内能来完成耗本身的内能来完成从高处绝热下降时,气从高处绝热下降时,气块温度升高。块温度升高。由于外界压强增大,就由于外界压强增大,就要对其压缩而作功,这要对其压缩而作功,这个功便转化为这块空气个功便转化为这块空气的内能的内能20 21 100m三、大气稳定度三、大气稳定度指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指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稳

21、定的程度。稳定的程度。气块的稳定性与气块的稳定性与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的关系的关系(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d,大气不稳定;,大气不稳定;=d,大气处于平衡状态;,大气处于平衡状态;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大,气块越不稳定;如果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大,气块越不稳定;如果垂直递减率很小,甚至形成等温垂直递减率很小,甚至形成等温 或逆温状态,或逆温状态,这时对大气垂直对流动形成巨大的障碍。这时对大气垂直对流动形成巨大的障碍。大气稳定度与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关系逆逆温温、绝绝对对稳稳定定弱弱稳稳定定等等温温变变化化、稳稳定定递递减减率率大大、不不稳稳定定干干绝绝热热变变化化、平

22、平衡衡状状态态不稳定不稳定 稳定稳定 稳定稳定 图图2-5:未饱和空气的三种不同稳定度:未饱和空气的三种不同稳定度五、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五、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机械运动(风和湍流)机械运动(风和湍流)天气形式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现象天气形式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现象污染源本身的性质污染源本身的性质1.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自由大气自由大气(有规则运动有规则运动)摩擦层摩擦层(无规则运动无规则运动)风:风:速度的速度的水平水平方向分量方向分量对流层中的大气运动:乱流:乱流(湍流、对流湍流、对流)铅直运动铅直运动:速度速度的垂直的垂直方向分量方向分量污染物迁移

23、的因素污染物迁移的因素风风:可使污染物向下风向迁移可使污染物向下风向迁移;湍流湍流:可使污染物向各方向迁移可使污染物向各方向迁移浓度梯度浓度梯度:可使污染物发生质量扩散。可使污染物发生质量扩散。p摩擦层中的乱流从地面至从地面至10001500m高度间的具有乱流特征的气层具有乱流特征的气层摩擦层中大气稳定度较低,污染物可自排放源向下风向迁摩擦层中大气稳定度较低,污染物可自排放源向下风向迁移,从而得到稀释。移,从而得到稀释。乱流起因:乱流起因:动力乱流动力乱流(湍流)(湍流)热力乱流热力乱流(对流)(对流)是由于有规律水平运动的气流遇是由于有规律水平运动的气流遇 到起伏不平的地形扰动所产生的到起伏

24、不平的地形扰动所产生的。是由于地表面附近的温度不均一是由于地表面附近的温度不均一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随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随之上面的冷空气下降,从而形成之上面的冷空气下降,从而形成对流。对流。p气块浮力加速度气块浮力加速度用理想气体方程代替用理想气体方程代替:气块会上升至气块会上升至T T与与T T相等为止相等为止(最大混合层高度最大混合层高度)最大混合层高度,垂直运动程度越大,用于稀释污染物的 大气容积越大图图2-6:不同情况下的最大混合层高度:不同情况下的最大混合层高度2.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的影响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的影响(1)天气形势天气形势指大范围气压分布的状况;不利的天气形

25、式和地理特征结合在一起可使污染程度加剧如高压区的下沉逆温,持续时间长,范围分布广,厚度大,容易造成大的污染事件(2)地理地势由于不同地形地面之间的物理性质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引起热状况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热力差异在弱的天气系统条件下就有可能产生局地环流。主要有:海陆风、城郊风和山谷风等(1)海陆风)海陆风海洋由于有大量水其表面温度变化缓慢,而大陆表面海洋由于有大量水其表面温度变化缓慢,而大陆表面温度变化剧烈。温度变化剧烈。白天陆地上空的气温比海面上空高白天陆地上空的气温比海面上空高,在海陆之间形成,在海陆之间形成指向大陆的气压梯度,较冷的空气从海洋流向大陆而指向大陆的气压梯度,较冷的空气从

26、海洋流向大陆而生成生成海风海风。夜间海面的温度较陆地高夜间海面的温度较陆地高,在海陆之间形成指向海洋,在海陆之间形成指向海洋的气压梯度,于是陆地上空的空气流向海洋而生成的气压梯度,于是陆地上空的空气流向海洋而生成陆陆风风。(1)海陆风海陆风海陆风对空气污染的影响作用:海陆风对空气污染的影响作用:循环作用循环作用污染物可循环积累达到较高浓度污染物可循环积累达到较高浓度往返作用往返作用 在海陆风转换时,污染物可往返于海陆间在海陆风转换时,污染物可往返于海陆间(2)城郊风)城郊风在城市中大量燃料的燃烧,造成了市区温度比郊在城市中大量燃料的燃烧,造成了市区温度比郊 区高,这个现象称为区高,这个现象称为

27、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这样,城市这样,城市热岛上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四周郊区的冷空气向热岛上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四周郊区的冷空气向城市流动,形成城市流动,形成城郊环流城郊环流。p城郊风对空气污染的城郊风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影响:在城郊环流作用下,在城郊环流作用下,城市本身排放的烟尘城市本身排放的烟尘等污染物聚积在城市等污染物聚积在城市上空,形成烟幕,导上空,形成烟幕,导致市区大气污染加剧。致市区大气污染加剧。(3)山谷风)山谷风p是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而产生的一种局地环流。是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而产生的一种局地环流。白天形成由谷底流向山坡的谷风。白天形成由谷底流向山坡的谷风。夜间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坡下滑形成山风。夜间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坡下滑形成山风。p夜间冷空气沿坡下滑,在谷底聚积,往往造成严重夜间冷空气沿坡下滑,在谷底聚积,往往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空气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