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入的分配培训教材doqe.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收入的分配培训教材doqe.pptx(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 考 考 点考 查 重 点命 题 焦 点一、分配制度1生产决定分配;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效率与公平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一、命题内容1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原则。二、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不排除与分配热点相关的非选择题1.联系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实际,深入理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居民收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分析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的措施。(对应学生用书P31)一、分配制度1生产决定分配(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2、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1)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原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意义: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
3、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4)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2)按生产要素分配。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问题探究1: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一定是按劳
4、分配吗?提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劳动产品分配必须体现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可能。但不能认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只有按劳分配,公有制范围内的劳动者所得到的福利性收入和社会保障收入则不属于按劳分配。二、效率与公平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1)表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3)措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
5、、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
6、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3)措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问题探究2:收入分配公平就是坚持平均主义?提示: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平均主义是指在收入分配上搞“平均”“吃大锅饭”,实际上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平均主义不问劳动和付出的多少,一味强调报
7、酬的均等,这实际上背离了公平原则。(对应学生用书P32)要点一正确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1.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区别所有制基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分配主体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的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私营和外企中的劳动者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处于被雇佣地位体现的关系劳动者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非公有制生产关系私有制生产关系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8、分配方式之一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1)劳动者都要靠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劳动来获得收入(2)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及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3)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2.在分配制度上的几个认识误区(1)误区一:劳动收入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本收入而言的。按劳分配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是正确的。但是,劳动收入未必都是按劳分配收
9、入。例如,个体劳动收入,就不是按劳分配收入。因为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个体劳动所得是同个体私有制相联系的分配方式。因此,应把劳动收入与其存在的所有制特征结合起来分析。(2)误区二:凡是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在我国,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中普遍实行的工资制条件下的工资收入是按劳分配收入。但在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不是按劳分配的收入,而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其实质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前者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后者则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基础上,因此在不同所有制下,工人劳动的性质是有本质区别的。(3)误区三:非劳动收入一定是剥削收
10、入。非劳动收入是相对于劳动收入而言的。目前在我国的非劳动收入中有的是剥削收入,例如在私营经济中的非劳动收入就是剥削收入。但居民投资于储蓄、购买股票、债券等获得的收益是非劳动收入但不是剥削收入。正确区分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法的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2)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包括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3)并不是所有的劳动收入都是合法收入,也并不是所有的非劳动收入都是非法收入。国家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例1(2011天津文综)
11、近年来,幸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有人用拆字法解读“幸福”二字:“幸”字是由土和¥(钱)构成,“福”字包含了衣、口、田。这样看来,“幸福”是指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有房住、有田耕、有钱花。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看,要提升人民的幸福程度,应该()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ABCD解析要提升人民的幸福程度,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从国民收入的分配来看,大力增加财政收入会影响居民收入的增长,因而不利于提升人民的幸福程度,错误。故选C。答案C点拨本题易错选A。导致误选A的原因在于未准确把握国民收入的初次分
12、配中国家、企业、个人三方此消彼长的关系,同时又忽视了物价总水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2011北京市西城区)小陈是某上市公司股票的持有人,他收到了该公司的现金分红通知,“税前每10股现金派发红利5.30元”。关于这笔收入,说法正确的是()属于小陈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体现了小陈作为债权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小陈纳税时应当用超额累进税率体现了小陈作为股东依法享有的权利A B C D解析购买股票获得的红利属于股东依法享有的权利,不是债权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故排除。股票获得的红利适用比例税率,不适用超额累进税率,故排除。符合题意,答案选D。答案D点拨易错选A。其原因是未认识到由股票获得的红利适用的是比例税率,
13、而不是超额累进税率,误认为说法正确。要点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二者既有区别,又有一致性。(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
14、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兼顾效率与公平要把握好度效率优先的度是不能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兼顾公平的度是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现实情况看,效率优先主要应从微观分配过程体现;兼顾公平主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即国家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分配的公平,以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例2(2011上海文综)倡导“包容性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包容性发展必须强调要让全体人民共享
15、改革发展成果,这意味着当前在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时要()A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B把提高效率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C通过牺牲经济效率换取社会分配公平D通过提高效率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主要含义是强调社会公平。选项A符合题意。答案A点拨本题易错选D。原因是未理解“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选择方向的含义。(2011合肥市质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生产要素的收益和经济效率挂钩,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但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这启示我们要()A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 B贯彻多劳多得的原则C把促进公平放在首位 D坚持
16、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解析C错,应把效率优先放在首位。题干强调公平,A、B强调效率,故排除A、B。D符合题意,答案选D。答案D点拨易错选C。其原因是经济生活基本理念欠缺,未认识到C本身说法错误。(对应学生用书P33)易错点:认为按劳分配方式体现了公平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效率原则理论分析: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按劳分配不仅体现了公平原则,而且也体现了效率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就是效率原则的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不仅体现了效率原则,也体现了公平原则。生产要素投入的机会均等,规则平等,就是公平原则的体现。因此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既体现了公平原则,也体现了效率原则。典例(2011南京模拟)中共中央
17、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确认,“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就要求我们()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贯彻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规范分配秩序以富民促进公平,以公平促进富国消除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A B C D错因分析易错选D。其原因是未认识到“消除收入差距”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差距即矛盾双方的对立,对立是绝对永恒的,不能消除。正确解答错,正确的说法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收入差距可缩小,但不能消除,故错。符合题意,答案选B。(2011江西联考)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18、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从经济生活角度来讲,当前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就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讲求效率,再分配才兼顾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A B C D解析错,正确的说法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符合题意,答案选C。答案C(对应学生用书P33)(对应学生用书P33)怎么解决分配不公背景材料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从“怎么看”到“怎
19、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载文指出,收入分配是直接关系老百姓“钱袋子”的大事。在做大财富“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文章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有效地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近年来,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出来。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分配关系。如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20、年均增长10%;连续8年出台涉农“中央一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三农”问题,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各地平均3.2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每次平均增幅12.9%;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力度,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基本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等等。这些措施开始取得积极成效,“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涨幅自1998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居民。但也要看到,收入分配领域的很多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倾向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持续下降,普通劳
21、动者收入长期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垄断行业收入明显偏高,行业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灰色收入”、“隐性收入”甚至非法收入大量存在。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其措施有:1提高劳动报酬,劳有所得“鼓腰包”。这包括:促工资增长、提最低标准、推(工资)集体协商、抓农民增收等。2规范分配秩序,强化监管保公平。对非法收入,应坚决取缔;对“灰色收入”,应大力规范;对垄断收入,应严格调控;对高管薪酬,应规范限制。3加大调节力度,财税杠秆缩差距,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公平分配;加大个税调节力度,调节收入差距;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严堵高收入者漏税;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加大对个人财富的调节力度。4帮助困难
22、群体,扶贫济困促公平。这包括:织密城乡低保网,实现较高水平上的应保尽保;筑牢多层救助堤,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打好扶贫攻坚战,使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倡导慈善帮扶风,通过社会调节收入分配等。(摘自2011年8月18日人民日报)角度分析1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2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3坚持和完善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4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23、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5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促进生产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6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7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练习提升(2012创新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下列措施体现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是()逐步消除收入分配差距以防止两极分化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A B C D解析错,可缩小但不能消除收入分配差距,否则会犯平均主义的错误。符合题意,答案选
24、D。答案D(对应学生用书P34)九三学社中央在2010年3月提交的关于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提案中指出:我国劳动者报酬比例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收入最高和最低的10%群体差距从199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回答12题。1对材料显示的经济信息,正确的解读是()劳动者报酬比例下降表明我国的初次分配忽视了社会公平居民收入在GDP中比重下降表明我国人民没有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最高与最低收入的群体差距扩大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出现两极分化材料表明我国初次分配、再
25、分配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失衡A B C D解析居民收入在GDP中比重下降并不能说明居民收入的绝对数量下降,不能表明我国人民没有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故说法错误。只有最高与最低收入群体的差距,没有中等收入群体的相关数据,不能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出现两极分化,故说法不当。符合题意,答案选D。答案D2解决材料中暴露的问题,政府应()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压制高收入群体的比重A B C D解析压制高收入
26、群体的比重不利于调动高收入群体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说法错误。切题,答案选A。答案A3(2011合肥一中)安徽省从2010年7月1日起对全省最低月工资标准进行调整,其中最高一档的最低月工资标准提高至720元,增幅均超过25%。实行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巩固按劳分配在分配制度中的主体作用确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A B C D解析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工资标准,并非只局限在按劳分配上,故排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我国国家性质和宪法所规定的,故排除。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维护公平,实现社会主义
27、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故答案为B。答案B4(2011天津南开)2010年7月2日,全国总工会明确提出:“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力度,力争到2012年基本在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实行集体合同制度,全面扎实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基层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生产积极性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维护社会公平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就业观念,缓解就业压力A B C D解析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收入的权益,同时有利于规范和监督企业随意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从而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一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比重,故答案为A。建立工资协商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劳动者获取合法劳动报酬,没有涉及就业观念问题,故排除。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