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景观――风水林的文化解读》读书汇报概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水景观――风水林的文化解读》读书汇报概况.ppt(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风水景观风水景观风水林的文化解读风水林的文化解读读书汇报读书汇报风水景观风水林的文化解读作者关传友从文化学、文化史学、哲学、民俗学、地理学、生态学、林学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解读了风水林产生、起源、价值、类型和文化意蕴,填补了风水林理论研究的空白。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第一章绪论首先对风水、风水林进行了科学的定义,简述了风水林的类型及研究意义。第二章第二章概述了中国风水理论的发展历程,对主要的风水术语进行了解释。第三章第三章论述了风水林的产生和价值,认为风水林具有生态、景观、经济等自然价值和审美、文化、文物、旅游等社会人文价值。第四章第四章探讨了中国人在培育保护风水林的历史实践中所展示的风水绿化思想
2、、风水生态伦理思想。第五章第五章选择构成风水林景观常见的四十余种具有吉祥、辟邪作用的树种。第六八章第六八章分别考述了村落、墓地、寺院等风水林的起源、形成原因以及历代培育保护的实践,列举了各地现存的主要风水。第九章第九章选择简介了各地流传的有关风水林的传说故事。结束语部分对现代风水林的培育和保育实践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目录目录一、风水的发展历程一、风水的发展历程 1.先秦时期:风水思想的发展 2.秦汉时期:风水理论的雏形 3.魏晋六朝:风水理论体系的确立 4.隋唐五代时期:风水理论的不断完善 5.两宋时期:风水理论体系的定型 6.明清时期:风水术的泛滥和风水理论的再完善 7.近代以来:风水的衰落与
3、兴起二、风水林的产生与价值二、风水林的产生与价值 1.风水林的产生 2.风水林的价值:自然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三、风水林与生态哲学思想三、风水林与生态哲学思想 1.风水绿化思想 2.风水的生态伦理思想四、寺庙宫观风水林四、寺庙宫观风水林 1.寺庙宫观风水林的起源 2.历代营造和保护寺庙宫观风水林的成就 3.寺庙宫观风水林列举一、风水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风水思想的发展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居住环境就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居住环境就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西安仰韶文化的半坡村遗址中出现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场等部分。据西安半坡一书介绍,该
4、遗址位于浐河东岸台地上,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临河高地是居住区,已经发现有密集排列的住房四五十座,布局颇有条理,居住中心有一座规模相当大的近方形房屋,被称为大房子,是氏族社会的公共活动(包括氏族会议,节日庆典,宗教活动等)场所。居住区周围有一条深宽各五六米的壕沟,估计是用于防卫的。居住区和沟外分布的窖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居住区沟外的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的窖场,半坡村这种居民区和墓葬区的有意识的分离,已经显示出后世阳宅,阴宅之端倪;其遗址的分布与周围地形,水系的关系,已经符合后世风水遗址的原则。一、风水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风水思想的发展 1987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距今6000年以前的仰韶文
5、化遗址45号墓葬中,出土有一副图案清晰的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形,分别位于墓葬者的两侧。龙,虎是上古时代传说中的东西方之神,礼记 曲礼上:“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左右有局,各司其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正是后世风水理论中最为推崇的四个方位神名称。以此可证实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有风水观念存在的萌芽。一、风水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风水思想的发展 殷周时期人环境选择的理论和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盛行通过卜筮活动来决定人们的行止。周代人们除了注重对具体生活环境的选择与评价外,十分重视对大自然的勘察与描述。被视为我国第一部尚书禹贡,以自然形成的山川、河流。海岸为参
6、照,把当时的中国划分为九大自然区,即为九州,为后世的“大风水”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山海经详细的介绍了山川、河流、海洋、道里、隰原等地理形势,对风水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管子地员篇论述了地势、地形、土壤、水文、伸手“五行”学说的影响,并配以“五土配五音”,后发展为风水“五音配五行”的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周礼等先秦文献对地理形势与人文关系也有详述,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则提出了与风水密切相关的“土宜之法”的相宅说:“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上述所引是古代先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选择和评价生活环境的种种行为及举止,为后世
7、风水理论及风水术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为风水思想产生的发源及先声。一、风水的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风水理论的雏形 秦汉时期是风水理论的雏形时期,大规模的宫室营建为风水术的盛秦汉时期是风水理论的雏形时期,大规模的宫室营建为风水术的盛行创造了物质前提,阴阳五行学说和易学理论为风水提供了理论基础。行创造了物质前提,阴阳五行学说和易学理论为风水提供了理论基础。一是出现了与风水有关的理论雏形。二是汉代风水术开始盛行和早期风水著作的出现。三是阴阳八卦五行学说的盛行。一、风水的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风水理论的雏形 八卦是由阴阳派生而来的,又称“经卦”,是用阴(-)、阳()两种符号为本,各取三爻排列组合成
8、一卦,共生成八种基本图形。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八卦方位图 文王八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方位图一、风水的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风水理论的雏形 五行学说是一种五元分析的模型,认为事物都是有金、木、水、火、土五个类别的物质构成,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类别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最早提出五行观念的是尚书洪范。五行学说主要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相互助长的关系;“相克”则是五行之间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的关系。五行学说以整体思辨及“取类比象”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五
9、行相生相克图五行相生相克图事物的五行属性事物的五行属性一、风水的发展历程 魏晋六朝:风水理论体系的确立魏晋六朝时期是风水理论体系的确立期,其重要特点如下:魏晋六朝时期是风水理论体系的确立期,其重要特点如下:一是帝王和王公大臣对风水的推崇。晋明帝司马绍、宋明帝刘彧、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等帝王都很迷信风水。二是风水术士辈出。这时期涌现出著名的风水宗师管袼、郭璞等,以及大批擅长风水术的隐逸之士。郭璞被视为风水鼻祖。三是葬经的出现。葬经相传为郭璞所著,该书第一次提出了风水之说。一、风水的发展历程 隋唐五代时期:风水理论的不断完善隋唐五代时期是风水理论的不断完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大量风水著作的面世。
10、隋唐五代时期是风水理论的不断完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大量风水著作的面世。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风水理论著作是宅经一书,清四库全书 子部 术数类收录此书,是古代流传很广、版本众多的一本书。隋唐经籍志中载有13部相墓之书,共计245卷。主要有地形志、宅吉凶论、相宅图、五姓墓图、塚书、黄帝葬山图等,从其书名来看,这时候的风水理论仍然以五行生克理论为主,不太注重“生气”理论。但隋唐短命,风水理论真正得到完善发展是唐代。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列出了15部风水著作,此外,近代敦煌莫高窟发现写卷伯三八六五号宅经文献,所开列唐代流行于民间的阳宅书有24种。上述这些风水著作有力的促进发展和丰富了风水理论,使得风
11、水理论体系更为完善。一、风水的发展历程 隋唐五代时期:风水理论的不断完善 僧一行,唐代著名高僧,俗名张遂,河北巨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唐代著名历法大衍历就是其创造的。他还精通六壬和风水之术,提出的“山河两界说”,对后世风水理论“界水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风水理论还流播到日本和朝鲜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都城选址及营建、建房、造园及死人埋葬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日本平安朝时代的作庭记一书,是记载平安时代寝殿、庭园建造形式与技术的书,书中充斥有大量风水内容。一、风水的发展历程 两宋时期:风水理论体系的定型自先秦至宋代,历经两千多年的不断发展,风水理论体系得到了完全定型。自先秦至宋
12、代,历经两千多年的不断发展,风水理论体系得到了完全定型。宋史艺文志分就列出51种相地书名称,特别是宋室南迁后,南方地区的灵山秀水为风水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工程朱理学兴起后所强调的“格物致知”、阴阳太极八卦理论,以及出于礼制需要而倡导的葬说,对两宋时期风水的盛行和其理论体系的定型,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和影响。两宋时期产生的“形势派”和“理气派”两大风水流派就是其重要标志。一、风水的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风水术的泛滥和风水理论的再完善(一)风水术的泛滥(一)风水术的泛滥 到了明清时期风水术泛滥于华夏大地,风水活动遍及皇家和民间社会各阶层,达到极度风靡的程度。由于过度“迷信”风水,变产生了改风水、迁风水
13、等迟葬、迁葬的社会陋习。明清时期常因选择坟地争风水,经常引发诉讼、斗殴事件等社会问题。这种弊端严重地破坏了地方社会的秩序,引发各类冲突。(二)风水理论的新发展(二)风水理论的新发展 明清时期地学的发展对风水理论不断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正规化”,风水分支理论也更加发达。一、风水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风水的衰落与兴起 1919世纪世纪7070年代以后,由于洋务运动、西学传播,晚清思想界开始了对风水的批年代以后,由于洋务运动、西学传播,晚清思想界开始了对风水的批判。西方传教士出于在中国传教的需要而批判风水。判。西方传教士出于在中国传教的需要而批判风水。但应该承认,风水理论有其合理的
14、内容。风水注重人与环境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因而注重人与环境种种关系的整体把握i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体评价,达到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的和谐,选择适宜人类生存的理想环境。特别是风水中有关阳宅选建的理论,与中国古代的营造学、造园学互为表里,相辅为用,注重地形、地势、地貌,看重山水、土质、林木植被,追求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从而形成了迥别于他国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这是风水理论得以长期流传的重要外在原因。风水理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注重吸收中国传统地学、天文学和哲学知识,不新丰富和充实自身的理论,如传统地学中的四方、九州、高下以及许多地形、地貌知识,天文学中的天干地支、二十八宿、十
15、二舍、七曜,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八卦等等,均为风水理论所吸收。因此可以说,这三大学问特别是地理学构成了风水的主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一次科学的发展,如司南的发明、地磁偏角的发现,不仅未能使风水衰落,反而为其输入了新鲜血液。也正是由于有了科学、哲学作基础,风水也才有了其独特的环境、建筑美学价值,并深深地影响了传统建筑物形式和城邑村落的布局。这正是风水得以流传下来的重要内在原因。二、风水林的产生与价值 风水林的产生风水林的产生风水林的产生 森林是先于人类而存在于地球的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人类发展的文明史证明,森林是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的摇篮。古代人们的生存意识里存在有的“木”(森林)情结,在情感
16、上就会产生与树木及树木生长环境进行交流对话的欲望,从而产生了对森林的吉凶观念和意识。古代人们对林木这种吉凶观念,实际是先民们长期以来在生存环境选择中形成的。因为我国是一个远离海洋的内陆型国家,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如何避开冬季寒冷干燥的偏北风和迎纳夏季暖湿的偏南风,对远古时期人们的生存极为重要。当时人在选择居住地址的环境时,都选择北面有蜿蜒的群山峻岭,南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东西两侧有群山环抱。群山环绕之中的应是盆地或谷地,有源于群山之中的河溪流经盆地或谷地,河溪流出盆地或谷地之处应是两山夹峙。这样的地形环境,北有靠山可挡寒冷的东北风,朝南可获得较多阳光日照,背靠大山有茂密的森林植被,前方有河流
17、流淌,是为了有利于生活、生产活动的开展。但在没有靠山的平原地区,人们只有通过广植林木来阻挡寒冷干燥的偏北风。如旧石器时代的北京猿人居住的“龙骨洞”,是靠周围的山体来阻挡寒冷偏北风的。新石器时代的西安半坡遗址和商代的河南小屯的殷坡遗址,均是背靠大山坐北朝南处的临河边阶地上。反映了远古先民们在利用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和水文等自然生态条件来营造适合自身生存和生产环境的杰出智慧。为了使这种有利于人类自身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先民们就把这些山、林赋予了风水山、风水林的吉祥名称和令人敬提的神秘意义。二、风水林的产生与价值 风水林的产生 风水林的产生还与我国古代的山林崇拜观念有关,我国古代先民早在先
18、秦时期就存在着山林的崇拜意识。秦汉以后,随风水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就演化成对风水林的崇拜和禁忌。风水林是风水意识的产物,它是受传统风水观支配的。二、风水林的产生与价值 风水林的价值风水林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自然和社会人文价值。风水林的自然价值风水林的自然价值(1)风水林的生态价值: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是绿色植物的载体,也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吸碳放氧、蓄水保土、防风御寒、净化空气、减弱噪音、改善小气候环境)(2)风水林的保护价值:主要包括风水林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的价值、防卫价值。(3)风水林的景观价值:风水
19、林是一类特殊的森林,不同地区的风水林能真实地反映乡土自然植被的景观特色,代表所在地区的森林植被特征。(4)风水林的经济价值。风水林的社会人文价值风水林的社会人文价值(1)风水林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色彩美、形态美、音响美、味觉美、象征美。(2)风水林的文化价值:风水林因与区域内的民俗风情、文化习惯息息相关,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所在地人们的价值观相符,而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3)风水林的文物价值。(4)风水林的旅游价值:风水林是风景资源的典型代表。三、风水林与生态哲学思想 风水绿化思想 风水的绿化思想主要体现在注重林木景观的风水景观思想、倡导植树的风水绿化思想、禁止毁林的风水护林思想。1.1
20、.体现了注重林木景观的风水景观思想体现了注重林木景观的风水景观思想 风水理论主要是相宅术,追求理想的风水环境。宅有阴邛日之分,阳宅是指届宅、村落、城镇,阴宅则专指坟园冢地。中国人追求理想的生存环境,理想的生存环境在景观上表现被认为是“山川秀发”、“绿林阴翳”的山水胜地。宋代理学大师程颐说:“何为地之美者7土色之光润,草木之茂盛,乃其验也。”可见古代人基本上把良好的绿化环境作为判断风水宝地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之一。按照风水理论,理想的风水环境都是林木茂密,绿化基佳之地。青乌先生葬经夯说:“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或本来空缺通风,今有草木郁茂,遮起不足,不觉空缺,故生气自然。草木充塞,又自人为。”青囊海
21、角经认为“草木滋荣,四山盘绕,支陇四揖,即为贵地。”表明环境质量的好坏是风水理论中择地的标准。宅谱尔言势也有阐述:“惟其草茂木繁,则生气旺盛。护阴地脉,斯为富贵坦局。”可见林草是产生“吉气”和“生气”的源头,具良好林木景观的绿化环境是形成“吉地”、“龙穴”的必要条件。三、风水林与生态哲学思想 风水的生态伦理思想 历代有关村落宅基风水地选址的记载很多。如徽州昌溪太湖吴氏宗谱载吴氏先人子机先慕旁守墓,“居岁余,视其地平夷,草木丛茂,前拥太平峰峦,后列西山屏障.遂构宅而居焉,”逐渐发展为村落。徽州黟县宏村汪氏宗谱记载黟县宏村证氏始祖在南宋绍熙元年其后“卜筑数椽”于“幽谷茂林,蹊径茅塞”的雷冈下,经数
22、百年发展到明清时已址“烟火万家、栋宅鳞次,”成为古黟“森然一大都”。徽州骁氏宗族在村牌选址时就注重林木的景观,湾里装氏宗谱 鹤山图记云;“鹤山之阳,黟北之胜地也,面亭子而朝印山,美景胜致,目不给赏,前有溪,清波环其室,后有树葱苑荫其居,悠然而虚,渊然而静.惟裴氏相其宜,度其原,卜筑于是,以为发祥之基。”福建政和石门村的兴起也是得益于当地一片茂密的森林,相传该村陈氏先祖千年前避乱时见此茂林而定居于此。该村的陈氏族人称之为“鸡声林”,为闽北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风水林。徽州黟县西递村落(徽州明经壬派胡氏宗谱)三、风水林与生态哲学思想 风水绿化思想 风水的绿化思想主要体现在注重林木景观的风
23、水景观思想、倡导植树的风水绿化思想、禁止毁林的风水护林思想。2.2.体现了倡导植树的风水景观思想体现了倡导植树的风水景观思想3.3.体现了禁止毁林的风水护林思想体现了禁止毁林的风水护林思想 风水理论认为“吉地”虽然“本自天成”,但仍然须辅以人力的保护,否则“龙穴河水一处受伤,则体破气散,焉能发福。”或“生气行乎他方”。宅谱指要则说:“每见有村落自来不发者,一旦人旺财兴,双榜联科,只因宅合元运。树长林茂,烟雰团结,岂非吉气钟于此地者乎?使木尽伐,屋稍解,风吹气散,又未有不败者。”所以风水理论十分重视对风水林木的保护,坚决反对伐树,即使需要伐树也只能渐渐除之。正如阳宅会心集所言:“乡中有多年之乔木
24、,与乡运有关,不可擅伐或有高密之树,当位之不吉而应伐者.于随年岁宫交承之际,浙减去之,不可一旦伐清。广西某村风水树及护树碑三、风水林与生态哲学思想 风水生态伦理思想 风水林培护所体现风水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有尊重生命的生命伦理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和“比德”哲学思想。1.1.尊重生命的伦理思想尊重生命的伦理思想 尊重生命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思想,更是中国文化主流儒道释三家广泛共识的生态伦理思想。2.2.“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的生态和谐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着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在文化与哲学一书中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观点有复杂的涵义,主要包括两层意义。第一层
25、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一、一而一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同构”,是关于“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政治伦理学说。儒家的“天人合一”大体上就是讲的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讲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三、风水林与生态哲学思想 风水生态伦理思想3.3.“以物比德以物比德”的生态美学思想的生态美学思想 “以物比德”是中国古代人重要的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春秋时孔子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山水观,将自然山水观视为人的道德属性。四、寺庙宫观风水林 寺庙宫观风水林的起源所谓寺庙宫观风水
26、林就是历代僧侣道士们在寺庙宫观庵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保护的林木。一、寺庙宫观风水林的起源一、寺庙宫观风水林的起源 寺院是我国古代人崇佛敬道和信奉其他宗教的活动场所。寺院风水林是在宗教和风水意识共同支配下营造和保存下来的寺院林木。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由中华传统文化孕育而成的,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一体、和谐共生的思想,自其产生之时,道教的所谓仙山和世外桃源与人间的名山秀水有广泛联系,把这些“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的山林川谷丘壑尊之为神,通过神的点化,进而坐化成仙,是道教徒的信仰和追求。“洞天福地”就是道教对其神仙胜境的追求境界。唐代道士司马承祯的定天
27、地宫府图芳说:“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这里环境幽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晚唐道士杜光庭在鬣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分描述“洞天福地”的绮丽风光是:“或瑶池翠沼,流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扶疏于其上;神风飞虬之所产,天麟骏马之所栖。”这正是道门中人对于美好自然环境的极致追求。四、寺庙宫观风水林 历代营造和保护寺庙宫观风水林的成就二、历代营造和保护寺庙宫观风水林的成就二、历代营造和保护寺庙宫观风水林的成就 受宗教教义和风水意识的共同支配,历代寺庙宫观的寺僧道徒都十
28、分重视营造和保护佛寺宫观的风水林,以护卫其风水。1.1.营造寺庙官观风水林营造寺庙官观风水林 历代寺僧道徒都在宗教场地(庙寺宫观庵)大量栽植林木以培育风水。浙江普陀洛迦新志卷八载:“后山系寺之来脉,堪舆家言俱不宜建盖.其余悉栽竹木,培荫道场。”说明风水林对保护佛寺风水龙脉的重要程度。所以寺僧道徒都种植风水林、风水树。湖南衡阳嘿衡阳何氏四修宗谱载记一民间庵院“息影林庵山脉起于白云峰,大气磅礴,经两头塘纾回至.讲求培植森林之法,当禁止樵苏砍伐、牛羊践踏,以旺息影林庵之风水。”唐代泗州开元寺明远大师与郡守苏遇等,谋于“沙湖西隙地创避水僧坊”、“植松、杉、楠、柽、桧一万本”,由是僧与民无水灾之患。庐山
29、黄龙寺“万杉林”是北宋大超和尚发动寺僧所植。青海塔尔寺四、寺庙宫观风水林 历代营造和保护寺庙宫观风水林的成就2.2.保护寺庙官观风水林保护寺庙官观风水林 僧侣道徒保护寺院宫观的风水林,是出于风水和宗教教义的双重目的,和尚道士以晨钟暮鼓传梵韵之清音,翠柏苍松拥衣钵之渊薮,保持这些森林千年不敷。历代都采取许多措施来加以保护之。道教自创立之时,就注重对森林稙被的保护,道经中保护森林植被的规定也屡屡可见。汉太平经要求人们:“慎无烧山破石,延及草木,折华伤枝,实于市里,金刃加之,茎根俱尽。其母则怒,上白于父,不惜人年。人亦须草自给,但取枯落不滋者,是为顺常,天地生长,如人欲活,何为自恣,延及后生。有知之
30、人,可无犯禁。”告城人们在利用山石草木这些资源时应当遵循其生长规律,不可肆意开采,滥砍滥伐,断绝草木的生机,否则会贻害后代子孙。四、寺庙宫观风水林 寺庙宫观风水林列举三、寺庙宫观风水林列举三、寺庙宫观风水林列举 全国各地许多地方的寺院都保存有大片寺院风水古林,这里仅例举几处较为著名的风水林。四、寺庙宫观风水林 寺庙宫观风水林列举(1 1)九华山佛寺风水林)九华山佛寺风水林 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西南山区,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成道教化众生的道场。九华山峰峦奇丽,高出云表,有九十九座山峰,唐大诗人李白曾有“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美蓉”五言绝旬赞颂,因此而得名九华山。
31、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占洞、苍松、翠竹,山光水色,独特别致,遍布名胜古迹,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美称。唐末青阳人费冠卿嘿九华山化成寺记涉文称唐开元术僧檀首于九华山开立佛门,继有新罗国(今韩国)王于金乔觉杖锡,结庵修持成为功德大师,吸引了新罗国大批僧人慕名前来礼佛修持,方使九华山成为全网佛教名山。历史上九华山寺院林立,最盛时达200余所,目前尚有96座。九华山上历代僧侣十分重视营造和保护佛寺风水林,使得九华山成为树的海洋,绿的世界,青松漫山遍野,翠竹摇曳生姿。如今参天古树把梵宇林立的九华山装扮得古朴庄重,苍翠静雅,一棵棵古树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如一天门之处的甘露寺便掩映于竹海丛中,山门前数株楠
32、、栲占树苍劲挺拔,映衬得占寺更加苍翠。祇园寺旁的占枫杨树虬龙食曲,将抵园寺烘托得格外庄严肃穆。神光岭上下,是一片常绿阔叶古树林,荫翳蔽日,人行其中,如人仙境。占树林中还有几株高大的古午践柳,果实串串,形似铜钱,又称金钱树,被誉为九华“三宝”之一。九华山佛寺风水林最具规模的是千亩“闵园竹海”,这里有数十万株毛竹跨山连谷,成为无边的竹海而远近闻名,慧静寺就荫翠在竹海之中。闵园竹海深处还有一株已有1400余年的凤凰松,整株树形似凤凰展翅,秀美奇丽无比,被誉为“天下名松”,可与黄山迎客松娩美,吸引转无数游人前来观赏,摄影目念。此外,九华山佛寺风水林还有无数株银杏、枫香古树遮天蔽日,护卫着华山佛寺的风水
33、。历史上九华山寺僧和地方官府还多次竖立示禁碑,保护九华山佛寺风水林木。四、寺庙宫观风水林 寺庙宫观风水林列举九华山佛寺风水林九华山佛寺风水林四、寺庙宫观风水林 寺庙宫观风水林列举道观风水林道观风水林 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强调其修道的环境,所建宫观多在远离尘器、清净安谧、林木茂密的名山大川之中。道教徒们自然倍加爱护这些覆盖宫观的林木,植竹种树,以期达到出神入化的神仙境界。许多著名的道观都保存有大片的风水林,成为道徒们植树护林的历史见证。(4)(4)武当山道观风水林武当山道观风水林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西接秦岭山脉,南邻大神农架,东通汉江平原,峰峦迭壑,标奇竞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沔水
34、引荆州图附记说:“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者、延年者萃焉。”这里是道教北方玄武之神-真武大帝的道场,武当山是因“谓非玄武不足以当此山”而得名。唐初道教进人武当山,明初武当山道教最盛,明水乐皇帝封赠武当山为太岳,在武当山修建了主祀真武大帝的宫观,计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至今尚有金殿、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五龙宫、遇真宫、复真观、元和观及磨针井、太子坡等建筑,是道教名山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建筑群。这些壮丽宏伟的宫殿建筑在青山秀峰之中,伴随着悠扬清雅的道教仙乐,令人如人仙境。四、寺庙宫观风水林 寺庙宫观风水林列举 武当山道观建筑按风水布局山水川谷远取其势,近
35、取其质,宫观庙祠适形而止,不仅具有良好的尺度感和娴熟的空间技巧,而且具有一种神奇宁静之美。武当山古建筑群对天柱峰的处理最为精彩。天柱峰海拔1612米,是众山之“祖山”,为了“藏风聚气”,沿山腰建紫禁城环绕,东南西北四天门只有南天门可以开启,以确保“气不外泄”,以此抵御四周的寒风,使城内保持适宜的温度,适合于树木的生长;同时高大石头城烘托了“天国”神圣威严的气纸,在形式上使金殿更加雄伟。武当山官观十分重视对风水林木的保护和种植,明朝皇帝曾钦定和敕谕武当山保护范围,明令不得砍伐侵毁圣山树木花卉,更是严格要求所有朝山信徒不得侵毁采摘。明末徐霞客游记 游太和山日记(湖广襄阳府均州)中写道:“满山乔木夹
36、遭,密布上下,如行绿幕中。”并说:“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足见武当山当时风水禁林面积之大。但随战乱兵焚,风水林遭受严重破坏。时至今天,武当山道观尚存有银杏、青果树、水青树、桂花、天竺桂等风水古树,多数宫观仍荫蔽于林木间,古树垂萝,清静幽深,与大自然和谐相融,为道人提供亲近自然、返璞归真和静心修炼的成道环境。四、寺庙宫观风水林 寺庙宫观风水林列举(7)(7)嵩山中岳庙风水林嵩山中岳庙风水林 嵩山由于地处中原,东临北宋京都汴梁,西与九朝故都洛阳毗邻,北依黄河、南近项水,属秦岭东段的伏牛山脉,群山耸立,层峦叠嶂,风光秀丽,景色
37、宜人,方舆纪要说:“嵩,高,中岳也,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故为中岳。中岳庙则位于嵩山太室山东南麓黄盖峰下,距登封县城4千米。中岳庙风水环境极佳,四周群山环绕,南有玉案山,西有懊来峰,峰上原有文峰塔,向北与望朝岭峰腰相连,再北是浮丘峰,东为牧子岗,中岳庙居中,背靠黄盖峰,面临奈河,实为一处风水宝地。中岳庙原名太室祠,始建于秦,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游嵩山时扩建。唐代中叶定于现址,唐宋时期盛极一时,清乾隆时进行过大规模扩建,其庙南北长6.5千米,面积10万多平方米,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和最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现有汉翁仲、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古神库、镇库铁人、化三门、峻极殿
38、、五岳殿台、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神州宫、太尉宫、祖师宫、九龙宫等。四、寺庙宫观风水林 寺庙宫观风水林列举 历史上中岳庙在兴建之时就十分注重庙观环境的选择,更加注意山林之胜,极力营造和保护风水林。从庙内七百多年前的金代庙图碑可知,中岳庙自古以来,就营造有很多风水林,各种树木及竹林,把殿、阁、亭、台掩映和衬托得非常雅静。相传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来到太室祠(即中岳庙),看到是一片翠绿的树林,遮天蔽日、便随口对祠内76株大柏树加封。据史料记载,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河南地方官派两名军将监修中岳庙行廊100多间,并在庙内及前后分次遍植松柏。当时庙内已有古柏百余株,硕大俱数抱,”自东南来者,四十里
39、外遥见苍蔚蟠薄、扶疏蔚翳之气,欲喷云雰”。以后历代均有种植。据调查,如今尚存古柏树335株,其中汉柏有15株,晋柏3株,南北朝柏24株,唐柏16株,宋柏42株,元至清代古柏235 株,是五岳中保存风水古柏树最多的庙宇。清康熙时进士吴应薬游览中岳庙观赏古柏之后,写中岳庙许云;“中天开法象,御气接氤氲。殿角临黄盖,封中起白云。祀崇秦典礼,树老汉将军。鸾鹤凌空舞,仙音缥缈闻。”称颂其古柏景观。近现代又植柏树数千株,更使中岳庙郁郁葱葱,绿波起伏,现已形成“崇墉绦绕,屹若云连”的壮丽规模。庙宇的琉璃瓦闪烁其问,明霞璀璨,古树与建筑交相辉映,犹如仙境。入阁周游,始知古柏离奇,或俯或伏、或屈或蟠、或怒或擢、或奋发欲飞、或鳞龙螺旋、或如东盖三拥,如同进入了一座古柏博物馆。这些古柏树历经沧桑,演变了无数的传奇故事。结语结语 风水林是风水意识的产物,是古代人借助神秘力量去保护人们的平安和健康,以求得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更是古代人们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的一种生态实践。绿色是生命的源泉,森林与人类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地球多一片森林,人类与大自然就会多一分和谐。我们应当珍惜古代人传承和留存下来的风水林文化遗产,让风水林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再立新功。THE END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