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23 24 页。一、说教材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角、并可以判断出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
2、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角并可以用三角板量出直角。(二)技能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三)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
3、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二、说教法学法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
4、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三、说教学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 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一)设境激趣,导入新知师出示:
5、三角形教师指着三角形说,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却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媒体应用)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大家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的角。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那些物体上有角?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什么是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上课前1015 分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习目标,直入课题。(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摸一摸(闭上眼睛摸一摸角是怎么样的?)角是尖尖的,扎手,有两条直直的边。2、看一看3、想一想,然后小
6、组交流汇报让学生尝试小组归纳出角的组成,讲解角各部分名称(师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新课标提倡做数学,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等操作实践,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3、练习(屏幕出示练习)(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
7、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2)从练习中请学生说出观察这些角你有什么发现?生指出 3、4、的角是一样的。请学生从身边找到同样的角。认识直角、并用直角符号表示。(3)请学生折直角,讨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三)联系实际,应用新知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所以我设置以下层次的练习:(1)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的角。(2)填一填(把小马虎的三角形补充完整)并回答一个三角形有()个角?两个、三个呢?(3)发展思维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
8、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四)交流评价,回顾提升当学生处于成功的快乐中时,教师进一步给学生交流、反思、评价、小节的机会。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转化为大家共同的财富,另一方面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总之,本节课教学为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充分的教学准备,以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其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研究探索
9、式的进程,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3 乘加(减)混合运算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十单元混合运算的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在认真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说课:一、领悟课程标准新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二、教材及学情分析“乘加(减)混合运算”是“数
10、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 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人来到景区购票、付车费的情境,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
11、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由于二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掌握运算顺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
12、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先算乘、后算加减的道理,体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五、教学准备: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制作课件(泰山风景图片,购票情景图,司机付费的图片)六
13、、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4(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年暑假,老师去了一趟泰山。泰山太雄伟了,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老师拍的图片?课件展示泰山风景的图片,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由此为下面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课件演示坐车来到山下的图片)师:我们已经来到了进山的入口处,如果你是我们团的导游,你想知道什么呢?(板书:旅游团一共有多少
14、人?)(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我准备这样设计:活动一: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吗?(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关注学生能否找到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15、,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求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吗?请试试看,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尝试解决,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和算法。(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并把算法板书在黑板上。(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清晰条理性。)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重点明确:这几道算式都是先求4 个组的人数,再加剩余的人数。也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教师总结,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应提
16、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活动二:(课件出示司机拿钱交款的图片)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从司机的语言和木牌上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教师继续追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教师板书:应找回多少元?师:请大家尝试自己解决。鼓励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自己的算法,并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三:5 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
17、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算式里都有乘法,都含有乘法和加法或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都是先算乘法。教师继续提问:当有乘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板书。(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三)巩固运用,自我提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1、
18、110 页第 2题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并选出两道做在练习本上。2、火眼金睛辨对错自主练习第3 题3、自主练习第4 题(四)总结评价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附:板书设计乘加(减)混合运算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倍的认识说课稿一、教材与学情分析【说课内容】“
19、倍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四个信息窗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解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正确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是小学数学教学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0、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建立“倍”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倍”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6【教具及学具准备】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圆片、正方形片学具:圆片、正方形片二、教法与学法指导(一)教法指导数学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教学中将采用以下教法:1、情境教学法,以情激趣。2、活动教学法,以动促思。(二)学法指导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21、,我准备渗透以下学习方法:1、动手操作法。2、合作交流法。三、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本节课由于课本上提供的情境图信息量较大,又是以解决问题为主,而这节课只是认识倍、理解倍的含义,所以依据课标要求,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设了(课件)“拔河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边的人数,问:这样比赛公平吗?从而引出:“多”和“少”是以前学过的描述两个数之间数量关系的词语,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描述数量关系的词“倍”!同时教师板书课题:倍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儿听说过“倍”,全面了
22、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倍”也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的词语,同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二)合作探究,建立概念1、建立概念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低年级儿童年龄小,不容易掌握,所以我采用了直观操作法,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圆片:并让学生跟着操作,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在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的2 倍,应该摆几个?引导学生先动脑思考,再动手摆一摆,自主探索后进行全班交流,在投影中展示学生不同的摆法,并说明理由,从而总结出:要使的个数是的2 倍,就应该摆2 个 3,所以是 6 个,为了一眼看出第二行是2 个 3,可以在 2 个 3 之间空些空、圈一
23、圈或用线隔开。同时老师在黑板上贴出并板书:6 里面有 2 个 3,6 是 3 的 2 倍。为了让每个孩子正确理解倍的含义,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再一次思考:为什么片的个数是的2 倍?并通过指名说、同位说等形式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迁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操作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演示课件):第一行摆2 个,在第二行依次摆出6.8.10 个并逐一让学生说一说:的个数是的几倍?为什么?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的个数有几个2,那么它就是的几倍。通过这种形式让全班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并深化学生对倍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总之在本环节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活动余地,
24、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并理解了“倍”的含义,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7 课堂有了生机、充满活力。】(三)自主练习,拓展应用1、圈一圈,填一填:学生根据图意填写(演示课件)并指名说。此项练习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2、拍手游戏:如老师拍2 下,学生拍的是老师的2 倍。此项练习可以师生拍,也可以同桌拍,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说一说。出示图画(演示课件),引导学生先数一数每种动物的数量,然后用今天学习的倍的知识说一句话。比如,。此项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力,并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达到了拓展升华的目的。(四)课堂评价总结升华课堂总
25、结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来进行,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然后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课堂学习确定努力方向。总之,全课的设计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理解“倍”的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同时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的能力。四、板书设计倍的认识6 里面有 2个 3 6 是 3 的 2 倍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
26、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说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3、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8 践意识。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
27、义,也是教学关键之所在。二、说教法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2、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究和难知识规律,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中的过程中发展思维。3、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4、谈话法: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即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5、练习法:通过多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
28、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6、讨论法: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三、说学法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1、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2、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3、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4、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5、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操作过程6、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思维方法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一)认识“平均分”这
29、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贴出图片,8 个梨、4 个盘子,提问:1、老师这有 8 个梨,平均分在 4 个盘子里,每盘几个?“平均分”是怎样分呢?看老师分,通过老师分,让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概念,说明一个一个地分,每份数量同样多,叫平均分(二)揭示课题像上边那样,把梨平均分成几份,像这样的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迟发计算,今天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除法(三)认识除号同学们都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他们的运算符号,同学知不知道他们的原算符号呀,那么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除号,这样一来通9 过老师讲示范教会学生读、写(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
30、好的掌握知识,采用边讲边练得教学方法进行教学9 的乘法口诀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9 的乘法口诀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41-44 页的内容。乘法口诀是表内乘、除法计算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进一步学习乘法除法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9 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18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利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教材引导学生自己编制乘法口诀,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现实情境,理解9 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9 的口诀,会用9 的口诀进行计
31、算。(2)技能目标:能运用 9 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编制9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在编口诀、找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研究问题的本领,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历编制9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 的乘法口诀。难点: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记忆9 的乘法口诀。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练习纸二、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基于“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教学中我注重“激”“引”“探”“放”的原
32、则,灵活选择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可探索学习时间和空间。2.说学法。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完成数学模型的自主建构。因此,我十分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于一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三、说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理念,我设计如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开始,我出示凯蒂学
33、剪纸的情景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剪一串有几个灯笼?那谁你能帮凯蒂算算剪9 串有几个灯笼吗?然后给学生划分小组,看哪些小组表现出色。10“数学源于生活”。这里从孩子们喜欢的剪纸场景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一串有9 个灯笼,那么9 串有几个灯笼呢?”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同时也使他们初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以及学习数学的价值。(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因此,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1、独立思考,完成表格串数个数在学生感兴趣的剪纸情境
34、中,我引导他们观察并发现:剪一串有9 个灯笼,由此提出问题:剪 2 串有几个灯笼?剪3 串呢?,剪9 串呢?让学生根据上述问题,先计算再填表。2、小组合作,编制口诀一九得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在得出算式及结果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关于几的乘法?从而引出9 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独立编制9 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根据计算过程和结果把教材中的口诀填写完整。接着,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各自所编的口诀,并辨析所编的口诀的正确性。这样的教学安排,我充分考虑了学生在学习18 的乘法口诀时所积累的认知经验,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有效的数学教学
35、活动,必须依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理念,对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操作中感悟,在思考中内化,在交流中提高。这里,我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大的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完全自主地探究出9 的乘法口诀,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我会对表现积极的同学提出表扬,合作有序的小组给予鼓励,有进步的后进生报以掌声。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重知识,更重他们的情感态度的培养。3、寻找规律,记忆口诀(1)学生尝试记忆口诀。(2)面对面拍手背口诀。(3)让学生说出在背的过程中比较难记的几句口诀,引出9 的口诀中的规律。(
36、4)学生观察,寻找9 的口诀中的规律。(5)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6)教师介绍学生没有发现的规律。(7)学生利用这些规律再来记忆9 的乘法口诀。(8)师生对口令,检查学生的记忆情况。9 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是本课的难点。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口诀,再面对面拍手背口诀,在学生亲身经历之后提出问题:你认为的乘法口诀哪几句最好记?哪几句最难记?进而提出探究性问题:你有什么金点子,能帮助我们记忆吗?然后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再在全班交流。“出点子”的形式,一定会刺激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根据上句想下句,根据下句想上句等。之后教师介绍学生没想到的规律和方法
37、,如 9 的乘法与整十数的关系,手指上的乘法口诀等。对他们的合理建议我都会给予充分的可定,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并在交流中了解别人的想法,以弥补11 自己认知和思维上的局限,从而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这样,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不知不觉中,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种乐趣。4、联系旧知,学习竖式(1)猜想乘法竖式的写法。(2)介绍乘法竖式及各部分名称。鉴于学生已经熟悉了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乘法竖式先由学生自己猜想,再加以验证,充分利用旧知的迁移,培养学生的猜想、探究能力。(三)巩固强化、学以致用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38、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针对性、应用性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1、对比练习(1)口算:388=588=6 88=4 8=6 8=7 8=8 4=8 6=8 7=(2)填空:7 个 8 比 6 个 8 多(),比 8 个 8 少()。这里我想通过学生的口算、比较和填空,引导学生理解相邻两个口诀之间的联系,并利用这种联系提高口诀的记忆效果,再次分散难点,突出重点。2、游戏:对口令如:三九二十七39=27 9 3=27,这里我让学生根据9 的乘法口诀写出相关的两道乘法算式,加深了学生对口诀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3、开小车,做口算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当能够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
39、材。这里,我把教材中的口算题设计成小车开到几就用9 乘几的动画形式,既巩固了新知,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4、学以致用逛 9 元超市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里尝试让学生利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四)总结评价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课堂闪亮星”,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数一数,每组得了几颗星。(五)拓展延伸1.中国传说中有一种奇怪的鸟,叫九头鸟,如果3 只九头鸟一共有多少个头?8 只呢?2.你背过这样的诗吗?出示介绍几首九言诗,现在想知道每首诗
40、有多少字,你能快速算出来吗?这样的问题,可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四、说板书设计9 的乘法口诀19=9 91=9 一九得九12 29=18 92=18 二九十八6 9=54 39=27 93=27 三九二十七6,因数49=36 94=36 四九三十六 9,因数59=45 95=45 五九四十五54,积69=54 96=54 六九五十四79=63 97=63 七九六十三89=72 98=72 八九七十二99=81 99=81 九九八十一这样板书设计,既简洁明了,又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观察、比较、理解记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总结反思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灵动地整合了课堂教学的各个构成要素,努力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重视创设与学生相关的生活情境,重视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营造可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相信必将收到很好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