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报.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76232080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报.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工程实例分析济南某五层砌体结构住宅楼位于小清河旁,平面呈“一”字形,东西长37m,南北宽9m,建筑面积1721m,采用无埋深筏板基础。在建筑场地平整后,先铺C10 素混凝土垫层,厚100mm、在其上浇筑C20 的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筏板厚 300mm,在筏板基础上砌砖墙。当主体工程施工至第五层时,发现东起第五开间中部筏板基础南北向整块横向断裂。经检查,从勘察报告、设计(依据勘察报告)和施工中均找不到原因,而是未处理好地基勘察、基础处理和建筑总平面的关系。对该楼地基土层重新进行勘察,新查明的地基土层和历史变迁如下:(1)表层为杂填土,西半部厚度1.12.4m,东半部厚度2.45.5m。(2)

2、第二层为稻壳灰及淤泥层土,其中稻壳灰占70 80。淤泥极为弱:孔隙比高达e2.12 2.60;液性指数IL=1.57 2.47;天然重度很小,仅为=14.3 15.2kN m3,标准压缩系数a1-2=2.05MPa-1,属于超高压缩性土,厚度2.02.9m,分布在场地西半部,杂填土下面。(3)第三层为淤泥层厚度为1.31.5m。此淤泥层也分布在场地西半部,场地东半部无此淤泥软弱土层。(4)第四层为份土及粉细砂层,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45m,土质良好。(5)经深入调查得知该场地原为一南北长70m、东西宽4050m 的水塘。附近餐饮业用户用稻壳作燃料后将稻灰倾倒在塘内,不久塘被填平,还曾用作烧砖窑

3、场。该工程开工前半年多方平整场地修建住宅楼。由于该楼西半部置于原水塘内,东半部位于塘外岸上,塘内外土质突变是造成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受力不合理断裂,从而导致上部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本人参与下曾提供四个处理方案进行比较:方案一,将住宅楼五层全部拆至四层,并在四层顶部,加设钢筋混凝土封闭圈梁。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础上,东半部场地土质较好,东部四间仍修复至五层。方案三,保留住宅楼为五层,自上至下拆除基础开裂这一开间,将一幢楼房分成东、西两幢楼。这样处理后,减小了建筑物的长高比相对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并使东西两幢楼可以自由沉降。方案四,暂缓处理,待进一步沉降观测后,再分析处理。上述四个方案各有利弊。经多次

4、研究讨论,最后采用卸荷处理方案,即将原设计建造的五层住宅楼,全部拆至四层,即采用方案一。后又进一步卸荷,将住宅楼全部拆成至三层。在该住宅楼已使用多年,观察到该按原来筏板基础断裂的裂缝已经稳定,没有再继续发展。住户已放心,消除了忧虑。但由于这一事故处理,拆除两层楼房,损失建筑面积40。如不用卸荷处理方案,改用锚杆静压桩加固场地西半部软弱地基,则可在保证住宅楼安全的前提下,保持住宅楼五层不变。地基与基础质量,对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和耐久性影响甚大。基础或地基的质量事故,常常带来地面的塌陷、各种梁的拉裂、墙体开裂、柱子倾斜等。轻则使人对建筑有不安全感,重则影响建筑物的使用,甚至于危及人们的生命。据有关单

5、位对43 起房屋过大不均匀沉降原因调查分析得知,属于设计不周者占21,属于施工问题者占70,属于使用单位管理不善者占9。由此可见,尽管事故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注意施工质量,则是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多方面原因往往会出现一些裂缝,因此,鉴别裂缝、分析裂缝、控制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并对裂缝的产生进行有效的防治,对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及正常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外荷载引起的裂缝:外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结构裂缝一般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通过计算分析就可以读出正确的结论。如:矩形楼板板面裂缝成环状,沿框架梁分布,板底裂缝成十字或米字集中于跨中;转角阳台或挑檐板裂缝位于板面起始于墙板交界

6、以角点为中心成米字形向外延伸。受力裂缝,其裂缝与荷载有关,预示结构承载力可能不足或存在严重问题。温度收缩裂缝:温度收缩裂缝是一种建筑最常见的裂缝,主要是由于结构的温度变形及材料的收缩变形受阻及应力超标所致。现浇板收缩裂缝主要集中在房屋的中部和房屋四周阳角处,裂缝成枣核状止于梁边。房屋四周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米左右,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未端或外侧发生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其原因主要是砼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从设计角度看,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

7、而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二个方向剪力墙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限制了楼面板砼的自由变形,因此在温差和砼收缩变化时,板面在配筋薄弱处(即在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和放射筋的未端结束处)首先开裂,产生度左右的斜角裂缝。虽然楼地面斜角裂缝对结构安全使用没有影响,但在有水的情况下会发生渗漏,影响正常使用。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裂缝:由于地基沉降不均匀使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导致楼板裂缝。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裂缝多属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降情况有关。使用商品混凝土引起的收缩裂缝:商品混凝土由于采用泵送,混凝土的流动性要好,因此一般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都较大,水灰比较大,如保证水灰比则要增加水泥用量,这样就

8、使混凝土在硬化阶段出现收缩裂缝。裂缝的产生大多在砼浇筑初期,即浇捣后4 6 小时左右,裂缝形状不规则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产生裂缝部分大多为水泥浮浆层和砂浆层。有于砼坍落度偏大,表面经过振捣形成一层水泥含量较多,收缩性较大的水泥浮浆层及砂浆层一方面由于砼初凝时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此时砼早期强度较低(面层为砂浆层 强度更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砼表面开裂,另一方面由于面层浮浆或砂浆的收 缩值比基层砼大许多,而造成变形值不同导致面层开裂。一,裂缝的成因极其形势无论是设计不周,还是施工中没认真验槽和钎探使建筑物建造在软硬截然不同的两个地段上,都会使地基产生不均匀的沉降,

9、沉降较大与沉降较小部位之间,出现了相对位移。位移的结果是使上部结构出现与地面呈45。左右夹角的裂缝。体形复杂的建筑物,没有按设计规范设置合理的沉降缝,或因施工造成沉降缝被杂物堵塞,都会造成墙体的开裂。下面我们根据裂缝的形式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止的方法。1墙身特别是顶层出现“八”字形缝,有时出现倒“八”字形缝。以上两种裂缝中,对于“八”字形裂缝,一般由于建筑物两端沉降较大,中部沉降较小的原因所致;对于倒“八”字形裂缝,一般则由于建筑物的中间沉降较大,而两端沉降较小所致。2顶层墙身的水平缝,一般在平顶的檐口或圈梁下23 皮砖的灰缝中。通常在外墙顶部,两端较严重,有时位于房屋的四角,出现抱角缝。

10、四角处缝最大,中间逐渐减小。以上两种形式的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温度变化或地基不均匀变形。其防治方法是:提高砂浆强度;提高砌筑质量;在易裂处设置水平钢筋;顶层采用保温层;合理的设置温度缝等。3窗间墙两对角处出现水平裂缝,一般成对出现。产生原因主要是地基不均匀变形或沉降缝处理不当,沉降单元被顶住后,最易产生这种裂缝。4发生在窗间墙、窗台墙、内墙或外墙上的斜裂缝(图3)。大部分裂缝是通过窗口的两对角,在紧靠窗口处缝宽较大,向两边和上下逐渐缩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基不均匀变形,墙身受较大的剪力,造成了砌体受主拉应力的破坏。裂缝往往是由沉降较大的一边逐渐向上发展。5发生在纵墙的顶部或底层窗台墙上。产

11、生原因主要是墙的两端沉降值较大,中间沉降数值小,使墙的上端或底层窗台中间受拉所产生。以上三种形式的裂缝的防治方法是:处理好地基,对高低差过大、建筑物过长、平面形状复杂、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如部分桩基、部分天然地基)、分期建设的建筑物,都应根据不同的条件,设有适当的沉降缝。沉降缝应有一定的宽度,施工时一般应先建重单元、后建轻单元。根据地质和钎探资料加强上层结构的刚度和调整好基础设计。6底层窗台墙的裂缝多发生在底层窗口下面,二层以上少见。缝宽上大下小,一般发生在窗口中部1/2 宽度范围内。其原因主要是地基不均匀变形,使窗台墙起反粮作用而引起;但也有的是窗间墙与窗台墙因荷载差异过大、灰缝压缩不一造成的

12、,以及温度变形和干燥收缩产生裂缝。其预防措施是建议设计在窗口下砌体中配筋或调整基础宽度等。三、结束语在建筑结构的建造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和基础工程的质量问题,使建筑物墙体和楼盖开裂影响使用的,有碍观瞻并使人有不安全感觉的,更有甚者使建筑物倒塌的事故,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其中地基和基础工程的质量问题,占总事故的确21%。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人们普遍认为最难驾驭的并不是上部结构,而是该工程的地基和基础工程的问题,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尽管千变万最化,复杂万分,但是在电子计算机得普遍应用,今天,它们基本上都是在设计和施工中可以被预知和掌握。而对于建筑群所在场地的地下土层分布则

13、不然,一般地说,人们只能在设计前通过几个钻孔的土样的试验得知其少数信息,也只能在施工后,槽底的钎探结果了解其表层信息,至于更深层更全面的情况却不能全面的掌握,往往凭经验加以处理,这就产生误差,甚至错误造成对建筑物建成后的损坏,而且,地基基础都是地下隐蔽工程,建筑工程竣工后,难以检查,使用期间出现事故的苗头也不易察觉,一旦发生事故难以补救,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可能是因勘测、设计、构造、制造、安装与使用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而这些因素中。某些因素引起突发事故。另一些因素可能导致消耗性逐渐发生的事故,从安全上讲,突发事故是危险的。所以,研究并探讨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更具

14、有普遍性。地方性和经验性,对它的分析后得到的经验教训,更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不断积累的知识财富。并对地基基础工程事故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分析与处理:首先我们知道地基破坏的三种形式(a)整体剪切破坏;(b)局部剪切破坏;(c)冲切剪切破坏因此地基与基础的工程事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因工程地质勘查中的错误而产生的事故工程勘察报告要全面反映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预防地基与基础的工程事故,首先对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全面正确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搞好工程勘查工作,要根据建筑物场地的特点,建筑物情况合理确定工程勘察目的和任务,勘查工作是设计

15、的重要称序,决不能忽视而不做,也不能随便做而不考虑是否适用。特别是对复杂的、软弱的地基,更应慎重对待。即使对单层的一般性建筑,也不能不做勘查。(二)因建筑物基础底面土压力过大超过地基承载力造成的事故地基承载力是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各类地基承受基础传来荷载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一限度,首先发生的是建筑物具有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开裂;如果超越这一限度过多,则可能因地基土发生剪切破坏而整体滑动或急剧下沉,造成房屋的倾倒或严重受损。(三)因地基中暗沟、古墓等旧构筑物影响造成的事故建筑物地基槽开挖后,可能遇到许多局部异常的情况,例如:在地基土中存在有暗沟、古墓、古井、旧基础等

16、已废除了的构筑物,其中在暗沟、古井内往往填充疏松的建筑垃圾或淤泥软土,形成局部的松软部位,可能引起基础局部严重下沉。导致上部墙体或结构开裂;如遇古墓、防空洞等中空构筑物,则可能引起塌陷事故;至于遇到旧基础、废化粪池等构筑物,它们往往比周围天然地基坚实得多,形成软硬突变,也会造成上部结构开裂。因此在刨槽验槽过程中查明局部异常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四)因建筑地基发生溶蚀与管涌造成的事故 1.当建筑地基中存在地下水,并有下列条件时,则可能发生溶蚀与管涌事故:(1)石灰岩地区经长期地下水的作用,可能发生溶洞。溶洞发育地区,将发生地基溶蚀。(2)山区残积土或披积土颗粒大小相差悬殊时。在地下水流动作用下,可

17、能发生溶蚀或管涌。(3)如地基土质级配不良,地下水流速大,则地基中土的细颗粒可能被冲走,而产生管涌。凡在上述地区建造的工程都应仔细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如果认为地基中存在上述溶蚀问题,应另选场地,因为上述溶蚀事故的措施相当不容易,并且费用很高。2.地下水的主要影响有:(1)基础埋深基础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冻土层厚度以下,后者与土中的毛细水有关。(2)施工排水当基础埋置地下水位以下时,基槽开挖和基础施工必须排水。如果排水不好或基槽遭踩踏都会造成隐患。(3)地下水升降下降会使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而上升会使粘土层软花、湿陷性黄土下沉、膨胀土层吸水膨胀。(4)溶蚀与管涌在石灰岩地区地下水存在会造成溶蚀

18、,在有承压水地区,如基槽挖除承压水以上隔水层,则可能出现大量涌水浸泡地基。(5)空心结构浮起水池、油罐、空旷地下工程埋深超越地下水位教多时,可能上浮,影响使用。(五)防治方法1、置换置换是用物理力学性质较好的岩土材料置换天然地基中的部分或全部软弱土体或不良土体,形成双层地基或复合地基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的目的。主要包括换土垫层法、挤淤置换法、褥垫法、振冲置换法(或称振冲碎石柱法)、沉管碎石桩法、强夯置换法、砂桩(置换)法、石灰桩法,以及EPS(发泡聚苯乙烯)超轻质料填土等。2、排水固结排水固结是指土体在一定荷载作用下固结,孔隙比减小,强度提高,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工后沉降的目的

19、。主要包括加载预压法、超载预压法、砂井法(包括普通砂井、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带法)、真空预压与堆载预压联合作用,以及降低地下水位等。3、灌入固化物灌入固化物是向土体中灌入或拌入水泥、或石灰、或其他化学固化浆材在地基中形成增强体,以达到地基处理的日的。主要包括深层搅拌法(包括浆体四射和物体喷射深层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渗入性灌浆法、劈裂灌浆法、挤密灌浆法和电动化学灌浆法等。4、振密、挤密振密、挤密是采用振动或挤密的方法使未饱和土密实,土体孔隙比减小,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的目的。主要包括表层原位压实法、强夯法、振冲密实法、挤密砂桩法、爆破挤密法、土桩、灰土桩法等。5、加筋加筋是在地基中

20、设置强度高、模量大的筋材,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的目的。强度高、模量大的筋材,可以是钢筋混凝土也可以是土工格栅、土工织物等。主要包括加筋土法、土钉墙法、锚固法、树根桩法、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和钢筋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法等。6、冷热处理冷热处理是通过冻结土体,或焙烧、加热地基土体改变土体物理力学性质以达到地基处理的目的。它主要包括冻结法和烧结法两种。7、托换托换是指对原有建筑物地基和基础进行处理和加固或改建。主要包括基础加宽法、墩式托换法、桩式托换法以及综合托换法等。8、纠偏纠偏是指对由于不均匀沉降造成倾斜的建筑物进行矫正的手段。主要包括加载纠偏法、淘土纠偏法、顶升纠偏法和综合纠偏法等。(

21、六)、基础加固技术 1、准备工作a、建筑物地基工程勘察资料 b、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资料 c、建筑物上部结构和基础设计资料 d、掌握周围环境情况 e、建筑物施工资料 2、基础加宽技术通过基础加宽可以扩大基础底面积,有效降低基底接触压力。3、托换技术a、墩式托换是直接在基础下挖扎,灌注棍凝土形成混凝土墩基础。一般适用于浅层有较好的持力层情况,让墩基础落在良好的持力层上,使其具有较高承载力。b、桩式托换技术 c、树根桩。当发生一次重大的地基基础事故后,最关键的事对这次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只有正确的分析,才能发现事故的原发症结。进行公正的仲裁,明确事故的责任;只有正确的分析,才能找到今后应吸

22、取的教训,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也只有正确的分析,才能制定出适宜的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对于结构设计,施工技术和使用中的错误引起的,其中大部分是主观性的错误。而当严格遵守勘查、设计与施工的标准文件的规定和相应要求,则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工程设计人员在进行地基基础的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基基础的设计应当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结构型式和工地的土质条件,并结合现场具体情况,在适用与经济的前提下,要保证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发生裂缝或损坏。第二,地基基础工程事故是目前在建筑工程中出现得较多的问题。为防患于未然,有关人员应针对地基情况,“对症下药”认真细致地做好勘查、总体布置,选取基础类型和设计计算等方面的工作。第三,有关人员不仅要研究已出现的工程事故作为“前车之鉴”,同时也应学习已有的成功经验与方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确保工程质量。第四,在地震区中,对已发生的消耗性地基基础事故,不应忽视而应及时修好,否则在地震作用下可能转变为灾难性的工程事故第五,建议编制有关防止地基基础工程事故的法规,以使有关方面重视这项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