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七)单元内容教学分析(数学)单元教学内容1、认识小数。(1)常见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2)两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3)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1)一位小数的加法。(2)一位小数的减法。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单元教学难点单元教学重点学情分析课时安排花园小学备课表课题认识小数教学复案教学内容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
2、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3、能识别小数,会读、会写小数。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活动设计一、学前准备二、探究新知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引入小数。同学们经常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爸爸妈妈到收银台付完钱以后,售货员就会给他们什么呢?哪些同学把这些收款凭证小票带来了?你能向大家展示一下吗?(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板书题目:认识小数)2、认识小数。同学们,你们会读小数吗?(让学生读文具标价牌上的三个小数和学生拿的凭证小票)引导学生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让学生看圆珠笔、铅笔、橡皮的标价牌,说一说
3、,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学习教材第 92 页例 1.三、巩固练习四、作业设计五、课堂总结出示例 1 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出示米尺,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教师提问:把 1 米平均分成 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教师总结:1 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是 1 分米,1 分米也就是 10 份中的 1 份,所以 1 分米也可以表示为101米,还可以写成 0.1 米。教师提问:3 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3 分米是103米,还可以写成0.3米)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王东身高1 米 30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 米 30 厘米写成小数是1.
4、30 米或 1.3 米。因为 30 厘米就是 3 分米)1、完成“做一做”。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2 页的“做一做”,请同学们读题,先说一说题目的含义再解答。2、教材第 94页练习二十的第1、第 3 题。1、填单位名称8.37 元=8()3()7()2.65 米=2()6()5()0.24 米=2()4()3.40 元=3()4()2、填适当的数。0.5 米=)()(米=()分米=()厘米0.73 元=)()(元=()元()角()分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花园小学备课表课题小数比较大小教学复案教学内容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由生活实例加深对小数内在含义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重点
5、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活动设计一、学前准备二、探究新知1、读出下面各小数。5.28 0.72 3.94 0.7 0.72 3.05 0.9 12.5 2、说出下列小数的实际含义,0.3 米 0.72米 23.05元 7.20元1、学习教材第 93 页例 2.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在体育课上有没有进行过跳高这项运动呢?你能把你的跳高成绩向同学们汇报一下吗?老师这里有一份跳高成绩表,你们看一下。让学生把成绩单读一下。教师:这是四名男生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今天请同学们帮忙把这四名同学比赛的名次排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或用手中的盒尺,动脑筋,想办法把四名同学比赛的名词
6、排列出来,看哪一组排列得又对又快。1.2 米1.1 米0.9 米0.8 米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小刚小强小林小明理由从三点说明:1.2 米是 1 米 2 分米,1.1米是 1 米 1 分米,0.9 米是 9 分米,0.8 米是 8三、巩固练习四、作业设计五、课堂总结分米。可以把四位同学的跳高成绩换算成用厘米作单位,分别是120厘米,110 厘米,90厘米和 80厘米。利用手中的卷尺,根据四个成绩在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是直接比较出来的。让学生在教材上,把四个同学的名次填写出来。1、完成“做一做”。请同学们看第 93页的“做一做”。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一个正方形表示多少?然
7、后让学生看图在教材上完成“做一做”。2、教材第 94页练习二十的第5、第 6 题。1、把下面四件商品的单价按要求填在括号里。玩具机器人玩具小飞机汽车皮球3.8 元 4.2元 15.1元 2.6元()元()元()元()元2、比较下列数据的大小。7 厘米 0.53米 3分米 7 厘米 1.03米()()()()3、比较大小。0.5 0.7 58.1 5.4元4 元 6角3.3 2.9 6.11 2 4.7米5 米 1 分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花园小学备课表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复案教学内容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
8、、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活动设计一、学前准备二、探究新知1、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做整数加、减法的。2、笔算下列各题。32+54=68-7=48+9=25-17=根据这四道题的计算,说一说这四道题有什么特点。3、教师总结:做整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相加、减。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 1,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 再减。1、学习教材第 96 页例 3(1)。出示教材主题图,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
9、什么问题呢?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0.8+0.6=0.8-0.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想怎么计算。三、巩固练习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学生用口算就算出来结果,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把 0.8 元改写成 8 角,0.6 元改写成 6 角,相加减完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写成竖式计算。教师总结并板书。2、学习例 3(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要求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如何列式呢?学生可根据学习例391)的经验,试着自己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他们的不同做法。3、学习教材第 97 页
10、例 4.出示例 4。教师:请同学们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方法。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和例3、例 4,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都是满十进1,退 1 当十。不同点:教师应到学生观察例3、例 4,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结合第 97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边提出问题边解答,师生互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桌互相合作,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估价编题,并说出解题过程。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2.4+4.9=6.5+0.8=5.2-0.
11、7=4.1-3.3=2、把下面三件商品的单价按要求填在括号里。魔方小布熊布娃娃7.8 元 3.7元 5.2元四、课堂总结(1)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布熊一共花()元。(2)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布娃娃一共花()元。(3)买一个布娃娃比买一个小布熊贵()元)。3、写出竖式,并计算。4.8+5.6 5.6-4.8 5.6+5.2 5.6-5.2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花园小学备课表课题练习课教学复案教学内容课时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复习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2、把所学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活动设计一、基础知
12、识练习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集体在练习本上完成,并展示订正。2.4+3.4=5.3-4.6=35.2-7.8=2.8+6.2=教师强调: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2、学生打开教材第98 页看第 1 题,要求学生先说一说题意,然后在教材上完成,学生在计算时可以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1、引导学生看第98页的第 2 题。让学生读题,并解答教材上所提出的问题。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各买1本书,10 元钱够不够?2、引导学生看第99页的第 7 题。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教师:那么小丽要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车票要多少钱呢?为什么?
13、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人当售票员,其他学生当三、作业新设计四、思维训练五、课堂总结乘客,做乘车游戏,目的是让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1、连线。5.3+2.7 8.6 3.6-2.1 1.5 12.6+4.7 8 15.9-7.3 17.3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13.5-9.2 30.7-1.8 17.6+14.7 45.3+16.9 1、日记本 8.1 元一个,文具盒5.1 元一个,墨水 10.8 元一瓶。小明想买以上三种文具,付 20 元够吗?2、用 1、2、3、4 写出大于 3 的三位小数和小于 2 的三位小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