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考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考试题.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题第 2 页区位;区位理论;区位因子;区位条件;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通达指数;遍在原料:局地原料;原料指数;区位重量;第3页需求圆锥体;中心商品;基础聚落;门槛值;跨国公司;产品周期理论;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极核式空间结构;区位指向;农村工业化;增长级;支配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乘数原理;加速原理;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经济区划;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理论;第4页中心-外围理论;绝对成本学说;相对成本学说;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区域经济结构;区际联系;回波效应;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内部
2、范围经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增长极;中心性;中心地;区域创新网络;需求收入弹性;战略外包二、问答题 .4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4 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4 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与联系.4 区位因子的演变 .5 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5 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5 政府行为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 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 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 杜能农业区位论产生背景、理论前提、形成机制、主要内容和意义.5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缺陷.6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6 胡佛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6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
3、主要内容.6 廖什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内容.7 集市的特征 .7 斯坦集市理论的重要内容.7 企业成长动因 .7 企业空间扩张规律.7 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有何阶段性特征?.7 各种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的共同点.7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要求.7 跨国公司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入之间的相互关系?.8 如何选择主导产业.8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8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8 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8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8 弗里德曼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8 2 集聚机制及其成因.8 扩散机制及其成因.9 集聚与扩散机制的相互关系.9 空间近邻关系对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9 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9
4、 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9 胡佛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 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 经济区划的原则 .9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0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及途径.10 比较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差异?.10 胡佛的工业区位论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什么?.10 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10 一般经济轴线主要有哪几种?试举例说明。.10 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10 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10 简述双核结构模式的内涵,并列举出我国至少5 个包含该模式的区域(用城市模式)?.11 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载体?.11 简述区域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必须同时具备的三
5、个条件?.11 简述外包价值活动的主要类型并举例说明?.11 跨国公司总部或其区域总部在全球化区位特征是什么?.11 公司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11 论述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11 论述跨国公司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及其原理?.12 论述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周期划分与各阶段区位的国家选择?.12 中国产业集群的特点?.12 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12 区域分工的经济性?.12 要素禀赋学说的基本思想?.12 比较成本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13 试论述现代经济区位理论的主要学派、研究特征及其新进展?.13 简述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3 简述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3一、名
6、词解释题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内部规模经济: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外部规模经济:属于空间集聚经济,指若干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生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生。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遍在原料: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局地原料:只有在特定地方才存在的原料。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
7、比。区位重量:单位产品所产生的运送总重量。需求圆锥体:廖什认为如果一个区域只存在一个企业,随着距离生产地距离的增加,运费增加,销售价格3 增加,需求量随之减少,到市场边界需求量为零,将需求曲线围绕生产地的销售量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圆锥体就是需求圆锥体。中心商品:在少数的地点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基础聚落:廖什中心地理论中等级最低的消费者居住地和企业的分布地。门槛值: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被称之为中心地的门槛值。跨国公司: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产品周期理论:由弗农提出的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空间变化的理论,弗
8、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产品的研发、销售等方面的要求、情况不一样,生产布局地也应进行相应地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产品输出率高,二是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
9、关联效应强。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潜导产业:当前规模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极核式空间结构:区域发展早期的空间结构模式,指区域中个别地点因为某种发展机遇而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增长极,然后通过极化作用,不断吸取周围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导致两者的差异越来越大,存在着上述明显极核的区域空间结构就被称为极核式空间结构。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空间近邻效应: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种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农
10、村工业化:指农村地区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增长级: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极化效应: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扩散效应: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乘数原理: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量的总收入的增加。加速原理:在工业
11、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经济地域综合体: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经济区:即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经济区划:经济区划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按照既定的原则、指标,识别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并把它们的空间界限划分出来;二是对各种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依据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经济区未来发展方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等进行战略性规
12、划,提出相应的对策。极化-涓滴效应学说:用于解释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地区发生,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领先于其它地区,该发达地区被称为北方,欠发达地区则被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不利作用称为极化效应,有利作用称为涓滴效应。梯度推移理论:一个地区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则是低梯度区域,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进。中心-外围理论:上世纪研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
13、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4 称。若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则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中心和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绝对成本学说:由斯密提出,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有关国家都有利。相对成本学说:由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如果有两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大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
14、不利的地位,大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相互获得利益。经济地理学的特性: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本身所固有的特殊性质。它包括:地域性;系统性;综合性。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回波效应:表现为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受收益差异吸引而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造成落后地区的衰退,区域差距扩大。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
15、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即为货物的供给范围。货物供给范围上限: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货物供给范围下限是: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的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内部范围经济:价值链的内部整合使垂直整合或多元化企业得以在企业内部实现不同价值创造环节的分工协作,提高效率,同时还可以使企业资源在不同价值链的相同环节上实现共享,带来成本的节约。范围经济:由于企业经济范围的扩大而获得的效益或基于价值活动的可分割性,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之间的实行分工与协作,价值链各环节在企业内部或不同企业间实现整合带来的成本节约。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
16、效益增加或基于产品或设备的整体性及价值活动的不可分割性,成本在产品或不同企业间的分摊,从而获得的效益。经济协作区:是行政区向经济区的一种过渡形式,以横向经济联合为主要目的。由各级政府建立的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增长极: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集合体。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中心地:为周围居民提供中心商品和服务的场所,通常为城市、城镇。区域创新网络: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
17、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需求收入弹性: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一般用收入弹性系数来表示,某产业的收入弹性系数=该产业产品需求增加率/人均 GDP 增加率。一般,某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系数 1,则意味人们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购买该产业产品的比重在下降,该产业产品的市场处于相对萎缩状态,该产业在经济发展总量中的比重也会下降。反之,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高,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比重提高的速度也越快。战略外包:是企业将价值链活动的一个或几个环节(职能)交给一家或多家在技能和知识上只专注于某一项活动的
18、独立的专业化企业,而外包企业只保留其核心职能的一种公司层战略。二、问答题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很多学者,由于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不同,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有分歧。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二是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和效率研究;四是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与联系5 主要从生产地的数量、企业生产、经营的组成及过程、利润目标的是否唯一性、目标是否具体、是否考虑了风险及不确定性;、产品性质、市场、与生产资料是事先给定或固定还是根据实际情
19、况而定、是否考虑了资金、地域文化、决策人的行为7 个方面进行比较。区位因子的演变参考教材的区位因子分类表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土地因子: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原材料因子: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以影响。能源因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营成本
20、、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资本因子: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沉淀的地区对企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而有充分的资本供应,对于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也是区位选择的关键。劳动力因子: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区位因子之一。劳动力在质和量上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从而影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的不同空间分布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答题要点:主要从市场规模、市场战略、市场特性等方面分析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政府行为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尽管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政府干预是很明显也是不
21、可缺少的;(2)政府行为和政策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包括政府的购买力、基础设施投入、规范市场、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政策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问题的凸显,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大;(2)因为环境问题会影响到某些经济活动的存在;(3)因为环境问题会增加某些经济活动的生产经营成本。(4)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运费构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后者一般与运输距离无关,所以,胡佛提出著名的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2)不同运
22、输方式适宜的运输距离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运费定价制度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杜能农业区位论产生背景、理论前提、形成机制、主要内容和意义产生背景:主要是批驳当时德国社会流行的轮作式农业经营方式的观点,认为应有地域差异,因地制宜确定农业生产方式。19 世纪,德国的农业制度改革;杜能本人是农业资本家;1826,他发表了孤立国,认为当时流行的泰尔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并非是合理农业经营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6 理论前提: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通航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其他自然条件也是匀质的);4、距城市50 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
23、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7、运费是运量和距离的函数,且由生产者承担。此外,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形成机制:考虑到当时德国社会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吨公里数主要内容: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园结构。(1)自由式农业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2)林业区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建筑用材。(3)轮作式农业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4)谷草式农业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
24、放(5)三圃式农业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产更粗放(6)畜牧业圈距城市远,运费高,生产不易腐烂或直接养活畜,谷物只能自给。以外则为无人荒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缺陷意义:(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总之,它的重要共同贡献在
25、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像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总结。(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意义在于它的研究方法,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像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这对以后的经济学家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对现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第一次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以用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理论的局限性:(1)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2)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
26、的空间问题;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1)韦伯在对区位因子进行深入研究之后,选取了三个主要因子即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2)韦伯通过原料指数、区位重量,首先探讨了运费对工业区位的影响;(3)然后通过综合等费线,探讨了劳动费对工业区位的影响(4)最后同时考虑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探讨了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胡佛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胡佛把运费分成场站作业费和线路运输费,认为在中转场站布局可以节约运费;(2)不同运输方式适宜的运输距离不同,按照
27、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可以通过选择运输方式降低运费;(3)送达价格是采掘费和运费之和,送达价格相等之处是相临两企业的边界。边界线与运费倾斜线相切的点是市场的最佳规模。(4)企业一般应布局于区位三角形的顶点。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1)理论前提: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小交通费;相同的中心商7 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中心地职能在统一的中心地集聚。(2)市场原则:中心地是具有等级的,且各等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
28、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间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服从于K=3原则。交通原则: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服从于 K=4原则。行政原则:低级中心地完全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服从于K=7原则。市场区的从属关系和中心地数量的从属关系;(3)三原则的适用条件(4)意义: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
29、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廖什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内容(1)由基础聚落形成的蜂窝状六边行(2)门槛值不同的商品,需求相应数量的基础聚落作为其市场区;(3)在大城市的周围地区,形成疏密相间的中心地分布格局的经济景观。集市的特征周期性、巡回性、交易的地区性、集散性、等级性和社会职能性斯坦集市理论的重要内容斯坦将商品到达范围的下限和上限的组合分为四种类型,当下限远大于上限时,必须巡回销售,当两者的差
30、异减少时,巡回的次数回减少,当上限超过下限时,便停止巡回销售。企业成长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2)实现交易内部化(3)技术优势的发挥(4)来自竞争的压力(5)管理者的成就感(6)政府重视大企业企业空间扩张规律(1)接触扩散(2)等级扩散(3)中国特色的通道扩散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有何阶段性特征?(1)第一阶段:企业形式十分简单,产品单一,具有一个工厂。组织功能较少,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2)第二阶段: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空间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地域分工。一些承担特殊功能的专业化部门出现,这些功能的专门化以及不同区位上工厂的建立,需要更大程度的中央
31、控制。由此,分离出公司总部。其功能是进行总体规划,并协调其它组织单元的活动。该阶段的企业空间格局特点是不同功能部分在空间上的分工。(3)第三阶段: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多样化。这时组织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形成多分部结构。每一分部负责一种产品生产,存在于特定的市场、技术和政策环境条件之中。与此相应,公司组织结构上产生了三个等级:高层管理、战略决策,控制、协调和管理决策以及企业日常运作管理。在地理分布上,由于各分部自成生产和销售系统,这种类型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扩散。各种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的共同点答案:要点1、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2、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
32、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3、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要求要点(1)接近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3)接近新8 产品的使用者。跨国公司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入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关键性作用(5 分):1)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3)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5)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同时,全球化的深入也使各国经济更加开放,国际间经济政策协调机
33、制更为完善,从而为要素自由流动和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环境(3 分)。如何选择主导产业主要通过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等指标选择主导产业。上述指标各有价值,有的用于反映主导产业的区际意义、又的用于反映主导产业的关联度或创新能力等。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两个机制,一是市场机制,二是政府干预,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干预为辅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种学说:佩蒂-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雁行形态说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一)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二)评价区域产业结构
34、的系统功能。(三)评价区域产业的内部关联程度。(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六)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先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是指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是由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形态。点、线、网络、域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区域中点、线、网络、
35、域面之间的组合方式有7 种组合模式。“点一点”构成节点系统,表现为条状城镇带和块状城镇群。“点一线”构成交通、工业等经济枢纽系统。“点面”构成城市区域系统,表现为城镇聚集区,城市经济区。“线线”构成交通、通讯、电力、供排水等网络设施系统。“线面”组成产业区域系统。“面面”组成宏观经济地域系统,如经济区、经济地带。“点线面”就构成了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具体表现为节点相互依存,域面协调发展,通道配套运行,各种空间经济实体的联系交错密集,呈现网络化系统。”弗里德曼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代表了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地方中心存在
36、,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区域性的经济中心产生,整个区域的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成。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出现新的经济中心,形成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趋于复杂化和有序化。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水平,区域内各地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和广泛。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集聚机制及其成因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三是经济活动对集
37、聚经济的追求。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的9 变化。首先,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其次,集聚将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第三,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第四,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态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扩散机制及其成因扩散机制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避免集聚不经济。第二,需求新的发展机会。第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第四、政府的政策作用。集聚与扩散机制的相互关系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
38、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在区域空间结构发展时期,集聚机制起着主导作用,当区域空间结构进入成熟期,一般情况下是扩散机制的作用强于集聚机制。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某一种机制发育过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必将转为以另一种机制为主,但原有的主导机制仍然会继续发挥作用,但其在内容、规模、层次、速度等方面会发生不断的变化。空间近邻关系对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空间近邻关系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促进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二,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三,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要点 1、组织和带动区域发
39、展;2、构造区域空间结构;3、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一、聚集、扩散作用二、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三、创新功能四、龙头作用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1)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技术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社会环境因素是区域发展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资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构成。经济体制决定了制约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进而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
40、政府代表着区域的整体利益。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了区域资源的配置效率。企业是区域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水平、规模结构、数量结构等决定了企业本身的发展状况,进而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区域资源的配置实际上就是在由经济结构所规定的框架内进行的。经济结构的先进性或优劣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3)区位条件首先,区位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与其它区域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通过它们相互之间的交通联系所决定的距离成本而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其次,区位条件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大的自然环境。再次,区位条件也左右着
41、一个区域在全国就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区位条件只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外在条件之一。(4)外部环境区域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包括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区际经济关系、国际就背景三个方面。胡佛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一,自己自足阶段;第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第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第四,工业化阶段;第五,服务业输出阶段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一,传动社会阶段;第二,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第三,起飞阶段第四,成熟阶段;第五,高消费阶段;第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经济区划的原则10 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资源的相关性经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考虑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满足综合
42、经济区在地域分工中承担独特任务的需求适当照顾一定行政区界线的完整性。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诱导和强化作用,成为区域经济主体调整自己就行为的参照系或指示器。因此,它的存在和变化就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正负双重影响。首先,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其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家具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再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将引起资源和要素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2、区域经济差异对社
43、会发展的影响(1)区域和国家的社会发展是以发展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2)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是人口区际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的人口迁移中有利于先进的社会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传播,推动区域之间的社会融合和进步。但同时也会引起发达区域人口拥挤,就业压力增大,社会问题增多,而欠发达区域则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社会精英的流失对其发展产生了较严重的制约;(3)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强化了各区域的自我中心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了地方主义的流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及途径要点1、我国区域贫富差距过大,已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急需采取措施,改变旧格局
44、;2、具体途径包括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促进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比较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差异?答: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并在区域产业系统中处支配地位的产业。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支柱产业不等同于主导产业,因为,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他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病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
45、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备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胡佛的工业区位论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什么?答:对韦伯区位论中的运费计算方法作了重大改进,将运费分成站场作业费和线路运输费两部分。根据对运费结构分析,提出了运输费随距离增加而递减的趋势,强调在区位布局中,运输要避免多次中转;并根据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运费最小区位分析法,结论表明在区位三角形内部一般很少存在最小运费点,相对的在三角形顶点出现的可能性较大。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为:等级越高,提供的商品服务越多,反之,高级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另外增加有较高门槛值和较大服务范围的较高级职能。级别越高,数
46、量越少,间距越远,服务范围越大。反之,。一般经济轴线主要有哪几种?试举例说明。答: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经济轴线沿大江(河)分布的经济轴线;海岸经济轴线;山地与平原交接处的经济轴线。举例略。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答:加速生产和资本国际化;促进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夸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答:消费市场状况:人口规模、消费者收入;购物空间的接近性(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距离中心越远,交通费增加越多,购买价格增加,购买量减少。交通条
47、件好,空间费用降低,11 零售的销售范围扩大,商业规模等级也会扩大。零售业间竞争状况:两种趋势,一是相互排斥区域分散,一是在竞争中产生联合。地价:零售业趋于追求最高地价区位。不同经济活动对地价支付能力不同。简述双核结构模式的内涵,并列举出我国至少5 个包含该模式的区域(用城市模式)?答: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在双核结构中。一方是区域中心城市,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体,以省会城市为主;另一方是重要港口城市,承担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门户功能。该结构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而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举例:
48、沿江双核:成都-重庆长沙-岳阳南昌-九江;沿海双核:沈阳-大连北京-天津济南-青岛杭州-宁波广州-深圳。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载体?答: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简述区域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答:专业化的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生产,必须超过当地的需求量,只有超过当地需求量的生产规模,才有产品输往区外,参加区际交换。区域分工所节约的劳动量,应大于因产品进行区际交换而增加的劳动量,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前提条件。换言之,专业化产品的生产成本与运往消费地区运费之和,必须小于在消费地
49、区生产同类产品的成本。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商品价格,必须有一定的梯度存在。如果在运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单位产品的差价愈大,对区域分工的实现和发展愈有利。简述外包价值活动的主要类型并举例说明?答:制造外包(最常见的职能外包,NIKE,美特斯邦威);研发外包(大连 打造中国最大、面向全球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印度 国家层次的全球软件外包与服务基地);管理外包(美州银行外包其15 万员工的人事事务,接受外包企业为Exult 公司,合约期10 年,价值11 亿美元);销售外包(美特斯邦威);客服外包(微软、戴尔)。跨国公司总部或其区域总部在全球化区位特征是什么?答: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a 便利的交
50、通运输;b 及时的信息获取;c 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主要大都市区,即“全球性城市”或“世界城市”。大都市区具有以下三种优势: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提供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具有与其它大都市高度接近性。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a 随着公司的地理扩张及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总部的区位也会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在不同尺度、不同国家表现有所不同。b 在宏观尺度上,跨国公司一般很少将其总部从其母国移往它国。至多发现有的跨国公司将其总部的一部分迁往它国。c 在一国之内,公司总部在都市间的迁移时有发生,使得总部区位区域分散。d 在都市内,存在着公司总部由市中心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