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外表,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外表,而不去研究内在。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
2、科重要性的认识。6、本年级共 4 个班每班都有 40 人左右。二、教材分析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册教材有五个单元组成,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察鞋底花纹和“寻访小动物等活动。作为这一线索的延续,三年级下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常见的力、“地球的外衣、“土壤与岩石、“动物王国“电的本领等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常见的力,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第二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资料对地球以及地球
3、周围的大气层的概况有初步了解。第三单元单元从学生熟悉的土壤与岩石入手,了解大自然孕育生命的神奇。第四单元动物王国,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昆虫、鸟、哺乳动物等的特征。主要从我们周围的动物入手,引导学生涉猎多姿多彩的动物王国,了解多种多样的动物的特征。第五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用电器入手,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设计实验等手段揭开与电有关的相关探究。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简单的电路的连接,知道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三、实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开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
4、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4、保持和开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开展。四、实验落实措施1、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5、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五:实验计划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演示实验 1 个 分组实验8 个实验 1:小车的运动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材料:小车、电子停表、尺子、垫圈、线实验步骤:1、用 4 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 厘米距离使用的时间。2、用 6 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 厘米距离使用的时间。3、用 8 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 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间。实验现象:1、4 个垫圈的拉力用()秒。2、6 个垫圈的拉力用秒。3、8 个垫圈的拉力用秒。实验结论: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有关系,推力和拉力越大,小车
6、运动的越快。实验 2: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材料:木板正面光滑反面粗糙、木块、棉线、铅笔盒、书实验目的:感受摩擦力的存在,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实验步骤:1、用铅笔盒、书本、木板搭建一个斜面,把木块先后放在粗糙和光滑的木板上,观察木板下滑的快、慢。2、用线拉铅笔盒,在铅笔盒上面放数量不同的书,体验一下手有什么感觉。实验现象:1、木块在光滑的木板上下滑的快,在粗糙的木板上下滑的慢。2、铅笔盒上面放的书越多,手用得力越大。实验结论: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物体外表越粗糙,摩擦就越大。物体外表.光滑,摩擦力小。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被拉
7、物体重,摩擦力大。被拉物体轻,摩擦力小。实验 3:杠杆的平衡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支架简单机械实验盒实验目的: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方法实验步骤:1、组装杠杆尺,在左边第二格挂2 个钩码,然后在右边第二个格挂几个钩码,杠杆尺能平衡吗?2、在左边第二格挂2 个钩码,然后在右边第一个格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能平衡?3、在左边第二个格挂2 个钩码,然后在右边第四个格可以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能平衡?实验现象:1、在右边第二格挂两个。2、在右边第二格挂四个。3、在右边第四格挂一个。实验结论: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系,还与钩码到支点处的距离有关系。实验 4
8、:弹簧的学问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材料:弹簧、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实验目的:能通过探究活动感知弹簧的弹性与弹力实验步骤:1、两手握住弹簧用力向两边拉,慢慢减小拉力,观观察到的现象。2、把圆珠笔的顶端按在桌面上松手看到什么现象?3、把玻璃球放在被挤压的弹簧一端,松手看到什么现象?实验现象:1、弹簧被拉长后又慢慢的恢复原状。2、圆珠笔被弹起来。3、玻璃球被弹出去。实验结论:像弹簧这样,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实验 5: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材料: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柱形磁铁、圆形磁铁、小磁针、纸片、棉线铁钉、大头针、收音机、纸板等。
9、磁性实验盒实验步骤:1、观察磁铁的形状。2、“给磁铁找朋友游戏,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不能吸引哪些物体。3、“悬吊磁铁游戏:把一块磁铁水平悬吊起来,用手转一转,等它静下来观察它的指向。.4、“接链游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5、把磁铁隔着纸木板,塑料等物体吸铁,观察能不能吸住?6、用磁铁接近收音机,倾听收音机的发音效果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1、条形、蹄形、环形、柱形、圆形磁铁等。2、有磁性能吸铁。3、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4、指示南北方向。5、有穿透力,能隔着纸吸铁。6、听到“嗤嗤声。实验结论:磁铁的基本性质是:有磁性,能指示南北,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有穿透力,能干扰电
10、磁波信号。实验 6:探究太阳与影子关系的实验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实验材料:手电筒,铅笔、彩笔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实验,获知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实验步骤:1、将铅笔竖起立在桌面上。2在铅笔的上方慢慢移动手电筒的位置,就像太阳在天空中移动位置一样,仔细观察铅笔影子的变化。3、根据实验,分析影子随手电筒的光变化的规律,同进分析手电筒位置的变化引起光线变化的情况。实验现象:直射时,影子较短,光线较强。斜射时,影子较长,光线较暗。实验结论:铅笔影子的变化与手电筒的位置密切相关。影子与手电筒光的方向相反,当手电筒的光斜射铅笔时,铅笔的影子比拟长,光线较暗;当手电筒的光直射铅笔时,铅笔的影子比拟短,光线较强。实验
11、7:探究小灯泡亮了的实验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目的: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材料:电池、电池夹、小灯泡、开关、导线电流实验盒实验步骤:观察开关、电池夹等相关材料的特点。把电池、开关、小灯泡依次用导线连接起来。.接通开关,观察现象。断开开关,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接通开关,小灯泡亮;断开开关,小灯泡不亮。实验结论: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小灯泡四局部。实验 8:多个灯泡亮起来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材料:电池、电池夹、小灯泡、开关、导线电流实验盒实验目的:了解串、并联电路实验实验步骤:串联电路:1、在电路中接入一个小灯泡,接通开关,观察现象。2、把两个小灯泡用导线首尾顺次连接在
12、电路中,观察现象。3、用同样方法在电路中接入三个或多个小灯泡观察现象。并联电路:1、在电路中接入一个小灯泡,接通开关,观察现象2、把两个小灯泡用导线并列的连接在电路中,观察现象。3、用同样的方法在电路中接入三个或多个小灯泡,观察现象。实验现象:串联电路:1、灯泡亮了。2、两个小灯泡同时亮了,亮度有差异。3、三个或多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亮度也有差异。并联电路:1、小灯泡亮了。2、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3、三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实验结论:1、把用电器首尾顺次连接在电路中,这样的连接方式叫做串联,这样连接成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2、把用电器用导线并列的连接在电路中,这样的连接方式叫做并联,这样连接成的
13、电路叫做并联电路。.实验 9:比拟物体的导电能力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目的:认识导体、绝缘体实验材料:简单电路、干木头、塑料、纸、钉子、铝片、钢丝、铅笔、皮筋、橡皮等电流实验盒实验步骤:1、先将简单电路中的夹子夹在一起,灯泡亮表示电路通。2、用夹子分别夹住干木头,塑料、纸、钉子、铝片、皮筋、橡皮等,观察灯泡是否亮,并将鉴别后的材料分成两类。实验现象:1、灯泡亮的是钉子、铁丝、铝片、钢丝等。2、灯泡不亮的是干木头、塑料、纸、橡皮、皮筋等。实验结论:1、灯泡亮的一类是:钉子、铝片、钢丝等。钉子、铁丝等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2、灯泡不亮的一类是:干木头、塑料、纸、铅笔、皮筋、橡皮等。像木头、纸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