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2014-11-28 红旗文稿 2014 年 22 期卿立新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数据时代。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对网络舆情管理也带来深刻影响。一、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大数据意味着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大量增加,有效管理和驾驭海量数据的难度不断增长,网络舆情管理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1.大数据带来网络舆情管理新挑战。一是海量数据的挑战。海量的网上信息难以掌控,大量相关性、偶发性因素使舆情更加复杂多变,传统的舆情监测研判手段和方法难以奏效,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要求更高。二是信息选择性传
2、播的挑战。网上数据无限性和网民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加剧了社会舆论的“盲人摸象”效应。社会化媒体促进信息的开放和沟通的便捷,分众传播、个性化传播凸显,使偏激的观点更容易找到“同类”,从而相互支持、强化放大,加剧舆论偏激情绪。三是舆论话语权分散的挑战。大数据时代各类数据随手可得,越来越多的机构、个人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得出的各种结论会不胫而走,有效管理舆情的难度越来越大。2.大数据带来网络舆情治理新机遇。一是拓展网络舆情治理领域。在“一切皆可量化”的大数据浪潮中,网络逐渐成为现实世界的“镜像”,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日益融为一体,网络舆情管理不再局限于网上言论领域,而必须全面掌握网络舆情运行规律及
3、其与现实社会的相互影响,实现网上网下充分联动、协调共治。二是丰富网络舆情管理手段。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从更宽领域、更长时段对网上舆论进行比对分析,更加准确地把握网民情绪特点,预判舆情发展趋势,提高舆情管理的效能。三是推动网络舆情理论研究工作。借助大数据分析,舆情研究的视角将更加多元化和精确化,改变目前舆情研究“策为上、术为主、学匮乏”的尴尬学术现实。3.大数据提出网络舆情管理新要求。一是由关注个案向整体掌控转变。传统的网络舆情管理侧重于针对重大舆情事件个案的管理,大数据则能够更好地把握网络舆情发展的整体态势。二是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转变。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在海量的数据中通过分析,发现背后隐藏
4、的微妙的关系,从而预测未来的趋势,提前部署预防应对。三是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将所有相关信息,包括网民评论、情绪变化、社会关系等,以量化的形式转化为可供计算分析的标准数据,通过数据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舆情态势和走向。二、用大数据思维创新网络舆情管理.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要将大数据理念和手段贯穿始终,做到“五个结合”。1.将大数据和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改进网络舆情源头治理。网络舆情本质上是社情民意的体现,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就是加强社会治理。要运用大数据强大的“关联分析”能力,构建网络舆情数据“立方体”,把网上网下各方面数据2 整合起来,进行分析,挖掘网络舆情和社会动态背后的深层次关系
5、,实现网络舆情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紧密联动、同步推进。2.将大数据和网上政务信息公开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政府公信力。当前,美国政府已经建立统一的数据开放门户网站,并提供接口供社会各界开发应用程序来使用各部门数据,此举将政务公开从“信息层面”推进到“数据层面”,开辟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新路径。我们要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我国的大数据政务公开系统,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和使用,让数据发挥最大价值。3.将大数据和日常舆情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网络舆情整体掌控能力。美国纽约市警察局开发了著名的ComStat系统,通过分析历史数据绘制“犯罪地图”,预测犯罪高发时间和地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警力
6、配置,获得巨大成功。这种“数据驱动”方法,对网络舆情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要运用大数据突破传统舆情管理的狭窄视域,建立网络舆情大数据台账系统,实时记录网站、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各个网络平台数据,全面分析舆情传播动态,从瞬息万变的舆情数据中找准管理重点、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效能。4.将大数据和突发事件应对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网络舆情应急处置能力。大数据时代,社会突发事件与互联网总是紧密相连、如影随形,网络既能成为突发事件的“助燃剂”,也能够成为应对事件的有力工具。要建立“舆情量化指标体系”、“演化分析模型”等数据模型,综合分析事件性质、事态发展、传播平台、浏览人数、网民意见倾向等各方面数据,
7、快速准确地划分舆情级别,确定应对措施,解决传统的舆情分级中存在的随意性、滞后性等问题,做到科学研判、快速处置。5.将大数据和舆论引导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感染力和说服力。大数据时代的舆论引导,一方面要“循数而为”,通过分析网上数据,建立网民意见倾向分析模型,了解网民的喜好和特点,做到“善说话、说对话”。另一方面要“用数据说话”。数据最有说服力,要在充分收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图表等数据可视化技术,全面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让网民既了解事件真相,也了解事件背景和历史脉络,消除舆论的“盲人摸象”效应,化解网民偏激情绪,实现客观理性。三、以切实有力的举措推进大数据舆情管理体系建设.要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发
8、展要求,从体制机制、技术手段、人才队伍等各个方面加快创新,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网络舆情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水平。1.健全大数据舆情管理体制。数据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当前,我国在大数据管理方面还存在数据分散、利用率低、安全性不高等问题,要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大数据战略规划,加快数据立法进程,加大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投入。建议建立由网信部门牵头的互联网大数据管理体制,设立政府首席信息官,统筹各方面数据的汇集、管理和利用,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打破各行各业的“数据孤岛”,推动我国大数据加快发展。2.建设网络舆情大数据基础平台。数据只有整合利用才能产生价值。当前,亟需建设
9、统一高效的大数据基础平台,实现各行业、各领域数据的统一存储、交流互通。要尽快建设我国网络数据中心,构建国家级的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全面3 汇集各方面数据。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各部门包括政府部门、企业、人民团体等向网络数据中心提供和共享数据的权利义务,使网络数据中心成为全国数据存储和交换的中心枢纽,实现数据的快速汇集、规范管理、高效利用。3.强化网络舆情管理大数据技术支撑。大数据既有全面、动态、开放等优势,也有价值密度低、传播速度快等难点,必须加快技术攻关,提高数据“沙里淘金”的能力。一是数据监测技术,实现对媒体、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各个网络平台数据的全面抓取和记录,特别是要提高对图
10、片、音视频等数据的自动识别能力。二是大规模数据存储技术。建设具有海量存储能力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高效读写和交换。三是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有价值数据,并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四是数据分析技术,包括关联分析、聚类分析、语义分析等等,自动分析网上言论蕴含的意见倾向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揭示舆情发展趋势。五是数据安全技术,包括身份验证、入侵检测、网络关防等等,保障数据安全。4.壮大网络舆情大数据人才队伍。要统筹国内各大高校、科研单位、媒体机构、政府部门力量,开设专门的数据科学学科,加强各学科人才的交叉培养,重点培养综合掌握统计学、计算机学、新媒体、传播学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
11、才,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大数据人才队伍,为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作者系湖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网宣办主任)卿立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修课2014-06-17 14:11:51 来源:红网 作者:卿立新编辑:王小杨红网官方微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治理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下的网络问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蕴含了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过程民主化法
12、治化、治理方式柔性化和精细化、治理手段多样化等诸多新的趋势和要求。古人云:“善为治者,贵在求民之稳,达民之情。”通过网络问政“求民稳、达民情”,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最大增量”,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问政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4 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从单向管理向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多元共治转变,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网民超过 6 亿,手机网民突破 5 亿,构成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重要对
13、象和影响力量。网络问政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协作方式,为政府和网民搭建了桥梁,为群众有序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渠道。通过网络问政倾听民意、了解诉求,有利于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使国家政策体现人民意志和主体地位,使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迸发,形成共同治理的强大合力。网络问政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科学手段。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互联网在提升协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全社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难度越来越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说到底就是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的现代化,近年来,全国各地频频出现的因PX等重化工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14、深刻警醒我们,互联网时代,没有过细的网上群众工作,不能形成协调一致的社会预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就无从发挥,国家治理效能必然受到影响。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通过网络问政加强信息沟通,协调各方预期,增进理解信任,推动重大决策的“决定-宣布-辩护”模式向“参与-协商-共识”模式转变,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信息不对称,减少潜在的冲突风险,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能,破解社会治理中的“囚徒困境”,推动实现社会治理的“帕累托最优”。网络问政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举措。能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谐稳定,是衡量治理好坏、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准。当前,我们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15、,也是各类矛盾凸显期。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普及,网上信息源头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网络舆论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传播表达的渠道,日益成为各类矛盾问题汇聚放大的平台。重视网络问政,就是要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及时反映和协调网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维护公平正义,防止网上问题向网下传导,防止局部问题向全局问题演变,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转变思维,在把握信息化规律上创新有为,在实践路径上科学可行。当前,网络问政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网民诉求反馈,而是互联网和国
16、家治理的深度融合,是在互联网条件下对现有治理模式的全面优化和深刻变革。加强网上政务信息公开,打造回应型政府。政府网上信息公开是网络问政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政府主动公开,才有群众积极回应。2013年 10 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加强网上信息5 公开、打造阳光型政府和回应型政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加强网络问政,就是要把政府信息公开摆在重要位置,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要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重要政策法规出台后,要针对公众关切,及时加强解疑释惑,对重要舆情和公众关注热点问题,要积极予以回
17、应。要加快建设政府网站和新媒体政务公开渠道,运用数字图表、音视频等手段丰富表现形式,不断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的吸引力、亲和力。广泛集纳各方意见建议,打造参与型政府。“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群众广泛参与,既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网络问政的应有之义。要把网络问政作为打造参与型政府的重要手段,广泛听取、及时回复网民意见,建立网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常态化机制,提高网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能力。要加强网络问政成果转化,将网民的合理意见建议落实到社会治理中去。要坚持网络问政的开放性和透明性,让政府在集聚网民智慧的同时,也公开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通过网络问政
18、建立起一种更强的承诺和契约关系,确保政府落实责任、依法行政。积极开展网上调查研究,打造智慧型政府。大数据时代,不仅要问政于民,更要善于问政于网,网上数据所蕴含的海量信息是调查研究的天然“宝库”,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战略资源。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社会,必须创新调查研究方法,善于从互联网上“沙里淘金”,第一时间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2012年 3月,美国政府建立“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为国家战略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要加快建设我国的大数据管理体系,积极运用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筛选和分析网上信息,一方面主动掌握社会动态和社情民意,全面了解不同人群特点和需要,使公众享受到更为智能便捷的个性化管理
19、和服务;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新时期社会运行的内在规律,使政策制定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使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更加合理从容,为打造人本化、智能化、科学化的智慧型政府奠定坚实基础。让网络问政贴得更紧落得更实网络问政方兴未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联系的有效桥梁,成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如何将为民服务落到实处、打造一个“24 小时不下班的政府”,关键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处理好“问政”与“理政”的关系。网络问政贵在倾听民声,但“问政”不是最终目的,解决问题才是王道。网民反映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关切的问题是否有回应,这是网络问政能不能得到群众认可和欢迎的关键。有些地方、有些部门要么形式大
20、于内容成了“网络秀政”,要么及时性互动性不足成了“网络怠政”。事实上,网络问政本质上就是一种网络施政,要么被动问主动答,要么主动问主动复,就是践行好中央要求的“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通过这种真诚的“问”和“听”、及时的“问”和“答”来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体系,6 来展示政府行政流程的运行机制,打造一个为民便民的网上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网络问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政策上大力支持,投入上大力保障,将其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作全力推进。处理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网络问政本质上还是一种公开透明平等的行政作为和形象展示,特别需要处理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网上勤问
21、政,更必然的要求是网下要勤动手。有些地方,网上秀政天花乱坠,网下行政却难觅踪影,不仅失信于民,而且倍增怨恨。实践中,“网上问政”和“网下行政”就是一对孪生兄弟、鸟之两翼,“问”和“行”必须同步,才能实现问政效果的同频共振。同时,网络问政虽然也是反映民意、聚集民智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我们不能讲网络问政而一了百了,不能因为网上热闹而忽视脚上功夫,还是要多到群众中去走一走、听一听,主动做到“把双脚踏进真实的泥泞大地、把鼠标点入沸腾的网络民生”,只有触摸和对接更真实的民意,将网上网下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决策、服务民众。处理好“个案”和“体系”的关系。网络问政不在解决一时一地的问题,更不
22、是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一整套体系、制度的建立和成熟。比如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比如信息发布的归口制度,比如问责机制和评价考核体系,等等。建立起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努力做到协调联动,让网络问政顺起来;加强办理督查,让网络问政实起来;强化绩效考核,让网络问政硬起来;丰富问政方式,让网络问政活起来,这样才能实现网络问政在促进官民良性互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与价值。美国学者安德普?查德威克曾深刻地指出:“互联网是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来看,理顺社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尤其需要从价值观的认同入手。我们只有不断强化服务于民、取信于民的网络问政,在互联网终端工具上打造和展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委政府,才是消除民怨、解除民忧、顺乎民意、抵御任何侵蚀主流价值观的价值输入的有力武器。(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网宣办主任)(新湘评论 2014年第 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