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指南.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76191279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17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4.“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指南.pdf(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南阳师范学院参赛指南共青团南阳师范学院委员会二一年十一月目录2第一部分制度篇一、“挑战杯”发展历史3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4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10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细则.12第二部分实施篇五、比赛进程及各阶段的要求15第三部分指南篇六、备赛“挑战杯”的几个问题及评审原则18七、撰写参赛论文与准备作品展示及问辩的几点提示20八、“挑战杯”竞赛课题选择指导23九、学术论文撰写指导29十、关于竞赛中课题研究的几点建议35附件 1:南阳师范学院第七届“张衡杯”大学生课

2、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通知.附件 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附件 3:历届全国“挑战杯”获奖作品汇总3一、“挑战杯”发展历史科技挑战当代青年,青年主宰未来科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内著名高校和新闻媒体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其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

3、,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发掘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并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使比赛的成果真正为广大大学生接受和享用。自 1989 年以来,“挑战杯”竞赛规模发展到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 1000 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新加坡的20 多所高校,先后共有 200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了此项赛事。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先后成功举办了前十一届赛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并日渐成为我国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

4、力和展示主办高校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从第十届全国“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开始,邀请全世界的青年大学生共襄盛会,使“挑战杯”走向世界。“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一项综合性、全国性的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反映了高校教学水平和师生的科研水平,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导向和理念,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主战略的深入实施,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口号,“挑战杯”赛事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日益突显出来,成为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挑战杯”赛事培育和构建了从大学生个体到所在高校,从一所大学到一个省市再覆盖全国的青年学子4课外学术创新实践体系。

5、17 年来,200 多万大学生得以直接或间接地在这一创新的舞台上关注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创造新成果。与之相适应,各省市主管部门和高校则将“挑战杯”赛事构筑为创新教育的系统工程,搭建起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的组织保障体系,以国家、城市及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项目推介、成果转化体系,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项目的综合评估体系。这些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设,为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提升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挑战杯”更是青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交流的一场盛会,每届比赛都有近两千件作品参与竞技,科技成果转让额最高突破一亿元人民币。“挑战杯”竞赛

6、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分别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次。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

7、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5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

8、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第九条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全国

9、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第十条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第十一条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6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 名、评审委员3 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 1 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 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第十二条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1授权全国

10、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第十三条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 2/3 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 2/3 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

11、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第十四条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 70 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第十五条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7第三章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第十六条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 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12、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第十七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 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

13、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第十八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 A、B 两类:A 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第十九条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

14、证明;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8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第二十条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第二十一条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 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

15、l 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 件作品(含在 6 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第四章展览、交流、转让第二十二条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第二十三条全国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第二十四条全

16、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第二十五条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全国组织委员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的作品及评委评语。第五章奖励9第二十六条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 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

17、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 A类和 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第二十七条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第二十八条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第二十九条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

18、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 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 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 20 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 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第三十条竞赛设 10 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进入终审决赛高校数 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提名,主办单位评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第三十一条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10第六章附则

19、第三十二条竞赛联合发起高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发起组织费。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作者所在学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参赛费。发起组织费、参赛费主要用于竞赛的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经费的补充。第三十三条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第三十四条承办竞赛的高校

20、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第三十五条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助。第三十六条为“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高校共同建设。第三十七条本章程自全国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由竞赛主办单位及全国组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草案)一、本规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制定。全国评审委员会依据本规则制定评审实施细则。二、全国评审委员会的

21、组成111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非高校的具有高级职称的40名左右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和20 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组成;2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2 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一名。下设若干专业组,各组设组长一至二名;3全国评审委员会下设由秘书长领导的秘书处,负责对参赛作品分类、统计、送阅和评审的组织服务工作;4全国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正、副主任、秘书长除外)在终审完毕之前实行保密,在终审结束后可以公布;5全国评审委员会在向全国组织委员会报告终审结果后解散。三、评审工作的基本原则1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

22、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2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3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分预审、终审两阶段进行。预审要评选出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作品的80%左右的作品进入终审。终审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按照3%、8%、24%、65%的比例评出特、一、二、三等奖。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和 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4评审注意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上

23、的差异,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各等奖的获奖比例与其进入终审的比例基本一致。5涉及需由有关部门出具证明材料的参赛作品,须按章程第三章第十八条的规定严格把关。6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评委不得参与对其同省(区、市)高校、其本人亲属作品的评审工作。在评审结束之前,任何评委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宣布、泄露评审情况和结果。127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按评审实施细则规定执行。四、评审程序1各省(区、市)的组织协调委员会要按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报送的作品进行严格的资格和形式审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对报送作品进行认真的初评。2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对各

24、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报送和发起高校直送的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不合格的作品取消参赛资格。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的作品在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预审,预审要提出是否进入终审和获奖等级初步意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在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评审工作的常务副主任的主持下先期进行评审,选出一定比例作品赴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展示。4终审决赛期间,评委在组委会安排的专门时间集体到展厅对作者提出问辩,并审看发明制作类作品的实物。每个评委须向自己负责评审的作品的作者至少询问一次。5评委可以对所评审的作品的资格提出质疑,并提出质疑理由、证据或线索。受到评委质疑的作品

25、,将提交竞赛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按程序评定其参赛资格。6 评委会应于终审开始时在主任的主持下召开评委会全体会议,听取组委会对竞赛活动情况的通报。五、各省(区、市)初评工作,由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参照上述规则主持。六、本规则由竞赛主办单位负责解释,并由主办单位根据全国组委会的意见修改。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13本实施细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制定。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和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时须参照本细则执行。资格评判委员会依据本细则判定被质疑和投诉作

26、品的资格是否有效。一、关于资格审查1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 月 1 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含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

27、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4参赛作品涉及下述内容时,必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上在公开发行的专业

28、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14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5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6参赛作品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7每个学校选送参加全国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 件,每人只限报一件作品,其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总数的1/2 件,研究生作品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1 件,集体项目按学历最高者划

29、分;8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二、关于形式审查1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含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共三大类。其中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两类:A 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 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参赛学生须在作品申报书封面相应作品类别中划“”。2作品申报书相应栏目须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后签章确认。3作品申报书中 B1 表(

30、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据实填写;B3表(科技发明制作)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发明点和创新点所在类别据实填写。此栏如填写有误,将影响作品的最终成绩。154作品申报中的 B3 表(科技发明制作)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5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 15000字以内。三、本实施细则的解释权归竞赛主办单位。五、比赛进程及各阶段的要求一、开题参加“挑战杯”竞赛,你得从选择一个题目入手。从现在开始,利用你已掌握的知识和你敏锐的头脑

31、,挖掘你感兴趣的学科中有科研价值的课题。(一)“挑战杯”竞赛的参赛作品类别: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理、工、农、医类学术论文)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及地球科学等)、工(包括石油、化工、机械、仪器仪表、电工、电子、电信、自动化、计算机、建筑、交通运输、轻工业、手工业、动力、环境、劳动保护、土木工程、能源、材料等)、农、医题目示例: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中的应用研究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氮气含氟液晶化合物的形成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参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专业。作品应尽可能地结合社会实际。题目示例:名牌

32、战略案例分析中国私企二次创业管理体制问题的调查研究16建立抑郁症学生的朋辈支持系统关于大学生对抑郁症态度的调查与思考3.科技发明制作(包括化工、机械与控制、计算机、电工、电子、电信、农医等)科技发明制作A 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科技发明制作 B 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题目示例:沥青基球状活性炭制备炭肾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微型反应器液晶参数综合测试仪要知道,一个好的选题,在“挑战杯”的成功中占有重要的份量。在本指南的后面,列出了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一些参考题目,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最好把你的想法和老师沟通一下

33、,征求老师对于该课题的意见。如果需要实验条件,可先与学院联系。(二)“挑战杯”对参赛者以及参赛作品的资格的要求:1.对参赛者的身份要求:凡 2011 年 7 月 1 日以前正式注册并尚在校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可申报作品。2.对作品内容的规范:参赛作品必须是距申报日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距竞赛申报日以前两年内完成”是指作品完成最后工作的时间距竞赛申报日不到两年,而非在两年内完成全部工作。以下四类作品不在申报范围内:A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B 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C 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D 获国家级奖励成果173.对作品形式的规范:发明制作

34、类作品申报时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实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照片)。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也可一同附上。人文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 15000字以内。二、展开研究充分利用参赛前的阶段,积极展开研究。指导教师、学院要提供一切支持和帮助。三、提交作品及作品申报书参赛学生需要在校团委网站上下载作品申报书,在规定的时间向各团总支提交你的作品及申报书。您要注意如下规定;若以个人作品申报,申报者必须承担作品60%以上的工作,且须出具证明,合作者不能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均须申报集体作品。若以集体作品申报,除

35、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作品须经作者本人或集体申报,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四、学校筛选各学院将依实际情况对上交的作品进行评审,按一定比例筛选并上报校团委;随后校团委进行一定分组,并按一定评分标准,聘请专家、教授进行审核、进行一次初评和终审答辩,把评选分数靠前的作品选出,以备参加省级比赛。五、报送全省、全国“挑战杯”竞赛学校将把筛选出的作品报送参加河南省选拔赛。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将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18六、备赛“挑战杯”的几个问题及评审原则一、怎样选题1要根据科研、生产

36、、教学、生活等各方面社会需要2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条件和特点3要考虑挑战杯的特点:先进性、科学性、现实意义4要掌握较多的信息5课题一般不宜过大,但必须有创新6若选国家项目的子项,则应把研究范围划清7 同一个学校申报作品不要集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避免自相竞争8涉及几个学科领域时,按学术方向或发明点来填写二、如何挑选参赛项目1作品要符合竞赛章程的各项规定2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3作品的文件资料完整性4同一个学校申报作品不要集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避免自相竞争5人文社科类仅限于:哲学、教育、社会、经济、管理、法律六个方面。三、填写作品申报书注意事项1仔细阅读挑战杯竞赛章程、评审规则和作品申报书说明

37、2个人作品:(1)申报者需承担申报项目60以上的研究工作(2)合作者不超过二人,且均为学生(3)合作者学历不高于申报者(4)鉴定书、专利证书、发表作品署名均需第一作者3集体作品(1)合作者超过二人(2)合作者虽不超过二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194正确填报作品类别及学科领域(1)科技发明制作A、B 类区别(2)涉及几个学科领域时,按学术方向或发明点、关键创新点来填写5手工填写时,文字要清楚、端正四、自然科学学术论文的撰写1论文题目要鲜明,要能反映论文内容,研究范围和深度2论文内容要切题,结构要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条理清楚3论文一般要有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4论文结论要有理、有

38、据、有新思想、新见解5引用他人信息时,必须深刻理解、融会贯通6可以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如:图表、曲线、附录、加注等手段,以达到重点突出、显示主线的目的。7要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达到文句简明、流畅。五、科技发明制作研究报告的撰写1申报科技发明时制作类作品必须附有研究报告2研究报告一般要有摘要、研究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作品的科学和先进性、作品的设计、制作、试验、作品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预测、参考文献等内容。3研究报告需附有相关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实物外观图(照片)等,也可附以鉴定证书,应用证明和专利证。4研究报告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文句简明、流畅。六、准备作

39、品展示和问辩的要点1作品展示,特别是问辩是终评的重要依据。2问辩重点在考察作者对参赛项目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以及工作实际达到的水平。3展版版面设计应简洁鲜明、吸引观众、文字宜少。内容宜精。4展示表演的作品要考虑电源等动力供应、注意安全、演示项目需反复演练,力争演示一次成功,若偶然出现故障,也应沉着对应。205口头陈述的开篇应开门见山,尽快切入主题并突出创新点以吸引评委。6参加集体项目的展示者应掌握未参加展示者的工作内容。7准备问辩要围绕作品主题,对项目的基本思路、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等几个环节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有问必答、有理有据。8对评委提的问题要听清楚,回答必须扣题,切忌答非所问。七、

40、评审原则1评审时应注重论文的科技含量、实用性、经济性和技术市场。2论文的创新点是突出的关键。3论文要评审专家普遍认可,大家都能看得懂。4参赛论文是初评的唯一依据,其重要性不容低估5参赛论文不等于丁作总结,初学者切忌在其中塞进作过的所有实验和得到的所有结果6论文题目是全文最简洁的概述,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7论文摘要必须言简意赅,准确交待论文工作目的、方法和重要结果8科学思维和新的思路是全篇论文的灵魂。引用他人信息必须经过思考选择,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切忌人云亦云。9参赛论文总的基本要求: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内容切题:行文流畅、思路清晰;逻辑推理、科学准确。10掌握并

41、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图表、附录、加注、以达到突出重点、展示主线的目的。11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锤炼并理清思路的最佳途径。七、撰写参赛论文与准备作品展示及问辩的几点提示一、撰写参赛论文的要点:211、参赛论文是初评的唯一依据其重要性不容低估;2、参赛论文不等于工作总结初学者切忌在其中塞进作过的所有实验和得到的所有结果;3、论文题目是全文最简洁的概述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论文摘要必须言简意赅准确交待论文目的、方法和重要结果;5、科学思维和新的思路是全篇论文的灵魂。引用他人信息必须经过思考选择,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切忌人云亦云;6、参赛论文总的基本要求:主题

42、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内容切题,行文流畅、思路清晰,逻辑推理、科学准确;7、掌握并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图表、附录、加注,以达到突出重点、展示主线的目的;8、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锤炼并理清思路的最佳途径。二、作品展示的注意事项1、重视作品展示板给人的第一印象在你开口之前,吸引观众(特别是评委)注意力,使他们驻足欣赏并产生第一印象的,便是你的作品展示板。因此,必须精心设计。首先,题目要醒目,如果太长,应设法突出比较关键的词语。其次,文字要简洁精炼,字不能太小而让人看不清,可以用不同字体突出某些重点。第三,展示的内容要精选,突出创新点,切忌轻重不分,应有尽有的和盘托出。第四,

43、充分利用图表形象化的展示功能,辅以少量文字,使版面简洁明了、富于个性、活泼美观。2、版面安排布局需体现作者展示意图展示内容原则上应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与结论,一项都不能少。但展示板不过方寸之地,不能将所有内容都等量齐观地充分展示出来。因此,必须有简有繁,视作者拟强调的创新点而决定取舍。如果研究的是新问题,或者是用新视角与新思路研究老问题,都应在前言中点明:如果是引进了新的方法,或对老方法有所革新,也必须特别指出:如果有什么新发现,或为某些不确定的结论提供了新论据,22更当重点展示有关实验数据。总之,当依创新点之所指,在展示内容的繁简安排上有所取舍。3、实物演示应以增强作品展示效果为原则工

44、程类作品,实物或模型展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最好还能操作演示,演示中应注意排除安全隐患,避免故障频仍。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此外,实物展示还应包括图纸(工程类作品)、数据资料、有助于表明作品的完整性,但应经过仔细的整理和编排,便于评委翻阅和检视。4、展板与实物展示应为增强口头陈述效果服务展板与实物展示的作用均不在于代替口头陈述,而是为增强口头陈述的效果服务,最好取简洁明了、富于个性、形象鲜明、一目了然的方式,表达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要点,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点。三、有关问辩的准备问题1、摒弃死记硬背,学会理解思考问辩重在考察作者对参赛项目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以及工作实际达到的水平,口头陈述切忌朗读展板

45、上的说明文字或背诵事先写好的解说词,而是在对自身作品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借助展板展示的图表和实物演示进行生动的解说,解说中最好还能注入作者的热忱。2、理解所追求的目标。一是对作品要传达的信息条理化,二是要将其中的重点抓出来,三是用概念清楚、逻辑严密的陈述,描绘出一幅简约的、使非专业人士易于领悟的作品图像。196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因曼:“我不能创造我不理解的东西”。可见理解是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因为只有理解透了,才能精确选定该当重点表述的内容,并找到适当的言词和表达方式。3、加深对作品主题、主攻目标和科学思想的理解科学思想为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即科学思维或思考

46、;思维活动的结果即形成科学思想;思路则是科学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因此,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离不开思考,它应贯穿于整个科技创新活动之中,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闪念,通过实践与思考的反复交替,才逐渐地发展与完善起来,是任何科技作品的精髓所在,必须加深理解。234、口头陈述的开篇应开门见山,尽快切入主题,并能提出足以吸引人的问题,吊起听众想追寻答案的胃口,再亮出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回答,引导听众理解工作中的创新点并接受你的结论。5、为了突出主线,口头陈述中必然会忽略某些环节(如方法等)的细节,对此应做到心中有数,在问辩中有评委问到时方能应对有策。6、准备问辩时除知所知外,还应知所不知,这些多半

47、是你的工作未直接涉及,甚至世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好也能做到心中有数,方不至应对失据。7、“阅漂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逻辑和修辞使人善辩”(培根)。这些都是准备问辩的不二法门,要抓住一切机会多练多说。在多说多练的过程中,思想会愈来愈精炼,遣词造句会愈来愈丰富,表达会愈来愈流畅自如。陈鼓应:“做学问谈天最重要”。8、“思维如智者,说话如常人”,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忠告,意思是解说尽量使用通俗语言,以非专业对口的人也能听明白为度。9、一定要在平时多多练习,练习时一定要卡准3 分钟时间,不要花时太多却连关键的东西都没表述清楚。练习时小组成员可相互提问。八、“挑战杯”竞赛课题选择指导1学术论

48、文的选题为了在“挑战杯”赛中获胜,参赛作品的选题至关重要像农民没用好种子,怎么辛苦也得不到好收成。就什么才是好的选题呢?简单的回答就是能打破现有市场需求和学术科技供给平衡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是新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观点。而如何去寻找能打破现有平衡的选题,则是大家最关心、最费周折的事情。首先要求做好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只有充分掌握了将要涉及领域的现有水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知道什么选题值得去做。这是一件需要时间、条件和方法才能做好的事情。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和互联网上的有关信息。当然,更不能忘记向有关教师咨询。24撰写学术论文的选题,实际上是科研选题。理、工、农、医类学术论文的选题,应

49、偏重研究进展的追踪,特别要能提出新理论、新方法,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新。社会调查报告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选题,则要瞄准社会热点问题,要能取得研究数据,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对策。在具体捕捉科研课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检核与思考:(1)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提出了什么新问题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是形成科学研究课题的最重要的源泉。捕捉直接影响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或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更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每年,国家科技管理部门都用科技发展指南的形式公开科研选题方向,表明了国家各级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高校的教师或科研工作者通常依据选题指南提出的方向,申报有新颖性、创造

50、性和意义较大的科研课题。对于大学生或研究生来说,可通过导师的指导,或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选择参加“挑战杯”竞赛的题目。如果能选择科学前沿课题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更会有出类拔萃的机会。(2)科学园地中有哪些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科学在不断发展,一门学科内各分支学科的交叉,各门学科的交叉与互相渗透,有可能产生交叉处的空白区,将目光投注到束二革好多“yZ 岛那些尚未被人开垦的“处女地”,往往能形成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例如,某体育学院一研究生选择了竞技体育技术、战术创新理论研究,意在探索促进竞技体育运动不断创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这一研究课题的提出,是在竞技体育科学与创造科学交叉区寻找到一块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