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76187381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小学教案 汇报人:XXXXYour content to play here, or through your copy, paste in this box, and select only the text. Your content to play here, or through your copy, paste inthis box, and select only the text. 初二的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可能性,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初二阶段的学生处在“心理性断乳期”。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

2、案,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意,品味语言 2、 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二、吟读诗歌,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下加“”标出韵脚。要求节奏读得分明,韵脚读得响亮,读出延长音。 2、我们找一名同学读一遍,注意刚才的要求。 正音。“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 明确诗歌韵脚的变换。 3、齐

3、读一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三、品读诗歌,读出感悟 1、读好诗歌还需懂得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疑难处标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读完这首诗歌,秋风破屋,夜雨屋漏,作者辗转难眠,遥望广厦的情景像四幅画面浮现在我们脑海。 2、圈点勾画做批注 (1)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可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写下你的感悟。比如“诗中-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从诗中-里,我读出了-。” 举例:“怒号”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

4、,狂风骤至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 现在同学们细细品读,写下感悟,一会我们交流。 (2)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 重点赏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问: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他真的认为“群童”是强盗吗?他叹息什么? 这一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想秋风无情,竟将屋顶的茅草掀去,这怎不让诗人

5、痛惜万分呢?大风把茅草吹得到处乱飞,诗人要想收集,犹如火后拾炭;何况风还在刮,草还在飞,他又能抓回多少呢。 这一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虽然诗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 他一叹无情的天公毁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叹无知的群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叹无力衰翁难以重振家业。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新的灾难。“不为困穷宁 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

6、,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诵读指导:重读“欺、忍能、公然”,“呼不得”读出焦灼之情,“叹息”延长读得无奈,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问: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如铁的棉被中你读出了什么?娇儿恶卧烘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无眠的雨夜,作者想到些什么? 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 “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不是一般的“睡态不好

7、”。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风秋雨冷飕飕,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败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么经受得了,哪里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诗人在想什么?诗人自从社会动乱以来,国家安危常燃烧着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天;躺在床上,身边有水,眼看小儿都难入睡,自己

8、又怎能合眼。抚事感时,万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诵读指导:环境阴沉,压抑,读出凄苦之状,重读“何由彻”,痛苦中的爆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问:诗人没有遮风避雨的场所,却想到广厦万间寒士俱欢颜,这是怎样一种情怀?我们原来学过的杜甫诗作中有没有类似的表现? 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

9、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这是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很多诗作中都能看到。比如我们曾学过的比如春望描写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愁苦;石壕吏中目睹老妇一家的遭遇而哀伤。还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 诵读指导: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重读“安得、千万、大庇、天下、俱、何时、独、死”,其中“安

10、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 “呜呼” “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要读得坚定有力。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3、老师配乐范读。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老师给同学们配乐朗诵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创读想象,再造意境 1、这首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读后身临其境。我们都曾经看过电视诗歌散文,配合音乐和画面诵 读诗文,让凝固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们为这首诗制作电视诗歌,我们不用画笔和乐器,而是用我们的嘴巴将你的设计描

11、绘出来。 要求:任选诗句,大胆地展开想象联想,运用恰当修辞,将情节、画面、动作、声音等根据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再现了诗歌意境。 举例:第一句 (呼啸的狂风自画外传来)昏黄的天底下,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好像随时被狂风卷走。秋风把屋顶上的茅草大把大把撕下,狂笑着扔向空中。茅草无助地漫空奔走寻找落脚之地,有的紧紧抓住高高的树梢,惊魂不定;有的跌落进深深的池塘,随机没了影子;有的扑向江对面的岸上,被风裹挟着满地滚爬。 2、交流评价。 3、想象是欣赏诗歌的翅膀,借助想象,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茅屋这方凄伤之地,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

12、、结语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录音、课件 板书设计: (第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 (风雪送友图)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教学过程

13、: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

14、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掣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 一般以意义

15、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 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

16、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 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

17、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 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 要求: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 1. 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 要对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 2. 思考、讨论: 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18、? 明确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重点赏析名句“忽开”: 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3:已亥杂诗 一、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 2、理解词语的句中义,能翻译句子,归纳内容。 3、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本课时学习

19、内容: (一)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二)了解作者 龚自珍,_代思想家、文学家。字_,号_,浙江任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他的散文奥博纵横,诗歌瑰丽奇肆。著有_。 (三)诗句研究 结合注释,翻译并理解诗句,试着描述一下整篇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景象。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用了什么景物烘托无限离愁?流露出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以什么自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诗歌主旨。 四、小知识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时间:XXXX2020感谢您的审阅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