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浓度 第1课时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液的浓度 第1课时 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9. 3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一一溶质的质量分数。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体 会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体会化学对人类的 重要意义,增强学习的兴趣,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及其简单计算;2、教学难点:溶液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三、教法学法教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探
2、究四、教学仪器用品和药品天平、烧杯、药匙、玻璃棒、无水硫酸铜、氯化钠。五、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活动内容归纳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形成本节课知识网络课堂练习本节核心内容练习1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义人野【引入】言多必(盐多必咸) 展示图片:学校晚餐紫菜汤咸呆 了我和我们的小伙伴,如果你是 厨师应该怎么办?引入一一课题3溶液的浓度【学生回答】言多必先加水稀释!通过生活中场景,配趣味 性图片,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建立概念(感知概念)(形成概念、规活动一:实验探究【投影】实验9-7在室温下, 向四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20ml. 20ml 10ml和30阳1
3、的水,然后 分别加入0.1g、1g、1g和1.5g 无水硫酸铜,振荡,使其全溶解, 比较四种溶液的颜色。【提问】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 液最稀?你判断的依据是什 么?通过观察颜色、尝味道等方法来 判断溶液的浓稀,仅仅是判断溶 液浓稀粗略的方法。日常生产中 用到的溶液浓度都是确定的。比【学生实验】学生活动:观察、比较、 讨论、合作探究。【展示】第一杯最稀:颜 色最浅;溶质质量/溶剂质 量=0.1:20值最小;溶质质 量/溶液质量=0.1:20。值最 小。第三杯最浓:颜色最深: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 值最大;溶质质量/溶液质 量=1:11值最大。第二杯和第四杯一样浓。学生归纳得出溶质质量分
4、数的概念、溶质质量分数通过对教材中实验的改 进,让学生知道,浓稀表 示溶液里含有多少溶质, 这种方法比较粗略。通过 第3、4份溶液的比较, 使学生感知浓度与溶剂、 溶质的量有关。通过学生分析硫酸铜溶范概念)如农业上喷洒药液太稀不能杀 死害虫和病菌,生理盐水浓度高 起不到救人的目的。溶液浓度有 多种表示方法,如初中阶段比较 常用的表示法:溶质的质量分 数。大家以后在高中阶段会学另 一种表示法:物质的量浓度。(教 师强调注意事项)的计算公式、溶质质量分 数的意义。液浓稀的依据,形成概 念,会由衷地感到学以致 用的,喜悦,进一步激发 求知热情。事半功倍。烧杯编号颜色比较溶剂质量/g溶质质量/g【学生
5、活动】完成表格(巩固概念)溶液质量/g溶质质量分数学生 活动:展示 学生 书写 在学意图:让学生独立自主完 成表格,掌握溶质的质量 分数计算,巩固概念。意图:讨论固体溶解度与活动二:完成活动一中的表格活动三:实验9-8在室温下,根 据下表规定的质量配制氯化钠 溶液,观察现象(是否全部溶 解),并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景 分数。案上。号溶质质量/g溶剂质量/g溶质质量分数11090220903208042050讨论:已知20时,食盐的溶解化学计算活动探究二实验分析与小结度为36克。有人说:20时食 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是36%o这种说法对吗?为什 么?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见投影强调注意事项。一
6、、溶质的质量分数1 .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 质量之比。2 .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X100%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作业:完成学案上的练习。在4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 克硝酸钾或10克水,计算所得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谈体会与收获其同温下饱和溶液中溶 质的质量分数的联系与 区别。加深对溶质质量分 数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总结归纳提高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板书设计: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课堂小结随堂检测:及时反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一、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1 .定义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量X 100%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反思.花较多的时间在实验上,花较多的时间在概念的理解及扩充上。好像导致增加第二课时 应用上的压力。实际上相反,概念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充分参与,教师引导,学生推出、 理解、运用概念,后面的教学会水到渠成,会事半功倍。1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探索者,让学习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 为解决问题的能力。2 .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了解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