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五年级上册《示儿》《题临安邸》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五年级上册《示儿》《题临安邸》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五年级上册示儿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 .结合历史背景资料,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咀嚼诗歌的情味。3 .在对比、互文参读中,明晰诗歌间的内在关联,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1 .借助注释,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 .结合历史背景资料,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咀嚼诗歌的情味。教学难点:在对比、互文参读中,明晰诗歌间的内在关联,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整体通读,释题求同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古诗(事先板书好课题),一起读诗题(生读 诗题)。请翻开课
2、本,借助注释,说一说两首诗诗题的意思。(师等待片刻)师:好,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生:(预设)给儿子看,强调是临终前的遗书。师:谁又来说说“题临安邸”的意思?生:(预设)题壁诗。师: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这种诗叫“题壁诗”,也叫“墙头诗”。目的是让更多人看到。师: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那我想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首诗,看看能不能把 字词读准确,诗句读通顺。生:(预设)相机正音(“得”读轻声)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首诗,并想一想,这两首诗有什么非常明显的相 同点。(生齐读全诗)师:这两首诗有什么明显的相同点?(不要想复杂,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那种) 生:(预设)作者都是同一朝代一一南宋。
3、师:那么你们对南宋的历史了解多少呢?(随机抽取一两位同学陈述历史背景) 此部分师总结,要注意为后面做一些铺垫,注意语气和讲解。师:(总结)我来做个简单总结,这段历史被称作“靖康之耻”。“靖康之耻” 使北宋彻底灭亡了。大家看到这两幅图,这里是北宋的都城汴州,北宋的北边是 金国,金国对北宋可谓是虎视眈眈啊,1127年金国大举入侵中原,抢了北宋将近 一半的国土,北宋的这些王师和权贵们,只能放弃了汴州,逃到了杭州,也就是 临安。可南宋建立以后,南宋权贵们并没有吸取亡国的教训,只知贪图享受,不 思收复失地(指着被占的地方)。所以,直到被元朝灭亡,也一直没能恢复宋王 朝在中国北方的统治。师:这两首诗,一首
4、是写给儿子的临终遗言,一首诗想让更多人看的题壁诗,但 都是基于这同一历史背景而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诗,去体会一下诗人 想要表达的情感。【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图有三:其一,检验字词等预习情况;其二,通过解诗题 得出“遗书”和“墙头诗”两个信息(“墙头诗”有一定情绪鼓动、宣传的考量), 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出一些铺垫;其三,得出共同的历史背景,呈现资料,这是 解读古诗的需要,也是本单元语文要素的体现。二、分步解读,同中求异(一)学习示儿师:我们先来看到陆游的示儿,有人说陆游这首示儿“明白如话”,什 么叫“明白如话” ?生:(预设)明白得像说话一样。师:你理解得很准确。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
5、合注释,想想陆游临终前跟 儿子到底说了些什么?(生默读,PPT出示全诗和注释,等待片刻)师:(生在默读中,师提示)在疏通意思过程中不要怕,不会的字,可以通过组 词猜一猜。师:好,我们一句一句来。(走向某位学生,示意生读)第一句死去元知万事 空”,(示意生回答)这句话,陆游跟儿子说了什么?生:(预设)1.注意“元”字的解释;2.翻译语序;3.圈画“元”字。师: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同样示意另一生读、答)又说了什么?生:(预设)1.注意“但”是“只是”的意思;2.圈画“但”字,写上“只是 师:第三句哪个同学来说说?生:(预设)南宋王朝的军队挥师北上,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师:那最后一句呢?生:(预设
6、)乃:你们的;翁:父亲。师:虽然个别词汇不好理解,但依靠注释,我们还是轻松地读懂了这首诗。联系 起刚刚从题目中获得的信息,我们知道这可不是平时对儿子的嘱咐。这是到了什 么时候?(临终)按照常理来讲,一个人临终前跟儿子说话,会嘱咐些什么事? 生:(预设)家产分配,为人处世,以后的生活,等等(相机点评)师:刚刚同学们说的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是陆游说了吗?(没有)不但没有说, 他其实还把这一切都看空了,诗中有一句说明了这一点一一生:(预设)死去元知万事空。师:可这样一个把世间万事都看空了的人,却唯独对一件事念念不忘、悲痛万分 (语气重),用诗句告诉我是哪件事(示意读)一一生:(预设)但悲不见九州同(
7、重复一)。师:他每天都在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日”,这还是因为(慢、重)陆游他(并指 着诗句)一一生:(预设)但悲不见九州同(重复二)。生:可他这样等啊等,等到自己都要离开人世了,都没有等到,他只有在遗言中 叮嘱自己的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所谓让儿子“无忘”,正是自己的念念 “不忘”(一字一顿,语气重)。(板书“不忘”).这一切还不都是因为陆游他生:(预设)但悲不见九州同(重复三)师:(短暂停顿)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整首诗其实可以读成一句,那就是一一 生:(预设)但悲不见九州同(重复四)师:甚至读成一个表达情绪的字一一生:(预设)悲该有“悲”)(背景音乐雨夜诀别起)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对陆游有
8、过了解,读过一些他的诗,你就会知道,这种不 见九州同之“悲”,其实延续了他的整整一生(慢、重)。就在陆游出生的第二 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北宋灭亡。面对山河破碎,陆游立志报国,但满腔热血 却因奸臣当道,报国无门。所以他在哀郢二首中写道一一(出示诗句) 生:(预设)走进学生,示意读: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chdng。 师:这个悲伤到“泪满裳”的志士是谁?生:(预设)陆游。师:这里的“灵均”是指屈原,陆游自比屈原,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所以他怎 能不悲伤? i起读全诗生:(预设)齐读全诗。师:满腔的热血只能化作一次次流泪,即使是初秋时节的一股凉风,也会让他想 起沦金兵铁蹄下百姓的水深火热啊。
9、所以他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rr感中写 道(出示诗句)生:(预设)谁来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这个悲伤到“泪”都要流尽了的“遗民”是谁?生:(预设)陆游。师:可望了一年又一年,等了一年又一年,最终还是一场空。所以他怎能不悲从 中来?读一一生:(预设)齐读全诗。师:没有等到九州同,却等来了双鬓斑白。他在诉衷情中悲伤地写道一一(出 示诗句)生:(预设)走进学生,示意读: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怎料,心在天 山,身老沧州。师:这个悲伤到“鬓(bin)先秋,泪空流”的人是谁,这个“心在天山,身老 沧州”的人还是谁?生:(预设)陆游!师:这一切怎能不让他悲痛欲绝呢?读一一生:(预设)齐
10、读全诗。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句中有一种明显的情感一直在延续一一 生:(预设)悲伤。师:对,就是这种悲伤的情绪,让陆游感到无力、无助和无奈,所以他只能把这 种情绪化作一次次的流泪,“泪满裳”,“泪尽胡尘”(走高),终究还是“泪 空流”(慢),最后只能写在临终遗言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悲痛的 心情背诵全诗一一生:(预设)齐背全诗。【设计意图】意象的发现与揣摩,是古诗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示儿较为特殊, 并无明显可感的象。我们可将“临终嘱托”这一画面视为象,这个象背后的悲愤 是贯穿陆游一生的,所以引入陆游人生中其他阶段的诗歌,既可以强化这种悲愤, 为教学题临安邸蓄势,也是结合陆游生平
11、资料的另一种课堂表现形式。从教 法而言,此部分侧重“以读代讲”,旨在呈现出和后面题临安邸不同的教学 形式。(二)学习题临安邸师:学到此处,我们不禁想问,那迟迟不来“北定中原”的王师,在干什么?那 让陆游到死都不见“九州同”的权贵们又在干什么?诗人林升看到了,他是这样 写的(出示诗歌)。请大家认真默读这首诗,(慢、强)读到每个字眼里去,看 看这些王师们、权贵们到底在干什么?师:他们在干什么?(载歌载舞)师:真是让人寒心啊,陆游一直在盼望王师来北定中原,收复失地,可他们却在 西湖旁载(zdi)歌载舞,贪图享受!为了享受,他们甚至专门去修建场所,我 们一起来看这段资料一一(出示资料)宋高宗逃到杭州后
12、,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教训,反而看中了杭州这个“人间天堂”, 在这里建立了都府。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 大修亭台楼阁、明堂宫殿。看到这层层叠叠的山,鳞次栉比的楼,你想起了诗中 的哪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读!他们尤其是在西湖旁大兴土木,寻欢作乐,沉迷于奢侈糜烂的生活,仿佛杭州变 成了曾经那个繁盛的汴州。师:看完这段资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引导要点:1 .是偶尔这样享乐屏酒吗?(每天)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的是一个个酒囊 饭袋的体内。每天这样花天泗地地醉,这不是一般的“醉”,这是纸醉金迷 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 O (板巾“醉”).是一个人这样
13、享乐吗?(不是)享乐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刚开始不想享乐, 慢慢地被带坏了。这是因为受什么影响?(环境)对,是环境,但老师更愿 意用“风气”这个词。这股不良的风气,享乐之风,原文叫什么?(暖风)2 .在享乐的时候,他们会讨论正事吗,比如商量如何收复失地?会想起沦陷的 汴州吗?(不会)为什么?(因为杭州更繁华、好玩、享乐)因为他们简直 就已经把杭州当作汴州了。所以“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是什么意思?(简直,做好笔记)(板书“作”)师:(出示:暖风熏得游人醉)所以这里的“暖风”就是指(享乐之风),这里 的“醉”是指(如痴如醉、纸醉金迷),那这里被熏到醉的“游人”是指(权贵),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并
1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师:(生答)你理解的很准确。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一句,起!师:据史书记载,北宋繁盛时期的汴州是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张择端这幅清 明上河图,画得就是繁盛时期的汴州。但经过南宋朝廷对杭州大兴土木的修建, 杭州慢慢地比曾经的汴州更繁华,有过之而无不及。你们可以想象杭州得有多繁 华!师:南边的杭州是越来越繁华了,那北边沦陷到金人手里的汴州变成了什么样子 呢?(短暂停顿)这里有一段文字,写的就是被侵占后的汴州老百姓的景象。读 完这段文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出示:(学生读)汴京百姓无以为食,将城中树叶、猫犬吃尽后,就割饿殍为 食,再加上疫病流行,饿死、病死者不计其数。)生:(预设)描述民
15、生的呼号,百姓的疾苦。师:一个是享乐成风,比曾经的汴州更繁华的杭州,一个是饿殍遍地,沦陷到金 人手里的汴州,看完这个对比,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生齐读“暖风熏得游人 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告诉我你们有什么感想?生:(预设)生自由谈感想,师往“权贵把现在的杭州当作汴州,现在的杭州的 下场也会变成下一个汴州”方向引导。师:(总结)无论是“醉”生梦死,还是把杭州当“作”汴州,其实都是因为他 们忘了百姓之苦,忘了山河之陷、忘了辱国之耻。(擦掉“醉、作”,改为“忘”) 他们已经葬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葬送一个杭州吗?想到这些,我们怎么能不着急?而不远处的西湖,却传来了歌舞之声。我们不禁 想问一一(出
16、示:西湖歌舞几时休)生:(预设)连续点几人读这一句。(3次我们不禁想问一一)师:发现没有,这是个什么句子?生:(预设)问句。师:谁在问谁?生:(预设)诗人问南宋权贵。师:你们觉得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问?(愤怒)那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那些南宋 王师们一一生:(齐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师: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南宋权贵们的鼻子问一问一一生:(齐读)西湖歌舞儿时休?师: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南宋皇帝的鼻子,大声怒斥一一生:(齐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师:这是我们愤怒的责问,也是诗人愤怒的责问,更是当时南宋百姓愤怒的责问。(板书“愤”)【设计意图】当学生体验完陆游之悲后,以因果关联式的追问导入此诗。诗意的 理解和意象的
17、揣摩,融合在想象画面中同步进行,即想象画面的过程是对意象的 还原过程,亦是对诗意的疏通理解过程。当学生“放”开思维去想象后,我们再“收”(归纳)到“暖风”、“醉”、“作”这些关键字眼(意象)上。于教学 顺序而言,这首诗是打乱的,无论是对画面的想象(意象的还原),还是历史资 料的适时呈现,都是为最后“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愤怒质问而铺垫。三、整体参读,异中求同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比学习了两首古诗。(背景音乐潇潇雨我歇起) 尽管它们涉及的人物不同一一一首是行将就木的老人,一首是南宋的权贵;尽管 描述的场景不同一一一首是老人托付遗言,一首是权贵寻欢作乐;尽管背后的情 绪也不同首是“不见九州同”的悲痛
18、,一首是“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愤怒;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这两首诗背后有一颗相同的心在跳动一一生:忧国忧民之心。(板书“忧国忧民” 2师:在诗中所涉及的那段历史中,面对南宋的破碎河山,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精 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虽然这个过程往往意味着会流泪,会流血,但 当我们中华民族遭遇危亡之时,总有那么一批人义无反顾,前赴后继站出来!这 是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些一个又一个“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伟大灵魂,他们就犹如一道道亮光, 不仅照亮了那段历史,也照亮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奋进史。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激昂的歌声中结束这堂课!下课!【设计意图】最后的再次求“同”,很显然地指向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也是单 元导语的体现。但无论是陆游之“悲”,还是林升之“愤”,都是消极的情绪表 达。这类情绪仅是我们民族奋进史中的一段小波折的体现。所以,背景音乐配以潇潇雨未歇,以岳飞之豪情,一扫情绪之压抑。板书设计示儿题临安邸不忘醉、作(后擦去,改为“忘”)悲愤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