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中医基础大作业(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山大中医基础大作业(答案).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基础中医基础 作业题作业题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从每题的 A、B、C、D 4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 个最佳答案,并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 30 题,每题 1 分,共 30 分。)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A)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2、金元四大家中倡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是(D)A、刘完素 B、张元素 C、李杲 D、朱震亨3、言人体脏腑之阴阳,则肝为(C)A、阴中之至阴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4、阴偏盛形成(A)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热证 D、虚寒证5、“阴阳之征兆”指(C)A、天与地B、上与下C、水与火D、
2、左与右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生规律的是(D)A、火为土之母 B、火为木之子 C、水为木之母 D、土为金之子7、称“君主之官”的脏腑是(A)A心 B脾 C肝 D肾8、肺的行水功能主要依赖于(C)A肺主一身之气 B肺司呼吸 C肺主宣发肃降 D肺朝百脉9、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D)A心肝肾 B心脾肾 C脾肝肾 D脾肺肾10、肾在液为(B)A、汗 B、唾 C、涎 D、泪11、称为“生气之主”的是(肺)A、肺 B、脾 C、肾 D、三焦12、“孤府”是指(C)A、胆 B、胃 C、三焦 D、膀胱13、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哪组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C)A心肝脾 B心肺肾 C脾肺肾 D肝脾肾14
3、、维持呼吸的深度主要依靠哪脏的功能(D)A肝 B肺 C心 D肾15、称为“百病之长”邪气是(B)A.热邪 B.风邪 C.疠气 D.寒邪 -1-16、与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等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的是(A)A、元气 B、宗气 C、卫气 D、营气17、风寒湿三气杂至可致“痹证”,其中“行痹”的特点是(A)A、痛无定处 B、冷痛剧烈 C、红肿热痛 D、重着疼痛18、卒然大惊则(B )A、气结 B、气乱 C、气逆 D、气上19、下列哪项是七情的致病特点(C)A、损伤阳气 B、耗气伤津 C、直接伤及内脏 D、易于流行20、一般认为以下哪项不会导致出血(D)A、血瘀 B、肝不藏血 C、气虚 D、血寒21、
4、临床上以补气药配合止血药治疗出血证的理论基础是(C)A、气能行血 B、气能生血 C、气能摄血 D、血为气母22、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A)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23、“气逆”常见哪组脏腑(C)A、肺脾肾 B、肺胃肾 C、肺胃肝 D、肝胃肾24、“凝滞”“收引”是下列哪一种邪气的致病特点(A)A、寒邪 B、风邪 C、湿邪 D、暑邪25、“百病多由痰作祟”是指痰饮致病的何项特点(D)A、阻滞气血运行 B、阻滞脏腑功能 C、易于蒙蔽神明 D、致病广泛,变幻多端26、导致发病的内在因素主要是(A)A、正气不足 B、邪气 C、七情内伤 D、饮食不节27、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5、(C)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夏季慎用寒药2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C)A、实热证 B、实寒证 C、虚热证 D、虚寒证29、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A)A、因地治宜 B、因人治宜 C、因时治宜 D、三因治宜30、“至虚有盛候”是指(C)A.阳盛阴虚 B.阴盛阳虚 C.真虚假实 D.真实假虚二、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 5 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 2 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 2 个或 2 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者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 -2-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6、分1、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C、E)A、滋水涵木法 B、益火补土法C、培土制水法D、金水相生法E、佐金平木法2、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有(B、C、E)A、生成胆汁 B、贮存胆汁 C、排泄胆汁 D、主谋虑 E、主决断3、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C、D)A、化生贮藏精气 B、藏而不泻 C、泻而不藏 D、实而不满 E、满而不实4、下列脏腑生理功能中,具有推动血行作用的是(A、B.D)A、心主血脉 B.肝主疏泄 C.肾主气化 D.肺朝百脉 E.脾主统血5、下列属于虚实错杂的病机有(A、B.C.D)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上实下虚 D.下实上虚 E.真实假虚6、下列哪些属于中医学“证”的范畴
7、(A.E.)A.消渴 B.肝阳上亢 C.感冒 D.舌苔薄黄 E.心脉痹阻7、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C、D、E、E)A、为百病之长 B、易耗气伤津 C、湿性黏滞 D、湿性重浊 E、为阴邪,易阻遏气机8、瘀血病证临床的共同表现有 (A、C、D、E )A、刺痛 B、胀痛C、出血 D、肿块 E、紫绀9、下列何项属通因通用 (A、B、D、)A、瘀血崩漏B、食积泄泻C、五更泄泻D、湿热淋证 E、脾虚腹胀10、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有(A B D)A推动 B温煦 C凉润 D防御 E中介三、填空题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5 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整体观念)和(二是辨证
8、论治)。2、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是(抑强)和(扶弱)。3、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4、血的化生之源是(营气)、(津液)和肾精。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包括(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和(燥易伤肺)。四、名词术语解释四、名词术语解释(本大题共 10 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异病同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异病可以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决定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病机相同,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3-2、五行相
9、侮五行相侮,实为五行之间的反向克制,故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乘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3、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4、经络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5
10、、六淫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6、津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7、正气中医学中正气含义为:正气是指人体抗邪的能力。
11、正气是中医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 -4-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而言,通常简称为“正”。8、脾主统血脾统血,生理学术语。指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难经 四十二难:“(脾)主裹血,温五脏”;脾主中焦,化生营气,营行脉中,血由气摄,脾虚则营气化生不足,影响统摄血液的功能,容易引起各种出血疾患。9、阴中求阳张景岳新方八略引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可以说,此乃阴阳辩证关系之高论,深湛而富指导意义。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有云,“阳气根于阴,
12、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此当为阴阳互求理论之溯源和依据10、热因热用热因热用,中医治则。系反治法之一。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之法。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它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如格阳证中,由于阴寒充塞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故可见身反不恶寒,面赤如妆等假热之象,但由于阴寒内盛是病本,故同时也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舌淡苔白等内真寒的表现。因此,当用温热方药以治其本。五、问答题五、问答题(本大题共 5 题,每题 6 分,共 30 分)1、简述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阴阳学说是指宇
13、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最初的含义就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阳者为阴后来古代哲学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反两方面,就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消长的物质势力一般的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晦暗的,都属阴将阴阳引入医学领域,则将上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阳;对人体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阳 -5-2、何谓卫气?简述其生成与生理功能。答:卫气是循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卫气亦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化生水谷之气,其中慓悍滑利的部分化生为卫气。卫气运
14、行于脉外,不受脉道的约束,外达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于全身。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卫气具有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卫气充盛则护卫肌表,不易招致外邪侵袭。卫气充足,机体得卫阳之温养,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促使汗液有节制的排泄。卫气的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灵枢 本藏认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概括了卫气的主要功能。3、试述肺主宣发降的含义,并说明肺主肃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
15、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亦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将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将脏腑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和膀胱,是为尿液生成之源。4、试述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答:(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
16、热、恶寒、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火性炎上,故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龈红肿疼痛等。阳热属火,与心相应,故火邪常可上炎而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或狂躁妄动,或神昏谵语等症。(2)火易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
17、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4)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临床证,即以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为属阳属火。-6-参考:火邪具有燔灼、炎上、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等特性。火性燔灼:燔即燃烧;灼,即烧烫。燔灼,是指火热邪气具有焚烧而熏灼的特性。故火邪致病,机体以阳气过盛为其主要病理机制,临床上表现出高热、恶热、脉洪数等热盛之征。总之,火热为病,热象显著,以发热、脉数为其特征。火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升腾向上。故火邪致病具有明显的炎上特性,其病多表现于上部。如心火上炎,则见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糜烂、生疮;肝火上炎,则见头痛如裂、目
18、赤肿痛;胃火炽盛,可见齿龈肿痛、齿衄等。伤津耗气:火热之邪,蒸腾于内,最易迫津外泄,消烁津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其临床表现除热象显著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征。火太旺而气反衰,阳热亢盛之壮火,最能损伤人体正气,导致全身性的生理机能减退。此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气生于水,水可化气,火迫津泄,津液虚少无以化气,亦可导致气虚,如火热炽盛,在壮热、汗出、口渴喜饮的同时,又可见少气懒言、肢体乏力等气虚之证。总之,火邪为害,或直接损伤人体正气,或因津伤而致气伤,终致津伤气耗之病理结果。生风动血:火邪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妄行。生风: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
19、灼肝经,劫耗津血,使筋脉失于濡养,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风火相煽,症状急迫,临床上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等。动血: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火热之邪,灼伤脉络,并使血行加速,迫血妄行,易于引起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以及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易致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肉败血,则发为痈肿疮疡。“痈疽原是火毒生”。“火毒”、“热毒”是引起疮疡的比较常见的原因,其临床表现以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易扰心神:火与心气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故火之邪伤于人体,最易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甚至神昏谵语等症。5、何谓反治?主要治法有哪些?各有何适应证?反治,又名从治,是指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适用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全一致的病症。反治的常用治法有:寒因寒用,即以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即适应证为“真热假寒”证);热因热用,即以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即适应证为“真寒假热”证);塞因塞用,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即适应证为“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即适应证为“真实假虚”证)。-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