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题解.pdf

上传人:修**** 文档编号:75979359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84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题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学语文题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题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题解.pdf(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是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的辞令。你认为这段话可分析为哪几层意思?(20 分)答:烛之武退秦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一)、此段落

2、的大意是:“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

3、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的严重性)!”(二)、此段落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最重要的是突出一个“说”。文章虽区区百余字,但委婉曲折,可以分为以下几层:第一层: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体现)。第二层:郑灭亡了,只对晋国有利(“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第三层:舍弃郑国,对秦国有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第四层:回忆过去,揭露出晋的贪而不义,使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而且留兵驻守。面对西方急于扩张的秦穆公,烛之武从容不迫推出了精心筹措的说辞(“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总结为五点:其一:地域政治。秦国图谋东扩,中

4、间隔着晋国。“越国以鄙远,知其难也。”秦在西,晋在中,郑在东,隔着晋国,秦国很难对郑国这块飞地实施长期的、有效的控制。得郑地而生后患,对此,秦穆公要冷静思索。其二:利益分配。秦国师劳力竭,可分一杯羹,但最大收获者还是晋。晋国第 1 页 共 14 页疆土扩充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即意味着秦国势力削弱。“焉用亡郑以陪邻?”逐小利而遇大害,对此,秦穆公要认真权衡。其三:两国邦交。烛之武请秦穆公换位思考:存邦,非独无害,反而有益。秦国要扩大在中部的影响,郑国作为“东道主”,可以“共其乏困”,亡郑,东方多个仇敌,舍郑,东方多个盟友。存弱国而交睦邻,对此,秦穆公会怦然心动。其四:历史纠葛。晋惠公为秦穆公扶立

5、,结果是:“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文公亦为秦穆公扶立,城濮之战大败楚师,霸主地位确立,结果又是:翅膀硬了,忘恩负义只会比当年的晋惠公有过之而不及“。视往昔而知来日,对此,秦穆公不能不猛醒。其五:争霸现实。郑亡,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东邻郑国被鲸吞,西邻秦国难保不被吞食。假以时日,晋国的兵车就会冲向秦国边境,这是大国扩张的必然逻辑。贪近利而招远祸,对此,秦穆公会毛骨悚然。(三)、短短百余字,层层铺垫步步逼近,最后推向一个核心问题:要破坏秦、晋的“战略伙伴关系”。烛之武是“实话实说”:越国鄙远、亡郑陪邻、阙秦有利晋,俱为实情至理。秦穆公是“实事求是”“秦国最危险的潜在之敌不是郑而是晋

6、。烛之武成竹在胸的一声”唯君图之“,已料定老练的政治家秦穆公将会心悦诚服一改初衷。本段说理透辟,善于辞令。这篇文章,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人胜。从这点来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改掉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

7、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说了五层意思,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阅读水经注江水“巫峡”文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此文段是怎样分别描写三峡一带的四季风光的?其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0 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 2 页 共 14 页至于夏水襄

8、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一)、“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出了江水所具有的季节特色。春冬水涸之季,下滩的水雪浪飞溅为“素湍”;水清流缓为“绿潭”。“素”“绿”“湍”“潭”色彩相间,一动一静,俯视一切的美景,岩崖、云朵、蓝天在碧水中可以见到,令人有无限的遐想。(二)、“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这句强调的是仰望之景。“绝”形容

9、山,“怪”作修饰,突出三峡独特的地理持征:柏树生长于悬崖峭壁,没有任何的遮挡,另外峡谷的风力强劲,日久天长,自然就形成了这样的奇怪形状。在“绝谳”“怪柏”这个背景上,作者又抹上一笔“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那悬挂在绝壁高崖上的飞泉瀑布,使整个画面立刻有了栩栩如生的话意,好像可以听到泠泠水声,高山流水,蔚为奇观。(三)、“清荣峻茂”:“清”水,“峻”山,“荣”树,“茂”草,水清、树荣、草茂相映,大自然的生机无限展现。“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良多苦味”,而三峡的春冬之景毕竟只是在热爱祖国山川的人眼里才益发显得“清荣峻茂”。此处,使人油然而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四)、“晴初霜旦,林寒涧

10、肃”,此处并未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霜晨,又以寒肃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凄凉之情。(五)、“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此处已不再写山、水、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亲身处在此时此地的伤感。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3、朋党论写作上有哪两个显著特点?(20 分)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

11、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第 3 页 共 14 页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讙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

12、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後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後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

13、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答:(一)、朋党论在写作上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为了阐明朋党有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的区别,此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全文的第二自然段中。第二自然段是横向举例对比,论述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的区别,对比分析真朋友与伪朋友的实质,“同道”与“同利”是其结党的不同基础,“真”与“伪”则是其朋党实质性差异。第三自然段是纵向举例对比,举出历史上几个正反典型实例,说明用君子之党与用小人之党的后果是不同的。作者比较了古代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将“治”“乱”、“兴”“亡”进行对照。“八元、八恺”等是君子的朋友,“四凶”等

14、是小人的朋友。君子的朋友受到信任、重用,天下大治,国家兴旺;反之天下大乱,国家灭亡。第四自然段在上述史实基础上作归纳对比,仁君与昏君的区别就在于辨析朋党。作者比较历史上的人君对君子的朋友不同的态度,将“能辨”“不辨”、“用”“退”进行对照。舜、周武王等圣明之君能辨别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任用君子的朋友,因而国运昌盛;商纣、汉灵帝等昏庸之君禁绝或杀戮君子的朋友,终于乱亡其国。通过上述对比,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的正邪、善恶、是非、真伪,国君是否信用君子的朋友的得失、利弊,一目了然。(二)、中心突出,结构严谨。第 4 页 共 14 页全文围绕中心论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分步分析论证。

15、第一步,紧紧抓住一个“辨”字,从理论上分析真朋友与伪朋友的本质不同,明确提出“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立论基础坚实。第二步,紧承此义,列举历史事实,论述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的不同历史作用。综观历史,凡君子的朋友兴则国兴,小人的朋友得势则国亡。这就说明“辨其君子、小人”并且区别对待,对国之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对君子、小人的朋友的任用贬退,是国君职责所在。第三步,即承前文而论述国君对君子、小人的朋友的态度与国家兴亡的关系。用历史事实,论证了用君子的朋友则国兴,贬君子的朋友则国亡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地阐明了“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且分别进退之的中心

16、意旨。文章最后以“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一语结束全文。由于前面对“鉴”的内容和意义作了充分的论述,此处已在不言之中。此外,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偶句、排比句,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对偶句如“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排比句如“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又如第四段中自“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起,连用三个“莫如”,对历史上的昏君予以彻底否定,语气坚定有力。后面又连用两个“莫如”,是对贤君的肯定。4、汉乐府陌上桑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罗敷的外貌美和内在美的?(20 分)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

17、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馀。”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馀。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答:(

18、一)、汉乐府诗陌上桑,属于相和歌辞。最早记在沈约的乐志里,题为艳歌罗敷行,到了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把它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一直到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才题为陌上桑。(二)、汉乐府民歌在思想内容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第 5 页 共 14 页神,许多诗歌作者,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诗来反映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即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些优秀诗篇还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欺压和剥削,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陌上桑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叙事诗。它通过一个采桑女子罗敷巧妙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诗中塑造了勤劳美丽、泼辣智慧、不畏权贵、能言善道的古代妇女

19、形象。诗中对主人公罗敷外貌描写的艺术,堪称文学史上人物外貌描写艺术的经典之笔。(三)、全诗原来分作三解。“解”,是音乐术语,古代乐曲演奏告一段落,暂时停歇叫做一解。“三解”也就是音乐的三个段落。从诗歌来讲也就是三段。第一段头四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这四句说,太阳升起在东方,照到我们秦家的阁楼上。我们秦家有个名叫罗敷的女子,是个非常美丽动人的姑娘。这几句是作者介绍罗敷的姓名及她的美貌。极写罗敷之美。“罗敷喜蚕桑,采桑东南隅。”这两句既是交代罗敷热爱劳动,又为下文太守调戏罗敷在情节上作引渡。接下来十四句,作者极力夸耀罗敷的美貌。正面描写避实就虚运用正面描写刻画人物的

20、外貌一般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的特点加以具体的描摹,给读者以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而陌上桑中对罗敷外貌的正面刻画独运匠心,用生产器具的精美和衣着装饰的华丽来映衬罗敷的美貌:“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就这样闪亮登场了:她提着一只精美的桑篮,篮子的络绳用青丝编成,提把是用有香味的桂树枝做就。她头上梳的是斜倚一侧、似堕非堕的“倭堕髻”(东汉后期妇女流行的一种时髦发式),耳朵上挂着晶莹闪亮、价值连城的明月珠;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绮罗裙,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一切都是珍贵的、鲜艳的、明丽的、动人的。那么,罗敷的眉目、身体将会

21、是如何的完美?每个读者都在期盼着。但是,文章对罗敷外貌的正面描写就此打住。至于主人公罗敷长的是清纯俏丽的瓜子脸,还是甜美可爱的苹果脸,文中未说;是娇媚含嗔的杏眼柳叶眉,还是顾盼流转的大眼卧蚕眉,你不清,我也不明;是薄薄精致的樱桃小口,还是厚厚丰满的惑人大嘴,你在想,我也在猜;是汉代赵飞燕身轻能作掌上舞的“掌上身”,还是唐朝杨玉环“肌理细腻骨肉匀”的贵妃之体,你在翘首以盼,我也是望眼欲穿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美若天仙的罗敷。这样避实就虚的对罗敷外貌的正面刻画艺术,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素养的人对罗敷完美外貌形象的期盼,堪称一绝。这种运用正面描写却又避实就虚地去刻画人物外貌的例子不胜

22、枚举。如辛延年的羽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孔雀东南飞中:“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种写法对后人的创作可说有秉烛照路之功。侧面描写无中生有第 6 页 共 14 页陌上桑在对罗敷进行上述正面描写后,引得读者欲罢不能,都急于知道罗敷到底有多美。作者不是直接写罗敷本身,而是笔势一荡紧接着运用侧面描写的艺术手法,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23、但坐观罗敷。”读到此处,很多读者都会哈哈一笑。作者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看到罗敷的神态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博得读者的哈哈一笑吗?不,此处极尽诙谐夸张之笔,不仅是为了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喜剧气氛,更重要的是,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通过夸张描写美的效果,让读者去感觉美,进入为罗敷之美所陶醉的意境。这样不需浓墨重彩,自然天成,就将罗敷无与伦比、不可描摹的完美烘托而出。这种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的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在文学史上屡见不鲜。如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形容容貌美丽的女子:西厢记中写莺莺出场时,便先写周围人看得失魂落魄的神态。总而言之,陌上桑中罗敷外貌描写艺术的关键

24、在于:避实就虚的正面描写与无中生有的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使人物外貌充满了朦胧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又满足了不同阶层人的审美标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成为文学史上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外貌的经典之笔。先正面描摹她服饰盛妆之美。“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二句,写她所携、所用器具之美。一支放桑叶的竹篮子是用青丝做的络绳,用桂枝做的提柄,给人一种精细、香洁之感。“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写她所着上衣之美,上身穿的是紫色花纹的丝绸短袄,下面系的是黄色花纹的丝裙,给人的感觉是素雅、高洁,落落大方。“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是写她头饰发型之美。头上挽着一个堕马髻,耳

25、下挂着两个明月珠,给人的感觉是新颖、华美。这里用的是绿叶衬红花的手法。罗敷究竟怎么美暂且不说,单说她所用的、所穿的、所戴的就和别人不一样。这里作者想夸耀一番罗敷的美貌,可一个字也没正面描绘她的美丽,如眼睛怎么样,嘴巴怎么样?他这是用罗敷自身的衣物,穿的、用的来衬托她的形象之美。这种绿叶衬红花,从侧面加以烘托的手法,会诱发读者的审美联想,根据各自求美理想去填补空白。接着用行者、少年、耕者三种人见到罗敷后的反映,如醉如痴的形状,从侧面烘托罗敷之美。下面八句比上面六句写的更为省略,说赶路的人看见罗敷也会惊讶的放下担子捋胡须一睹尊容而忘记了赶路。那些少年男子看见罗敷,则是下意识的摘下帽子,整理起自己的

26、头巾,也是想借机多看几眼罗敷。少年为什么脱下帽子整理自己的头巾呢?这是看罗敷美貌以后下意识的动作,唯恐自己的打扮不整齐被罗敷看不起。“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是说,耕地的人忘记了犁田,锄地的人忘记了锄草,他们回家后都自相埋怨,埋怨什么呢?只是因为观看罗敷而耽误了田里的工作。这几句写的十分省略,作者描绘罗敷的美貌却没在她身上花一个字,只是极力夸张罗敷之美对旁人所起的强烈震动。这一震动使“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都失魂落魄,忘乎所以。“下担捋髭须”,是慈和年长之人对罗敷所流露出的喜爱之情。“脱帽著帩头”,是同龄少年下意识的卖弄自己,以期引起对方关注第 7

27、页 共 14 页的爱慕之情。“忘犁”“忘锄”者,是被罗敷的美貌所征服,一时忘乎所以的惊讶之情。身份、年龄的差别,使他们的表情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任何人都不能不为罗敷的美貌所动。可见罗敷美到极点了。读完这段,我们虽对罗敷的容貌没有一个明晰具体的感受印象,仍不知罗敷长的什么样,但她的美丽非凡是十分可信的。这样我们就会把脑海中对美丽女子的记忆、印象全部调动搜集起来,而演义到罗敷身上,对她的容貌进行最充分、最完美的联想。晚唐诗评家司空图在诗品中说:“诗歌有一种境界,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陌上桑对罗敷美貌之神妙写法,就是不写一个美字,却能获得十分巧妙的效果的写法。这一段,作者重点夸张了罗敷的美貌。

28、这里既是塑造罗敷的形象,又为第二段太守调戏罗敷在情节上作了铺垫,起到引子作用。第二段写罗敷拒婚。作者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展示罗敷与使君的斗争,这是一场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当地有个太守坐车经过陌(大陆)上,看到罗敷以后也像“行者”、“少年”一样,被罗敷的美貌吸引住了,便命令赶车的把马停住。“五马立踟蹰”,也可以从另外角度理解,罗敷太美了,连马见了也徘徊不前了。从这一角度理解,我认为会更好些,可以更加突出罗敷的美丽,更加显示出这首诗的夸张手法,而且更加体现出这首诗的民间色彩。民间经常有这样的说法,现在北方人说书,描写某某人的美貌还常说,“人见了不走,鸟见了不飞”,不肯前进,

29、留步瞻仰。使君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贪淫好色,卑劣无耻的傢伙。他见到罗敷的容貌美丽,就垂涎三尺,起了不良之心。于是派遣手下官吏前去打听,问“是谁家姝?”这是谁家的美丽姑娘?“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这是太守那个下属回答太守的话,“是秦家的姑娘,据说叫罗敷。”于是太守叫那个小吏进一步去打听“罗敷年几何?”那个下属打听后回答说,“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颇”,稍微,略微。这句看上去二十不到,十五岁略微超过一些,言下之意,罗敷正当青春妙龄,豆蔻年华。太守听后更加中意,他满以为凭着自己的地位和威势,完全可以使罗敷这个农家女羡慕,于是恬不知耻地向罗敷提出了赤裸裸的要求。“使君谢

30、罗敷:宁可共载不?”是说,使君问罗敷,你可愿意和我一同坐车回家吗?罗敷面对无耻太守的要求,作了义正辞严的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你这个人多么愚蠢啊!你有你的妻子,我也有我的丈夫。你怎么能说出这样无耻的话来呢?说得正气凛然,威不可犯。这里明写使君挑衅,暴露其无耻,实暗写罗敷品质之高尚。太守、吏役和罗敷之间三方问答,语言简括明快,遣词生动贴切。太守的骄横、吏役的奴才相、罗敷的庄严,都从字里行间流出,进一步歌颂了罗敷的高贵品质。这是矛盾的展开,构成本诗所叙故事的中心内容。照理整首诗到此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又写了第三段,写了罗敷对自己丈夫夸耀的一大段文字。罗敷从丈夫显贵的身份、威势

31、的煊赫、器饰的华贵、才华的超卓、品貌的俊美、气度的雍容及旁人的评价等各个角度,进行了夸耀。“东方千第 8 页 共 14 页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东面来的一千多人马,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我的丈夫。用什么来辨识我的丈夫,那骑著白马有黑马跟随的。下面几句与第一段描写的一样,也是从服饰上来进行夸耀。“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辘卢剑,可直千万余。”前两句说马的打扮,马头、马尾都十分漂亮,很不一般。马这样漂亮,那骑马之人就更不用说了。仅就腰中所挂之剑,也价值千万两银子。下面四句是历述丈夫仕宦履历:“十五府小吏”,十五岁就在太守府里做官了。“二十朝大夫”,二十岁就到朝里做了大夫。“三十

32、侍中郎”,自己丈夫在三十岁就成了皇帝的亲信了,可以在皇宫中自由出入。“四十专城居”意思是做了太守、刺史、洲牧一级的长官。罗敷历述自己丈夫的仕宦履历,其目的,是要震慑对方,在气势上压服对方,有力打击太守的嚣张气焰。我们认为罗敷的机智,是建筑在她对封建统治者的深刻认识上的,她深深知道,不能使她心动的富贵权势,恰恰是能够制服对方的法宝,大官压小官,远官压近官,官大一级压死人。像太守这样的人对权势比自己大的人是奴颜婢膝的,罗敷正利用了他这一奴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夸特夸夫婿的位高势大,不管罗敷是否真有其夫,但这话却说的淋漓痛快,使使君不得不信服。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那么,对丈夫的夸耀,也是对

33、太守的百般嘲弄、讽刺;与其说是描述想象中的夫婿,倒不如说依太守为准绳、为靶子,设计了一个足以制服他的偶像。如此还嫌不够,罗敷又极力夸耀夫婿的容貌仪态超凡出众,迫使太守自惭形秽。我们看“为人洁白皙,”说这个人皮肤白晳。“鬑鬑颇有鬚。”胡须修长,古代男子以胡须长为美。关羽“三绺美髯飘”。水浒传里有个美髯公朱同。都是从胡须长而得名的。罗敷丈夫不仅容貌美,走起路的样子也很漂亮。“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说她夫婿走起路来非常有样子,脚步轻捷,从容不迫。最后两句是周围人对罗敷丈夫的评价:“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在座的数千人当中,都说罗敷的丈夫非常突出,非同一般。这部分通过罗敷多方位、多角度的夸夫,不

34、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自己的丈夫都比眼前这个太守好千百倍。因此“太守一何愚!”他要罗敷同他一道坐车回去,实在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从此切断太守邪念,压倒了太守的气势,故事在富有喜剧意味的热烈气氛中结束。陌上桑所描写的内容,在当时是有典型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性的。它通过太守调戏罗敷这一事实,揭露了当时封建官吏对百姓的残害。富贵权势对妇女的侮辱、迫害,人民是十分愤恨的。在汉代有个“行县”制度,每到春天地方长官都要到民间去巡视,“贤观民俗,考长吏治绩”。名义上是到各地考察民俗优劣“劝课农桑”,劝勉百姓抓紧时机搞好耕田播种,而实际上许多官吏都借此机会到民间去骚扰,盘剥百姓,满足私欲。陌上桑所描写的事实,

35、就有力地揭示了太守所谓巡行的真像,揭示第 9 页 共 14 页了他们巡行的一个侧面,暴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以及上层社会分子的无耻、轻薄行为,表现了群众对他们的蔑视。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还以饱醮热情的笔,塑造出了罗敷这个既美丽勤劳,又勇敢机智的妇女形象,讴歌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罗敷这一形象应当说塑造的相当成功,它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作者以非凡的笔墨刻画了罗敷的外表美(第一段),而且还以巧妙的构思,突出了罗敷的心灵美聪明、机智、勇敢。这在第二、三段罗敷拒绝使君无耻要求表现得最为突出,毫无惧色,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严正指责身为使君,却非礼而动的愚蠢行径。如果从叙事角

36、度看,第三段好像可有可无,并不影响叙事的完整性。但从罗敷形象塑造、性格刻画来要求,则是必不可少的。它对突出罗敷聪明机智起着非常有力的作用。罗敷深知,她用严辞拒绝了太守的无耻要求,太守是不会甘休的,肯定要恼怒。像这种坏傢伙心地卑劣,是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的,报复肯定少不了。但罗敷也懂得这些官吏的心理,外强中干,都怕上欺下,怕硬欺软。为使太守不敢伺机报复,所以就大夸特夸了一通自己的丈夫,迫使太守就范,在自己超凡丈夫面前,太守相形见绌,无地自容,望风而心折。由此可见,这一段不仅不能减少,它对刻画罗敷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他还使这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氛。这也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过去有人对这一浪漫

37、虚构手法不理解或未能正确理解,反而因此提出一些疑问,“罗敷既然有这样一位有地位、有钱财的丈夫,为什么还叫她到田间去采桑叶呢?”“罗敷有这样一个丈夫,就不应是普通劳动妇女了。”据此,罗敷就不应当是劳动人民形象了,这首诗也就不是歌颂劳动人民了。也有人认为,罗敷如果是劳动人民怎么会有这样一位显赫的丈夫?怎么能穿戴的这么好?如此等等。其实说穿了,就是没有能够理解作者的浪漫主义手法,也没搞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联系。笔者认为,罗敷应该是一农家姑娘,最后她所说的那段话是虚构的,其实她没有这样一位丈夫,她是为了打击太守的气焰,而随口胡诌的。我们诠释诗歌时,不能把这解的太实。至于罗敷的打扮及头上妆饰,所用

38、器具等,都是作者对罗敷的赞美、褒扬。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般都是美的,因为艺术毕竟比生活要高,这个道理好懂。陌上桑在艺术上的又一特点,是把叙事、抒情与描写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是一首叙事诗,但在叙事中不时穿插了一些对人物的描写,这些描写既刻画了人物形象,又为展开故事情节服务。如第一段对罗敷打扮的那些描绘,既突出了罗敷的美貌,又渗透着作者的赞赏和自豪之情,同时也为第二段情节作了必要的铺垫。在这首诗里叙事、描写、抒情三者结合的很紧密。铺叙、夸张、侧面烘托手法共同使用。如第一段描述罗敷服饰之美和采桑工具之精,用的就是铺叙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劳动人民为使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形象更美,尽力铺排和夸张,

39、借以美化主人公。注意这些铺叙、夸张罗敷第 10 页 共 14 页外貌美的诗句,全是为了衬托罗敷心灵之美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强烈反映也是用的烘托手法。从整首诗来看,第一段所描述的外貌美与后面二、三段的内在美是一体的,极力夸张外貌美,是为了进一步衬托心灵美。这首诗还利用了对话。整个二、三段都是由对话构成的。作者正是用这些对话而展示、表现出罗敷的美好心灵。像“使者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罗敷那“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勇敢性格。第三段整个都是罗敷的话,嘲笑、回击了太守。像这些对话既交代了故事情节,也描摹了人物的神情动态,对表现诗歌主题起了积极作用。这首诗在艺

40、术构思上也颇有特色。它的主题是揭露上层社会人物的轻薄、无耻。但描写重点却没放在写这个无耻官僚身上,而是把罗敷作为整个故事的主人公,全力以赴地刻画出这位采桑女的形象、性格。诗中写的美丽、机智,不畏权势,不贪富贵的高尚品质,从而从正面塑造出人民自己的高大完美形象。相反的,那个自恃权势的“使君”,却处于愚蠢、可怜、可笑的地位。这样的写法,无疑写出了人民的志气,并巧妙地构成了一种喜剧冲突,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也取得了更强烈的艺术效果。陌上桑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杰出诗篇,它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汉代以后的许多诗人,受其影响也写过同类题材、主题的作品,如曹植、李白、杜甫。到了元代石君宝据此改编成

41、杂剧秋胡戏妻。这个戏至今还在上演,足见影响之深。虽用了同类题材,但其思想深刻性超过陌上桑民歌的还不多见。这就是民歌艺术价值的可贵之处。5、请谈谈苦恼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及小说要表现的主题。(20 分)答:一、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姚纳的苦恼是妻子、儿子都相继去世,生活贫困、孤苦无助,他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因此车夫姚纳的苦恼更是一个冷漠、自私的社会给予他的孤独。二、苦恼小说要表现的主题:小说描写一个老马夫姚纳儿子刚刚死去,他想向人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若,无奈偌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

42、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说。作品通过无处诉说苦恼的姚纳的悲剧,揭示了 19 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自私、冷酷无情,这正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剪影。苦恼的副标题是“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这句话出自旧约全书。(一)、小说用以小见大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契诃夫小说总体艺术特征是以小见大。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都是通过小事件小人物反映整个社会或重大主题。本篇小说车夫姚纳的故事本身极其简单,在常人看来,或者无可写之处,但是契诃夫却深刻挖掘其内涵,通过这件小第 11 页 共 14 页事写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

43、这正是他小说总体风格的体现。(二)、小说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小说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姚纳与军人、三个年轻人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修改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三)、对比手法与对应的暗示手法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从而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作者先写了姚纳心中的苦闷三次与人倾诉都未成功,或者受人斥骂,或者受人嘲讽,或者根本不引人注意,三次与人倾诉,异中有同,总之是不被人理解和同情。文章结尾出,姚纳与马的谈话,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一对比,一下子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44、无情完全映衬出来。另外,作者在进行对比时,有意将人与马的处境、神态、遭遇一一对应。比如那青年骂马“给他一鞭子”又骂“我要给你一个脖儿拐!”这样来暗示人与马的共同的可怜处境。所以最后姚纳与马谈话时,“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与那些人的粗暴无情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就收到了感人泪下的艺术效果。成为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四)、人与马的静态肖像描写人: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不动,身子向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体所能伛到的最大的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也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马:他的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棍子

45、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它大概在想心事吧。这是小说一开始对雪中的人和马静态的肖像描写。这段描写一是细腻逼真,写得形神兼备,写出了人和马的艰难处境和木然失神的麻木痛苦的状态。同时在描写人与马时处处加以对应,暗示着人与马的共同的可怜,为最后结尾时人与马的对话做艺术准备。由此可见,这段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巧妙之笔。(五)、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个街头即景画面,写车夫姚纳和他的小母马。姚纳被失去儿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们可怜地伫立在风雪之中,与周围喧哗、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第二部分从“姚纳和他的小马”到“就会

46、呜呜地哭起来”。这部分是小说的主干,主要写姚纳向人倾吐内心苦恼时的种种遭遇,它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他拉军人到维堡区去,写军人对他的冷漠;第二层,他拉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上巡警去,写青年人根本不听他的苦诉;第三层,他遇到看门人,想跟他攀谈,可看门人指责了他;第四层,他和住处的小伙子诉说,小伙子却蒙头睡着了,写他遇到那么多人,竟没有一个人同情他。第三部分从“出去看看马吧”到全文结束,描写姚纳只能向马倾诉苦恼,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宽慰的动物。全篇作品以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为情节线索,依次写出了姚纳与马各怀苦恼与心事,姚纳向人诉说苦恼的连续失败,向马倾吐内心感情的成功。所有的情节内容都紧紧围绕

47、着姚纳深怀苦恼倾诉苦恼的动第 12 页 共 14 页机和行为展开。首尾互相呼应并形成对照,首尾人与马的关系又与中间部分人与人的关系构成对比,因此全文结构紧密、中心突出,又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这篇描写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忧愤深广之作,读来令人震颤而又耐人寻味。它的思想内含,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作品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车夫姚纳身处社会的下层,军人可以向他发脾气,青年们随意取笑漫骂他,扬言“给他一个脖儿拐”边看门人和他的同行都对他的痛苦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他的生计也很艰难。午饭前出来到“黄昏的暗影笼罩金城”,他还没拉到一趟生意;奔波到晚上十点钟,竟然“连买燕麦的

48、钱还没挣到”。他的遭遇又极其不幸,老婆早已去世,唯一可寄托希望的儿子又新近病逝。作者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地位低下、苦苦挣扎、命运悲惨的小人物形象。他的不幸,正是当社会压迫的结果。然而,对姚纳来说,最苦恼的还不是他的现实境遇,而是他的痛苦无处诉说,无人理解和同情,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承受。作者写出了他在浩大无边的苦恼摧残下的内心麻木;他一动不动地任凭风雪的袭击,他无心拒绝不公道的车价,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但作为一个活人,他毕竟还有向人倾吐苦恼、与人交流情感的渴望。然而在偌大的社会中,他却找不到一个关心同情、能分担他的苦恼的人,他只能在马身上实现他那小小的可怜的心愿。一个小

49、人物孤单寂寞,压抑滞重的心态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揭示。他的麻木、忍受和不觉悟,既是生活的赐予,也是他无法通过斗争改变自己命运的心灵桎梏。作者哀其不幸之余,也不无怒其不争的意味。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昏聩和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私、冷漠。作者通过马车夫姚纳一心想倾诉他的苦恼而结果却处处碰壁的情节,写出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人们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际关系被市侩意识支配,难以沟通感情、互相理解,从而显示出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无情。军人与追求享乐的青年对小人物的不幸漠不关心,这里有社会地位的隔膜。然而,与穷车夫处于同一阶层的看门人和青年车夫也无动于衷,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

50、关系中的冷漠无情已到了何等地步。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终于把姚纳推向小母马,他在对马的倾诉中得到了人间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作品凸现了人不如马的昏聩现实。作者以深沉的感伤和强烈的愤慨,对此加以无情的揭露和否定。三、抒写了作者自己的无处言说的苦恼心境。当时,契诃夫正为探求真理不得而苦恼。他的这种心境,反映在没意思的故事的情节之中,也寄寓和流露在姚纳这个形象的塑造上。在叙述马车夫不幸遭遇和内心苦恼的过程中,尤其在姚纳只得对小母马倾吐悲苦的描写中,作者本人的那种苦闷、悲哀和默默之情是溢于言表的。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更具有一种自我表白的意味。小说写道:“那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的。要是姚纳的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企业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