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逻辑和主线(南昌大学-彭迪云教授-2016-07-10).综述.ppt

上传人:得****1 文档编号:75958932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1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逻辑和主线(南昌大学-彭迪云教授-2016-07-10).综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逻辑和主线(南昌大学-彭迪云教授-2016-07-10).综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逻辑和主线(南昌大学-彭迪云教授-2016-07-10).综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逻辑和主线(南昌大学-彭迪云教授-2016-07-10).综述.ppt(10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逻辑和主线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逻辑和主线南昌大学 彭迪云彭迪云 教授教授2016年年9月月1日日 报告人简介l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管理学博士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管理学博士l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l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会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l南昌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南昌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l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

2、家l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l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l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l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l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l中国人民银行南昌市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咨询专家中国人民银行南昌市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咨询专家l江西省金融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金融学会常务理事l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l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授课人联系方式u彭迪云教授联系方式u手机:13970063168

3、 uE-mail:dypeng_uQQ:1057954814 习近平:学习力就是竞争力预见才能遇见,悟到才能有道赢在转折点,而不是起点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l 一个企业也好,一个地区也好,常常不是赢在起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点,而是赢在转折点l在增长、转型、改革高度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时代融合时代,如何“赢在转赢在转折点折点”,是企业和政府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报告提纲l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l二、经济新常态的涵义和特征l三、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的逻辑关系l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读l五、走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误区l六、新时期我国公共管理变革的新趋势一、我国经

4、济发展进入新常态l1.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l2.中国经济新常态不同于全球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不同于全球经济新常态l3.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现实认识的创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现实认识的创新与飞跃新与飞跃l4.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认识论和新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认识论和新的的“阶段论阶段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习近平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年5月在河南考

5、察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时指出新常态”(New Normal)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世界展示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l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新常态”既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单纯依靠速度的外延式增长时期转入了依靠创新驱动、结构升级、节能环保、统筹国内国外市场,以及大力推动城镇化为特点的中高速平稳增长阶段。l利用生产函数对我国经济潜在增长能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十三五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年均增速将大体期间我国经济的年均增速将大体在在6.5%-7%之间之间,经济发展的质量将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步增强、人力资本提升将带来新的人

6、才红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将会释放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差异l新常态”这一概念最早是2009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埃里安提出来的,以描述危机后的欧美发达经济再也回不到以前了的“长期低迷状态”。其主要含义是:低增长、高失业将长期持续;企业利润缩减、资本回报率将降低。l“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王一鸣说l如果说全球经济新常态是对未来世界经济趋势的一种悲观认识,那么,中国经济新常态则包含着经济朝向形态更高级形态更

7、高级、分工更复杂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积极内容。全球经济的新常态l在本轮危机之前,全球经历了长达在本轮危机之前,全球经历了长达2020多年的多年的“旧常态旧常态”,即经济持续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周期波动弱化,即经济持续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周期波动弱化。这一被称为“大稳定”的旧常态是全球范围内科技进步、体制机制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综合产物。从“大稳定”转换为大危机,进而进入以长期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新常态,其实只是被“大稳定”繁荣掩盖下的各种矛盾产生、累积、深化、蔓延和爆发的结果 l全球经济新常态在各个领域均有表现,其中最具特征者有五:经济增长低水平波动,“去杠杆化”

8、和“修复资产负债表”两难,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各国政策周期非同步,全球治理真空。全球经济新常态的五大特征,究全球经济新常态的五大特征,究其实体面的根源,主要在于所谓的其实体面的根源,主要在于所谓的“长期停滞长期停滞”。二、经济新常态的涵义和特点l新周期新周期“四期叠加四期叠加”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四个周期的“叠加期”,即(1)经济增速的“换挡期”(2)结构调整的“阵痛期”(3)前期发展政策的“消化期”(4)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窗口期”。何谓新常态?l“常态”是指固有的状态;l“新”是指不同于“旧质”;l“新常态”就是指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状态 l总之,新常态新常态是指:(

9、1)由过去的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转变;(2)一个全面、持久、深刻变化的时期时期;(3)一个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并行的过程;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时代、新的方式、新的阶段、新的时代、新的方式、新的态势新的态势。新常态的基本特征l我国现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前期政策消化期策消化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窗口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窗口期并存,即“四期叠四期叠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l经济全球化深化、人口结构变化和要素成本上升等客观条件的变化,倒逼和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变化增长速度变化、结结构优化构优化和动力转化动力转化。l新常态以

10、新周期、中高速、新动力、优结构、高效率、新周期、中高速、新动力、优结构、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新机遇、添活力、多风险低成本、可持续、新机遇、添活力、多风险等态势为主要特征,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在向结构更合理结构更合理、分工更分工更复杂复杂、形态更高级形态更高级的阶段演化。正确认识新常态l一是消费要瞄准新需求l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正确认识新常态l二是出口要营造新优势l现

11、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四、正确认识新常态l三是创新要成为新引擎l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正确认识新常态l四是环境要营造低碳型l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正确认识新常态l五是风险要建立防控网l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

12、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正确认识新常态l六是投资要转向新产业l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正确认识新常态l七是产业要走上新路径l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

13、为产业组织新特征。正确认识新常态l八是竞争要扣住差异化l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正确认识新常态l九是调控要着眼总供求l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正确认识新常态l 从上述趋势性变化和特征可以推出“四大转变”的结论:(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经济发

14、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3)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4)经济发经济发展动力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l正确认识新常态,必须把握好这“四大转变四大转变”。正确认识新常态l把握大趋势+掌握大逻辑+构建新格局+抓牢新机遇l新常态下,“稳”是基本前提l新常态下,“转”是核心要义l新常态下,“破”是必由之路l新常态下,“创”是活力之源l新常态下,“进”是目标任务l适应新常态,要有新认识、新思路;更要有新作为、新气象。三、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l“经济发展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5、是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战略思想三个核心要义三、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l(一)新常态是逻辑起点(认识论):以历史视野和国际格局,正确把握了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的方位和阶段,是高瞻远瞩的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判断,为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前提三、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l(二二)五大发展理念是思路引领五大发展理念是思路引领(方法(方法论)论)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把握了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顺应了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要求,点明了破解发展难题的新思路。三、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l(三)供给侧结构性改

16、革是现实路径(实践论策略论工具论)l只有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三、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l(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贯彻落实发发展新理念展新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主线来处理l信心坚定不移,挑战不容低估,政策储备充裕l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四大类25项指标l科技创新、结构升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改善这样五大方面的支撑“四个没有变”l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l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l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

17、和条件没有变;l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这就是我们经济的长期趋势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读l(一)涵义l(二)目的l(三)内容l(四)特点l(五)要求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读l“供给侧改革”是一个影响中国、牵动全球影响中国、牵动全球的高频词汇。l对大众而言,“供给侧”是个相对陌生和专业的经济学术语。但实际上,供给侧改革早已“潜伏”,“中国制造2 0 2 5”、“互联网+”行动计划、“双创”、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助力产业升级的顶层规划相继出炉,便是“供给侧”发力的明证。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读l“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影响中国、牵动全影响中国、牵动全球球的高频词汇。l对

18、大众而言,“供给侧”是个相对陌生和专业的经济学术语。但实际上,供给侧改革早已“潜伏”,“中国制造2 0 2 5”、“互联网+”行动计划、“双创”、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助力产业升级的顶层规划相继出炉,便是“供给侧”发力的明证。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读l(一)背景l(二)涵义l(三)内容l(四)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l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l1追求新平台上的“供需平衡”,是改善提升供给侧体系的要义l2实现新逻辑下的“动力转换”

19、,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l3推进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l4强化新理念下的“制度创新”,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l供给侧改革是制造业解困法宝l供给侧改革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 供给侧改革是制造业解困法宝l“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已成为政府、学界、业界等各方努力破除制造业已成为政府、学界、业界等各方努力破除制造业困局的新法宝。困局的新法宝。l新常态背景下,新常态背景下,GDP GDP 增速下滑,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工业企业盈增速下滑,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工业企业盈利水平的下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利水平的下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20、在 20152015年年1111月月19 19 日举行的财经年会日举行的财经年会“中国制造业的现实与挑战中国制造业的现实与挑战”论坛上论坛上介绍,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介绍,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 1 1 年多时间,其主要原因年多时间,其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等重化工业部门,产业过剩就是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等重化工业部门,产业过剩很严重。很严重。l“要走出制造业困局,要有要走出制造业困局,要有退退有有进进。退退就是在减产就是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进进就是要进一步放就是要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

21、革。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诸多手段都是供给侧改革诸多手段都是供给侧改革的内容。的内容。l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的新思维工匠精神l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以用户为中心l 我们以前追求做大,现在要追求做精。经营的本质在于拥有效率、效益和高质量。以前是 B2C 的模式,现在就要推 C2B 模式,必须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倒逼后端的供应链,以及从产品企划到售后的全价值链集成配套。精品工程l以前的产品主要考虑产品的品质、质量,而现在“精品工程”的概念上不仅局限于一个产品的品质,更是要从精准企划、精湛研发、精益制造、精品品质、精诚服务五个

22、维度来实现产品的控制管理,通过这五个维度来提高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做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好产品。这个思路对于制造企业整体来说都是适用的。五、走出供给侧改革的认识误区l(一一)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l供给侧改革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是一个新出现的词,但与此相关的供给政策或供给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践则早已有之。支持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源头。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的改革理论都是从供给侧考虑的,而不是从需求侧考虑的。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也并非始自今日,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发展乡镇企业,90年代中期的经济体制总体改革,90年代后期的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

23、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改革等,都是供给侧改革。只要稍微梳理一下历史就不难发现,推进供给侧改革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回归常识。五、走出供给侧改革的认识误区l(二二)等同西方供给学派观点等同西方供给学派观点 l西方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四减四促”(减税、减管制、减垄断、减货币发行;促私有化、促市场竞争、促企业家精神发挥、促技术创新),其中多数的确也是中国供给侧改革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但由于中国体制具有特殊性,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方面,其中有些政策主张在中国是不适用的;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比西方的要丰富得多。五、走出供给侧改革的认识误区l(三三)通过政府计划推进通过政府计划推进l 供

24、给侧改革本是为解决政府过度干预或过度宏观调控问题而提出的改革思路,但现实中很容易被人误解要为通过政府计划或政府主导来确定供给结构、提供供给要素、增加产品供给、提高供给速度。这就有可能走到供给侧改革的反面,不仅达不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反而带来了与过度需求管理政策等甚至更严重的问题。例如,政府主导选择产业、产品、项目和技术路线,就会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五、走出供给侧改革的认识误区l(四四)与需求侧是对立的与需求侧是对立的l 从经济学基本原理看,供过于求会导致产能过剩,供不应求会导致市场短缺,而供求均衡是较理想的状态。但有的人将供给侧和需求侧对立起来,以为供给侧改革是对需求侧的否定。其实,供给

25、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宏观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改革只是对其进行“纠偏”,而不是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五、走出供给侧改革的认识误区l(五五)只是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只是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l广义的供给侧力量不仅包括商品或劳务供给,而且包括供给主体培育、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存量调整、增量形成等。若单纯强调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在产能过剩形势下,则只会带来进一步的产能过剩。因此广义理解供给侧力量,则会通过改革,主要依靠企

26、业和市场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让市场出清;另一方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五、走出供给侧改革的认识误区l(六六)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因素简单为五个平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因素简单为五个平行因素行因素l即劳动、资本、资源、技术、制度。其实,劳动、资本、资源为规模性因素。其投入的增加只会直接带来产量或GDP的增加,不会直接带来效率的提高 效率性因素:技术 根源性因素:制度 六、新时期我国公共管理变革的新趋势l中中国国经经济济发发展展正正处处于于四四个个周周期期即即经经济济增增长长的的“换换挡挡期期”、结结构构调调整整的的“阵阵痛痛期期”、前前期期发发展

27、展政政策策的的“消消化化期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窗口期新窗口期”的的“叠加期叠加期”。l以以新新周周期期、中中高高速速、优优结结构构、新新动动力力、高高效效率率、新新机机遇遇、多多挑挑战战为为主主要要特特征征的的新新常常态态,正正在在深深刻刻改改变变中中国国经经济济的的面面貌貌。因因此此,保保持持经经济济稳稳定定、调调整整经经济济结结构构、注注重重政政策策效效益益、追追求求增增长长质质量量、突突出出创创新新驱驱动动、实实现现和和谐谐发发展展成成为为了了“习习李李新新政政”背背景景下下中中国国经经济济新新常常态态的核心内涵与要求。的核心内涵与要求。六、新时期我国公共管理变革的新

28、趋势l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习李新政”的影响和引领下,“在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前提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成为中国政治领域发展的新常态,公共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化、高效化和协同化将成为主要抓手;“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将成为中国社会领域发展的新常态。l在上述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新常态”的影响和“习李新政”的推动下,我国公共管理正在或将要呈现以下变革的新趋势六、新时期我国公共管理变革的新趋势l首先,摈弃了以GDP为中心的增长主义模式,秉持包容性增长理念,转而追求多元价值。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新的增长管理模式,其基本理念是公平和公正,强调分

29、享经济增长成果,平衡经济增长过程,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创造就业机会,保障公平参与和机会平等。“习李新政”体现了这种追求多元价值和实现均衡共享的新理念和发展模式。六、新时期我国公共管理变革的新趋势l其次,重新摆正和塑造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中国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今后的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迈向基于法治的市场经济的改革。六、新时期我国公共管理变革的新趋势l第三,通过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使政府由经济建设中心转变为公共管理主体。体现“习李新政”改革意图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改革

30、重回“小政府、大社会、强市场”的主线。正在改变“全能政府”的格局,由“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l根据该方案,机构改革实行大部门制改革,机构的撤并和整合是一条主线。而职能转变则有四个方面,即职能转移、职能下放、职能整合和职能加强,重心放在职能转移。职能转变的核心是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向市场转变;一是政府向社会转变;一是中央向地方转变。主线是“撤”、“减”和“小”,即政府职能在调整过程中能撤就撤、能减就减、能小就小,政府向市场、社会、地方进行放权和扩权。企业才是经济建设的中心。六、新时期我国公共管理变革的新趋势l第四,改革社会

31、组织双重管理体制,转变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壮大“第三部门”。社会改革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主旋律。一是改革双重管理体制。包括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的体制;实施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的政策。二是转变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包括推进政社分开;将政府负责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转移;加大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三是发展社会组织。包括健全社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完善社会组织结构,推进社会组织的“一业多会”;推动行业性竞争机制建设,形成行业自立自治六、新时期我国公共管理变革的新趋势l第五,谋求“善治”,公共管理理念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由“管理”改为“治理”。更强调党委、

32、政府、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而不是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革在观念上更注重公开平等,强化了各个主体的责任;在规范上更注重法治;在方式上更强调灵活性、协调性、沟通性;在运行中更强调多元与互动。六、新时期我国公共管理变革的新趋势l第五,谋求“善治”,公共管理理念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由“管理”改为“治理”。更强调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而不是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革在观念上更注重公开平等,强化了各个主体的责任;在规范上更注重法治;在方式上更强调灵活性、协调性、沟通性;在运行中更强调多元与互动。六、新时期我国公共管理变革的新趋势l最后,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性政府假说和协商治理模式。在这里,“中性政府”是指政府对待社会各个集团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不和任何一个利益集团结盟。它追求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它所代表的特定集团的利益。深化中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协商治理模式,因为协商治理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治理模式,是一种以中国式民主即协商民主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模式。衷心感谢您的聆听和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