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二章声现象266.pdf

上传人:深夜****等你... 文档编号:75955075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5.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二章声现象26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二章声现象26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二章声现象26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二章声现象266.pdf(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 声现象 第 1 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用具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引导提问: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声音的产生 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参考器材: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等。方案 1: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

3、到声音吗?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设计意图: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方案 2: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所示。设计意图: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实验的

4、物体 发声时现象 无声时现象 结论 橡皮筋 振动 不振动 橡皮筋振动时产生声音 尺子 振动 不振动 尺子的振动产生声音 音叉 振动 不振动 音叉的振动产生声音 鼓面 振动 不振动 鼓面的振动产生声音 归纳橡皮筋、尺子、鼓面、音叉等物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验证自己当初的猜想,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设计说明:1学生探究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式形式中进行,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如果学生不会用

5、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2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能否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探究点二 声音的传播 情景创设: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思考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

6、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猜想与假设: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实验探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实验 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列举事例: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实验探究: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

7、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问题: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2水面上为什么出现了水波?3我手中有一张纸,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学生体验:抖动手臂,引起纸的振动,发出声音。问题:1.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2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

8、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会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如图甲,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这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击起水波一样,如图乙。鼓声在空气中传播方式:鼓面向右振动,压缩右面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左振动,使右面的空气变稀疏;鼓面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由近及远向四周传播出去。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实验 2:液体传声实验 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9、,说明液体能够传声。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水中的鱼儿可以被声音吓跑等,如图所示。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实验 3:固体传声实验(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一”,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

10、制作的土电话、“隔墙有耳”)新$课$标$第$一$网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探究点三 声速 情景引入: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形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1声速: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思考问题:既然固、液、气都能传声,为什么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 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多媒体展示: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11、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空气(15)340 海水(25)1 531 空气(25)346 铜(棒)3 750 软木(25)500 大理石 3 810 煤油(25)1 324 铝(棒)5 000 水(常温)1 500 铁(棒)5 200 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 ms1。(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

12、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案。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参考方案:探究器材 卷尺、小铜锣、小槌、秒表、温度计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在室外一块空地(如运动场)上量出一段约 150300 m 的直线距离;如图所

13、示,你站在直线的一端,让你的同学携带小铜锣站在直线的另一端;让你的同学敲击小铜锣,当你看见他敲击小铜锣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当你听到铜锣声时立即停止计时;重复以上步骤几次;将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声音传播的距离/m 次序 声音传播的时间/s 声音传播的速度/(ms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平均值/(ms1)1 2 3 探究评析 测量时按下秒表时刻对结果影响较大,注意眼疾手快,眼、耳、手并用。2回声:问题: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入回声的概念: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如图所示 问题:如果对着教室的墙大喊一声,有回声产生吗?

14、学生讨论:听到回声的条件。学生总结:(1)回声到达人耳应比原声晚 0.1 s 以上。(2)如果相差不到 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思考:(1)开山放炮时为什么能听到隆隆不绝的响声?(2)人在屋里说话为什么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说明:(1)声波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该物体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我们能隔墙听到相邻房间中的声音就是这种情况;(2)不同的障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3)当两个声音传到人耳时间大于 0.1 s 时,人耳就能分

15、辨这两个声音。若小于 0.1 s 则原声加强(如图所示)。科学世界: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耳是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前庭、耳蜗及听觉神经构成,如图所示。外界传来的声波引起鼓膜振动,这就像鼓槌击鼓使鼓面振动一样。鼓膜振动通过前庭及其他组织传到听觉神经,听觉神经信号传给大脑产生听觉。其过程如下:三、板书设计 第 1 节 声音的发生 一、声音的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1)150C 时,v 声=340 米/秒(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四、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

16、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第 2 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

17、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运用钢尺,想办法使钢尺发声。我们可以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

18、音。如果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观到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此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如果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结论: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

19、处吗?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 Hz。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 20 Hz 到 20000 Hz。其中 20 Hz 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 是人类听觉的上限。讨论: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 10 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 500600 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

20、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 20 Hz 的声音叫做次声波。探究点二 波形与频率 观察声波的波形 教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并演示: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涉及到,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它。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教

21、师演示,学生观察并讨论)(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结论: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探究点三 振幅与响度 问: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轻敲鼓面

22、,鼓皮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响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响度大。【活动】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实验结果: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根据实验结果知道: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

23、声音的响度越大。教师继续总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那么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参考解答: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探究点四 音色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

24、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不同乐器演奏 C 调的“1”时,波形各不相同,音调相同,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响度不同。三、板书设计 决定于发声体音色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响度决定于了发声体的效率音调声音的特性:四、教学反思: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设计时我们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方法,增加了不少学生的活动,对一些学生不易观察的现象我们进行了录像、放慢等措施,增加了学生对细微变化的观察。在典型声音的素材搜集上,我们还需要些努力,在声音的对比音效上,在学生不易认识到的特殊声音上,我们还要

25、进一步通过采集利用起来。第 3 节 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教学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教学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教学用具 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展示几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医生通过听诊器诊断疾病,远处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海豚利用声波识别食物、敌人和它们周围的环境 学生欣赏并交流讨论,自然界中的声现象非常多,声音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的应用,你能列举一些例子吗?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声与信息 学生

26、阅读课本并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说明了人们可以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对这些例子,可以分类吗?按怎样的依据来分好?1从异常声音中获取信息 轰隆隆的雷声预示下雨 听诊器听心跳声诊断心脏的情况 听敲铁轨的声音判断螺栓松动 汽车修理师听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判断故障 小结:声音能够传递信息。2次声波传递信息 阅读课本并思考问题:次声波能不能传递信息呢?次声波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地震爆发前,许多动物往往有异常反应,如老鼠逃出洞,牛马不入圈,鸡犬不宁等。这主要是由地震爆发前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强烈的次声波引起的。【课件展示】介绍 2005 年海啸死亡人数和其强大的破坏力。印度洋海啸发生在 2

27、004 年 12 月 26 日,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在印度夺去约 10 000 人性命,斯里兰卡 40 000 余人遇难,而印尼的死伤人数为 23 万人之多。这可能是近 200 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可是,大多数海洋生物可以存活,水母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要比风暴和波浪快得多,所以,水母才能提前收到风暴的“预告”,迅速采取躲避措施。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相当精确地模拟了水母感受次声波的器官,使人们能够提前知道将到来的风暴,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28、现广泛运用于航海事业。把这种仪器安装在舰船的前甲板上,当接收到风暴的次声波时,可令旋转 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转,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风暴前进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读数即可告知风暴的强度。这种预测仪能提前 15 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3超声波传递信息 阅读课本并思考问题:(1)蝙蝠是怎么确认目标的?它采用的方法叫做什么?(2)受蝙蝠的启发,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主要应用在什么方面?归纳总结:(1)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2)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人们利用这个现象研制了声呐。讨论:根据声呐测海底深度需测哪些量?a声音在海

29、水中的传播速度 v。b声音在海水中的往返时间 t。c计算公式:s12 v。t。(3)应用: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利用声呐探测鱼群、探测敌方潜艇等。思考问题:“B 超”是利用什么获得人体内部疾病信息的?医生用 B 型超声波诊断仪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然后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携带的信息经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 超声波病人 反射波信息显示屏 交流讨论: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探究点二 声与能量 创设情景: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里,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四周散去,水面上的树叶也随之起伏。这说明石头的能量通过水波传给了树叶。提出问题:水波是一种波动,水波能传递

30、能量。声波也是一种波动,那么,声波能传递能量吗?你能用实验证明吗?实验探究:方案 1:去掉可乐瓶的瓶底,给开口处蒙上橡皮膜并扎紧,对着火焰敲橡皮膜,膜的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从而使蜡烛熄灭。方案 2:在扬声器前放一点燃的蜡烛,使扬声器音量大一些,可以看见摇曳的火焰。方案 3:对着塑料薄膜敲鼓,在塑料膜后面用手电光源照着,使光源能反射到墙面上,当鼓面振动使塑料膜振动时,研究墙上的光源位置变化,如图所示。学生交流讨论:从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归纳总结:声波具有能量,能通过介质传递能量。学生阅读课本并讨论交流: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事例有哪些?小组讨论总结:声波能传递能量实例 利用超声波

31、清洗钟表、电子元件 击碎病人结石 利用超声波加工珠宝 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应用声波能传递能量的实例?(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2)超声波加湿器: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采用超声波高频振荡原理将水雾化为 15 微米的超微粒子,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从而达到均匀加湿空气的目的,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3)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打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4)小型超声波清洗机:物件的清洗、脱气、消毒、乳化、混匀、置换、提取。使用

32、部门:工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验室;医院;电子车间流水线;钟表眼镜店、珠宝首饰店;家庭。清洗物件:电子产品、机械五金配件、眼镜、首饰、钟表、钱币、水果等。(5)超声波碎石机: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除去人体内的结石,主要适应症: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三、板书笔记 第 3 节 声的利用 一、声与信息 1从异常声音中获取信息声可以传递信息。2次声波传递信息预知次生灾害。3超声波传递信息 二、声与能量 声波也是一种波动。四、教学反思 该课属于应用课,是前面声音知识的大集合,声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所以实例很多,但这些现象让学生直接回答,他们又一下子说不上来,所以我们通过及

33、时播放录像的方式把学生引领到一个个生动的情景中,录像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所以很少使用课件,学生参与积极,热情很高,也说明把他们的举起调动了起来。但在录像素材方面,下一步还应进一步提供一些学生见得少的情景,如地震时动物的表现、龙卷风的情景等;在能体现国家高科技发展方面也应积极探索,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 4 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难点:噪声的等级.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

34、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请同学们听声音谈感受:1播放轻音乐片断、潺潺流水、喳喳鸟语、唧唧虫鸣,能通过多媒体把声音与大自然的景色配合更好。讨论回答感受:声音优美、令人愉快 2播放嘈杂的吵闹声、喇叭鸣叫声、建筑工地的隆隆声、工厂机器运转轰鸣声 讨论回答感受:声音难听、令人厌烦 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什么是噪声?噪声是从哪里来的?噪声有什么危害?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减弱噪声?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噪声有关的一些知识。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噪声的来源 情景设置

35、:进程 1:听一段优美的音乐。进程 2:用铁钉刮玻璃,听听产生的声音。进程 3:大家一起来唱一首歌。进程 4:让学生一起听一名同学讲故事,同时让另一名学生在旁边大声唱歌。通过对比 1 和 2,提出问题:你喜欢哪一种声音?通过对比 3 和 4,提问:唱歌对大家听故事有什么影响?说明理由。学生体验活动: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刮玻璃(或揉塑料盒),发出的声音刺耳难听。小结: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杂乱的噪声令人心烦气躁,有时候乐音也能变成噪声。学生猜想:乐音与噪声为什么会有两种决然不同的效果呢?请同学们阅读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

36、证你的说法?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学生活动: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归纳总结:噪声的含义 结论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这个理论可从下面的演示实验得到证实。演示实验观察噪声的波形。用示波器观察音叉发出的声音和刮玻璃(或揉塑料盒)发出的声音的振动情况,发现音叉发出的声音振动是有规律的,而刮玻璃发出的声音振动是杂乱的、无规律的。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图甲),并与音叉声音

37、的波形(图乙)做比较。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并交流讨论,噪声与乐音的波形有何不同之处?实验结果: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是杂乱无章的,音叉声音的波形有规则。结论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例如:优美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变为噪声。思考并讨论:我们身边的噪声主要来源有哪些?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探究点二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

38、危害 北京晚报报道:采石场机器轰鸣 养殖场牲畜“发疯”房山一农民承包了村里的十几亩荒山并办起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当年,村里的养殖场边上又建起了一座石子厂。石子厂每天机器日夜轰鸣,噪声不断,结果养殖场内的牲畜出现各种异常情况:有的不进食;有的无睡眠;还有的牲畜到处乱窜,相互哄挤,造成部分小鸡骨折,许多小猪被踩死。眼看着损失与日俱增,养殖场主急在心头,一怒之下将石子厂告上了法院,要求消除噪声并赔偿经济损失 60 000 元。学生思考:噪声强弱是如何划分的?其等级怎么表示?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阅读课本,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1噪声的等级的划分用分贝(dB)值表示,它实质上是指响度的

39、大小。把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声音定为0 dB,一般 1540 分贝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了 50 分贝会影响睡眠和休息。长期生活在 90 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里,会使人的听力受损甚至引起其他疾病。2请同学看以下表格中声强级的分贝数,并回想在这些环境中的感受。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的感觉 常闻声 分贝数(dB)感觉 微风吹动树叶沙沙声耳语 10 20 极静 静夜 室内一般说话声 30 50 安静 大声说话 嘈杂的闹市 70 90 较吵闹 电锯 110 很吵闹 响雷 螺旋桨飞机起飞 120 130 鼓膜震痛 喷气式飞机起飞火箭、导弹发射 140 150 无法忍受(1)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 dB

40、;(2)为保证学习和工作,声音不能超过 70 dB;(3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50 dB;(4)0 dB 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听觉下限。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如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等。探究点三 控制噪声 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实际生活是怎样控制噪声的?(1)提出问题 闹钟响起来,问:

41、它是噪声吗?怎样减弱它对课堂的干扰?让学生讨论后,提出具体的方法。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师生共同活动: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3)鼓膜的振动。问题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问题 3:实验探究 器材:电动机、泡沫塑料、罐头盒、报纸、铝箔、塑料袋等。实验可用玩具电动机做振动源,把旋

42、转的电动机放在桌子上会产生较大的声音。将电动机用软泡沫塑料垫起,减少桌面的振动,噪声明显减弱(在发声体处减弱噪声)。将电动机置于空罐头盒上,将罐头盒用软泡沫塑料垫上,再用软泡沫塑料挡在电动机与学生之间,发现噪声明显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问题 4:实际生活是怎样控制噪声的?例:给噪声大的机器加隔音罩或加橡皮垫来吸收它的振动,给汽车和摩托车安装消音器,市区内禁止汽车鸣笛。例:在公路和住宅区内设置屏障墙和种草、植树。例:在高噪声车间里加装隔音板或让工人配戴消音耳塞。三、板书设计 第 4 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噪声的振动都是无规则的;2、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声音都是噪

43、声。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等级:噪声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 dB。适宜学习的强度为 3040dB。2、危害:从心理上、生理上和物理上都能产生一系列的效应。三、控制噪声的方法 1、在发声处控制;2、在传播过程中控制;3、在声源处控制。四、我国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措施 五、噪声的利用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理论联系实际较紧密,可通过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噪声的概 念,噪声的来源,噪声危害及控制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分析、归纳出各知识点,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预 测在各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善于捕促学生的亮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科学 文化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