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70.pdf

上传人:深夜****等你... 文档编号:75954087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7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7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7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整理精打版70.pdf(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名词解释 第一章 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碱性染料:为阳离子染料,如亚甲蓝、天青、苏木素等;能接受质子,是染细胞核的染料 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能释放质子,主要有伊红 Y 和伊红 B 两类,能结合细胞的碱性成分并染色,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成分等 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亚甲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第二章 红细胞计数(RBC):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血红蛋白(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

2、内的运输蛋白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 Wright 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血细胞比容: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旧称红细胞压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未成熟),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直径为 8-9.5m),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 RNA 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故称为网

3、织红细胞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白细胞计数: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DLC):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 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当刺激因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 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

4、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 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 1 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和颗粒缺失的结果 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约 12um,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和烧伤等 退行性变: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 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 个或数个,长约 16m,称为棒状小体,出现数个

5、棒状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的白细胞称为 faggot 细胞;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 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 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

6、且 5 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 等 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 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广义的血型是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 血型系统:指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根据血液各种抗原成分不同,可分为红细胞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血型系统 血型物质:以可溶性抗原的形

7、式存在于某些分泌型基因个体的体液或分泌液中的 ABH 抗原称为血型物质;人体中普遍存在,以唾液中含量最丰富 ABO 血型系统亚型: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能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 ABO 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包括正定型与反定型;前者是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抗原,后者是利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未知抗体;ABO 血型鉴定常用方法有盐水介质法和微柱凝胶血型卡法等 交叉配血: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把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管称为

8、“主侧”;把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两管既没有凝集也没有溶血,方可输血 第三章 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 第四、五章 尿三杯检查: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 3 个尿杯中,第

9、 1、3 杯 10ml,第 2杯盛其余大部分尿液,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 尿量:指 24h 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生成尿液的能力和肾脏稀释与浓缩功能 肉眼血尿:指 1L 尿液内含有 1ml 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或洗肉水样 镜下血尿:指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 个/HP 乳糜尿:指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 肉眼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 镜下脓尿:尿液白细胞大于 5 个/HP 脓细胞:脓细胞是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

10、,胞质内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 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由于光的折射),运动似星状闪光 尿比重:指尿液在 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可粗略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 蛋白尿:指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 150mg/24h(或超过 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 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 8.88mmol/L(1.6g/L)时,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 酮体:乙酰乙酸(占 20%)、-羟基丁酸(占 78%)和丙酮(占 2%)的总称,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血浆

11、酮体浓度一旦超过肾阈值,就会产生酮尿 血红蛋白血症:健康人血浆中大约有 50mg/L 游离血红蛋白(Hb),但尿液中无游离 Hb,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大量 Hb 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 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若 Hb 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时,血浆游离 Hb 可经肾小球滤出,当超过 1.001.35g/L 时,Hb 可随尿液排出,即血红蛋白尿 1 小时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即 1 小时尿液有形成分计数,是计数 3 小时内尿液细胞、管型的数量,再换算为 1小时的排出量 影形红细胞:红细胞胀大,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形红细胞

12、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 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原理:尿液的化学成分使多联试带上的试剂膜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浓度成正比。当试带进入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比色槽时,各试剂模块依次受到仪器光源照射并产生不同的反射光,仪器接受不同强度的光信号后,将其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经微电脑处理,计算出各检测参数的反射率,与标准曲线比较校正,最后以定性或半定量方式自动输出结果。公式:R(%)=(Tm*Cs)/(Ts*Cm)粪便隐血试验:上消化道出血量小于 5ml,粪便中无可见的血液,且红细胞被破坏,显微镜检查也未见到红细胞。需用化学法、免疫法等才能证

13、实的出血,称为隐血,检查粪便隐血的试验称为粪便隐血试验(FOBT)第八章 修复:当局部细胞损伤或死亡后,由临近正常组织的生发层细胞分裂、增生,使损伤的组织细胞更新或再生 再生:组织和细胞损伤后,由周围健康的细胞进行增生,以实现修复的过程;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化生:是一种分化成熟的上皮在理化因素或慢性炎症作用下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上皮的过程 核异质:即反应性核变化,指上皮细胞的核异常,主要表现为核大小、形态和染色质分布异常,颗粒增粗,核边界不整齐,核膜增厚、不规则,偶见大核仁等,但胞质分化正常;多发生于炎症过程,可见于癌组织周围 大圆点细胞:表层鳞状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深褐色小颗粒,常位

14、于核周,偶见大的、圆形的、淡褐色包涵体,称为大圆点细胞 船形细胞:有的中层鳞状上皮细胞与表层细胞大小类似或更小,呈船形,说明糖原沉积在细胞质,巴士染色呈黄色,细胞核被挤至细胞边缘,常见于妊娠和绝经早期 黏膜白斑:常发生于子宫颈,多为黏膜表层异常角化,为癌前病变,偶见于角化型浸润性癌,巴氏染色后,脱落的表层角化鳞状上皮细胞呈淡黄色、无核,细胞质偶见棕色颗粒 第一章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1.血液标本类型:(1)全血: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用于血细胞计数、分类和形态学检查 静脉全血:应用最广泛,常用肘前静脉、腕静脉,婴幼儿和新生儿采用颈静脉、股静脉 动脉全血:用于血气分析,常用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

15、 末梢全血:用于微量血液检验,常用耳垂、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小儿常用拇指、足端(2)血浆:全血除去血细胞的部分,用于血浆化学成分的测定和血栓与止血的检查(3)血清:血液离体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部分,用于临床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查;与血浆比较,缺少纤维蛋白原(4)血细胞:如浓集的粒细胞、淋巴细胞、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用于特殊的检验项目 2.血液标本采集方法:(1)皮肤采血法:用于微量检验,血液标本是微动脉血、微静脉血和毛细血管血的混合;分为毛细血管采血法(具体方法)和激光采血法 A.部位:耳垂或手指末梢,主要是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半岁以下拇指或足部,特殊人员视情况而定 B.所用器材:采血针、吸管 C

16、.简要步骤:1)按摩采血部位;2)消毒采血部位;3)穿刺采血:针刺深度 2-3mm、拭去第一滴血因其混入组织液;4)采血后处理:用无菌干棉签止血;(2)静脉采血法:临床广泛应用,常用于血沉、免疫、生化等检测项目,分为普通采血法(具体方法)和负压采血法(最符合检测前质量控制要求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广泛使用)A.部位:主要是肘静脉;其他:手背部手腕部等部位采血,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采血 B.所用器材:一次性注射器,检验用真空定量采血装置 C.简要步骤:1)器材准备:准备试管、注射器及消毒双手;2)选择静脉;3)采血方法:检查注射器、扎压脉带、选择进针部位、消毒皮肤、穿刺皮肤、抽血、止血、放血 负压

17、采血法:即真空采血法,具有计量准确、传送方便、封闭无尘、标识醒目、刻度清晰、容易保存、一次进针多管采血等优点 紫色采血管:临床用途:血液血常规试验;所制备添加剂:抗凝剂K2EDTA 或 K3EDTA;标本类型:全血(1ml2ml);制备标本步骤: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 8 次;(3)动脉采血法 3.常用血液标本抗凝剂及用途:概念: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抗凝剂:(1)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A.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B.使用方法:EDTA-K2 和血液 C.优点:对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影响小;缺

18、点:影响血小板的聚集 D.适用范围:全血细胞分析和血细胞比容测定,但不适用于出凝血实验和血小板功能(2)草酸盐 A.抗凝原理:与血液中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 B.使用方法:草酸钠和血液 C.优点:溶解性好,价廉;缺点:对凝血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凝血因子;形成草酸钙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器的使用 D.适用范围:用于凝血象检查,现已逐步被淘汰(3)肝素 A.抗凝原理:加强抗凝血酶灭活丝氨酸蛋白酶,阻止凝血酶形成 B.使用方法:肝素钠与血液 C.优点:抗凝能力强、不影响血细胞体积、不易溶血、能耐高温;缺点:引起白细胞聚集,使白细胞计数降低,不利于制备血涂片,价格昂贵 D.适用范围:绝大多数检查可用,红

19、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的理想抗凝剂;肝素抗凝血不适全血液学一般检查(4)枸橼酸钠 A.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B.使用方法:配成 109mmol/L 的浓度和血液 C.优点:对凝血因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缺点:血液中溶解度低,抗凝作用较弱 D.适用范围:止血学检验、血沉、输血保养液(毒性小)4.血液标本采集处理:血液标本:需分离后保存,全血保存易溶血;保存不能及时检验,4;保存一个月,-20;保存 3 个月以上,-70(1)保存:血液学检验标本,室温 2d;分离以后的血浆 20-30室温中储存2 分钟;采血部位:毛细血管血比静脉血测定结果高;日内差异,如一天中上午 7 时红细胞数量最高;

20、药物影响,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 2)减少:主要见于生理性贫血:生长发育过快,导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如 6 个月2 岁的婴幼儿;造血功能减退,如老年人;血容量增加,如妊娠中、后期血浆量增多,红细胞被稀释而减低;长期饮酒(2)病理性变化:1)增多:相对性增多:血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如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绝对性增多: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增多,继发性增多见于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等;原发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减少:主要见于病理性贫血,此外,药物也可引起贫血,如阿司匹林、雌激素、头孢类等 1)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功能衰竭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造血物质缺

21、乏或利用障碍,如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缺乏)、铁粒幼细胞贫血(铁利用障碍)、巨幼细胞贫血(叶酸、维生素B12 缺乏性 DNA 合成障碍)等 2)红细胞破坏过多:因红细胞内在缺陷(膜、酶缺陷,血红蛋白异常)或外在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贫血、机械性损伤、疾病所致溶血)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所致溶血性贫血等 3)红细胞丢失(失血):如急性、慢性失血性贫血 二血红蛋白测定(Hb 或 HGB)1.概念:血红蛋白: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

22、运输蛋白 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或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区间下限,称为贫血。临床上通常以血红蛋白为标准 2.Hb 结构:Hb 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1 亚铁原子+4 原卟啉区)结合组成;Hb 空间结构:每个血红蛋白有 4 条珠蛋白肽链每条肽链包裹 1 个亚铁血红素,形成具有四级空间结构的四聚体每克 Hb 携氧 1.34mol 3.原理: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WHO 和 ICSH 推荐 Hb 检测的参考方法):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血红蛋白(SHb 除外)中的亚铁离子(Fe2+)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离子(Fe3+),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

23、红蛋白(Hi)。Hi 与氰化钾(KCN)中的氰离子反应生成 HiCN。HiCN 最大吸收波峰为 540nm,波谷为 504nm。在特定条件下,HiCN 毫摩尔消光系数为 44L/(mmol?cm)。HiCN 在 540nm 处的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根据测得吸光度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1)测定方法:分四类:全血铁法(Hb 分子组成)、比重法(血液物理特性)、血气分析法(Hb 与 O2可逆性结合)及比色法(Hb 衍生物光谱特点);(2)方法评价(比色法):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HiCN):参考方法;该法操作简单、显色快、结果稳定可靠、试剂容易保存,能测定除 SHb 以外的所有血红蛋白,便于建立质控

24、;缺点是氰化钾(KCN)有剧毒,可使高白细胞、高球蛋白血症标本浑浊,对 HbCO 反应慢,不能测定 SHb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SDS-Hb):次选方法;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无公害;缺点是 SDS 本身质量差异较大、消光系数未定且 SDS 破坏白细胞,不适于同时用于有计数白细胞和 Hb定量两种功能和血细胞分析仪使用 3)碱羟血红蛋白(AHD575)测定法:该法试剂简单,不含有毒剂,呈色稳定,准确性及精密度较高;缺点是由于吸收峰在 575nm,但仪器多采用 540nm 左右滤光板,限制了此法使用 4)叠氮高铁血红蛋白(HiN3)测定法:该法优点与 HiCN

25、测定法相似、最大吸收峰在 542nm、准确性和精确性较高;缺点是试剂毒性仅为 HiCN 测定法的 1/7,但仍存在公害问题 5)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血红蛋白测定法:该法试剂溶血性强又不破坏白细胞,适用于仪器上自动检测Hb 和白细胞;缺点是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不佳 4.参考区间:成年:男性 120160g/L,女性 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5.临床意义:Hb 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判断贫血程度优于红细胞计数;根据 Hb 浓度可将贫血分为 4度:轻度贫血:男性 Hb120g/L(女性 Hb110g/L);中度贫血:Hb90g/L;重度贫血:Hb60g/L

26、;极重度贫血:Hb30g/L。当 RBC1.51012/L,Hb45g/L 时,应考虑输血 三红细胞形态检查 1.概念:豪焦小体(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 12m 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或溶解后的剩余部分,常与卡波环同时存在;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减低、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内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或绕成 8 字型结构,可能是由于核膜的残余物或纺锤体的残余物及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存在;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白血病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

27、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 Wright 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多见于重金属中毒,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筛选指标。2.正常形态红细胞:正常形态红细胞常见于健康人,但也可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大小相对均一,平均直径 7.2m(6.77.7m);Wrihgt 染色后为粉红色或琥珀色,血红蛋白充盈良好,呈正色素性、向心性淡染;中央部位为生理性淡染区,大小约为细胞直径的 1/3;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3.异常形态红细胞分类:补全(1)大小异常: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巨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均(

28、2)血红蛋白含量异常: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色性、细胞着色不一(3)形态异常:球形、椭圆形、靶形、口形、镰形、棘形、新月形、泪滴形、锯齿状、角形、裂片红细胞、红细胞形态不整(4)异常结构和排列异常: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豪焦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红细胞自凝、缗线状红细胞 四血细胞比容测定(Hct、HCT、PCV)参考方法:微量分层离心法 1.概念:血细胞比容: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 2.原理:温氏法:血液离心后分 5 层,自上而下分别为最上层为血浆;白色乳糜层主要是血小板;灰红色层为白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呈紫黑色一薄层为被血细胞代谢还原成的还原红细胞层;最下层为含氧红细胞

29、层;读取以黑色红细胞层为准的红细胞柱高,除以 100 血液分析仪法:测定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红细胞计数,公式 Hct=MCV*RBC 红细胞比容的多少主要与红细胞数量及其大小有关,与血浆量也有关系;主要用于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红细胞增多的诊断 3.参考区间:成年男性:0.400.50,女性:0.370.48;新生儿:0.470.67;儿童:0.330.42 4.临床意义:HCT 减低是诊断贫血的指标,若红细胞数量正常,血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HCT 增加可因红细胞数量绝对增加或血浆量减少所致,反之亦此;HCT 的主要应用价值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指标、临床补液量的参考、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基础

30、 五红细胞平均指数(MCV、MCH、MCHC)1.概念: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以飞升(fl)为单位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以皮克(pg)为单位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单位为(g/L)2.计算:手工法:测定 RBC、Hb、Hct,公式 MCV=HCT/RBC;MCH=Hb/RBC;MCHC=Hb/HCT;血液分析仪法:血液分析仪 MCV,仪器 Hb、RBC,公式 MCH=Hb/RBC;MCHC=Hb/(RBC*MCV)3.参考区间:成年人:MCV

31、80100fl;MCH2634pg;MCHC320360g/L 单位换算:1 升=103毫升=106微升=109纳升=1012皮升=1015飞升 4.临床意义:红细胞平均指数可用于贫血形态学分类及提示贫血的可能原因;但红细胞平均指数仅反映了红细胞群体平均情况,无法阐明红细胞彼此之间的差异 贫血形态学分类及临床意义 形态学分类 MCV(fl)MCH(Pg)MCHC 临床意义 正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急性失血、溶血,再障、白血病等 大细胞性贫血 增高 增高 正常 维生素 B12、叶酸缺乏或吸收障碍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降低 降低 正常 感染、中毒,慢性炎症,尿毒症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降低

32、 降低 降低 缺铁性贫血,慢性病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六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或 RET)参考方法:染色新亚甲蓝,计数 Miller 窥盘法 1.概念: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未成熟),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直径为 8-9.5m),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 RNA 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故称为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被测 Hct/正常人 Hct)*(被测 Ret%/Ret 成熟天数)*100 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HFR+MFR)/LFR100%,是反映幼稚网织红细胞变

33、化较为敏感指标,常用于分析骨髓造血状态 2.分型:四型,I 型:即丝球型,嗜碱性物质呈致密块状;主要存在于骨髓中 II 型:即网型,嗜碱性物质呈疏松网状结构;主要存在于骨髓,极少见于外周血 III 型:即破网型,嗜碱性物质呈散在的不规则枝点状结构;少量存在于外周血 IV 型:即点粒型,嗜碱性物质少,呈分散的细颗粒、短丝状;主要存在于外周血中 3.原理:(1)显微镜计数法:活体染料的碱性着色基团(+)可与网织红细胞 RNA 的磷酸基(-)结合,使 RNA胶体间的负电荷减少而发生凝缩,形成蓝色的点状、线状或网状结构;外周血液网织红细胞主要为型,凡含有 2 个或 2 个以上颗粒、且颗粒必须远离细胞边

34、缘的红细胞均应计为网织红细胞 染料:1)煌焦油兰:常用,染色效果好,但沉渣较多;2)新亚甲兰:WHO 推荐,染色效果好,但试剂昂贵;方法:1)试管法:染色时间长,效果好,易重复计数;手工法计数 Ret 推荐方法 2)玻片法:染色时间短,水分易蒸发,结果偏低;计数:Miller 窥盘法:ICSH 及我国卫生部推荐方法,优点是规范了计算区域,减少了实验误差,使结果准确性有所提高;缺点是受操作人员的认知水平、血涂片质量好坏、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和多少的影响(2)血液分析仪法:用荧光染料使含 RNA 的网织红细胞着色,用流式细胞术计数并计算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血液分析仪法还可将网织红细胞分为高荧光强度(H

35、FR)、中荧光强度(MFR)、低荧光强度(LFR)三类,荧光强度越强,网织红细胞越幼稚;该方法优点是可精确计数网织红细胞占成熟红细胞的百分数(Ret%),并可根据RNA 含量将网织红细胞分类及计算网织红细胞;缺点是仪器价格昂贵,如存在豪焦小体、有核红细胞、巨血小板,可见假阳性 4.参数:(1)网织红细胞百分率:评价红系有效性的最简单方法(2)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更准确反映骨髓造血(3)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代表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释放入外周血 Ret 越幼稚,成熟时间越长;正常网织红细胞成熟时间应为 1 天(4)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5.参考区间:成人、儿童:0.

36、51.5;新生儿:2.06.0 成人绝对值:(2484)109/L 6.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一般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血旺盛,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减少提示骨髓造血衰竭(1)评价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 网织红细胞增加:表示骨髓红细胞生成旺盛,如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后 5-10 天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 周后恢复;网织红细胞持续升高提示慢性失血)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机能减弱,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将贫血病人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 15109/L,作为急性再障的诊断指标)鉴别贫血:小细胞性贫血、正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2)评价疗效 作为疗效观察指

37、标: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骨髓增生功能良好的病人,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经有效治疗后,Ret 的升高先于红细胞之前,在用药 3-5d 后 Ret 升高,7-10d 达高峰,2 周后,Ret下降,Hb 和 RBC 才开始升高 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移植后 21 天,大于 15109/L,无移植并发症;小于 15109/L,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移植失败(3)放疗和化疗的监测: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严重的骨髓抑制(4)药物影响:导致 Ret 假阳性药物:Ret1.5%铁剂、维生素 B12 和叶酸;导致 Ret 假阴性药物:Ret1.5%硫唑嘌呤、氯霉素、马卡西平

38、 七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1.概念: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 Wright 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2.临床意义:参考区间0.03%;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增高主要见于铅、汞、银、铋等重金属及硝基苯、苯胺中毒,对慢性重金属中毒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筛选指标 八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参考方法:魏氏法 1.概念: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2.原理:魏氏法:采用枸橼酸钠抗凝剂,血沉测定实

39、际上是测量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后血浆段的高度,而并非真正红细胞沉降的速度;(1)血沉一般分为 3 期: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10min;快速沉降期,40min;细胞堆积期,10min(2)影响血沉测定的因素:1)增快:血浆因素:纤维蛋白原,其次为、球蛋白和胆固醇等;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最强)红细胞因素:大红细胞易形成缗钱状,血沉加快;各种原因贫血 标本及物理条件:标本溶血;血沉管倾斜、温度过高 药物因素:过性高脂血症、输入葡萄糖、白明胶药物、普鲁卡因胺、茶碱、维生素 A 等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细菌、药物、代谢产物和异常抗体等中和了细胞表面的负电荷 2)减慢:血浆因素:白蛋白、糖蛋白及磷脂酰胆碱

40、等增高,抑制红细胞缗线状形成 红细胞因素:数量增加、大小不均或球形、镰刀形红细胞增多时,不利于缗钱状形成 物理条件:血沉管不洁净或血柱含气泡、温度过低 药物因素:阿司匹林、可的松、奎宁 3.参考区间:魏氏法:男性 015mm/h,女性 020mm/h 4.临床意义:ESR 增快:25mm/h 轻度;50mm/h 中度;50mm/h 重度(1)血沉加快:1)生理性加快:血沉受年龄,月经周期影响:新生儿红细胞数量较高,血沉较慢;小于 12 岁儿童,红细胞数量生理性低下,血沉稍快;女性纤维蛋白原含量高血沉比男性高;50 岁后,由于纤维蛋白原增多,血沉加快;月经期由于子宫内膜损伤及出血,纤维蛋白原增多

41、,女性血沉加快;妊娠期妇女血沉加快 2)病理性加快:组织损伤时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迅速增多、恶性肿瘤、炎症疾病、自身免疫疾病、高球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以及退行性疾病、巨细胞性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瘤(2)血沉减慢: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红细胞形态异常(如球形、镰形)等 第二节白细胞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HSC),在骨髓多种造血生长因子的调控下,粒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可划分为干细胞池、分裂池、成熟池、贮存池、循环池、边缘池;白细胞计数结果仅反映了循环池的粒细胞数量变化 白细胞(WBC):球形,直径 7-25m,分类有粒细胞(GRAN)、淋

42、巴细胞(L)、单核细胞(M),粒细胞又可分为中性粒细胞(N)、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B)一白细胞计数参考方法:显微镜法;筛检方法:血液分析仪法 1.概念:白细胞计数: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白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高于 10109/L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 4109/L;通常将减少的临界值定为(42.5)109/L 白细胞异常:白细胞总数低于 2.5109/L 2.原理:显微镜计数法:用稀乙酸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红细胞,混匀后,滴入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白细胞计数观察部位及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原则:原则:一侧计

43、数池,4 个大方格;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规律移动,“城垛式”进行,避免重复、遗漏、主观选择 观察部位:由于血涂片分布不均匀,观察时应选择细胞分布不均匀、染色效果好的部位,一般在体尾交界处或头至尾 3/4 处;体部:体积较小、密度较大的淋巴细胞,尾部和两侧:体积较大,密度较小的单核细胞和粒细胞,大细胞也在尾部(1)稀乙酸作用:将血液标本稀释一定倍数;破坏红细胞;固定白细胞(2)计算:白细胞/L=X/41020106/L 报告方式:X.XX109/L(3)误差分析:1)计数误差:技术误差:器材、标本要求、盖玻片、充池、计数、细胞分布、有核细胞影响等;可通过规范、熟练的操作,仪器的校正、试剂的标

44、准化和检验人员责任心的增强得以减小或消除技术误差 固有误差:主要是指计数域误差,还包括计数池误差和吸管误差;计数域误差是由于每次充液后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白细胞计数过小可采取缩小稀释倍数,过大可采取增加稀释倍数等 2)生理状态影响:运动、劳动、冷热水浴、酷热、严寒等常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增高;一天之内白细胞数量最高值与最低值可相差 1 倍;另外,吸烟者较非吸烟者高 30%3.参考区间: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6 个月2 岁:(1112)109/L;新生儿:(1520)109/L 4.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高于 10109/L

45、称为白细胞增多;低于 4109/L 称为白细胞减少,通常将其减少的临界值定为(42.5)109/L,低于 2.5109/L 肯定异常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LC)1.概念:白细胞分类计数(DLC):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 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当刺激因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白细胞总数大多7109/L 粒细胞减少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成人10 岁者1.8109/L,10 岁者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白细胞2.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

46、109/L)(3)中性粒细胞减少:当粒细胞1.0109/L 时,极易发生感染;当粒细胞0.5109/L(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时,严重感染和疾病复发的风险增加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感染: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病毒、伤寒、某些原虫等感染 血液病:再障、阵发性夜间性血红蛋白尿、非白血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理化损伤:放射线、苯、铅、汞及化学药物等 脾功能亢进:过度破坏、脾素灭活促粒细胞生成因子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二)嗜碱性粒细胞(B):主要参与超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 0.05109/L,常见于慢性粒

47、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粘液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太大意义,见于过敏性休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过量以及应激反应等(三)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增多:外周血 L 绝对值成人4109/L,4 岁以上儿童7.2109/L,4 岁以下儿童9109/L 的一种征象(1)生理性增多:儿童期,见中性粒细胞;(2)病理性增多:感染性疾病(风疹、百日咳)、肿瘤性疾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织移植术后、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及药物等;(3)淋巴细胞减少:凡是导致中性粒细胞显着增高的各种原因,均可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流行性感冒;HIV 感

48、染;结核病;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先天性免疫缺陷症(四)单核细胞(M)单核细胞增多:指成人外周血液单核细胞绝对值大于 0.8109/L,见于感染性疾病、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计数:低倍镜下计数 2 个计数室共 10 个大方格内的嗜酸性粒细胞 1.概念: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指成人外周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 0.5109/L,见于过敏性疾病及寄生虫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是指成人外周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 0.05109/L 2.参考区间:(0.050.50)109/L 3.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 日间变化:健

49、康人早晨的嗜酸性粒细胞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 运动和刺激:劳动、运动、饥饿、冷热及精神刺激等,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2)病理性增多:指成人外周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 0.5109/L;轻度增多:(0.51.5)109/L,中度增多:(1.55.0)109/L,重度增多:大于 5.0109/L;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及寄生虫感染,及某些恶性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寄生虫病:肠道、肠外组织寄生虫,如血吸虫、肺吸虫、蛔虫、钩虫感染 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

50、天疱疮、银屑病 感染性疾病:猩红热感染期、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血液病:慢粒、真红、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恶性肿瘤:肺癌、胃癌、结肠癌 其他:脾切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3)病理性减少:指成人外周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 0.05109/L;其临床意义主要有:用于观察急性传染病的病情及预后判断:减少见于传染病急性期 作为观察预后的指标:减少见于严重组织损伤 判断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少见于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四白细胞形态检查 概念: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