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隧道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201771146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桥隧道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2017711460.pdf(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页 目 录 1.编制目的.0 2编制依据.1 3工程概况.1 4监测项目.2 5测量组织及仪器设备.12 5.1 人员组织机构.12 5.2 仪器设备与仪器的精度要求.12 5.3 监控量测观测组职责.13 6监控量测项目及布设.13 6.1 隧道洞口浅埋段地表沉降监测.14 6.2 洞内监控量测点布设.15 7.量测频率.18 8.监控量测方法与要求.19 9.测量资料的处理及应用.21 10.监控量测系统管理.22 11.安全保证措施.27第 0 页 天桥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 1.编制目的(1)监控量测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状态进行监测,为初期支护参数的调整和二
2、衬施工的时机提供依据,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可靠、指导施工过程和施工安全监控的重要手段,是铁路隧道施工作业中关键的重要作业环节。(2)通过对围岩变化情况及支护结构的观察和动态量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综合评价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并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以达到合理安排施工工序、进行日常施工管理、确保施工安全、修改设计参数和积累资料的目的。(3)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量测,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和判断后,及时进行预测和反馈,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给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以便指导施工作业和业主、设计作出决策等。(4)经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和判断后,
3、进行预测和反馈,以保证施工安全和隧道围岩及支护衬砌结构的稳定。(5)为加强铁路隧道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充分发挥监控量测在隧道安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规范太焦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工作,实现精品工程的目标,全面落实“六位一体”管理要求,进一步规范太焦铁路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监理的作用,确保太焦铁路山西段 TJQZ-8 标隧道施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增强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施工意识,进一第 1 页 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保证本项目既定目标的实现,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铁道部、建设部的有关规定,大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相关管理规定及大西铁路客专公司工程管理类文件汇编管理手册,结
4、合太焦铁路实际情况,特编制本隧道监控量测方案。2编制依据 (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3)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9)(4)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 10304-2009)(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19)(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9)(7)大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下发大西铁工管【2019】34 号文(8)太焦城际铁路山西有限责任公司相关管理办法(9)太焦铁路山西段标准化管理手册(10)太焦铁路 TJZQ-8 标天桥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5、。(11)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 3工程概况 天桥隧道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郊区。隧道进口位于长治市郊区大天桥村北部,地势平坦,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冲沟,进口里程为 DK217+577;隧道出口位于长治县苏店镇北天河村东部,有简第 2 页 易小路可到达,出口里程为 DK224+095;隧道全长 6518m,是本标段最长的隧道,最大埋深 119.47m,位于 DK220+628.5 处,地面高程 1128.5m。天桥隧道,围岩等级为 V 级、级、级、级,其中 V 级1258m,级 3020m,级 1950m,级 290m,进出口分别设置4m、69m 明洞和 17m、25m 帽檐式洞门。隧道进口 D
6、K217+577-DK218+199.82 位于 R=3500m 的右偏曲线上,DK221+210.374-DK224+095 出口位于 R=4500m 的右偏曲线上,其他段落位于直线上。隧道内进口至 DK218+500 范围内纵坡为 3的上坡,DK218+500-DK222+700范围内为15.5上坡,DK222+700 至出口范围内为 7下坡。天桥隧道设置 1 座斜井,斜井与正洞相交于里程 DK220+900,斜井长度为 426m,为双车道无轨运输形式,正洞施工完成后作为紧急出口使用。4监测项目 必测项目: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净空变形、地表、地层内部沉降。必要时选测以下项目:围岩内部变形
7、。锚杆轴力。围岩压力和两层衬砌间压力。衬砌、钢架应力。锚杆拉拔试验。底部鼓起量测。围岩弹性波测试。根据天桥隧道围岩级别划分,制订监控量测测点(测线)布置第 3 页 实施计划,总体规划,合理配置人员及仪器设备资源。监控量测小组根据施工进度,对照实施计划进行埋点和数据采集,做到实施有计划,操作按规程。测点布置如表 4.1。表 4.1 测点布置 序号 施工段落 围岩等级 施工方法 周边收敛测线数(条)拱顶下沉测点数(个)起点里程 终点里程 长度 1 DK217+598 DK217+638 40 V 三台阶临时仰拱 689 77 2 DK217+638 DK217+680 42 V 三台阶临时仰拱 3
8、 DK217+680 DK217+989 309 IV 三台阶临时仰拱 4 DK217+989 DK218+039 50 三台阶临时仰拱 5 DK218+039 DK218+076 37 三台阶临时仰拱 6 DK218+076 DK218+160 84 V 三台阶临时仰拱 第 4 页 7 DK218+160 DK218+230 70 III 台阶法 14 2 8 DK218+230 DK218+251 21 IV 三台阶临时仰拱 72 7 9 DK218+251 DK218+259 8 三台阶临时仰拱 10 DK218+259 DK218+300 41 三台阶临时仰拱 11 DK218+300
9、 DK218+400 100 II 全断面法 6 2 12 DK218+400 DK218+491 91 IV 三台阶 270 30 13 DK218+491 DK218+499 8 三台阶 14 DK218+499 DK218+700 201 三台阶 15 DK218+700 DK218+860 160 III 台阶法 32 5 16 DK218+860 DK218+930 70 V 三台阶临时仰拱 315 35 17 DK218+93 DK218+9960 III 台阶法 72 12 第 5 页 0 0 18 DK218+990 DK219+090 100 IV 台阶法 19 DK219+
10、090 DK219+280 190 II 全断面法 11 4 21 DK219+280 DK219+351 71 三台阶法 504 56 22 DK219+351 DK219+359 8 三台阶法 23 DK219+359 DK219+591 232 三台阶法 24 DK219+591 DK219+599 8 三台阶法 25 DK219+599 DK219+840 241 三台阶法 26 DK219+840 DK219+845 5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96 11 27 DK219+845 DK219+895 50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28 DK219+895 DK219+900 5 三台阶临时仰拱
11、法 第 6 页 29 DK219+900 DK220+120 220 台阶法 44 7 30 DK220+120 DK220+125 5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93 10 31 DK220+125 DK220+175 50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32 DK220+175 DK220+180 5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33 DK220+180 DK220+451 271 台阶法 138 23 34 DK220+451 DK220+459 8 台阶法 35 DK220+459 DK220+691 232 台阶法 36 DK220+691 DK220+699 8 台阶法 37 DK220+699 DK220+8
12、70 171 台阶法 38 DK220+870 DK220+900 30 三台阶法 39 斜 0+00 斜 0+40 40 台阶法 8 1 第 7 页 40 斜 0+40 斜 1+60 120 全断面法 12 4 41 斜 1+60 斜 1+95 35 短台阶法 63 7 42 斜 1+95 斜 2+60 65 全断面法 7 2 43 斜 2+60 斜 3+00 40 台阶法 24 4 44 斜 3+00 斜 3+55 55 段台阶法 99 11 45 斜 3+55 斜 3+96 41 台阶法 30 5 46 斜 3+96 斜 4+05 9 台阶法 47 斜 4+05 斜 4+26 21 短台
13、阶法 38 4 48 DK220+900 DK220+930 30 三台阶法 9 1 49 DK220+930 DK220+960 30 台阶法 6 1 50 DK220+960 DK220+965 5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132 15 51 DK220+965 DK221+035 70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52 DK221+035 DK221+040 5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53 DK221+040 DK221+230 190 三台阶法 171 19 54 DK221+23 DK221+2740 台阶法 48 8 第 8 页 0 0 55 DK221+270 DK221+516 246 三台阶法
14、522 58 56 DK221+516 DK221+524 8 三台阶法 57 DK221+524 DK221+540 16 三台阶法 58 DK221+540 DK221+545 5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59 DK221+545 DK221+615 70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60 DK221+615 DK221+620 5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61 DK221+620 DK221+756 136 三台阶法 62 DK221+756 DK221+764 8 三台阶法 63 DK221+764 DK221+780 16 三台阶法 64 DK221+780 DK221+900 120 台阶法 24 4
15、第 9 页 65 DK221+900 DK222+080 180 三台阶法 162 18 66 DK222+080 DK222+480 400 台阶法 80 13 67 DK222+480 DK222+651 171 三台阶法 198 22 68 DK222+651 DK222+659 8 三台阶法 69 DK222+659 DK222+700 41 三台阶法 70 DK222+700 DK222+760 60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171 19 71 DK222+760 DK222+765 5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73 DK222+765 DK222+825 60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74 DK22
16、2+825 DK222+830 5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75 DK222+830 DK222+891 61 三台阶法 81 9 76 DK222+89 DK222+898 三台阶法 第 10 页 1 9 77 DK222+899 DK222+920 21 三台阶法 78 DK222+920 DK223+000 80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522 58 79 DK223+000 DK223+095 95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80 DK223+095 DK223+150 55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81 DK223+150 DK223+155 5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82 DK223+155 DK223+215
17、 60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83 DK223+215 DK223+220 5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84 DK223+220 DK223+290 70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85 DK223+290 DK223+340 50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86 DK223+340 DK223+595 255 三台阶法 387 43 第 11 页 87 DK223+595 DK223+713 118 三台阶法 88 DK223+713 DK223+721 8 三台阶法 89 DK223+721 DK223+770 49 三台阶法 90 DK223+770 DK223+835 65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416 46 91
18、 DK223+835 DK223+880 45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92 DK223+880 DK223+953 73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93 DK223+953 DK223+961 8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94 DK223+961 DK224+001 40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第 12 页 5测量组织及仪器设备 5.1 人员组织机构 承担天桥隧道的作业架子队组建监控量测领导小组,组长工区长袁俊国担任,实行领导负责制,副组长由总工程师杨春峰担任,作业队监控量测小组服从工区项目部的领导安排,负责监控量测数据的采集,通过大量的量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即时信息反馈,指导施工,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归档,同时对人员
19、必须做到相对稳定,工区领导加强监控量测管理工作,使监控量测落实到实处。5.2 仪器设备与仪器的精度要求 表 5.2.1 仪器设备及精度要求 序号 监控量测项目 量测仪器 测试精度 备注 1 洞内外观察 数码相机 0.1mm 2 拱顶下沉 徕卡 TS09 0.1mm 3 净空变化 徕卡 TS09 0.1mm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 组员 第 13 页 4 地表沉降 徕卡 TS09 0.1mm 隧道浅埋段 5 拱脚下沉 徕卡 TS09 0.1mm 6 拱脚位移 徕卡 TS09 0.1mm 5.3 监控量测观测组职责 (1)监控量测观测组是项目监控量测观测的责任主体,量测数据保证要真实可
20、靠,详细地做好观测记录,建立数据审核制度。积累量测数据,以真实的信息化数据正确指导施工,保障安全风险。(2)负责监测网的建立,定制每月对监控量测基点复核制度。(3)及时整理观测资料,并及时提交观测数据及初步成果资料。为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负责。(4)负责观测设施的保护,尽量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扰动或破坏。6监控量测项目及布设 监控量测必测项目是隧道工程进行的日常监控量测项目,具体监控量测见表 6.1.1 所列。6.1.1 隧道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序号 监控量测项目 常用量测仪器 备注 1 洞内外观现场观察、数码相机 第 14 页 察 2 拱顶下沉 全站仪 3 净空变化 全站仪 4 地表沉降 全站
21、仪 隧道浅埋段 5 拱脚下沉 全站仪 6 拱脚位移 全站仪 开挖工作面的地质素描和数码成像对于判断围岩稳定性和预测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必要时进行物理力学实验,获得围岩的具体力学参数,为施工阶段围岩分级和科学的信息化施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在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的时候,工作面应有良好的照明和通风条件,以保证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的效果。6.1 隧道洞口浅埋段地表沉降监测 天桥隧道出口埋深 16m,斜井进口埋深 3m,洞口段覆盖层均较薄,开挖后围岩难以自稳成拱,地表易沉陷,为了确保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安全,需要进行地表沉降监测。浅埋地表沉降观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观测点和隧道内监
22、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地表沉降观测点纵向间距 5m,横向间距 5m,隧道顶端加密间距为 2.5m 布置图见图 6.1.2。图 6.1.2 洞口浅埋段地表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 地表下沉观测点应在边、仰坡开挖后 12h 内取得初始读数,第 15 页 最迟不得大于 24h,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6.2 洞内监控量测点布设 净空变位量测在开挖后尽早进行,监控量测工作应随施工工序及时进行,测点应及时埋设,支护后 2h 内读取初始读数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监控量测项目和内容。根据围岩类别、隧道尺寸和埋深等,沿隧道纵向在拱顶和边墙中布设测点,测点断面间距可参照表 6.2.1 所列,测点点位布置见
23、图 6.2.2、6.2.3、6.2.4。表 6.2.1 洞内监控量测断面间距 序号 围岩等级 断面间距(m)1 5 2 10 3 30(1)采用全断面开挖时,水平收敛量测线布置在隧道最大开挖线处,测点布置见图6.2.2。图 6.2.2 全断面法施工测点布置示意图(拱顶测点和一条水平测线)(2)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时,在上台阶的拱脚以上 50cm处增加一条水平收敛量测线,下台阶施工时在内轨顶面以上50cm处再布设一条水平收敛量测线。(DK222+800DK223+400、DK223+823224+095 为隧道浅埋段,加设四条斜向收敛测线)。测点布置见图 6.2.3。第 16 页 图 6.2.3
24、 台阶法施工测点布置示意图(拱顶测点和两条水平测线、四条斜向测线)(3)采用三台阶法开挖时,每一台阶拱脚上 50cm 设一条水平测线,(DK222+800DK223+400、DK223+823224+095 为隧道浅埋段,加设六条斜向收敛测线)。图 6.2.4 三台阶法施工测点布置示意图(拱顶测点和三条水平测线、六条斜向测线)(4)岩石地段地表沉降观测标志埋设入岩深度不小于 0.5m,黄土地段地表沉降观测标志埋设深度不小于 1.0m。采用钻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并用混凝土进行加固,观测标直径不小于20mm。顶拱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拱顶下沉测点应布置在隧道轴线上,偏差不大于 3c
25、m。洞内监控量测标使用5cmX5cm 钢板连接直径 2cm 的钢筋制作,钢筋与钢板焊接牢固,标准见下图:图 2.3.1 观测标埋设示意图 洞内观测标埋设必须深入基岩不小于 20cm,使用钻机钻孔基岩面5cm5cm 20cm 20mm钢筋初支混凝土面4cmx4cm 反射片5cmx5cm钢板(靶标)第 17 页 后插入观测标并使用锚固剂进行固定,观测标禁止与钢拱架及钢筋网片焊接固定。初支混凝土喷射完成后,及时将反射片粘贴到观测标志钢板上,确保粘贴牢固可靠。洞内观测标反射片均面向洞口,以便测量数据采集。监控量测点位统一标识牌子尺寸为 30cm*40cm。如图 6.2.6 所示。图 6.2.5 监控量
26、测标识牌 测点如果被破坏,应在被破坏测点附近补埋。如果测点出现松动,则应及时加固,加固当天的量测数据无效,待测点加固后重新读取初读数。地表下沉和拱顶下沉量测基点应与洞内、水准基点建立联系。监控量测点采用反射贴片配合全站仪直接测量,起始读数宜在 2 小时内完成。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注意保护,严防爆破损坏。洞内观察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初期支护状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此时围岩基本无变化,可每天进行一次。对初期支护的观察也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射混凝土的现况。洞外观察包括边仰坡稳定、地表水渗透、地表裂隙等观察。地表下沉量测频率与拱顶下沉和净空收敛的量测频率
27、相同。地表下沉量测应在隧道边、仰坡开挖时同步布设与量测,直至二第 18 页 次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7.量测频率 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和拱顶下沉量测采用相同的量测频率。量测频率见表 7.1.1 和 7.1.2。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加大监控量测频率。表 7.1.1 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工作面距离(m)监控量测频率(01)B 2 次/d(12)B 1 次/d(25)B 1 次/(2d-3d)5B 1 次/7d 注:B 为隧道开挖宽度,杨家岭隧道的开挖宽度按14.5 米计算。表 7.1.2 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位移速度(mm/d)监控量测频率
28、 5 2 次/d 15 1 次/d 0.51 1 次/(2d3d)0.20.5 1 次/(3d)0.2 1 次/(7d)净空变化速度大于 5.0mm/d 时,水平收敛速度大于 100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应加强初期支护系统及报警。第 19 页 8.监控量测方法与要求 表 8.1.1 监控测量方法与要求 序号 量测 项目 测点布置 量测方法与要求 备注 1 洞内观察 无 目视观察方法,对围岩和支护作以下观察:1.地质观察:隧道在放炮后一次喷混凝土前进行,每天开挖后均应绘制地址素描图,用以核对围岩类别及判断支护对围岩稳定性。2.检查喷射混凝土有无裂损及发展,锚杆有无松动,钢架支护工作状态
29、等,并做好相应记录。地质描述应贯穿整个隧道施工全过程,以便及时掌握围岩的工程地质,核对围岩分类,观察支护系统受力情况,为安全施工提供直观的、必要的信息。第 20 页 2 净空水平收敛测量 按设计要求 采用全站仪进行量测,开挖后按要求迅速埋设监测点并编号,初读数应在开挖后 12h 内读取,最迟不得大于 24h,而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初使读数,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妥为保护。以量测结果判断施工安全与否及确定二衬砌施工时间的主要信息。3 拱顶下沉测量 按设计要求 采用全站仪进行量测,开挖后按要求迅速埋设监测点并编号,初读数应在开挖后2h内读取,最迟不得大于 6h,而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
30、成初使读数,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妥为保护 以量测结果判断施工安全与否及确定二衬砌施工时间的主要信息。4 浅埋隧道按设计要求 采用全站仪进行量测,测点应牢固可以量测结果判断施工安全与第 21 页 地表下沉量测 靠,易于识别并妥为保护 否及确定二衬砌施工时间的主要信息。9.测量资料的处理及应用(1)根据现场监控量测数据,绘制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拱顶下沉时态曲线进行分析。(2)观测及量测发现异常时,应及时修改支护参数。一般正常状态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喷射混凝土表面无裂缝或仅有少量微裂缝。2)位移速度除最初 1-2 天允许有加速外,应迅速减少。3)围岩量测频率根据现场围岩变化速率进行确定,各
31、项量测工作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3 周后结束。当位移长期没有减缓趋势时,应适当延长量测时间。(3)位移很快达到稳定且围岩状况比预计要好时,应适当根据现场实际调整初期支护的施作时间。(4)量测数据应及时汇总分析、上报,以备检查和继续量测。(5)实时分析:每天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发现安全隐患应分析原因并提交异常报告。同时暂停施工,加大监测频率,并采取加固措施,保证隧道施工安全。要求收敛数据日变化量不得大于 5mm,拱顶累计沉降不得大于 100mm。(6)阶段分析:按周、月进行阶段分析,总结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提交阶段分析报告,指导后第 22 页 续施工。如有
32、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每个断面为一个完整的作业区。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埋设断面测点采集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录入信息化系统信息反馈指导施工检验验收。图9.1 监控量测工艺流程图 10.监控量测系统管理(1)建立监测变形管理等级标准,管理等级分三等。通过对监测结果的比较和分析来判定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指导施工。表10.1 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 H0 为隧道埋深,B 为隧道开挖宽度(杨家岭隧道 B=14.5m)表10.2 位移管理等级 管 理 等 级 距开挖面1B 距开挖面2B 施 工 状 态 UU1B/3 UU2B/3 可正常施工 U1B/3U2U1B/3 U2B/3U2
33、U2B/3 应加强支护 U(2U1B/3)U(2U2B/3)应采取特殊措施 注:U实测位移值;U1B、U2B最大允许位移值。在浅埋地段以及挤压性围岩等情况下,应采用其他指标判别。降低监测频率 采集数据 报监理单位确数据整理分析 报监理单位确认 检查验收 围岩趋于稳定 围 岩 不 稳围 岩 稳围 岩 不稳定 加强支护 停止掘进,加强支护 围岩进入 围岩进入 危险状态 第 23 页 根据位移时态曲线(见图 10.3)的形态来判别:图10.3 位移u时间t的关系曲线图 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du/dt0),围岩趋于稳定状态;当围岩位移速率保持不变时(du/dt0),围岩不稳定,应加强支护;当围岩
34、位移速率不断上升时(du/dt0),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掘进,加强支护。隧道稳定性结合现场观测和位移发展变化趋势,综合以下几方面作出判别:(2)隧道开挖工作面状态及支护状态观测结果。a 局部石块坍塌或层状劈裂、喷混凝土层的大量开裂及钢架扭曲等;b 累计位移量已达到极限位移的 2/3 时,且仍未发现位移速度有明显减缓的趋势;c 初期支护接近侵入二次衬砌结构尺寸内。u(mmu(mm)t(d)t(d)正 常 曲反 常 曲a b 第 24 页 二次衬砌的施做条件 a 水平收敛速度小于 0.2mm/d 时,拱部下沉速度小于0.15mm/d,围岩基本达到稳定状态。b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及拱顶或底
35、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c 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 90以上。3)、对平台预警信息(包括错误数据产生的假性预警)处理 安全等级 变形量/mm 正常(绿色)预警二级(黄色)预警一级(红色)备注 围岩 级别 40 4080 80 不包括高地应力软岩和膨胀岩隧道 50 50100 100、75 75150 150 黄色预警处理 由施工单位工区技术负责人或工区经理以上人员组织在 3 小时内启动消除预警程序,由监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在现场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处理措施。施工单位编制监控量测点黄色预警处理报告,经监理单位审核批准后实施,再登陆信息化平台说明原因,消除预警。第 25 页 红色预警:由项
36、目总工或项目经理组织在 2 小时内启动预警程序,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分析原因并上报,由太焦铁路指挥部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研究制定相应处理措施。施工单位根据制定的处理措施编制红色预警处理报告,经总监理工程师审核后报太焦铁路指挥部核准,再登陆信息化平台说明原因,消除预警。(3)信息反馈 工程安全性评价应按位移三级管理等级进行,反馈设计,指导施工。工程安全性评价分级及应对措施见表 8-1,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见下图 8-2。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让检测数据及时、准确、有效的反馈到各管理人员,根据检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有效指导施工,确保施工安全。表 10.4 工程安全性评价分级及应对措施 管理等
37、级 应对措施 III 正常施工 II 综合评价设计施工措施,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采取相应工程措施 I 暂停施工,采取相应工程措施 图10-5 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 第 26 页 图10.6 监控量测反馈程序框图 (4)监控量测信息化管理 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关于开展铁路隧道监控量测信息系统推广应用的通知(工管办函201998 号)要求铁路隧道监控量测信息化,全站仪采集设备需具有外置蓝牙功能,通过手机将测量数据传输到监控量测数据平台上,围岩量测系统结构如下图 10.7 所示。图 10.7 围岩量测系统结构图 围岩量测软件通过蓝牙与全站仪连接,对施工现场测点信息进行采集并保存到手机端,经过数据
38、处理,生成预警信息。再通过无线网络连接的方式将断面测点的测量信息、预警信息等数据传输至大平台围岩量测子系统。铁科院的软件目前完成了 1.0 版本的开发工作,并通过工管中心的各项测试,软件安装环境:要求:android 手机系统,并工程安全监 控 量 测隧道施工 监控量测 隧道设计 采取工程现场调查与资判定基判定基判定基判定基是否安全是否满足要求第 27 页 且系统版本在 4.0 以上,围岩量测软件由 5 个基础模块组成,按照功能的不同划为历史、上传、测量、预警管理、设置。详细操作见铁科院编制的 铁路隧道围岩量测与预警手持终端软件用户手册。监控量测信息化系统工作流程图见图 10.8。监控量测数据
39、整理、分析与反馈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次监控量测后应及时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2)通过专用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自动生成时态曲线图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并与位移管理等级进行比较。(3)出现红色预警时,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研究制定相应措施。图 10.8 监控量测信息化系统工作流程图 11.安全保证措施(1)监控量测人员进洞必须佩戴安全帽、系好安全带,佩戴口罩。(2)进隧道后,及时观察初支面有无开裂现象,提高安全警惕性。(3)测量时,人员与隧道内施工机械保持安全距离,以免被机械伤害。(4)一人测量时,另一人负责照明,并提醒过往人员、车辆注意慢行,以防发生碰撞。第
40、28 页 隧道净空变化量测记录表 桩号 施工方法 施工部位 埋设 日期 测线编号 量测时间 观测值 平均值 温度修正值 修正后观测值 相对初次变化值 相对上次变化值 时间间隔 变化速率 备注 年 月 日 时 温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d mm/d 第 29 页 测读者:计算者:复核者:拱顶下沉量测记录表 桩号 施工方法 施工 部位 埋设 日期 测线编号 量测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温度修正值 修正后观测值 相对初次变化值 相对上次变化值 时间间隔 下沉速率 备注 年 月 日 时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d mm/d 第 30 页 测读者:计算者:复核者:第 3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