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标电气弱电图集大全》GB3836.5-20048.pdf

上传人:周** 文档编号:75940763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国标电气弱电图集大全》GB3836.5-20048.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23国标电气弱电图集大全》GB3836.5-20048.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国标电气弱电图集大全》GB3836.5-2004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国标电气弱电图集大全》GB3836.5-20048.pdf(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 C S 2 9.2 6 0.2 0K 3 5荡黔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 B 3 8 3 6.5-2 0 0 4代替 GB 3 8 3 6.5-1 9 8 7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 5部分:正压外壳型“p”E l e c t r i c a l a p p a r a t u s f o r e x p l o s i v e g a s a t m o s p h e r e-P a r t 5:P r e s s u r i z e d e n c l o s u r e s p(I E C 6 0 0 7 9-2:2 0 0 1,E l e t r i c a

2、 l a p p a r a t u s f o r e x p l o s i v e g a s a t mo s p h e r e s-P a r t 2:P r e s s u r i z e d e n c l o s u r e s p ,MO D)2 0 0 4-0 5-1 4发布2 0 0 5-0 2-0 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发 布GB 3 8 3 6.5-2 0 0 4目次前言 班I E C引言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防爆型式 35 正压外壳的结构要求 ,.46

3、温度极限 ,一67 安全措施和安全装置(静态正压保护除外)78静 态 正 压 用安 全 措 施 和 安 全 装 置 ,.99 保护气体的供给 ,.1 01 0 有 内 部 释 放 源的 正 压外 壳 ,.1 01 1 释放条件 1 01 2 内置系统的设计要求 .1 11 3 保护气体和正压技术 ,.1 21 4 有点燃能力的设备,.1 31 5 内部热表面 一1 31 6 型式检查和试验 .1 31 7 例行试验 ,1 61 8 标志 ,1 6附录A(规范性附录)换气和稀释试验 ,1 8附录 B(资料性附录)功能时序图实例 ,1 9附录 C(资料性附录)管道和外壳中压力变化的示例 2 1附录

4、 D(资料性附录)向用户提供的资料 2 5附录 E(规范性附录)外壳内释放型式的分类 ,2 7附录 F(资料性附录)稀释区域原理的使用示例 2 8附录 G(规范性附录)内置系统的可靠性试验 3 0表 1 确定防爆型式 ,4表2 防 爆型式的设计准则 .5表3 基于防爆型式的安全装置 .7表 4 对有内置系统的正压外壳保护气体的要求 1 2表 5 允许在稀释区域内使用的防爆型式 1 3GB 3 8 3 6.5-2 0 0 4前言 G B 3 8 3 6的本部分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本部分是修改采用I E C 6 0 0 7 9-2;2 0 0 1(第4 版)对G B 3 8 3 6.5-1 9

5、8 7 进行修订的,在技术内容和编写格式上与 I E C标准基本相同。G B 3 8 3 6(爆炸 性气体环境用电 气设备 系列标准共分为若干部分:第 1 部分:通用要求;第 2 部分:隔爆型 公用安全装置连续监测本组所有其他正压外壳内的正压,必要时监测气流;c)对特定的正压外壳内电气设备供电之前先进行 7.6规定的换气程序。7.1 2 对于p x 型,门 和盖 应该联锁,使门和盖打开时,没有按7.1 3 标志的电 气设备的供电电源自动断开,并且在门和盖关闭前不能通电,7.6的要求也应使用 例外:门和盖只能用工具或钥匙开启并且具有警告标志“带电时不能打开”7.1 3 在正压外壳内p x 或 p

6、 Y防爆型式不起作用时仍可能带电的电气设备应采用“d、“e”、“i、“m”、o 或“Q防 爆型式 正压外壳内在p z 防爆型式保护不起作用时仍可能带电的电气设备应采用“de i、,.m、,.o、”、+n A,,或,n C,防爆型式。7.1 4 对于 p Y 型正压外壳内的电气设备应该用“0 ,了 d;、i ,m、e ,n A ,或“n C,防爆型式。注:正压型外壳可以充当内部电气设备的“n型外壳。8静态正压用安全措 施和安全装置8.1 所有用于防止由静态正压保护的电气设备引起爆炸的安全装置本身应不能引起爆炸,并且如果安全装置是电气操作,则应按G B 3 8 3 6.1 规定的防爆型式之一保护或

7、安装在危险场所之外。8.2 保护气体应为惰性气体,充以惰性气体之后的氧气浓度应少于 1%(按体积计)。8.3 不允许有内释放源8.4 正压外壳应采用制造厂规定的方法在非危险场所充人惰性气体。8.5 对于 p x型或 p Y 型设备应安装两台自动安全装置,对 p:型应安装一台自动安全装置,当正压下降低于制造厂规定的数值时,自动安全装置应该动作。在设备运行时应能检查安全装置是否正确动作。9GB 3 8 3 6.5-2 0 0 4这些 自动安全装置只能使用工具或钥匙才能重新复位。注:使用自动安全装置(即:断电或声音报替或用其他的方法保证设备的安全性)是用户的责任。8.6 防爆型式“P”未运行时,正压

8、外壳内可能带电的电气设备应采用 7.1 3 所列防爆型式之一加以保护。8.7 最低正压值应大于正常运行时一周期内 所测得的 最大压力损失,此周期不小于按G B 3 8 3 6.1-2 0 0。中6.2 规定的内装元件冷却到所需时间的 1 0 0倍,至少为 1h。在对正常运行所规定的最恶劣的条件下,最低正压值至少应高于外部压力 5 0 P a,9保护气体的供给9,保护气体类型 保护气体应是非可燃性的。制造厂应规定保护气体和允许用的其他气体。注 1:保护气体不应由本身的化学特性或因其可能所含的杂质而降低防爆型式“P;的保护效果,或严重影响正常运 行和内装设备的整体性 注 2:达到标准仪器精度的空气

9、,氮或其他非可嫩性气体可作为保护气体.注 3:当使用惰性气体时,有窒息的危险。因此,对外壳应附加适当的警告另外,在打开门和盖之前应采用适当方 式吹洗外壳,清除惰性气体9.2 温 度 在外壳进气口处,保护气体的温度通常不超过 4 0 0 C。但在特殊情况下,允许较高的温度或可以要求较低的温度;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外壳上标出温度。注:如果需要,应采取措施避免凝露和结冰。1 0 有内部释放源的正压外壳 第 1 1 章一第 1 5 章给出了释放条件、内置系统设计要求、合适的正压技术、有点燃能力的设备和内部热表面的限制。1 1 释放条件1 1.1 无释放1 1.1.1 当内置系统无故障时,无内部释放;见

10、1 2.2,1 1.1.2 当内置系统内的可燃性物质是气体或蒸气状态时,在规定温度极限和以下两种情况之间运行时,则认为不存在内释放:a)内置系统内的气体混合物始终低于爆炸下限(L E L);或 b)对正压外壳规定的最低压力至少比对内置系统规定的最大压力高 5 0 P a,并且如果压差下降 到 5 0 P a以下时,自动安全装置动作。注:使用安全装置的报警信号(即断电或声音报警或用其他方法保证设施的安全)是用户的责任。符合本条款要求的这些条件需按 G B 3 8 3 6.1-2 0 0。的 2 7.2(9)的规定在设备上标志“X 1 1.2 气体或蒸气的有限释放 在内置系统的所有故障状态下进人正

11、压外壳的可燃性物质的释放速度应该可以预计;见 1 2.3 注:对于本部分,释放液化气被视作释放气体。1 1.3 液体的有限释放 按 1 1.2的规定应限制可燃性物质释放进人正压外壳内的速度,但液体向可燃性蒸气的转换是不可预料的。应该考虑正压外壳内液体聚积及由此产生的后果。7 0GB 3 8 3 6.5-2 0 0 4如果从液体中可以释放出氧气,则应预计氧气的最大流量;见 1 3.2.1 2 内置系统的设计要求1 2.1 一般设计要 求 内置系统的设计和结构,将确定其是否可能出现泄漏现象,应以制造厂规定的最恶劣的运行条件为基础。内置系统应是无故障的或故障时有限释放如果可燃性物质是液体,应无正常释

12、放(见附录 E),且保护气体应为惰性气体。注:保护气体必须是惰性气体,以防止释放出的蒸气超过保护气体的稀释能力 制造厂应规定内置系统的最大进气口压力 制造厂应提供内置系统的设计和结构说明,可能含有可燃性物质的类型和运行条件,以及预计的释放速率或已知位置的释放速率,以便将内置系统划分为无故障的内置系统(1 2.2)或有限释放的内置系统(1 2.3)。1 2.2 无故障的内置系统 无故障的内置系统应由金属、陶瓷、玻璃、输送管、管道或容器组成,没有活动接头连接采用熔焊、铜焊、玻璃与金属密封,或用低共熔合法川连接。不允许使用低温合金焊料,例如铅/锡 注:制造厂应考虑由于不利的运行条件对潜在易损坏的内置

13、系统造成的损坏,制造厂和用户之间认可的不利运行 条件,可以包括打开正压外壳的门或检修盖时振动、热冲击和维护操作1 2.3 有限制释放的内置系统 有限释放的内置系统的设计应能预计内置系统在所有故障状态下可燃性物质的释放速率。释放到正压外壳的可燃性物质数量,包括内置系统内可燃物质的数量和工艺过程中进人内置系统的可燃性物质的数量。应通过相应的限流装置把流量限制到预计的速率,而限流装置应安装在正压外壳外面。然而,如果内置系统从进人正压外壳的人 口处到限流装置的人 口部分,包括限流装置的进气口在内,符合 1 2.2,则限流装置可以安装在正压外壳内,在这种情况下,限流装置应永久固定并且不应有可拆 卸部件。

14、如果能预计内置系统进人正压外壳内的可燃性物质的最大释放速率,则不必限制进人内置系统的工艺流速,该条件在下列情况下可以满足:a)内置系统由单独符合 1 2.2 要求的连接部件组成并且部件之间的连接头应设计成能预计内置 系统的最大释放速率,并且连接头永久固定;和/或 b)内置系统包括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用于释放(例如:火焰)的气孔或喷嘴,但其他应符合 1 2.2的 要求。如果限流装置不作为设备的一部分,正压外壳应标志“X。安全使用的特殊条件应规定进人内置系统的可燃性物质的最大压力和流量口 含有火焰的正压外壳,火焰已熄灭的情形也应评定。供给火焰的燃料/空气混合物的最大数量应加到内置系统的释放量上 注 I

15、:弹性密封件、观察窗和内置系统其他的非金属部件是允许的,管螺纹、压力连接(例如:金属压接附件)和法兰 连接也是允许的。1)连接两个或多个元件的方法,通常是金属元件,采用双金属或三金属合金的方式,其凝固温度要比任何被连接 的元件的初始凝固的恒温还低 1 1GB 3 8 3 6.5-2 0 0 4注2:用户应考虑因空气渗人内置系统而形成可燃性混合物的可能性,必要时采取有效的附助措施。1 3 保护气体和正压技术1 3.1 概述 保护气体的选择取决于内置系统释放的或然率、数量和成分。允许的保护气体一览表见表4,表4 对有内置系统的正压外壳保护气体的要求内释放(见附录E)连 续 稀 释泄 漏 补 偿可燃

16、性物质正 常异 常附 录U E L 8 0%U E L 8 0%气体或液体无无E.2不使用不 使 用气 体无有 限E.3空气或惰性气体空气或惰性气体仅 用 惰 性 气 体(否)气 体有 限有 限E.4空 气 或 惰 性 气 体空气或惰性气体(否)(否)液体无有 限E.3仅用惰性气体(否)仅用惰性气体(否)液 体有 限有 限E.4(否)(否)(否)(否)(否)意思指不适用正压技术 具有内置系统的正压外壳和有限释放的设计应使正压外壳内潜在点燃源的附近不能形成爆炸性气体环境,也就是说在释放区域之外。附录F提供怎样使用内隔板来保证潜在点燃源在稀释区域外的示例 当惰性气体用于保护气体时,正压外壳应按 1

17、 8.9 标志。应用正压技术取决于以下的释放状况和释放的成分。1 3.2 具有泄漏补偿的正压1 3.2.1 无释放 保护气体应是空气或惰性气体。1 3.2.2 有限释放气体或液体 保护气体应是惰性气体。可燃性物质中的氧气浓度不应超过2%(V/V).不应有任何正常释放的可燃性物质(见附录 E),可燃性物质的爆炸上限(U E L)不应超过 8 0%.注1:当可燃性物质在贫氧或无氧条件下可能起反应时(也就是说爆炸上限超过 8 0%),难于或不能采用惰性气体 进行泄漏补偿保护 注 2:如果可燃性物质的爆炸上限超过 8 0%,或氧气浓度超过 2%(V/V),或有可燃性物质的正常释放(见附录 E),则应按

18、 1 3.3的要求采用连续气流稀释可燃性物质。1 3.3 具有稀释气流的正压1 3.3.1 无释放 保护气体应是空气或惰性气体。1 3.3.2 有限释放气体或蒸气 在内置系统的所有故障状态下,换气后保护气体的流速应足以使在潜在点燃源处的最大释放得以稀释,也就是说点燃源在稀释区域之外,如下所述:1 2C日 3 8 3 6.5-2 0 0 4 a)当保护气体是空气时,释放中的可燃性物质浓度应稀释到不超过爆炸下限的2 5%;b)当保护气体是惰性气体时,释放中的氧气浓度应稀释到不超过 2%(V/V),当从内置系统内释放出可燃性物质的爆炸上限高于 8 0%时,应用空气或惰性气体把释放出的可燃性物质浓度稀

19、释到不超过爆炸下限2 5%,注:当可燃性物质在贫氧或无氧条件下可能起反应时,即爆炸上限大于 8 0%时,必须稀释到爆炸下限的2 5%.1 3.3.3 液体的有限释放 保护气体应为惰性气体,并且保护措施应按 1 3.3.2 6)的要求。不应有可燃物质的任何形式正常释放(见附录E),1 4 有点燃能力的设备 在稀释区域中的电气设备应采用表5 所列的防爆型式进行保护,此要求对于明火、点火器或其他用于点火的类似装置除外,从火焰扩散的稀释区域不应与其他稀释区域重叠。表 5允许在孺释区域 内使用的防姗型式内释 放 是:p x型式、P Y型式P a 型 式异 常d,e,i,m,o,qd,e,i,m,o,q,

20、n A,n C正 常lal a注 1:通常,任何释放源应靠近保护气体排气口,并且有点燃能力的电气设备应靠近保护气体的进气口,释放的可 燃性气体以最短的途径离开正压外壳,而不是穿越有点燃能力的设备注 2:为了避免内置系统内点燃源的着火返回到设备,有必要使用阻火器,但本部分不包括这些措施.1 5 内部热表面 如果正压外壳包含的任何表面所具有的温度超过从 内置系统可能释放出的可燃性物质的点燃温度,则应安装自动安全装置。按照 1 1.1.2 b)规定操作安全装置,安全装置的作用如表 3 所示。此外,a)如果保护气体是空气,内置系统中残余可燃性物质的释放,在热表面附近形成的浓度应不能大 于爆炸下限的5

21、0%;或 b)如果保护气体是惰性气体,正压外壳接合面的结构和设计应有效地防止外部空气与内部惰性 气体(或内部可燃性气体或蒸气)在冷却期间进行混合。外部进人的空气不得使氧气浓度增 加到大于 2%(V/V),正压外壳应设置警告标志说明正压外壳内部热源的消失和开启门和盖之间遵守的延时时间。该延时时间应长于热表面温度冷却到低于从内置系统释放出的可燃性物质的引燃温度或正压外壳组别温度所用 的时 间。1 6型式检 查和试验1 6.1 最高正压试验 应在 1.5 倍规定的最大正压或2 0 0 P a 压力中,取两者较大值施加到正压外壳,相关管道和它们的连接件上(当它们是该外壳的一个整体部件时)。施加压力的试

22、验时间应为2 mi n 士1 0 s,如果不发生使防爆性能失效的永久性变形,则认为试验合格。1 6.2 泄漏试验1 6.2.1 正压外壳内的压力应调整到制造厂规定的正常运行时的最大压力,然后将出气口封闭,在进气 1 3GB 3 8 3 6.5-2 0 0 4孔测定泄漏流速。所测的流速应不大于制造厂规定的最大泄漏流速。1 6.2.2 在静态正压保护情况下,正压外壳内的压力应调整到正常运行时能够出现的最大正压值,封闭各气孔,按 8.7的要求监测内部压力一段时间。压力的变化应不超过正常运行时规定的最低正压1 6.3 无内释放源的正压外壳换气试验(正压技术可以是泄漏补偿或是连续气流)和静态正压时充气程

23、序试验1 6.3.1 保护气体为空气的正压外壳 正压外壳应按附录 A准备试验,正压外壳应充以试验气体,试验气体在任何位置的浓度不低于7 0%。正压外壳充气后马 L 切断试验气体源,并且在制造厂规定的最低换气速度下接通空气源,测量外壳内取样点的试验气体浓度不超过附录 A.2的规定值为止所用时间,并注明其为换气时间如果要求进行第二种试验,那么,正压外壳应充人代表密度范围另一界限值的试验气体,在任一点上气体浓度都不小于7 0%,并且应测量第二种试验气体的换气时间。由制造厂规定的最短换气持续时间应不小于所测量的换气时间,或大于所进行的两次试验中测得的较长换气时间。1 6.3.2 保护气体为惰性气体的正

24、压外壳 正压外壳应按附录 A的规定准备试验,外壳应在正常大气压下开始充人空气,然后外壳应用制造厂规定的惰性气体换气。应测量直到取样点氧气浓度不超过附录 A.3 规定值为止所用的时间,并注明其为换气时间。制造厂规定的最小换气持续时间应不小于所测量的换气时间。1 6.3.3 保护气体是空气或其密度等于空气11 0%的惰性气体的正压外壳 当允许空气和隋性气体作为具有同样换气时间的替换保护气体时,应按 1 6.3.1 规定的方法测量换气 时间1 6.3.4 用静态正压保护的正压外壳充气程序试验 在静态正压保护情况下,外壳应在正常大气压力下开始充人空气。然后设备应按制造厂的技术条件充人惰性气体。然后检查

25、各抽样点氧气浓度不超过 1%(V/V),参照大气条件。1 6.4 具有内释放源的正压外壳的换气和稀释试验1 6.4.1 试验气体 一种试验气体或多种试验气体的选择应考虑外部气体和内部释放可燃物质两种情况。1 6.4.2 可燃性物质含有少于2%(V/V)的妞气,并且保护气体是情性气体的正压外壳1 6.4.2.1 换气试验 应采用 1 6.3.2规定的试验程序进行试验。最小换气流速应不小于内置系统的最大释放速度,制造厂规定的最小换气时间应不小于所测换气时间的 1.5 倍。注:考虑到在进行换气时可能从内置系统释放出氧气,在试验中对核定换气时间增加5 0%,1 6.4.2.2 稀释试验 因为可燃性物质

26、不含超过2%(V/V)的氧气,所以不需要进行稀释试验。1 6.4.3 连续气流正压保护、内置系统氧气浓度少于2 1%(V/V)且保护气体为惰性气体的正压外壳1 6.4.3.1 换气试 验 外壳应充人空气。空气还应通过内置系统充人壳内,其充人速率与释放最严酷条件下所代表的最大释放速率相适应,并考虑释放位置、数量和性质以及它们接近位于稀释区域之外的有潜在点燃能力的设备。然后应在制造厂规定的最低换气流速时打开保护气体源。应将直到取样点的氧气浓度不超过附录A.3的规定时所用的时间作为测定的换气时间 制造厂规定的最低换气持续时间不应小于所测定的换气时间。1 4GB 3 8 3 6.5-2 0 0 41

27、6.4.3.2稀释试验 按 1 6.4.3.1 规定进行换气试验之后,应立即把供给的保护气体调整到制造厂规定的最低流速,密封系统的氧气流速保持在1 6.4.3.1的规定值。在不小于 3 0 mi n的时间内测量的氧气浓度不应超过附录A.3所规定的浓度。然后把含有 与内置系统内氧气量相同的空气量从内置系统释放到正压外壳,同时,空气释放应符合1 2.3的规定。释放期间,在稀释区域以外的有潜在点燃能力的设备附近,释放的氧气浓度不应超过附录 A.3规定的氧气浓度的 1.5倍,并且应在不超过 3 0 mi n 时间内下降至规定浓度以下。注:这种试验被用于模拟内置系统发生严重事故时的大量释放。1 6.4.

28、4 可燃性物质不是液体,连续气流正压,且保护气体为空气的正压外壳1 6.4.4.1 换气试验 该试验应采用 1 6.3.1 规定的试验程序进行 此外,在试验期间,试验气体应通过内置系统充人正压外壳,其充入速率与最严酷条件下所代表的最大释放速率相适应,并考虑释放位置、释放数量和性质,以及它们接近于稀释区域之外的有潜在点燃能力的设备。应测量直到取样点的试验气体浓度不超过 A.2 规定的换气时间。如果要求进行第二种试验,试验应采用第二种试验气体重复进行试验,并将记录的换气时间作为所测定的换气时间 制造厂规定的最短换气持续时间不应小于所测的换气时间或进行两种试验时所测的较长换气时间1 6.4.4.2

29、稀释试验 按 1 6.4.4.1 规定进行换气试验后,如有必要,应立即把供给的保护气体调整到制造厂规定的最低稀释流速,内置系统试验气体流速应保持在 1 6.4.3.1 的规定值。在不少于3 0 m i n的时间内测量的试验气体浓度应不超过 A.2 的规定值。然后把等于内置系统内可燃性气体体积的试验气体从内置系统释放到正压外壳内,同时试验气体的流速等于符合 1 2.3 规定的可燃性气体的最大释放速度。释放期间,在有潜在点燃能力的设备附近的试验气体浓度即是稀释区域之外的浓度,应不超过 A.2规定值的两倍,且在 3 0 m i n时间内应下降至低于规定值以下。如果要求第二种试验,试验应采用第二种试验

30、气体重复进行 注:该试验被用于模拟内置系统的严重事故的大量释放1 6.5 最低正压检查 应进行试验来检查正压保护系统在正常运行条件下能够动作,并保持符合 7.1 0 的正压。应在可能出现泄漏的地方,尤其是出现最低压力的地方测量外壳内的压力。应在最低正压,并在必要时在制造厂规定的最低流速下对正压外壳供给保护气体。对于旋转电动机,试验应在停机,以及在其最大额定转速下运行时进行试验。1 6.6 无故障的内置系统的试验 注:试验应在设计为无故障的内置系统进行1 6.6.1正压试 验 应将正常运行所规定的至少 5 倍的最大内部正压试验压力,即至少为 1 0 0 0 P a的压力施加到内置系统内,历时 2

31、 m i n 士1 0 s。内置系统应在额定温度的最严酷条件下进行试验。增加的试验压力应在 S s内达到最大压力值。如果没有出现永久性变形,并符合 1 6.6.2规定的试验要求则认为试验合格。GB 3 8 3 6.5-2 0 0 41 6.6.2 无故障试验 a)用压力等于正常运行时规定的最大压力的氦气包围内置系统,内置系统应抽真空使其降低到 0.1 P a 或更低的绝对压力。在附录G中列出了本试验的示意图。b)或者,内置系统应放置在真空箱内,并且与正常运行时所规定的最大压力的氦气源连接。真 空箱应抽真空使其降到。.1 P a或更低的绝对压力。如果在真空系统运行情况下可以保持 0.1 P a

32、的绝对压力,则认为该试验合格。1 6.7 带有有限释放的内置系统的正压试验 注:该试验应在正常运行时具有有限释放的内置系统上进行 应把正常运行时所规定的至少 1.5 倍的最大内部正压的试验压力,即至少为2 0 0 P a 的压力施加到内置系统内并保持2 mi n 士1 0 s 的时间,如果没有出现永久变形,则认为该试验合格。1 6.8 限制内部压力的正压外壳的性能检查1 6.8.1 该试验适用于当外壳设计成使用压缩空气(或其他压缩气体),并且在调节器故障时,泄漏、排气口或泄压装置取决于对最大正压的限制情况。,告下列试验可 能有内在 危险,操 作人员和使用的器材应采取 适当的安全措施。1 6.8

33、.2 正压保护系统和外壳应采用最大的额定压力或 6 9 0 k P a 压力,两者取较大值进行试验,压力施加到正压保护系统的进气口,正压保护系统内的调节器应设置旁路以模拟调节器故障。注:6 9 0 k P a 压力表示典型的仪器用压缩空气源的最大压力。1 6.8.3 除排气口和泄压装置之外,所有能被关闭的开孔在设备正常运行时应当关闭。1 6.8.4 所测量的内部压力不应超过规定的最大正压。1 6.9 保护装置动作的可靠性试验 保护装置动作的可靠性按下列程序试验:a)电气设备换气前正压外壳内不能接通电源,但利用 G B 3 8 3 6.1所列保护型式加以保护的 除外。b)正压外壳换气后,方可起动

34、和运行 c)电气设备在起动和运行中人为降低正压值至规定值以下时,保护装置能可靠地发出信号或切 断电源。试验须连续进行 5次。1 6.1 0 温度测,电气设备在额定运行条件下,通以 最低流量和压力的保护气体,然后按照G B 3 8 3 6.1 的规定进行温度测 量。1 71 7例行试 验1 7.21 7.4 功 能试验安全装置的性能应进行检查。泄漏试验保护气体的泄漏试验应按 1 6.2的规定进行。无故障内置系统的试验无故障内置系统试验应按 1 6.6的规定进行。有限释放的密封 系统试验内置系统试验应按 1 6.7 的规定进行。标 志正压外壳应按 G B 3 8 3 6.1的规定标志。1818.托

35、GB 3 8 3 6.5-2 0 0 41 8.2 如果本部分需要警告标志,“警告”词之后的内容可以用技术上等效的内容代替。多种警告内容可综合成一种等效的警告内容。1 8.3 适当时,还应标志下列补充内容:a)遵照G B 3 8 3 6.1 要求的防爆型式标志“P”的正压保护类型,也就是P X.P Y 或P z 型;b)对外壳换气需要的最少量保护气体应按下列规定:保护气体的最小换气流速;和 最短的换气持续时间;和 辅助管道每单元体积的最短补充换气持续时间(适当时);注1:用户负责增加保护气体量以保证管道的换气。注 2:对于 P z 和 P Y型正压外壳,如果压力显示能正确反映流量,则可以使用最

36、低压力代替流速,见 7.7 c).c)空气之外的保护气体类型;d)最低和最高正压;e)保护气体的最低流速;f)向正压系统供给最低和最高气压;9)正压外壳的最大泄漏速度;h)在制造厂有规定时,正压外壳进气口处的保护气体的特定温度或温度范围;i)一个或多个压力监测点,除非在有关文件里有规定。1 8.4 具有内置系统的正压外壳适当时应补充标志下列内容:a)内置系统最大进气口压力;b)进人内置系统的最大流速;c)限制可燃性物质的氧气浓度必须不超过2 写;d)可燃性物质爆炸上限(U E L)不应高于8 0%的限制。1 8.5 用静态正压保护的正压外壳应标志:,告该外壳用静态正压保护。该外壳按制造厂说明书

37、的要求只能在非危险场所充气。1 8.6 如果正压系统和相关的 安全装置分别认证则应标志 E x p o1 8.7 如果按 7.9 d)3)的要求,阀门应该标志:奋告 保护气体供应源阀门 在关闭前应阅 读说明书。注:该阀门须持续打开,除非已知场所是非爆炸性环境或正压外壳内所有设备断电并且冷却。1 8.8 当说明书要求用户限制压力,最大工作压力应标志在外壳上,说明书应包括下列规定之一:a)要求用户配置保护气体供应源在单个故障状态下不应超过外壳的最大工作压力,故障应是自 显示,保护可以利用备用调节器或利用具有维持最大流速能力的外部泄压阀;或 b)要求用户对保护气体供应源只使用鼓风系统并且未压缩的空气

38、。依照说明书和标志规定检查其符合性1 8.9 使用惰性气体作为保护气体的正压外壳应按下列内容标志:普告该外壳含惰性气体,且可能有窒息危险;外壳内含有可燃性物质,当暴露在空气中时可能处于爆炸极限之内。GB 3 8 3 6.5-2 0 0 4 附录A (规范性附录)换气 和稀释试验A.1 概述 正压外壳的内部环境应在认为试验气体很可能持续存在的地方,以及在有潜在点燃能力设备的附近(也就是正常稀释区域之外)的不同位置进行试验 整个试验时间应分析或测量各个试验点的气体浓度。例如:正压外壳可配置几个小的管子,管子的开 口端应设在取样 点所在的正压外壳内侧。如果抽样试验,所抽样数量不应明显影响试验结论。必

39、要时,正压外壳上的各个气孔可以封闭,以便能够使正压外壳充以规定试验气体,只有在进行换气和稀释试验时重新打开孔。在采用空气作为保护气体时,试验方法应如下:在要求专门应用时,可以对专用的可燃性气体和蒸气进行试验。在这种情况下应规定潜在可 燃性气体并且选用的试验气体密度应在规定的最重和最轻气体的士1 0%范围内;在用单一规定气体的情况下,单一试验应该用密度在规定气体的士1 0%范围内的试验气体 进行;当要求包括所有的可燃性气体时应进行两次试验,第一次试验应采用氦气作为对包括所有轻 于空气的气体的试验气体,第二次试验应采用氢气或二氧化碳作为对包括所有重于空气的气 体的试验气体。注:一 般 情 况,试

40、验 气 体 应 是 非 可 燃 的 和 无 毒 的。A.2 保护气体为空气的合格判据在换气和稀释后,在各个取样点上的试验气体浓度应不超过下列数值:对特定的可燃性气体进行试验时,数值等于最低爆炸下限的 2 5%;包含一种规定可燃性气体时,等于其爆炸下限的2 5%;包含所有可燃性气体时,对氦气试验为 1 0 0,对氢气或二氧化碳试验为 0.2 5%o注:这此数值大约分别对应于轻或重的可燃性气体爆炸下限的2 5%。A.3 保护气体为惰性气体的合格判据如果保护气体是惰性气体,换气和稀释后氧气浓度应不超过 2%(V/V).GB 3 8 3 6.5 一 2 0 0 4 附录B(资料性 附录)功能时序 图实

41、例下列数据是制造厂提供的泄漏补偿的正压外壳的简单控制系统的实例。表 B,1 泄漏补偿换气控制系统的真值表S 0S1S 2S 3M )PXO PPFL OP l I M1O00010l1000OOOll000lllO1O OlO11O 1一l 一0!.OOllll00OOll 1l0000011l0OOl1O0l0000lO0l0OO0O001OOO0010lOOOOllO0l00lOO一_0Ol0l 一0一 1O一一OO01l0O1OOOl 10ll图B.1 泄漏补偿换气控制系统的状态图1 gG B 3 8 3 6.5-2 0 0 4汤泄补偿逻辑定义超过最高正压!X O P 正压5 0 P a

42、(对于P型 2 5 P a)-MO P 换气流量最小二 P F L O 换气时间不完全一 P T工 M口换气时间完全=P TI M初始状态二S O MO P&X OP 口&P F L O&P T I M口=S 1开始换气的最低状态 MO P 口&X OP&P F L O&P T I M=S 2换气 MOP&X O P 乙 P T I M=S 3 完全换气,连接电源 随监测装置的输人情况而规定系统的各个状态,该状态是独特的。状态之间的转换只允许通过箭头规定的通路和箭头标示的方向,对于每个状态占有的逻辑条件是根据布尔逻辑表示法专门确定。表中给出了所有输人状态的可能组合,带有更多监测装置的其他系统,

43、如果每个工作状态是仅由它们的输人决定时,则可以使用该方法描述。G B 3 8 3 6.5-2 0 0 4 附录C (资料性附录)管道和外壳中压力变化的示例 在图 C.l a),图C.l b),图C.2,图 C.3 和图C.4中用图例示出了用风机保持的正压,但也可用其他方法,例如:用压缩空气罐、压缩机等输送空气来保证正压。在这些情况下,直到外壳人口,可能有不同的压降。一 一一一一bar|二m50Pa|旅OL尸 1 保护气体的压力(通过管道、外壳内部部件以及在某些情况下通过阻气塞的气流阻力来确定)。1 保护气体进气口(在非危险场所);2管 道;3 风 机;4 外壳;5-阻气塞(在需要保持正压的地方

44、);(6 不使用该图)7 保护气体排气口;(8不使用该图)9 正 压;1 0 内部压力;1 1 外 部 压 力.图C.l a)保护气体排气口无火花和颗粒隔板GB 3 8 3 6.5-2 0 0 4P保护气体的压力(通过管道、外壳内部部件在某些情况下通过阻气塞及火花和颗粒隔板的气流阻力来确定)。1 保护气体进气口(在非危险场所);2 管道;3 风 机;4 外壳;5阻气塞(在需要保持正压的地方);(6不使用该图)7 保护气体排气口;8 火花和颗粒隔板;9 正 压;1 0 内部压力;1 1 一 一 外部压力图C.1 b)保护气体排气口具有火花和颗粒隔板 ,1 9,4 2 fi尸保护气体的压力(几乎恒

45、定)1 保护气体进气口(在非危险场所);7 保护气体排气口;2 管道;(8 不使用该图)3 风机;9 正压;4-一 外壳;1 0 内部压力;(5 不使用该图)1 1 外部压力 6 排气口阀门;图C.2 具有泄漏补偿的正压外壳,外壳中没有运动部件GB 3 8 3 6.5-2 0 0 4P,保护气体的压力(通过内部管道气流阻力和 A,B和C之间受内冷却风扇影响程度来决定).1-一 保护气体进气口(在非危险场所);2 一一管道;3 风 机;4 外壳;(5 不使用该图)6 排气口阀口;7-一保护气体排气口;(8不使用该图)9 正 压;1 0 一 内部压力;n外部压力在可能发生泄漏的各点压力超过p x型

46、的最低压力 5 0 P a,注:在使用具有由内风扇协助循环的内部封闭冷却回路的正压电机时应该小心,因为这些风扇作用可以在壳体部件 上产生负压,而且造成外部环境侵人气体的危险。对内部正压通风电动机的任何建议应该向制造厂提出。图C.3 具有泄漏补偿的正压外壳,旋转电动机具有内冷风扇GB 3 8 3 6.5-2 0 0 4尸保护气体的压力(通过内部部件气流阻力和外部空气的最高压力值来确定);尸一 一 由外部冷却风机引起外部空气压力.1 保护气体进气口(在非危险场所);2 管 道;3 风 机;4 外壳;(5 不使用该图)6 排气口阀门;7 保护气体排气口;(8 不使用该图)9 正 压;1 0 内部压力

47、;1 1 外部压力.图C.4 带有外冷风机、具有泄漏补偿正压外壳的旋转电动机G B 3 8 3 6.5-2 0 0 4 附录D (资料性附录)向用户提供的资料D.1 概述 向用户提供正压保护系统正确安装的资料对安全是重要的。在使用条件要求用户安装安全装置或提供特殊保护要求的情况下,制造厂应按照 G B 3 8 3 6.1-2 0 0 0的 2 7.2(9)在装置上标志。说明文件应包含用户需要的必要资料来保证符合本部分和GB 3 8 3 6.1的要求。适当时,制造厂应说明的事项如下。D.2 保护气体的管道D.2.1 进气口的位置 除供气的气瓶和一些工类设备外,保护气体进人供气管道的位置应设在非危

48、险场所 对于 1 类设备,保护气体从危险场所进人供气管道时,应采取下列措施:a)在风机或压缩机的排气侧应配置两个独立的甲烷检测仪,如果甲烷浓度超过爆炸下限的 1 0%时,则每个检测仪应能自动断开正压外壳的电源;b)达到自动切断电源所需的时间,不应大于保护气体从检测点流到正压外壳的输送时间的二分 之 一;c)即使自动断电,在恢复供电前,正压外壳应重新换气。换气时间直到保护气体源的甲烷浓度降 至爆炸下限的 1 0%以下才能开始D.2.2 正压外壳和进气口之间的管道 压缩机输人管道通常不应穿过危险场所。如果压缩机的输人管道穿过危险场所,则应用非可燃性材料制造并防止机械损坏和腐蚀 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49、 以保证 管道在内部压力低于外部环境压力的情况下不发生泄漏(见附录C)。应考虑一些附加保护措施,如可燃性气体检测器来保证管道内无可燃性浓度的气体或蒸气。D.2.3 保护气体排气口 对于排放保护气体的管道,它们的排气口远离封闭区域,而在一个非危险区域内,除非制造厂提供或用户增加颗粒挡板。D.2.4 计入管道的补充换气时间 换气持续时间应增加对相关管道净容积换气需的时间,这些管道不是经认证的电气设备的一部分,增加的时间是在制造厂规定的最低流速下至少 5 倍于净容积所需换气量的时间。D.3保护气体 源的电源 保护气体源(鼓风机、压缩机等)的电源应由独立电源供电或从正压外壳用的隔离开关的供电侧供电D.

50、4静态正压保护当正压降低至规定的最小值之下时,在重新充气之前,正压外壳应移到非危险场所。D.5 带内置系统的外壳最大压力和进人内置系统的可燃性物质的流量不应超过制造厂规定的额定值GB 3 8 3 6.5-2 0 0 4 如果因为空气渗人内置系统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时,则必须采取附加保护措施。为防止可能损坏内置系统的不利运行条件,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说明文件应说明这些条件,如正压外壳门或盖打开时出现振动、热冲击和维护操作等 为阻止可燃性物质的流动,如可能被内部热表面点燃,且依靠内部的正压来防止内置系统释放,则可以要求设置一个流量开关。如果异常释放可能对外部场所分类产牛不利影响,则有必要采取附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国家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