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规范大全》河北标准WM_DB13(J)T 210-2016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集规范大全》河北标准WM_DB13(J)T 210-2016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8.pdf(9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DB 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DB13(J)/T210-201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l3461-2016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Enginee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sponge city 2016一05-13发布2016-08-01实施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海绵城市建设王程技术规程Enginee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sponge city DB13(J)/T210一2016主编部门: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化
2、管理办公室主编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河北润衡水利景观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批准部门: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20 1 6 年8 月1 日if码在i:j丛生悦和2016 北京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冀建质(2016)28号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的通知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设局):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年度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第一批编制计划(冀建办质(2016)19号要求,由河北农业大学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经组织审查,批准为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编号为DB13(J)厅210一2016,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本规
3、程由河北农业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由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年5月13日前本规程是根据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年度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第一批编制计划(冀建办质(2016)19号)要求,由河北农业大学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本规程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近年来河北省建筑、小区及市政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程。本规程共分7章和3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设计计算:5.建筑与小区:6.市政工程:7.维护管
4、理。本规程由河北农业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由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本规程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有关材料寄送至河北农业大学(地址:保定市莲池区灵雨寺街289号,邮编071000,电话:0312-7521830邮箱:hb-)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主编单位z河北农业大学河北润衡水利景观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参编单位:石家庄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市华锐方正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中关村海绵城市工程研究院河北分院石家庄国通建材有限公司河北盛世金井塑业有限公司河北通
5、涛管业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z刘俊良刘玉民张立勇王雯吴晨董江朝杨庆林潘宏伟顾桦马志中顾少华参编人员:高俊斌柳利魁张向荣杨茜吕敏郭颖蒋树义王志勇于继红张万仓方斌张琳徐玉乐王兰曹越谷国宏夏云鹏王宏伟张萌张铁坚张凯伟孙秀华薛彦民白云湃冉祥富郑迅刘水俞锋李华栋王莹杨卫东马文周杨永春审查人员:张杰霍明昕马放李思敏司绍林刘福达张炜李铁柱安志敏目次l总贝u.2 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 2.2符号”.5 3 基本规定.8 4 设计计算H.“.10 4.1计算参数.10 4.2水量计算.12 4.3渗透设施计算.14 4.4雨水调蓄设施计算“.165 建筑与小区.19 5.1一般规定.19 5.2入渗与滞蓄.
6、215.3收集与截污”.25 5.4雨水储存.28 5.5调蓄排放.295.6处理及回用.31 5.7系统监控.33 6 市政工程.到6.1一般规定.356.2工程建设形式.35 6.3城市道路.36 6.4绿地与广场.38 6.5下凹桥区与地下空间.41 6.6城市水系”.42 7 维护管理.44 附录A河北省主要城市暴雨强度总公式46附录B径流雨水水质参考值.47 附录C1公顷汇水区域雨水池调蓄容积.48 本规程用词说明.49 引用标准名录50附:条文说明.51 Contents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 and Symbols.2 2.1 Te口ns.
7、2 2.2 Symbols.5 3 Basic requirement.8 4 Design and Calculation.10 4.1 Design Parameters.10 4.2 Water quantity calculation.12 4.3 Calculation of infiltration facilities.14 4.4 Calculation of rainwater storage facilities.16 5 Building and sub-district.19 5.1 General requirement.19 5.2 Infiltration and
8、 retention.21 5.3 Collection and pollutant abatement.25 5.4 Stormwater storage.”.28 5.5 Stormwater detention.29 5.6 Treatment and reuse.31 5.7 System monitoring.33 6 Municipal Engineering.“.35 6.1 General requirement.35 6.2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forms.35 6.3 Urban roads.36 6.4 Green space and squ
9、ares.38 6.5 Sunken bridge areas and underground space.41 6.6 Urban water systems.8.42 7 Operation management.44 Appendix A Rainfall intencity formula.46 Appendix B Rainwater runoff quali可.47 Appendix C The rain pool of storage capacity.48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49 List of quote
10、d standards.50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51 1总则1.0.1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雨水资源化管理,有效防治城市内涝,修复水环境及生态环境,使海绵城市建设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的规划、设计、管理与维护,不适用于雨水处理后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雨水利用工程。1.0.3 低影响开发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与相关的风景园林、建
11、筑、给排水、防洪等城市建设相互协调。1.0.4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 海绵城市spongecity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2.1.2 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 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保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缓解由于不透水面积的增加而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提高,减轻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
12、响。2.1.3 雨水滞蓄storm water retention 在降雨期间滞留和蓄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的入渗、蒸发和收集回用,是对雨水径流的削减。2.1.4 雨水储存stormwater storage 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带留、集蓄,削减径流总量,以达到集蓄利用、补充地下水或净化雨水等目的。2.1.5 雨水调蓄stormwater detention 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2.1.6 调蓄容积regulationvolume 2 雨水调蓄构筑物中用于调蓄径流峰值流量的容积。2.1.7 设计降雨量designrainfall depth 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
13、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Cmm)表示。2.1.8流量径流系数discharge runoff coefficient 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2.1.9 雨量径流系数volumetric runoff coefficient 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2.1.10 弃流设施initial rainwater removal equipment 利用降雨厚度、雨水径流厚度控制初期径流排放量的设施。有自控弃流装置、渗透弃流装置、弃流池等。2.1.11 初期径流init
14、ial runoff 一场降雨初期产生一定厚度的降雨径流。2.1.12 下垫面underlying surface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2.1.13 绿色屋面green roof 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士层不相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由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绿化体系。2.1.14硬化地面impervious surface 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地面。2.1.15透水铺装地面pervious p盯ement可渗透、滞留或渗排雨水井满足一定要求的地面铺装结构。2.1.16透水路面结构pervious pavement struct
15、ure 3 路表水能够渗透至面层、基层、垫层、路基的道路结构,分为半透水路面结构和全透水路面结构。2.1.17透水沥青路面perviousasphalt pavement 由较大空隙率混合料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沥青路面。2.1.18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pervious concrete pavement 由具有较大空隙的水泥混凝土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混凝土路面。2.1.19 下沉式绿地depressed green area 绿地建设时,使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一定的高程,以利于周边雨水径流的汇入。2.1.20 植草沟grass swale
16、 可以转输雨水,在地表浅沟中种植植被,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留、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2.1.21 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measure 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净化雨水径流,由植物层、土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蓄水层构成。2.1.22 渗透塘infiltrationpool 指雨水通过侧壁和池底进行入渗的滞蓄水塘。2.1.23渗透检查井infiltration manhole 具有渗透功能和一定沉砂容积的管道检查维护装置。2.1.24入渗井infiltrationwell 雨水通过侧壁和井底进行入渗的设施。4 咱.ill.1、i2.2.1 流量、水量q
17、一一设计暴雨强度;.qc一一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W一一降雨径流量:民一一产流历时内的蓄积水量:既一一设计初期径流弃流量:吭一一渗透设施进水量;Ws一一渗透量:D一一调蓄量:W;T一一多年日调蓄计算的总来水量;风T一一多年日调蓄计算的总弃水量;Sm一一单位面积日渗透量:y一一调蓄容和、:Wp一一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Vmd一一日平均风速:Q一一雨水设计流量;Qs一一水体日渗漏量:Q一一调控的目标峰值流量:Qz1i一一水池的水面蒸发量:Qc1r一一斗宙流井以前的早流污水量。2.2.2水头损失、几何特征5 P一一空气的蒸汽分压:Pm一一一水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F一一一汇水面积:F,一一汇
18、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Fy一一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Fo一一渗透设施直接受水面积:f气v一一水池的表面积:hy一一设计降雨量;一一初期径流厚度:As一一有效渗透面积:AT一一调蓄容积对应的雨水池有效截面积:nk一一一调料的孔隙率:T,1一一雨水池平均雨水收集效率。2.2.3计算系数及其他6 l/f;一圄-1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l/fz一一综合径流系数:l/fzc一一综合雨量径流系数:l/fm一一流量径流系数:v一一径流系数:b、n一一暴雨强度公式参数:n1一一调蓄池运行期间的截流倍数:no一一系统原截流倍数:K一一土壤渗透系数:J一一水力坡降:一一一综合安全系数:m一一折减系数:卢一一安全
19、系数:卢p一一调控出流过程平均流量相对于峰值流量的比值;Zov一一雨水池溢流堪顶标高:Zu一一雨水池回用容积对应的水位标高。2.2.4时间t一一降雨历时;一一渗透设施产流历时:11一一一汇水面汇水时间:h一一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儿甲一一渗透时间;白一一排空时间;I;一一调蓄池进水时间。7 革基本玩起3.0.1 海绵城市建设应埠,过“i委、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削减地表径流与控制雨水面源污染,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以实现低影响开发和节制用水。3.0.2 回用雨水不得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3.0.3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确保公众安全、便于使用及维护的安全措施。3.0.4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应综合考虑
20、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施工、养护、管理等因素,并注重节能环保和工程,效益。3.0.5 海绵城市工程建设的设计标准,应使建设区域的外排水总量不大于开发前的水平,并满足以下要求:1 已建成城区的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应大于0.6;2 新开发区域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应大于0.5o3.0.6 新建工程的附属设施应与低影响开发设施相结合。景观水体、草坪绿地和低洼地应具有雨水储存或调蓄功能:人工湖景观区域可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水体。3.0.7 雨水入渗场所应有详细的地质勘察资料,地质勘察资料应包括区域滞水层分布、土壤种类和相应的渗透系数、地下水动态等。3.0.8 雨水管渠重现期不应
21、低于国家规定范围内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降雨重现期标准。8 3.0.9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汇流面选择,应符合下列原则:1 选择无污染或污染较轻的汇流面:2 避开垃圾堆、工业污染地等污染源:3保证汇流面水流通畅。9 4设计计算4.1 计算参数4.1.1 降雨资料应根据建设区域内或临近地区雨量观测站30年以上降雨资料确定,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降雨量应按多年平均降雨量计算。4.1.2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计算,一般采用12年一遇24h降雨量数据:对于规模较小、雨水汇流时间短,以雨水入渗为主、雨水调蓄为辅的雨水利用工程,应以降雨强度作为雨水利用设施的设计标准。河北省主要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可参照附录Ao4.1.
22、3径流系数不同种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参照表4.1.3取值。表4.1.3雨量径:荒系数与流量径流系数下垫丽种类雨量径流系数l/fc流量径流系数Im绿色屋面0.300.40 0.40 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面o.so0.901.0 混凝土和沥青路面0.800.90 0.9 块石等铺砌路面0.500.60 0.7 干砌砖、石及碎石路面0.40 0.5 非铺砌的土路面0.30 0.4 绿地0.15 0.25 水面1.0 I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巧Ocm)0.15 0.25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50cm)0.300.40。.40透水铺装地面0.290.36 0.29
23、0.36 铺石子的平屋面0.600.700.80 10 综合径流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If/z一二立主L一F 式中zl/fz一一综合径流系数:F一一汇水面积Chm勺,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Fi一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hm2);l/fi一一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4.1.4 渗透系数(4.1.3)士壤惨透系数K应以实测资料为准,在无实测资料时,可参照表4.1.4中数值选用。表4.1.4土壤渗透系数土质地层粒径渗透系数K值粒径(mm)所占重量%)(mis)辈革土20 50 1.16105.7910 粉砂0.075 50 5.7910咆1.1610-5 细砂0.075 85 1.161055.7910
24、5 中砂0.25 50 5.7910-52.31JO-I 均质中在j、4.05JO-I5.79xJO-I 粗砂0.50 50 2.31JO-I5.79IO斗困砾2.00 50 5.791()-11.1610-)4.1.5 雨水水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处理后的雨水水质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雨水同时回用为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11 际准确定,径流雨水水质应以实测水质为准,无实测资料时可参考附录B。4.2 水量计算4.2.1 降雨径流量应按下式计算:W=l OlflzchyF 式中zw一降雨径流量Cm3);V囚一一综合雨量径流系数:hy一设计降雨量(mm);F 汇水面积Chm勺,按水平
25、投影面积计算。(4.2.1-1)初期径流弃流量宜按下式进行计算。当有特殊要求时,可根据实测雨水径流中污染物浓度确定。Wi=lOoF 式中:Wi一一设计初期径流弃流量Cm3);(4.2.1-2)初期径流厚度(mm),一般屋面取2mm3mm,小区路面取3mmSmm,市政路面取3mm15mm;F一汇水面积(趾n勺,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4.2.2 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Q=lflmCJF 式中:Q一一雨水设计流量(L/s);lflm一一流量径流系数,见表4.1.3;q 设计暴雨强度L/(shm2);12(4.2.2)F一一汇水面职Chm汀,按水平投影西是:14.2.3 水量平衡分析1 滞蓄、潘透设
26、施的水量平衡应包括雨水来:4量排放量:2 雨水收集回用时,水量平衡分析应包括雨水来水量、雨水弃流量、回用水量、补充水量和I排版量:3 利用景观1.K体对雨水进行调蓄时,水量平衡分析应包括市水来水量、初期雨水弃流量、回用水量、楼漏量、蒸发量、补充Jk量和排放量。4.2.4 雨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补水量应按水面蒸发量、水体渗漏量及雨水处理设施自用水量之和确定。1 水面蒸发量应以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按下式计算:Qzh=52.0FwCPm-P)CI+0.135 Vmd)(4.2.4-1)式中:Qzh一一水池的水面蒸发量(Lid);Fw一一水池的表面积Cm2);Pm 一一水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Pa
27、);P一一空气的蒸气分压(Pa);Vmd一一日平均风速(v/s)。2 水体日渗漏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Q,=Sm As-1000 式中:Qs一一水体日惨漏量(旷d);Sm一一单位面积日渗透量L/Cm2d汀,不大于lL/Cm2d):As一一有效渗透面积Cm勺,指水体常水位水面面积及背(4.2.4-2)门。bd1 水位以下侧面渗水面积之和。3 雨水处理系统采用物化及生化处理设施时,自用水量为总处理水量的5%10%:当采用自然净化方法处理时可不考虑自用水量。4.2.5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规模应进行水量平衡计算,且应满足以下要求:1 雨水设计径流总量按本规程式(4.2.1-1)计算:2 回用系统的最高日设计
28、用水量不宜小于集水面日雨水降雨径流量的40%。4.3 渗透设施计算4.3.1 渗透设施的渗透能力按下式计算:Ws瓦IAsfs式中zWs一一渗透量Cm3);一一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可取0.50.8;K一一士壤渗透系数(mis),参见表4.1.4:士一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l.O;As一一有效渗透面积Cm2);fs一一渗透时间Cs)。4.3.2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应按下列要求确定:1 水平渗透面按投影面积计算:2 竖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计算:(4.3.1)3斜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12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算:14 4 地下渗透设施的顶面积不计。4.3.3 建筑与小区入渗系统产流历时
29、内蓄积雨水量应按下式计算:几max(民Ws)(4.3.3)式中:民一一产流历时内的蓄积水量Cm勺,产流历时不宜大于120min;吭一一渗透设施进水量Cm3);Ws一一渗透量Cm勺。一4.3.4 建筑与小区渗透设施进水量应按下式计算:忏式中:吭一一渗透设施进水量Cm3);Fy一一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恤12);Fo一一渗透设施直接受水面积Chm勺,埋地渗透设施为0;一一渗透设施产流历时(min);lf/m一流量径流系数qc一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L乓shm2)。4.3.5 建筑与小区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按下式计算:v-n/叽(4.3.5)式中zWP一一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Cm3);nk一
30、一填料的空隙率,不应小子30%,无填料者取1。4.3.6 下沉绿地面积大于硬化汇水面积时,可不进行入渗能力计15 算。4.4 雨水调蓄设施计算4.4.1 在合流制排水区域,用于控制面源污染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按下式计算:V=3600伽no)QcJrfJ(4.4.l)式中:Y一一调蓄池有效容积Cm3);h一一调蓄池进水时间(h),宜采用O.Shlh,当合流制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水水质,在单次降雨事件中无明显初期效应时,宜取上限:反之,宜取下限:n1 调蓄池运行期间的截流倍数,由要求的污染负荷目标削减率、当地截流倍数和截流量占降雨量比例之间的关系求得:no一一系统原截流倍数:Qdr一一截流井
31、以前的旱流污水量(m3/s);卢一一安全系数,可取1.1I.So4.4.2 在分流制排水区域,用于控制面源污染时,雨水调蓄地的有效容积,可按下式计算:V=1 OD Fl/ffJ(4.4.2)式中zY一一调蓄池有效容积Cm3);D 调蓄量(mm),按降雨量计,可取4mm8mm;F一一汇水总面积(hm2);1fl 径流系数:i6 卢一一安全系数,可取LII.So4.4.3 用于削减排水管道洪峰流量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叫一(笋?是三叫i即0.3)笋lQt(4.4.3)式中zY一一调蓄池有效容积(m3);一脱过系数,取值为调蓄池下游排水管道设计流量和上游排水管道设计流量之比;Q一
32、一调蓄池上游设计流量Cm3/min);b、n暴雨强度公式参数:t一一降雨历时(min),根据公式t=t1+m乌计算,式中m=Io 4.4.4用于雨水利用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应根据降雨特征、长远期规划、用水需求和经济效益等确定。4.4.5 雨水调蓄池的排空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计算:t一_I_一一。3600Q(4.4.5)式中zh一一排空时间(h);v 调蓄池有效容积Cm3);Q一一下游排水管道或设施的受纳能力Cm3/s);排放效率,一般可取0.30.9o调蓄池出水管径根据设计排水流量确定,也可根据表4.4.5进行估算。17 表4.4.5管径估算表调蓄池容积(旷)出水管管径(mm)500以下15
33、0200 5001000 200250 10002000 250300 4.4.6 调蓄设施的调蓄容积及调蓄控制应按区域降雨、地表径流系数、地形条件、周边雨水排放系统及用水情况综合考虑确定,有条件地区,调蓄设施设计宜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应涵盖降雨重现期2、3、5、10、20、50年的降雨情况。18 5建筑与小区5.1 一般规定5.1.1 低影响开发应采取渗透、滞蓄、收集回用、调蓄等系统或其组合工艺,并符合下列规定:1 建筑与小区地面雨水宜优先采用雨水入渗设施,地下建筑上层铺装及绿地宜设增渗设施:2 具有大型屋面的建筑宜收集屋面雨水,回用于绿地浇灌、场地清洗等:3 与建筑相连的下沉区域或市政条件
34、不完善区域,当其排水标准大于周边市政管网接纳能力时,应设调蓄设施,减少峰值外排雨量。5.1.2 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的组合形式、各系统的设施规模应根据项目条件、雨水控制利用目标、市政条件、下垫面以及回用水量、环境与卫生因素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5.1.3 屋面雨水可采用收集回用、雨水入渗或两者的组合形式,宜优先排入绿地等雨水滞蓄、收集设施。当场均降雨间隔期回用水量小于屋面日均可收集雨量时,屋面雨水利用宜选用与入渗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利用方式可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1 当地常规水资源短缺情况:2 室外土壤的入渗能力;3 雨水的需求量和水质要求:4 杂用水量和降雨量季节变化的吻合程度:19 5 经
35、济合理性。5.1.4 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 合理利用场地空间,宣优先采用雨水渗透、滞蓄系统:2 收集回用系统应设收集与截污、储存、处理与回用管网等设施:3 调蓄系统应根据项目条件和要求设雨水收集、调蓄池及溢流排放等设施,宜与滞蓄系统和收集回用系统组合应用。5.1.5 雨水收集回用设施规模应考虑下列因素:1 可收集的雨水量:2 回用水量、水量平衡分析及与降雨量的吻合程度:3 回用水的水质要求及使用方管理能力:4经济合理性。5.1.6硬化地面雨水应有组织排向绿地等雨水滞蓄、收集设施。小区内机动车道雨水宜利用地面生态设施净化后渗入地下,也可采用渗排一体化设施。5.1.7 雨水调蓄设施
36、包括z雨水调蓄池、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降雨前能及时排空的雨水收集池、洼地入渗设施等,雨水收集池排空时间不应大于12h。5.1.8雨水利用系统的规模应满足建设用地外排雨水设计流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水平或规定值,设计重现期不得小于1年,直按2年选取。5.1.9 小区内设有景观水体时,屋面雨水宜优先考虑用于景观水体补水。室外士壤在承担了室外各种汇流面的雨水入渗后,其入渗能力仍有足够的余量时,屋面雨水可进行雨水入楼。5.1.10建筑与小区中同时设有雨水回用和中水的合用系统时,原20 水不宣混合。尚应符合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的规定。5.2 入渗与滞蓄5.2.1 建筑与小区宜优先采用雨水入渗设施
37、,地下建筑上层铺装及绿地宜设增渗设施。5.2.2 雨水入渗可采用绿地入渗、透水铺装地面入渗、植草沟与洼地入渗、浅沟渗渠组合入渗、渗透管沟、入渗井、入渗池、渗透管排放系统等方式。5.2.3 雨水入渗场所不应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下列场所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1 可能造成陡坡明塌、滑坡灾害的场所:2 自重湿陷性黄士、膨胀土和高含盐士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05.2.4 雨水入渗系统设计应符合F列要求:1 绿地雨水应就地入渗:2 人与非机动车同行的硬质地面、广场等宜采用透水地面:3 屋面雨水的入渗方式应根据现场条件,经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比较后确定:4 采用土壤入渗雨水时,土壤渗透系数宜大于10-6m/
38、s,且地下水位距渗透面高差大于I.Om;5 地下建筑顶面与覆士之间设有渗排设施时,地下建筑顶面覆土可做渗透层:6 除地面入渗外,雨水入渗设施距建筑物基础边缘不应小于3m,并对其他建筑物、管道基础不产生影响;7 雨水入渗系统宜设置淄流设施:21 8 当雨水渗透设施埋地设置时,应在其底部和侧壁衬透水土工布,渗透性能应大于所包覆渗透设施的最大渗水要求,应满足保土性、透水性和防堵性的要求。5.2.5 透水铺装的设计应满足当地2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下,持续降雨60min,表面不应产生径流的透水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透水铺装地面宜在土基上建造,自上而下设置透水面层、找平层、基层和底基层:2 透水面层的渗
39、透系数应大于1.010-4m/s。可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草坪砖等。当面层采用透水砖时,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磨长度及透水性能等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标准:3 透水垫层厚度应根据蓄存水量要求及蓄存雨水排空时间确定;4 透水找平层宜采用细石透水混凝土、干砂、碎石或石屑等,渗透系数及有效孔隙率不宜小于面层:5 基层和底基层的渗透系数应大于面层。底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中、粗砂或天然级配剧,、砾料等,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或者透水混凝土;6 铺装地面应满足相应的承载力要求,北部寒冷地区还应满足抗冻要求。5.2.6下沉式绿地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下沉式绿地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应根据当地土壤的渗透性能验算,
40、并结合绿地的植物特性综合确定:2 雨水宜分散进入下沉式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采取缓冲措施:3 下沉式绿地植物应选用耐早耐淹的品种。22 5.2.7 浅沟与洼地入渗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地面绿化在满足地面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宜设置浅沟或洼地2 积水深度不宜超过300mm;3 积水区的进水点宜沿沟长多点分散布置,直采用明沟布水:4 浅沟宜采用平沟。5.2.8 生物滞留设施包括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隔离层、排水入渗层,选址应综合考虑周边建筑、地下设施、坡度、底层土壤的渗透性和地下水位深度等因素,一般布置在行人和车流较少的区域。5.2.9 生物滞留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生物滞留设施可分为植被、
41、植草和盖料等三种类型。2 优先选择耐旱、耐淹、抗性强、易维护的乡士植物,井和景观要求相结合:3 屋面雨水径流应由管道接入滞留设施,场地及人行道径流可通过路牙豁口流入:4 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坚管、算子等形式,设施顶端应低于汇水面lOOmm;5 生物滞留设施内蓄积雨水应在24h内入渗到种植土层,对环境和安全要求较高的地区,宜采用12h完全入渗:6 生物滞留设施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mm300mm,并应设有lOOmm的超高。5.2.10 渗透塘应符合下列要求:1 渗透塘前应设置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以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降雪时,应采取弃流、排盐
42、等措施防23 止融雪剂侵害植物:2 惨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塘底至溢流水位不宜小于0.6m;3 渗透塘底部构造宜为200mm300mm的种植士、透水士工布及300mmsoomm的过滤介质层:4 渗透塘排空时间不应大于24h;5 渗透池塘均应设滋流设施,外围应设置安全维护设施。5.2.11 渗透管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渗透管沟宜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塑料模块或排疏管等材料,四周应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透水土工布时,其搭接宽度不宜小于150mm;2 渗透管沟应设检查井或渗透检查井,井的问距不应大于渗透管管径的150倍,敷设坡度应满足排水要求:3 渗透管
43、沟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士深度不应小于700mm;4地面雨水进入渗透管前宜设泥沙分离井、渗透检查井或集水渗透检查井;5地面雨水集水宜采用渗透雨水口。5.2.12 渗透管一排放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设施的末端必须设置检查井和排水管,排水管连接到雨水排水管网:2 渗透管的管径和敷设坡度应满足地面雨水排放流量的要求,且渗透管直径不应小于200mm;3 检查井出水管口的标高应能确保上游管沟的有效蓄水,当设置有困难时,则无效管沟容积不计入储水容积:4 其他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第5.2.11条以及建筑与小区雨水24 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规定。5.3 收集与截污5.3.1 雨水收集回用设施规模应
44、考虑下列因素:1 可收集的雨水量:2 回用水量、水量平衡分析及与降雨量的吻合程度:3 回用水的水质要求及使用方管理能力:4经济合理性。5.3.2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优先收集绿色屋面和环保型材料屋面雨水,不宜收集机动车道路等污染严重的下垫面雨水。5.3.3 地表雨水输送宜优先选择植草沟,植草沟应符合下列要求:1 植草沟断面形式宜采用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2 植草沟顶宽宜为400mm、白250mm,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纵向坡度不宜大于4%;3 浅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曼宁系数直为0.20.3;4 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lOOmm200mm;5 结合自然地形条件进行平面和坚向规
45、划,保证浅沟在重力流排水时畅通无阻,并考虑受纳水体的高程控制;6 划分汇水面积时,应根据各汇水面的分布和性质,使各浅沟收集的降雨径流量均匀分配:7 合理进行坚向设计,宜做相应的土方平衡计算,节省工程费用:8 浅沟的布置应与周围环境(建筑物、道路、景观等)相协25 调,自然美观并发挥其景观作用。5.3.4屋面排水的汇水面积应按汇水面投影面积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高出汇水面的侧墙,应将侧墙面积的112折算为汇水面积,同一汇水区内高出的侧墙多于一面时,按有效受水侧墙面积的1/2折算汇水面积:2 半球形屋面或斜坡较大的屋面,球形、抛物线形或斜坡较大的汇水面,按附加汇水面竖向投影面积的1/2折算汇
46、水面积:3 坡度小于10%屋面雨水的汇水面积按犀面水平投影面积计算:4 窗井、贴近建筑外墙的地下车库入口坡道和高层建筑群房屋面除计算本身汇水面积以外,还应附加其高出部分侧墙面积的l/2o 5.3.5 屋面雨水收集系统中设有容积弃流设施时,连接各雨水斗至该设施的管道长度直相近。5.3.6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可采用重力流系统、半有压流系统和虹吸排水系统,大型屋面宜采用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并应有溢流措施。除满足本规程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ECS183。5.3.7 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应独立设置,严禁与建筑污废水系统连接,严禁在室内设置敞开式检查口或检查井。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尚
47、应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5.3.8 除种植屋面外,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置弃流装置,雨水入渗收集系统宜设弃流设施。5.3.9 绿化屋面雨水口不应高于种植士标高,可设置在雨水收集沟内或雨水收集井内,且屋面应有疏排水设施。5.3.10 雨水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低洼处,担负的汇水流量不应超过其受水能力:2 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具有截污功能的成品雨水口;3 当绿地标高低于道路标高时,雨水口宜设在绿地内。5.3.11 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渗透弃流装置,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渗透弃流井或弃流池;地面雨水收集系统设置雨水弃流设施时,宜分散设置,当集中设置时,
48、宜采用雨量弃流控制。5.3.12 大型屋面的公共建筑或设有人工水体的项目宜优先采取收集回用系统利用屋面雨水。当收集回用系统的用水量或储水能力小于屋面收集雨水量时,犀面雨水的利用可选用回用与入渗相结合的方式。5.3.13 弃流装置内可安装流量计、雨量计等设备,并由控制系统启闭弃流阀门。5.3.14 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弃流装置宜设于室外,当设在室内时,应为密闭式。雨水弃流池宜靠近雨水蓄水池,当雨水蓄水池设在室外时,弃流池不应设在室内。5.3.15 当采用容积式弃流设施时,弃流雨水可暂存,雨停后可排放至市政污水管道或排入生物滞留池等设施进行入渗,当弃流雨水排入污水管道时应确保污水不倒灌回弃流装置内。
49、5.3.16 弃流装置及其设置应便于维护和自动控制。27 5.4 雨水储存5.4.1 雨水收集团用系统应优先收集清洁雨水,不宜收集污染较严重的雨水,景观水体应作为雨水储存设施。5.4.2 雨水储存设施因条件限制必须设在室内时,应设监流或旁通管并排至室外安全处,其检查口等开口部位应防止因灌。5.4.3 当蓄水池和弃流池设在室内且溢流口低于室外地面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设置自动提升设备排除溢流雨水时,溢流提升设备的排水标准应按50年降雨重现期Smin降雨强度设计,并不得小于集雨屋面设计重现期降雨强度:2 当不设置溢流提升设备时,应采取防止雨水进入室内的措施:3 雨水蓄水池应设滥流水位报警装置,
50、报警信号引至物业管理中心:4 雨水收集管道上应设置以重力流排放到室外的超越管,超越转换阀门宜自动控制。5.4.4 单纯储存回用雨水的储存设施可只计算回用容积。兼有储存和调蓄雨水功能的储存设施应分别计算回用容积和调蓄容积,总容积应为两者之和。5.4.5 雨水池的回用容积可按下列要求进行计算:1 有连续10年以上逐日降雨量和逐日用水量资料时,宜采用日调蓄计算法确定雨水池回用容积与平均雨水收集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再经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雨水收集率和回用容积:2 降雨资料不足时,可采用l2年一遇最大24h降雨扣除初28 期径流后的径流量确定雨水池的回用容积:3 溢流管管径不应小于进水管管径。5.4.6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