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知识点.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5925359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4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知识点.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思辨期-积累思想(古希腊19 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二)经验描绘期-成型阶段(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五大思潮的促进:(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产生标志:1908 年,两本书的出版:麦独孤社会心理学绪论罗斯社会心理学(三)实验期-独立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2、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运动的早起成员,倡导群体动力学,桃李满天下等,现代实验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1 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2 提出了社会促进 31924 年出版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四、基本理论四、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麦独孤弗劳仑兹生物因素 本能印刻 遗传差异XYY(二)学习理论机制:1。联结 S-R2 强化、模仿特点:1.行为由过去经验得出.2 倾向解释当时环境,忽视人的主观感受。倾向解释外在行为,忽视人的心理状态。(四)认知理论:行为取决于对社会情境的知觉或加

3、工过程。1 分类2 聚焦五、概念解释五、概念解释现实真实性:实验与现实生活情景相似程度.心理真实性:一项实验所引发的心理过程与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心理过程的相似程度。六、社会心理学者的基本困境六、社会心理学者的基本困境:1 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在自然环境中而非实验室内进行的实验.理想与现实最理想研究:一是对情境有足够的控制,以确保没有额外变量影响结果和将人们随机分配到情境中去(内部效度);二是确保结果能够外推到日常生活中去(外部效度).研究现实:要在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取舍2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取舍实验室试验-确保内部效度 现场实验-提高外部效度 重复性实验-综合

4、运用第三章第三章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一、自动化思维的形式之一图式一、自动化思维的形式之一图式图式: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事件等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图示作用:1 提取信息:组织并理解世界,将就经验与新情景衔接起来。2 加快信息加工速度 3 填补信息二、自动化思维的形式之二自动化思维的形式之二社会认知的心理策略与捷径(认知启发线索)1 代表性法则(表征性启发):对当前事件或信息与典型的事件相似程度来判断。2.可用性法则(获得性启发):根据信息容易想起来的程度来判断:生动程度 有具体事例3.锚定与调整法则(调整性启发):首先抓住一个锚定点,根据这个起点进行调整得出结论。三、影响社会

5、知觉的因素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个人直觉的偏差)(一)知觉者因素。A 兴趣。兴趣的个别差异决定着知觉的选择性。B 需要与动机.凡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符合人们动机的事物,往往会成为知觉的对象。C 个性特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知觉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D 认知结构。个体在知觉他人时,深受知觉者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影响。这包括个人的不同观点、态度以及不同的评价标准。(二)知觉对象因素。A 在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本身的内在因素也会对知觉产生影响。对于优点多的知觉对象倾向于做出积极、肯定性的判断。B 知觉对象知名度大小也直接影响着知觉者的社会认知。对知名度大的对象,知觉者无形中会把他看成是有魅力的人.C 知觉对象

6、的复杂程度也对人们的社会知觉造成影响.简单的事物易知觉,复杂的事物则给知觉者带来困难。D 知觉对象的特征也是影响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空间或时间上较接近的,相似的、具有连续性、封闭性的对象易被组合,往往会产生错觉,对表面相似实质并不相关的对象做因果判断。(三)知觉效应A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初次交往时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人们认知他人所产生的心理作用。B 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最后(近)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并对以后刻对象的社会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C 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社会知觉中,由于对知觉对象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

7、了对知觉对象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第四章第四章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一、印象形成: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二、印象管理:印象管理:个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三、整体印象三、整体印象(1)平均模型(1965)(2)累加模型:人们对片段信息的整合谨慎+8+2(3)加权平均模型:整体印象=较重要的特质(4)*负性效应:对负性信息比对正性信息给予较大权重。(5)影响因素A 首因效应:B 近因效应: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最先(后)接受到的信息对形成印象有重要作用。C 晕轮效应:评价者对一个

8、人多种特质评价受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光环效应、扫帚星效应)D 积极性偏差(正性效应、宽大效应、慈悲效应):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原因:1.积极快乐原则(波利阿纳效应)2.仅限于对人的评价,不包括物E 刻板印象:对群体中的人形成的固定和概括的看法。F证实偏差:既有的观念.期望会影响他人有选择的解释.记忆能证实自己既存信念图式的信息G 后视偏差:回忆自己判断时,倾向判断比实际更准确。H 虚假一致偏差:高估、夸大自己的判断、信念、行为的普遍性.I 自我中心偏差:人们会夸大自己在事物中的作用四、归因理论四、归因理论归因:人们推断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原因的过程。1.He

9、ider(海德)(朴素心理学、通俗心理学)动机(1)理解环境(2)控制环境1。二分法(1)内因:情绪。态度.人格。能力(2)外因:压力。天气。情境.2。与进行外部归因相比,我们对内部归因更偏好原则(1)共变(协变性)原则:某个特定结果在某些特定的情境由某特定原因导致。该原因不存在该结果就不会出现。就可把结果归因于该原因。(2)排除原则:如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原因五、五、KellyKelly(凯利)三度归因理论(凯利)三度归因理论(立方体理论)立方体理论)(1)归因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环境背景(2)归因是人们使用三种信息A 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B 一贯

10、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C 独特性信息:对其他事物也有同样的反应吗?(3)评价六、六、WeinerWeiner韦纳韦纳成败归因理论成败归因理论(1)维度A 内外因B 稳定性C 可控性(2)一致性偏见与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的所作所为起因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而非他们处于什么样的情景。许多社会学家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隐错误:在解释别人的行为原因时,高估内在的性格因素,低估情境因素的倾向。归隐的俩个阶段过程:第一阶段 在分析别人的行为时人们通常会先自动地做内部归因。第二阶段 会想到行为可能的情境因素,然后可能会对原先的内部归因作出调整。(3)归因偏差A 探照灯效应:高估自己行为和外表在他人严重的显

11、著程度的倾向。B 当事者与旁观者差异:观察别人的行为偏好作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更加着重于情境因素的归因.C 自利归因:将某人的成功归功于内部性格因素,将失败归咎于外部情境因素。D 涉及个人利益与否会导致归因的不一致(4)内隐人格理论:即内隐人格理论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attribute,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七、概念七、概念社会认知:人们如何思考自身和社会性世界,或是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记忆和使用社会信息来作出判断和决定.反事实推理:在心理上改变过去的某些环节,以想象事情可能有所不同。自动化思维:无意识的,不带

12、任何意图的,自然而然的并不需要努力地思维。控制性思维:有意识的有意图的自发的及需要努力的思维,图式: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事件等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图示作用:1 提取信息:组织并理解世界,将就经验与新情景衔接起来。2 加快信息加工速度3 填补信息思考抑制:试图避免想起一些我们宁愿忘记的事物.跨文化的研究: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表现出较个人主义文化中较低的一致性偏见.第五章第五章 社会化与自我认知社会化与自我认知一、社会化类型一、社会化类型基本社会化:语言、技能、行为规范继续社会化:不适应要求与社会相协调再社会化:原有的环境变为新的环境,新生存方式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

13、传递给前辈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角色引导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亚社会(次级社会)认同机制三、自我概念建立的途径三、自我概念建立的途径1.通过自行来认识自己2.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认识自己3.3.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四、获得自尊的途径四、获得自尊的途径1.控制环境得到成功 2。他人对自己有积极地评价五、提高自尊的方法五、提高自尊的方法1.自我服务2.防卫机制,逃避消极的反馈3.自我障碍策略(自我妨碍)4.向下比较5.转移到擅长的方面四、自我表演(自我展露)四、自我表演(自我展露):人们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时候做的展露.1.自我抬高:传递正向信

14、息2.显示:显示自己的价值,有价值,引起别人的内疚3.谦虚:故意低估自己的良好品质,成就贡献4.恫吓:威胁5.恳求:显示不足或依赖,引起同情6.逢迎:说他人喜欢听的话第六章第六章 态度态度一、外显态度:外显态度: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态度.内隐态度:内隐态度: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并且往往是无意识的态度.二、心理功能二、心理功能:1、效用功能(适应功能):使人们寻求筹赏和他人的赞许。2、认识功能(图式作用):有助于我们组织有关知识使世界变得有意义。3、自我防御功能(精神分析原则):有助于人们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4、价值表现功能:有助于表现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四、态度改变理论四、态度改

15、变理论(一(一)Heider)Heider 的平衡理论的平衡理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平衡系统:与喜欢的人态度一致,与不喜欢的人态度不一致;不平衡系统:与喜欢的人态度不一致,与不喜欢的人态度一致。改变:遵循最少付出原则。规律:因喜欢某人而不平衡,改变压力较大;因不喜欢某人而不平衡,改变压力较小。二)认知失调理论(二)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Festinger 于 1957 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早期:由于持

16、有两个或更多不一致的认知而引起的不舒服的行动或感觉。后期:因为做了一件和自己习惯的而且通常是与正面的自我概念不符的行为而产生的.是人类思考和行为的一大动因.最强烈的情况是一个人的行为威胁其自我形象时。认知失调是人类思考和行为的一大动因。认知失调最强烈的情况是一个人的行为威胁其自我形象时。认知失调的原因认知失调的原因:1、逻辑的不一致 2、文化价值不同 3、观点矛盾 4、新旧经验的矛盾解除认知失调可采用的办法解除认知失调可采用的办法:1、改变态度 2、改变行为 3、增加一致性认知 4、改变认知的重要性5、减少选择感决策后失调:一个人在做了决定之后所产生的失调。消除办法:、提高被选择对象的吸引力。

17、、降低被拒绝对象的价值。影响态度改变效果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效果的因素(一)说服者因素1、可信度(1)专家资格: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2)可靠性: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原则:如果说服者可能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导致怀疑。2、说服者的吸引力(1)说服者的外表(2)特质(吸引人的人)(3)尊重的得失:劝说者适当尊重被劝说者会改变其态度。(4)参照群体(相似性)(二)说服信息的因素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间差距。差距越大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但差异大会有很大压力,但不一定会产生很大态度改变。2、恐惧唤起(信息唤起的恐惧感)3、信息的呈现方式(1)说

18、服所使用的媒体面对面视听书面(信息简单时)书面的(信息复杂时)(2)单面与双面呈现信息当说服者已处于争论中时:双单二者观点一致时:单双(图)4、信息的新颖与重复5、信息的客观性(三)被说服者因素1、被说服者人格个体的可说服性:(不)可说服人格智力:论点难的时候起作用自尊:弱的人对不足敏感不自信-易说服2、被说服者的心情好-易接受他人观点认知反应论:卷入争论较少不愿深入思考3、被说服者的卷入卷入是一种动机状态,指向与自我概念相联系的态度。4、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过多的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改变难。5、个体差异(1)认知需求:个体参与认知活动的意愿高认知者-难低认知者-易(2)自我检控程度

19、高自我检控者:对外界线索敏感低:对内在要求关注(3)年龄青少年成人期改变最大经历对自我概念形成影响重要(四)情境因素(背景)1、预先警告:预先告诉或暗示被说服者他将收到与他立场相矛盾的信息难改变.2、分散注意力:可减少抗拒。偏见偏见偏见的影响与克服影响:自证预言-偏见持有者对对方的预期会使对方按自己的预期去表现行为。消除方法:社会化受教育水平直接接触自我检控第七章第七章 相符行为相符行为二、信息性社会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当我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心理来源而顺应其行为时,这种影响就被称为信息性社会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导致:1 传染情绪或行为在群体中传播2 群体心因性疾病-一群人身上出现类似但原

20、因不明的症状。三、规范性社会影响三、规范性社会影响:我们为了获得他人的喜爱和接纳而从众,这时他人的影响就称为是规范性社会影响,这类从众会导致个人公开顺从团体的信念和行为,但并不一定导致个人的私下接纳。发生情况:1、强度:一个组织越重要,个人越容易受影响2、接近性:卷入越深,越容易受影响3、人数:团体规模,团体凝聚力,拥有同盟,文化差异,低自尊效应:认为自己又得到认同的强烈愿望的人更易于从众;性别差异人们屈从于规范性社会影响四、服从服从: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五、依从(顺从)依从(顺从):在他人直接请求下按他人要求行动的倾向。增加依从的技巧增加依从的技巧1.登门槛技巧(脚在门槛内

21、技巧)得寸进尺效应:较小的要求提出后被满足,进而提出较大的要求易被接受。因为小要求改变了原有态度,减少了对以后行为的拒抗。2。门面技巧(门前技巧)门面效应,留面子效应:先提出很大的要求,再提小要求,比直接提大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大。3.低价进入/低球技术(滚雪球技术)最初要求被人接受后,告诉他人自己的要求被低估,又提出新的较高要求.4.欲擒故纵法(过度理由效应)Festinger: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为外部控制的现象。一种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多相应的内在理由会越少。第八章人际关系第八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的原则一、人际吸引的原则1。时空接近效应(

22、1)物理距离、功能距离(封闭的场环境和开放的场环境)接近效应:我们接近并与之交往最多的人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和恋人的心理效应。(2)曝光效应 我们暴漏在某一刺激下越多,就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3)计算机 长距离的时空接近效应2.相似性 人们与他人在兴趣、态度、价值、背景或人格因素上的匹配程度。是相似性而非互补性把人们结合到了一起观点和人格相似的观点和人格特征会增加好感和吸引力人际风格 被认为有吸引力的同伴是那些在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喜欢谈论人家交往的程度等问题上与自己相似的人。兴趣和经验 选择进入某种类型的的社会情境,同时找到了情境中相同兴趣的人,也分享了更多相同的经验。3.互惠式的好感 无论是非语

23、言线索还是语言线索,对于某个人产生好感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认为的他喜欢我们自己的程度与自尊的关系4.外表的吸引力与好感二、社会交换理论二、社会交换理论:人们知觉到的一段关系的正性或负性程度取决于 1.自己在关系中所得到的收益 2。自己在关系中所花费的成本 3。对自己应得到什么样的关系和能够与他人建立一个更好的关系的可能度。三、公平理论三、公平理论人们并非简单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利益,他们还要考虑关系中的公平性,即与人际关系中的同伴相比,俩者贡献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基本是相同的,而公平关系是最快乐和最稳定的关系。四、四、SternbergSternberg:爱情三元论:爱情三元论a 激情:情绪上

24、的着迷。b 亲密:心理上喜欢的感觉。c 承诺:心理或口头的预期(1)迷恋式 a(5)伴侣式 b c(2)喜欢式 b(6)愚蠢式 a c(3)空洞式 c(7)完美式 abc(4)浪漫式 a b五、依恋方式五、依恋方式安全型依恋方式 以信任、不担心被抛弃以及人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很受人喜爱为特征的依恋方式.回避型依恋因为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被回绝,而以压抑依恋需要为特征的依恋方式,有着这种依恋方式的人发现建立亲密关系十分困难。焦虑矛盾型依恋 一种特征为关注他们的伴侣不会以同等方式回应他们对亲密的需要的依恋方式,这种依恋方式导致个体比正常水平高的焦虑状态.第九章第九章 人类的社会行为人类的社会行为一、含

25、义:含义:任何以利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动。二、亲社会行为原因二、亲社会行为原因(一)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 1。近亲选择 2.互惠规范 3.学习社会规范(二)社会交换理论 1。助人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能增加回报的可能 2 主人可以减轻旁观者的压力 3。通过助人,可以得到来自他人或社会的赞许和增强自尊心.4.助人是有成本的,只有当报酬超过成本时,助人才会发生,不存在代价很高却仍然助人的真正的利他主义者。(三)移情与利他主义移情:把自己至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三、相相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三、相相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城市过载假设:认为住在城市中的人经常被刺激所轰炸,使得他们独

26、善其身以免被信息淹没.旁观者效应:目击一件紧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中的任何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就越小.四、紧急情况下助人的决策紧急情况下助人的决策 1.注意到事件 2.事件解析为紧急情况 3。承担责任 4.知道如何帮助 5.决定实施帮助五、怎样增加助人行为怎样增加助人行为 1.教给人们亲社会行为的决定因素,会使他们对于为何有时不去助人更加注意,以及随着得到愉快的结果,以后更乐于助人。2。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培养移情能力六、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一)一个人为中心的因素 性别 人格 饮酒 疼痛(二)以情景为中心的决定因素1.物理环境温度 热天比冷天更容易发生;拥挤;噪音;2.大

27、众媒介 暴力电视剧会增加观众的攻击行为3.去个性化 个体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控制系统作用减弱或者是丧失,将自己看做是相对匿名的成员,从而做出脱离社会规范约束的行为。4.弱势群体七、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七、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1.宣泄对消除侵犯行为的作用2.社会学习理论视角 A 惩罚与攻击 B 示范性攻击行为 C 替代性攻击3.移情教育 移情能力与侵犯行为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移情能力越高,也就越少倾向于对别人采取侵犯行为。八概念八概念 敌对性攻击:一种源于愤怒,旨在将痛苦加于人的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以攻击为手段来达成某种目的,而非以造成伤害为目的的攻击行为。武器效应:与攻击有关的刺激倾向于攻击行

28、为得到增强.人众无知:因为没有其他人看上去关心这件事,旁观者在紧急事件中假设一切正常.责任分散:当目击者的数目增加,每个旁观者助人的责任感减少的现象。第十章第十章 群体心理群体心理群体概念:人们彼此间为一定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社会促进:他人在场并且个人的表现将会得到评估的情况下,人们在简单的任务上表现较佳,而在复杂的任务上表现较差的倾向。社会懈怠:当有他人在场而且他们个人的表现无法得到评估时,人们会在简单任务上表现得更糟而在复杂任务上表现得更佳的倾向。去个性化:当人们处于群体当中时,对行为的规范限制就会放松,导致冲动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增加。团体思维:注重保持团体的凝聚力更甚于务实的思考事实的一种思维方式。另: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决策、思考问题过于追求团体的一致,导致团体对解决方案不能作客观的评价。团体极化:通过团体决策比成员先前的个人决策倾向更极端的现象.另: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