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玻璃制造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完善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板玻璃制造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完善稿).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平板玻璃制造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编 制 人 :审 核 人 :签 发 人 :签发日期:年月日实施日期:年月日平板玻璃制造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1 范围为落实山东省政府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要求,特制定本指南。本指南规定了平板玻璃制造企业(以 下简称企业)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各项要求的指导性方法和实施建 议,旨在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实现“关口前移、风 险导向、源头治理、精准管理、科学预防、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理 念和要求,使企业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持续提升企业本 质安全水平,遏制各类较大及以上事故。本指南适用于
2、山东省内平板玻璃制造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凡是采用浮法工艺技术,不论其规模、类型、位置和成熟程度, 与平板玻璃制造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共同构成风 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的实施指南。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 28 -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2府60号令) 山东省防
3、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管理规定(山东省人民政府令1第34号)山东省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督管理办法(山东省人民政 府令第213号)AQ/T900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 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8002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GB/T 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6441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 政办字20163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 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631号)其它有关
4、的文件和要求等3 术语和定义3.1 风险点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 合。例如:玻璃窑炉、天然气调压室、锡槽、退火窑、玻璃切割堆垛、危险化学品罐区、五金仓库等是风险点;在罐区进行的装卸作业、防 火区域内进行动火作业、玻璃运输过程等也是风险点。风险点有时亦 称为风险源。识别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 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 措施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3.2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
5、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 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注1: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或有害物质。 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 行为以及作业行为。如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等。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作业环境的状态如。强度不够、防护缺失、 带电部件裸露、高温环境等。注2: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 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 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具体内容可参G见B/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3.3 风险生产安全
6、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 注1: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注2: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 济损失的严重程度。3.4 风险点识别是指在企业整个范围内识别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生产系统、设备设施、输送管线、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矿山采空区、施 工场所、城市垃圾堆场、安全管理等物理实体、区域、活动或过程, 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3.5 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3.6 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 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注1:风险评价的对象可针对风险点即,生产经
7、营活动中所涉及的设施、设备、装置、区域、安全管理等实际状况进行评价,也可针对风险点 内的不同危险源(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的 风险进行评价,得出风险点、危险源的“固有风险”或“现实风。险” 本指南是指针对企业识别的风险点的固有风险、风险点所涉及的危险 源的固有风险进行的风险评价。注2:固有(原始)风险评价的目的,是识别不考虑现有控制措施的固有风险,作为风险分级管控的基础;现实风险评价的目的,是识别考 虑已有管控措施的现有风险,作为完善风险管控措施的基础和隐患排 查时判定隐患的基础。3.7 风险分级采用科学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划分等级(根
8、据山东省统一规范,风险定为一、二、三、四级,对应红、橙、黄、蓝四色。)3.8 风险管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注: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 靠性;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3.9 可承受风险根据企业的法律义务和自身追求已,降至企业可容许程度的风险。3.10 重大风险是指具有发生事故的极大可能性或发生事故后产生严重后果,或 者二者的结合的风险。3.11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 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
9、界量的单元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且边缘距离小50于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3.12 风险信息包括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 息的综合。企业各类安全生产风险信息的集合即为该企业的风险分级 管控清单。3.1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 和管理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注1:一个管理体系是用以建立方针与目标并达成这些目标的相关要素的组合。注2:一个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策划活动(如包括风险评价和设定 目标)、职责、
10、实务、程序、过程和资源。3.14 安全生产标准化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 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 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 建设。3.15 相关方关注组织安全及职业健康绩效或受其影响的工作场所之内或之 外的个人或团体。3.16 文件:信息及其承载媒体。媒体可以是纸张,计算机磁盘或其他电子媒 体,照片或样件,或他们的组合。3.17 记录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活动执行证据的文件。4 总体要求与目标4.1 总体要求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11、、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深化风险分级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要,求以风险点为关注点, 对风险点及所包含的危险源进行分级管控体系,建立以风险点、危险 源为核心的隐患分级排查和分级治理的安全管控模式,形成全员、全 过程、全方位的立体综合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从而达到控制企业安全 风险特别是重大安全风险的目的。注1:对已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在“两个体系”建设中,融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 求,可以丰富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内容和手段,并可运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系统理念、以及过程方法PD和CA循环思路,采用安全生产标准化提供的行业安全具
12、体要求要求,建立起系统 完善的企业安全管理综合体系,实现安全管理思路的创新,避免安全 管理“两张皮”的问题。注2:未进行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企业, 建议在符合企业实际的情况下有序开展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应关注与风险点、危险源的有机结合,同时通过隐患排查过程发现的新危险源,起到不断完善危险源的效果。注3:为便于两体系建设的有效实施简,化操作难度,应尽量避免以集团覆盖多个子公司的模式建立体系,建议以具有法人资格的单独实体 公司为体系建设主体。4.2 目标以持续有效遏制各类较大及以上事故为目标,按照关口前移、风险导向、源头治理、精准管理、科学预防
13、、持续改进的要求,结合平 板玻璃制造企业特点,全面分析、预想、排查、研判、管控各类安全 风险点,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对企 业风险点实施标准化管控。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切实解决“想不到、”“管不到”、“治不到”的问题,持 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从根本上防范各类事故发生,构建安全生 产长效机制。5 前期准备5.1 总则企业应为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所需资源提供保障,资源保障包括组 织保障、资源保障、专项技术、人员能力和信息保障等。5.2 组织保障5.2.1 领导机构企业应建立以本企业主要负责人(最高管理者)为主任的体系建设和运行领导机构,成员应包
14、括分管负责人、车间(科室、部门)负 责人,领导机构负责统筹体系建设的计划制定、人员配置、财务资源 等事项,指导和协调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各车间(科室、部门)应结合实际,成立体系建设工作小组,负责本区域体系建设的实施。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岗位员工、工会组织等应全面参与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措施的制定等活动,确保风险识别、评价及管控措施的制定涉及企业各区域、场所、岗位、各项作业 活动和管理活动,确保风险识别全面,定位准确,评价得当。5.2.2 职能分配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有效性承担责任。 其职能应包括:(1) 确保可获得建立、实施、保持和改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所需要的
15、资源。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方法、监测工具或仪器、信息系 统、技术与财务资源。(2) 确保涉及各部门、各岗位安全职责与责任得到规定,授予权 限以促进有效的风险管控管理。(3) 确保体系变更时,维持体系完整性。(4) 确保各团队或小组其他人员履行其职责。(5) 确保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其他各级人员依据在体系运行有效性方面明确职责、权限。5.2.3 纪律保障及考核要求企业依据安全生产责任制及相关奖惩制度建,立对应风险分级管控 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及持续改进,进行过程及绩效管控考核制度 或要求,企业体系领导机构根据各部门、车间、人员风险识别活动开 展情况、完成的质量情况进行考核,进
16、行适当奖惩。5.3 资源保障企业主要负责人需确认、提供并维护实施风险分级管控系统所需的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方法、监测工具或仪器、信息系统、技术与 财务等资源。5.3.1 人员与能力保障确保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各级人员充足且具备相应的管理或专业能力。明确各级人员的能力需求,采取针对性培训、外聘、引入 机构补充能力等方法满足相关能力。各类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求 包括:(1) 主要负责人应具备熟悉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了解适用的风险点、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的相关方法或技能;(2) 各部门负责人、工作小组负责人应熟悉本行业和专业工作所涉及的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17、掌握风险点、 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的方法和要求,了解本行业和专业工作所涉及 风险点所需的典型控制措施,并具有一定的协调组织能力;(3) 各专业人员应掌握风险点、危险源识别方法、评价方法和风险控制措施,熟悉本专业所涉及的安全法规、标准、规范、规程,了 解本行业的典型风险及特点,熟悉本企业与专业相关的设施、设备、 布局、人员素质等。(4) 岗位人员或作业过程风险识别人员应掌握风险识别的操作要求,掌握工作所需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熟悉所使用的环境、场所、 设备、设施、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5.3.2 方法与知识企业需确定适用本企业的风险点危、险源识别方法、风险评价方法 及相关管控措施并对其进行管理。可
18、通过行业交流、标准获取、经验 积累、外部指导等方式获取。同时应通过安全和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及其他信息的收集共享,以及内外部、各层次的安 全培训,确保相关人员能及时获取到这些知识。注:平板玻璃制造企业两体系建设涉及法规、技术标准参见附5件。5.3.3 监测工具或仪器企业需准备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明确管控措施有关的监测工具或仪器,如温度测量、噪声测试、距离测量、电阻测试、电压测试、 疲劳测试、强度测试、照度测试等仪器或工具,并确定专人操作,进 行必要校准或检定。5.4 信息收集为全面识别、系统评价风险点、危险源及准确管控措施,应收集必 要的企业现状信息、相关法律及其他相关信息,
19、可包括:(1) 与企业相关的安全、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 范及其他要求;(2) 企业平面布局图及周边环境;(3) 企业组织机构图;(4) 主要生产设备清单(包括特种设备,可单列;)(5) 安全管理制度和各类操作规程;(6) 外协或外包的类型(如设备检维修、玻璃装卸、管路防腐等);(7) 原料、辅材、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清单;(8) 过去已识别的危险源识别清单、重要危险源清单,对应的措施(可能在危险源清单中体现;)(9) 风险点及危险源识别、评价及控制方法文件、制度或指南;(10) 经过安监部门备案的应急预案文本;(11) 各岗位职责或安全生产责任制;(12) 特种作业人员或需持证上岗
20、人员台账;(13) 行业隐患排查表、专业检查表;(14) 消防审批;(15) 安全评价报告(预评价、验收评价或现状评价;)(16) 职业危害评价报告与监测资料等。6 风险分级管控的实施6.1.总则风险分级管控的建立和实施活动通常包括风:险点识别、危险源辨 识、危险源风险评价、风险分级和风险控制,基本步骤如下:风风定分级险险控管管评分制控控价级措责实施任施风险点识别危险源辨识制划分图6-1 风险点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基本步骤6.2 危险源辨识的单元划分,风险点的识别、确定6.2.1 单元划分平板玻璃制造企业主要采用浮法工艺,技术十分成熟,各生产环节紧凑,设备自动化程度高。针对这
21、一行业特点,建议按照生产工艺 流程将企业分为主要生产装置(原料及配料的入料仓口、混合机、带 式输送机,熔化的窑炉、天然气调压室,成型、退火的锡槽、锡槽配 气间、镀膜、二氧化硫供气室,切割、装箱、储运的玻璃堆垛及木箱吊装等,包含附属设备设施、人员、作业环境等内容)、动力辅助设施(油泵房、氮氢站、空压机室、水泵房、变配电系统、脱硫脱销系统 等)和厂区内及周边环境三个方面分别识别。每个方面可按车间、班组、岗位所管辖的区域,以区域内活动、过程及所包含的设施设备为内容对识别单元再进行细分,形成相对独 立的“模块”单元。一般可按如下方法划分作业活动:(1) 按生产工艺流程的阶段划分;(2) 按地理区域划分
22、;(3) 按装置划分;(4) 按作业任务划分;(5) 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示例1:原料配料按“工艺流程”可划分为原料破碎、原料筛分、 料仓管理、称量配比、混合机混合、混合料化验、皮带输送等,每项“工作流程”又可分为若干作业步骤,如混合机混合可分为上料、混合机操作、皮带进料、设备安全检查、电气安全检查等作业步骤。示例 2:专业人员可按供电系统确定危险源识别单元:供电专业可按用电系统划分为高压线路、变压器、高压配电室、低压配电室、 低压固定线路、配电箱(柜)、接地系统、避雷系统、临时用电、手持电动工具和移动电器、检维修活动等。识别单元的划分原则,所划分出的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 如包含多达几十
23、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 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6.2.2 风险点的确定根据以上单元的划分,可明确到特定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作 为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单元,即确定的“风险点。”6.2.3 风险点级别的确定风险点级别依据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 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 号)的要求,风险点分为四级, 可按以下原则分级:四级风险:指该风险点一旦发事故,可导致不损失工作日伤害。 三级风险:指该风险点一旦发生事故,可导致轻伤事故(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轻微经济损失。二级风险:指该风险点
24、一旦发生事故,可导致一般事故,即指能 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一级风险:指该风险点一旦发生事故,可导致较大以上事故,即指能造成3 人以上死亡,或者10 人以上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6.2.4 风险点信息风险点是危险源进行辨识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编制“一企一册” 的基本信息。可参照以下表格进行汇总。示例:XX公司风险点信息表序号部门/场所风险点管控责任人上级监控单位(部门)典型控制措施备注6.3 危险源辨识的实施6.3.1 以生产工艺流程为主要生产装置进行危险源识别平板玻璃制造企业24小时连续作业,工艺路线清晰
25、,设备种类明确。可选用“直接经验法、”“安全检查表法(SCA)”或“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进行危险源识别。注1:“直接经验法”是班组长组织班组全体员工对工作中的危险进行分析汇总,编制危险源辨识清单,经主管工程师、部门负责人和安 全管理人员审核完善,避免遗漏或失误。注2:“安全检查表法(SCA)”是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 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适用于工程、系统的各个阶 段,是系统安全工程的一种最基础、最简便、广泛应用的系统危险性 评价方法。平板玻璃制造企业安全标准化安全管理考评细则可参照使 用,也可使用安监部
26、门工贸行业安全检查表。注3: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作业活动划分然,后对每一项作业活动划分每一作业步骤,确定风险点。编制作业活 动清单。上述识别分析单元(作业活动)划分的结果须经所在车间或 职能部门领导审核确定,避免环节遗漏。6.3.2 以动力辅助设施和厂区内及周边环境为基础单元进行危险源识别这两个单元内识别对象相对独立,可选用安全检查表法进行风险识别。动力辅助设施一般包括:油泵房、氮氢站、空压机室、水泵房、 变配电系统、脱硫脱销系统等等风险点。企业可根据增实际情况加或 删减范围。使用安全检查表法识别危险源,首先应制定基础单元内设备设施清单,在统计过程中注意相同或类似性能功
27、、能的设备设施可以合并, 但不同设施确保不能遗漏。应按照检查表的方式进行检查标准制定。检查标准制定主要参考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其他要求等(。如:天然气调压站检查标准 制定可参考GB5002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15081玻璃工厂工业卫 生与安全技术规、平板玻璃企业生产安全规程等制定)。亦可借鉴、 引用本行业(或本企业)的设备安全检查表。根据设备安全检查表导 出可能存在的偏差(即违背安全检查表中相关检查标准要、求的内容, 为不安全状态),即为危险源。采用安全检查表法逐项讨论,识别存在危险源。6.3.3 危险源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的,按照能量转移理论,危险源导致事故可
28、归结为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的泄漏。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即第一 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危险源与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 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 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在事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两 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的主体,决定 事故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大小。(1)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的载体或危险物质。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事故发生的物理本 质。实际工作中通常把风险点内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
29、 载体作为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例如,带电的导体、行驶的车辆等。 第一类危险源依据以下内容进行判定:a) 根据本企业的物料清单,依据GB12268危险货物品名表或该物料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判定是否为危险物质,并确定其 危害特性及使用、防护、应急等要求。b) 经验判定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运行设备的动力源(电能、压缩气体、蒸汽、热源等、)动力驱动下运行的设备, 如运行的皮带机、转动的辊道、运行的风机、高低温物体、起吊重物、人员在高处作业等。c) 按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查找第一类危险源。d) 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制氢装置;
30、 e)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如,裸露电线。第一类危险源f)其他方法。产生、供给使人体或物能 量 载 体一旦失控可有毒、有害、能 量 的 装体具有较高(如压缩气能产生巨大易燃、易爆置、设备(如势能的装置体、运转的能 量 的 装等危险物质供电设备、设 备 场 所皮带、运转置、设备、( 如 天 然玻璃窑炉、(如人员高的 电 动 机场所(如液气、煤气、压 力 容 器处作业、吊等)氨制氢、空重油等)等)装货物等)分制氮装置等)图6-2 第一类危险源(2)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造成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实际工作中,各种机器设备让能量按照人的意图在 系统中流动、转
31、换,而这些设备设施又可以看成是限制约束能量的工 具。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故障),则将发生事故。第二类危第二类危险源险源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不良环境条件三个方 面。人人物物作环管管的的的的业境理理失因故因条因缺因误素障素件素陷素图6-3 第二类危险源示例:如煤气发生炉设备内维修或检修,进入密闭空间,可能导致煤气中毒,则第一类危险源为“煤气,”后果是“煤气中毒,”第二类危险源则是导致煤气中毒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可 识别出以下第二类危险源:a)
32、吹扫不彻底造成一氧化碳含量超标; b)未携带一氧化碳和氧气监测装置; c)进入作业前未按要求进行有毒气体监测;d)监测装置未校准或失准未能准确监测有害气体含量等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的识别可从以下方面实施:a) 法规法:与该类危险源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规程规定的要求,反向识别出危险源。b) 经验法; c)调查询问法;d) 从本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中识别危险源方,法同“ 法规法”;e) 参照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提供 的信息查找危险源。6.3.4 事故类型根据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致 害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
33、态、不安全行为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在“事故类型”栏中说明危害类型,如“机械伤害、触电”等。后果 的表述应可能描述至伤害的具体部位或具体类型,比如:玻璃破碎造 成的划割伤害描述为割伤,运输皮带造成的机械伤害描述为挤伤,起 重伤害描述为砸伤、碰伤等,以利于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的针对性。6.3.5 其他辨识的危险源,应覆盖国家安监总局下发的开展工贸企业较大 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631号),建材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中“平 板玻璃制造”篇所提及的较大危险因素,确保不遗漏。6.3.6 信息保留风险识别的单元划分(风险点的确定)、危险源及事故类型
34、的信息 保留,附件1给出了记录表格式,企业可结合实际参照实施。6.4 风险评价6.4.1 总则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危险指数法、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故障假设分析方法、故障假设分析/检查表分析方法、危险和可操作性 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作业条件危 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评价法等。其中,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评价法等较简易的风险评价方法是在平板玻璃制造企业较常用的方法。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建议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具体方法参见附件)。6.4.2 风险评价方法以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和风险矩阵评价法为例介绍。(1)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35、。用公式D=LEC表示,D为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为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为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评分,通过计算三个指标的乘积,得出危险性分值,最后D依值大小确定风险等级。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方法。示例:危险源“天然气(煤气)调压室管道破裂,发生严重泄漏”, 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以假设“天然气(煤气)调压室管道破裂” 为基础进行判断的,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为“可能,但不经,常则”L取值为3;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为每天工作时间暴露则,E 取值为6;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选择为非常严重至,少造成一人死(调压室
36、值班人员为1人),则C取值为15;三个指标乘积为270,根据危险等级划分,判定该风险为二级风险,属于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的风险。(2) 风险矩阵评价法。是将危害事件发生的严重程S度与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作为自变量,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式R:=SL。根据实际经验方法给出了2个自变量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的对象根据情况进行“打分”的办法,然后根据公式计算 出其危险性分数值,再按危险性分数值划分的危险程度等级表,查出 其危险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示例:危险源“二氧化硫罐(或管路)产生泄漏,通风不良”,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的确定,是以假设“二氧化硫罐(或管路)产生泄漏”为基础进行
37、判断的,即如果二氧化硫罐(或管路)产生泄 漏,发生事故的频率可为每季度可能发生,L则取值为4,危害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S)则12死亡或36人重伤(S的取值,应与该风险点所对应的后果一致,参见6.2.3的内容),则S取值4。风险值R4416,根据分险分级表,判定该风险为重要风险(二级,)说明该风险如果在现场实际发生,通过隐患排查过程发现后,即应做为隐患则 应进行消除。6.5 风险分级6.5.1 重大危险源根据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判断是否存在重大危险源,如存在,按照法规要求向属地安监部门登记备案重点管控。6.5.2危险源级别划分将识别的危险源按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或风险矩阵法进
38、行分级,将所有危险源按风险程度分为一、二、三、四、五级。第五级的 定为可接受或可容许风险,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运行中可以忽略。其 他危险源则按评价的风险程度,直接对应相应的风险等级。6.6 风险管控6.6.1 总则安全和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程规定的要求,通常对特定的危险源规定了适当的控制措施,确定典型控制措施时优先 采用。针对危险源所明确的典型管控措施,应确保危险源的风险达到企业“可承受风险”的范围内。典型措施确定并对现有控制措施加以考虑之后,企业应能够确定现有控制措施是否充分、是否需要改进,是否需采取新的控制措施。 如果需要新的控制措施或者需对控制措施加以改进,则控制措施的选定应
39、遵循关于控制措施层级选择顺序的原则即,首先消除危险源,其次降低风险,或者通过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通过降低潜在 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程度,最后采用个体防护装备作为最终 手段。同时,应考虑风险等级从高到低的顺序制定补充完善风险控制 措施计划。6.6.2 风险分级管控根据风险评价的分级结果,根据危险源的风险级别,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交由不同层级管控,按照风险级别、所需的资源、需具备 的管控能力、管控措施的复杂性及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的管控 层级。并逐级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 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风险分级管控基本原则是:风 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
40、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 如一级、二级风险可由公司直接管控;三级可由车间级管控;四级可由班组或岗位管控,或因风险较小可直接忽略。根据风险分级情况,可结合隐患分级排查的操作要求,进行风险管控的责任分配。详见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6.6.3 典型风险管控措施风险典型管控措施包括:(1) 工程控制;(2) 管理(行政)控制;(3) 个体防护控制;(4) 应急控制。1、工程控制包括:(1) 消除或减弱危害消除是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消除危险源,如采用机械提升装置以清除手举或提重物这一 危险行为等;替代是能过用低危害物质替代或系统能量,如较低的动 力、电流、电压、温度等。
41、(2) 封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3) 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采用隔声罩以降低噪声等;(4) 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2、管理(行政)控制包括:(1) 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2) 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3) 监测监控(尤其是使用高毒物料的使用;)(4) 警报和警示信号;(5) 安全互助体系;(6) 教育培训;(7) 风险转移(共担。)3、个体防护包括:(1) 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2) 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
42、,应采取防护措施;(3) 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4) 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4、应急控制包括:(1) 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2) 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6.6.4 危险源管控企业可通过工艺技术改进的方式以消除、替代的措施管控第一类 危险源,如使用无毒原料代替有毒原料使,用低毒原料代替高毒原料、提高机械化程度,使用机器人等。由于第一类危险源由于生产工艺的需要、科技发展水平、财力的限制等原因,一般不易消除,因此,控制第二类危险源应是控
43、制危险 源风险的主要方向。如“危险源”为“工作人员清理混合机时未悬挂 警示牌(或无人监护)其他员工误操作将混合机启动,”那么“典型控制措施”可以是“清理时,操作地点悬挂警示牌,禁止合闸(或派专人监护)。”6.6.5 风险管控措施确定典型控制措施由各部门专业人员制定后,形成风险点辨识与风险评价信息一览表,并逐级上报,各级工作小组应针对典型控制措施是否适宜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完善,最终由风险分级管控 和隐患排查治理领导机构批准,作为一个时期内完善风险控制措施的 基础信息。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领导机构应结合隐患排查,制定风险分级管控措施计划,通过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给予资金保障,系统开 展
44、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完善,进行隐患排查治理。在采取工程措施的同时同,时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管理, 管理制度可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安全例会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与使用制度; 特种设备和作业管理制度;事故和事件管理制度; 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安全警示标志管理制度;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操作规程等。7 持续改进7.1 评审企业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 以评价风险
45、点及风险控制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及有效性。基于下述方面的影响进行风险点及其危险源评审:法律法规的变化;控制技术的进步;新危险源的相应需求;企业自身所产生的变更需求;其他外部因素;对现有风险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和充分的判定需求;检查、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程序测试结果的反馈影响。当表明现有的风险管控措施依然有效时,则无必要实施新的风险评价。反之,必须及时更新。7.2 更新当发生下列情形之一时,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及时进行危险源识 别和风险评价分级,必要时,修改管控措施: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的重大改变;健康安全设施和设备或控制措施的改变;“四新”变化,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有新、改、扩建项目完成后;结合事故案例;日常隐患排查情况;企业发生事故、事件后,必要时,应重新进行危险源识别、评价、 风险管控措施的策划。7.3 沟通企业对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策划、建立、实施、保持以及持续改进过程中所必要的文件、记录、信息交流进行管理,确保体系运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