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新课标新人教版).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5913502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新课标新人教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新课标新人教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新课标新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新课标新人教版).pdf(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第一章行星地球行星地球.1第一节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1第二节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第三节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5第四节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7第二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大气.8第一节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 1 1 课时)课时).8第一节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第 2 2 课时)课时).10第二节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第第 1 1 课时课时).11第二节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气压带和风带(第 2 2 课时)课时).13第三节第三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常见

2、的天气系统.14第四节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16第三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18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18第二节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9第三节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21第四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表形态的塑造.23第一节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3第二节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山岳的形成.25第三节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地貌的发育.27第五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8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8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

3、的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0第一章第一章行星地球行星地球第一节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一、说教材一、说教材(一(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

4、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1-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

5、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2(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2。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

6、点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二、说学情二、说学情-2-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三、说教

7、法三、说教法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2.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四、说学法四、说学法运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五、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第二节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说教材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

8、是从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个方面来阐述,通过图片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不应让学生记忆这四个方面,需要归纳为:(1)直接或间接(化石燃料)为地球提供大部分能量。(2)维持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决定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以案例分析进行阐述。对太阳大气层的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现象对应关系要弱化。运用了实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并从地球磁场、地球电离层和气候异常等方面归纳.(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辐射的概念、来源、波长等只作一般

9、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像是通过-3-作用气候、地球电离层和磁场而发生的,主要包括磁暴、无线电短波通讯被干扰、极光和气候异常等。3.教材涉及太阳活动的概念、标志和周期需要明确,而太阳大气分层及对应太阳活动现象只作一般了解。(2)(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资料,归纳总结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2。本节多次采用了统计图表,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读此类图表的方法和程序,并学会对图像信息进行概括提取,其中要对 18 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变化统计图(图1.13b)的曲线进行趋势化处理。(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

10、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几种相关关系,并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重点是因为它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关系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布和变化规律,是认识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基础。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重点是因为它在地球上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地理现象,对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难点是因为学生对相关的理化知识欠缺,要完全理解对于高一学生难度很大,需要教师不要过多涉及发生机制,多用比喻方式说明。二、说学情二、说

11、学情本节中太阳能量来源等内容,涉及了学生不具备的其他学科知识,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建议对这些内容采用讲授法,同时提供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并不陌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在发散的基础上归纳.-4-三、说教法三、说教法启发式讲授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四、说学法四、说学法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探究、讨论、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五、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第三节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一、说教材一、说教材(一

1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2.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2)(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

13、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三(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5-二、说学情二、说学情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

14、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三、说教法三、说教法探究式教学法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对比教学法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

15、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四、说学法四、说学法要提高 45 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

16、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6-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五、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第四节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说教材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17、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其划分依据;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2(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绘制内

18、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结合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和地球圈层结构图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7-1.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教学重点。它们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对认识以后各章涉及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具有统摄作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本节涉及了较多的地球圈层,在层之间形成的跨层结构容易和其他圈层相混淆。二、说学情二、说学情学

19、生已具备地震、地壳、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但由于本节内容的宏观性,学生接触不多、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比喻方式,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三、说教法三、说教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和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四、说学法四、说学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五、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教教学学流流程程第二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第

20、 1 1 课时)课时)一、说教材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的表现形式.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8-(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

21、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三)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

22、基础.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概念容易混淆。二、说学情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 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三、说教法三、说教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

23、9-四、说学法四、说学法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五、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第一节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 2 2 课时)课时)一、说教材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大气水平运动是整个第一节原理推导的终点,也是学生主要能力运用点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地风向和风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分析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需让学生知道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名称与作用效果,不必对力的合成过程作分析。通过对三个力作用效果的理解,运用“切垂偏-延”方法,画

24、出某地风向,根据等压线疏密情况比较两地风力大小。对于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一节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等是难点知识,因此,这部分虽然在课标中也没有具体要求,但也是承前启后的知识和技能,应予以重视。(二(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2.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2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1。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要建立在运用原理示意图的逻辑推导上,本节课依然强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强调

25、把原理同具体地理现象结合起来,在实际中增进认识,培养能力。(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10-系,感受地理学可的实用性。(三)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说出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点的风向;结合等压线疏密程度判断两地风力大小。这是第一节的原理推导的终点和主要能力运用点所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在等压线图上画出某地的风向。这是因为学生不能立刻把对三个力的认识转变成“切-垂-偏延”的操作方法.二、说学情二、说学情这节课涉及到相关力学知识,

26、学生学习困难较大,对此我们要做相应处理。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已经在在第一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部分补充讲授。力的合成知识,学生要到高一第二学期才能接触,所以对大气水平运动可不讲三力合成的过程。三、说教法三、说教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四、说学法四、说学法遵循由问题探究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五、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流程第二节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第第 1 1 课时)课时)一、说教材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

27、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11-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2)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

28、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这是因为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二、说学情二、说

29、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三、说教法三、说教法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第一,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等)的能力,即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第二,举例分析或结合实例分析的能力;-12-第三,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

30、的相互关系的能力。四、说学法四、说学法1。要教给学生读图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探究能力.五、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第二节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气压带和风带(第 2 2 课时)课时)一、说教材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上,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尤其是北半球,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气压带和风

31、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二(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造成的气压中心变化及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2。了解我国受不同的气压中心控制下形成的不同气候;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成因;4。了解这些气候的分布、特征。(2(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复习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

32、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3-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二、说学情二、说学情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

33、内容,但是遗忘的比较多了,应该给学生适当补充。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三、说教法三、说教法1.地图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对课本上四幅地图的判读、分析来实现,因为涉及到全球海陆分布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故确定地图法为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2。此外还可用到引导启发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四、说学法四、说学法(1)问题解决法: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探索、解决问题,达到启发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2)讨论探究法:课堂通过小

34、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得到提高的目的.五、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第三节第三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常见的天气系统-14-一、说教材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课是在综合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在实际生活中,天气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 1)知识与技能目标:

35、)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图片和简易图中,知道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知道低压槽和高压脊概念及在图上的表示方法。(2)(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天气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6、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正确认识天气的形成和变化,树立辩证唯物的观点。(三(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冷锋、暖锋的形成及天气特点(2)气旋、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点及天气状况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冷锋、冷锋过境时与过境后的天气变化(2)气旋、反气旋的形成-15-(3)锋面气旋中冷、暖锋面的判读二、说学情二、说学情收听天气预报是学生在日常生产中了解天气的主要途径,他们对于天气的成因很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同时,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三、说教法三、说教法本

37、节课基本方法为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适时采用直观演示、阅读、讨论、对比、绘图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思维,在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四、说学法四、说学法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动手画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育学生养成注意观察、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善于记忆的良好习惯,教给学生采用对比法学习两个相反或相对的地理概念、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五、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第四节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一、说教材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

38、材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索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处在波动变化之中.-16-2。通过资料认识

39、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变化周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提出一些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2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3。利用网络表达、交流在“全球气候变化”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成果。(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不同纬度(热带、温带、极地)气候变化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

40、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三)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历史时期和 19 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二、说学情二、说学情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涉及到的气温变化曲线知识在初中已有接触,应该知道横、纵坐标的含义及读法。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原因,也有感性认识。三、说教法三、说教法1。(网络探究)教学方法:教师必须依托课堂互动,互动学习网站和常用的网络手段展开教学组织,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

41、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四、说学法四、说学法采用(网络探究)学习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利用教材以及网络资源,完成特定的任务。并通过留言板相互探讨,最后解决问题,或者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最后在课堂上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17-五、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第三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说教材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水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

42、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思考”的开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系着的,是运动变化的.第二部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水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二是以“活动”的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2(2)过程与方法目标:

43、)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18-(三)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陆

44、地水体相互关系。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二、说学情二、说学情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主要问题是学生还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建构.三、说教法三、说教法(1)创设情景: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2)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3)多媒体演示法:利用

45、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四、说学法四、说学法(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2 和图 3.3 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五、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第二节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说教材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19-教材第一部分的顺序是: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

46、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并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教材第二部分阐述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四个方面的影响。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提供材料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再探究其主要驱动力。(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掌握洋流的主

47、要成因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2)(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时应用和反馈。(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理解海水要素和运动过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洋

48、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三(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20-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二、说学情二、说学情初中地理中对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世界表层洋流的系统。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针对这一事实,应该在设计时让学生反复充分阅读图 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来熟悉洋流的名称;并最终反复运用图 3.5 分析洋流影响地理环境。三、说教法三、说教法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49、四、说学法四、说学法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五、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第三节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说教材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该节教材以水资源作为案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教材首先从水资源的概念入手,介绍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接着辨证论述水资源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紧扣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随时空变换,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科技对水资源的利用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人口持续增长、经济高速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短缺,因

50、此必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合理利用水资源。此部分内容穿插图片和实例,特别是通过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和咸海面积缩小的两个案例,让学生明确和巩固以上观点。(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21-1。通过读图分析数据明了水资源的概念.2。结合事例了解水资源对人类发展的意义。3.通过分析图表资料认识全球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提高读图分析能力。4。以我国为例,针对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状况,结合所学,学生合作探究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案,进而归纳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和措施.(2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抓住学习重点和难点进行自主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