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3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3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
3、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
4、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
5、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
6、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 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 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
7、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 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 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
8、知处。 4、 “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5、 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 引导想象: l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l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l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
9、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
10、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
11、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
12、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
13、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平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
14、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陈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