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案模板中板书设计精选10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75856789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教案模板中板书设计精选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化学教案模板中板书设计精选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教案模板中板书设计精选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案模板中板书设计精选10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化学教案模板中板书设计精选10篇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新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

2、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现在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己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1: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2、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3: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女生进行分类。 学生4: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另一种结论: 3、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根据你的猜想,你认为分类的关键点是什么

3、,它有哪些意义? 生答,教师出示图,并进行说明意义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要研究不同物质性质,同样也要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第4节物质的分类。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的物质有1000多万种,它们的性质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也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展示: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问题: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方法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及分类的结果

4、写在单子上,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将学生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实物展示台上,学生进行汇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说明:在这个活动期间,学生肯定会出现把物质分类进行到底的情况,教师在此可以给充分的肯定,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 学生思考:略 教师: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而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组成的所决定的,所以科学上的分类标准是物质的组成。 活动:请你写出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并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对这几种物质进行归类。 学生活动: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讲讲这些物质归属于哪类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物质的概念 纯净

5、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单质中有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 教师:你能对应这些概念对写出的这些物质进行正确归类 学生归类:略 教师:其实对化合物的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氧化物的分类和化合物的分类,讨论: (1)请你说说氧化物可以分成哪两类? (2)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3)有机物有哪些相似的组成和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说明: 1、两者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无机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机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因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在分类上仍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的相似组成: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质

6、:大多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碳产生;大多数难溶于水。 学生活动:请你把刚才的物质归类进行修正,并根据你的学习成果把下列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水、酒精、石蜡、面粉、食盐、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气、汽油等。 活动3【活动】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要求将物质之间的分类写成一个图表进行总结。 活动4【练习】当堂作业 完成课本57页练习1(写出物质化学式及注明物质的类别)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板最新参考,化学教案模板10篇文库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化学反应与热能的关系,而第

7、四章电化学基础着重研究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关系,二者都属于热力学研究范畴。 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的基础,应用十分广泛。利用其原理可制成多种电池,在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的腐蚀,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2、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电极电势等概念不作要求,在理论方面控制了知识深度。 氧化还原理论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已对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定性的介绍和分析。 本节课重在对原电池中正、负电极的判断,设计原电池时对正、负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的选择以及对电极反应产物的判断等。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

8、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解决办法: 学生共同探讨设计实验方案,体验探究过程。 通过数字实验室电流传感器作图和多媒体动画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盐桥的作用。 结合实验现象强化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原电池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体会化学反应原理的形成过程。 通过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原电池联系社会、生活与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

9、探究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5.教学内容的处理 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把教学内容分为一下几个步骤: 在必修2 “化学能与电能”的基础上以铜锌原电池为例,进一步强调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 学生讨论且设计实验方案,体验实验的乐趣。教师通过电子白版转换多媒体动画和电流传感器作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讲解原理。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果量化对比、讨论并归纳总结出原电池中盐桥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结合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熟练掌握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策略: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动手

10、设计实验,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手段:利用数字实验室电流传感器及多媒体动画等辅助教学,量化电流强度及演示原电池盐桥中离子的移动方向,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电化学原理。 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亲自探讨原电池,并运用现代数字实验室及多媒体动画展示等直观手段,动静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让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学生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分析: 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于原电池的感性认识。 通过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会归

11、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氧化还原反应不会判断。 缺乏知识连贯性。 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2、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 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体验合作、共同探究、提高学习技能。 教师问题引导法 针对学生探究实验中现象,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探究思维。 多媒体演示法 运用电子实验室电流传感器作图、多媒体演示原电池中盐桥中粒子的移动方向,增加直观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构思 (一)实验引课 教师演示实验,引入课题,质疑问题。 设计意图: 考察学生对必修2所学原电池工作原理的

12、掌握程度。 为本节课探究实验创造情景。 实验引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问题导课 1、上述实验装置构成原电池了吗? 2、为什么无电流通过? 3、怎样才能使得装置有电流产生?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和解决的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讨论判断,强化学生对已有知识体系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以提出解决方案。 根据现象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现象1:电流传感器显示有电流通过,并指示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在铜片表面有红色的铜析出。 结论1:发生了原电池反应,且其中锌为原电池的负极,铜为正极。 负极:Zn-2e-=Zn2+正极:Cu2

13、+ + 2e-=Cu 总反应:Zn + Cu2+=Zn2+ + Cu 现象2:随着时间的延续,电流越来越小,直至无电流通过。同时锌片表面逐渐被铜全部覆盖。 (二)问题导课 1、为什么随着时间的延续,电流逐渐减小,最后没有电流呢? 2、怎样才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呢? 根据现象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电极反应:Zn - 2e-=Zn2+ (负极) Cu2+ + 2e-=Cu (正极) 电池总反应:Zn + Cu2+ = Cu + Zn2+ 盐桥:通常是KCl饱和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 盐桥的作用: 使整个装置构成闭合回路。 平衡电荷。 (三)课堂小结(学生概括) 1、总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14、2、原电池中电子、电流以及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3、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板书设计 教师简明扼要书写课堂探究主题流程,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板书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15、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

16、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2、钠在空气中加热

17、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 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作业 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_,熔点_(高、低),密度_(大、小),硬度_(大、小)。 2、把小块金属钠投入到饱和石灰水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物B、有金属钙被还原出来 C、反应过程中钠浮在液面熔成小球 D、钠熔成小球在液面上迅速游动 十、教学反思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板最新参考,化学教案模板10篇文库 篇四 教学目标 1

18、.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对比的学习方法。 4.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5.通过了解侯德榜制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na2o2的性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试管、大试管、小烧杯、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气球、小烧杯、铁架台、镊子,na2o2、na2co3、nahco3固体,nahco3、bacl2溶液,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试剂。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第一课时: 钠的氧化物:氧

19、化钠与过氧化钠 教学过程 设问有人打电话119,意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 学生有火情发生。 设问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呢? 学生水、灭火器等。 讲解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比空气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而今天,我却要用水和二氧化碳来点火,大家相信吗? 演示实验26蘸有na2o2的脱脂棉与水的反应。 补充实验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并用镊子夹取蘸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脱脂棉剧烈燃烧。 补充实验也可以用此法:用脱脂棉包一定量的过氧化钠,请学生用玻璃管吹气,过一段时间,棉花就会剧烈燃烧,所以也叫“吹气生火” 设问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过氧化

20、钠 教师原来,是这种叫做过氧化钠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课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钠的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板书一、过氧化钠 教师由刚才的实验我们可知,na2o2可与h2o和co2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演示实验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讲解由刚才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和溶液变红可推知,na2o2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相应的碱naoh和o2,请大家写出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2na2o2+2h2o=4naoh+o2 讲解na2o2与

21、co2反应时也生成了o2(支持了脱脂棉的燃烧),同时生成了na2co3。na2o2 板书2na2o2+2co2=2na2co3+o2 补充实验在盛有少量酚酞试液的试管中逐渐加入na2o2粉末,振荡。 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讲解上述实验说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其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 投影思考题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来做供氧剂,说明理由。 2.na2o2应怎样保存? 设问:na2o2与盐酸反应产物呢?学生完成 学生活动2na2o2+4hcl=4nacl+o2+2h2o 过渡同样是由钠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na2o,却有着与na2o2不同的

22、性质。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板最新参考,化学教案模板10篇文库 篇五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二)过程和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过程: 引言古

23、时有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想娶国王美丽的公主,国王出题刁难,其中一个问题是:10kg小米是多少粒?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思考、讨论、回答 追问这些方法中,那种方法最科学? 追问谁能介绍几种生活中相似的例子? 讨论回答箱、打、令、包、条。 设计意图:引发学习兴趣,引出把微小物质扩大倍数形成一定数目的集体以便于方便生活、方便科学研究、方便相互交流。 引入 复习C + O2 =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 g C和32 g 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 g 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化学教学设计

24、方案模板 篇六 根据新课标、考试说明以及中考化学命题的方向和趋势,总结历届学生中考总复习的成功经验,结合学生情况,特制定本学期的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海南省初中化学科“考试说明”,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贯穿“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理念,突出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复习安排。 计划于第六周内,完成化学课程所有新课的教学工作,从第七周开始进行化学复习。 复习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4周):回归教材,抓实基础 首先,夯实双基构建网络。课本是复习的最好蓝

25、本,其中蕴藏着许多学科思想和方法;双基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是科学解题的依据。复习时应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切入点,梳理学科知识、善于进行“分析、对比、综合、推理”形成知识、能力网络,进行知识间的交叉和渗透,以便从整体上掌握知识,应用时迅速提取,并保证解决问题的准确性。 其次,通过单元检测,针对学生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组织反馈练习,帮学生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提高。 (二)第二阶段(6周):专题复习,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初中化学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部分。 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解题。但要精选习题,摆脱题海,因此

26、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知识点,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拓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教会学生学会审题、析题,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对题目进行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探求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归纳解题技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对知识点、考点和热点进行到位训练,力求达到高效训练。 (三)第三阶段(4周):综合复习,查漏补缺。 本阶段教学目标:结合省调研试题和海口市的二次模拟考试,检查学生知识缺陷,训练解题技巧,规范答题行为,调整临考心态。积累考场经验,全面提升学生中考应试水平。 具体安排: 第一轮:章节复习,打好基础;(_月_日_月_

27、日) 第二轮:专题复习,培养能力;(_月_日_月_日) 专题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_月_日_月_日) 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2、物质的分类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4、化学用语 专题二、元素化合物(_月_日_月_日) 1、空气与氧气 2、溶液 3、水氢 4、碳和碳的氧化物 5、金属和金属材料 6、生活中的酸、碱、盐 专题三:化学实验(_月_日_月_日) 1、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 2、气体的性质与制取 3、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与提纯 4、实验设计与评价 专题四:化学计算(_月_日_月_日) 1、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有关溶液的计算 专题五:应用与创新(_月_日_月_日)

28、 1、联系实际的应用题 2、信息给予题 3、科学探究题 4、学科渗透题 第三轮:综合复习,巩固提高。(_月_日_月_日)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板最新参考,化学教案模板10篇文库 篇七 教学目标: 认识葡萄糖、淀粉和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 知道自然界中葡萄糖、油脂的来源,葡萄糖和淀粉的转化关系。 知道油脂的元素组成,了解油和脂肪在常温下的状态差异 能力目标: 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来检验淀粉和葡萄糖。 情感目标: 认知到糖类和油脂对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酿酒过程 2、淀粉的检验 3、葡萄糖的检验 探究实验: 1、用碘酒

29、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2、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的存在。 知识整理: 一、淀粉和葡萄糖 1、淀粉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在光照及叶绿素的共同作用下,能生成氧气和葡萄糖 6CO2 + 6H2O C6H12O6 + 6O2 2C6H12O6 C12H22O11(蔗糖)+H2O nC6H12O6 (C6H10O5)n(淀粉或纤维素)+nH2O 2、淀粉的检验:使用碘酒(或碘水) 淀粉与碘作用后使之变为蓝色。 实验:用碘酒检验淀粉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红薯土豆面包粉条滴少量碘酒于以下几种物质上,观察现象变蓝变蓝变蓝变蓝物质中含有淀粉 注意:我们用碘单质来鉴别是否存在淀粉,这个是特性

30、反应。 3、淀粉的存在:大米、面粉、玉米、土豆等食品中,富含淀粉。 4、淀粉的转化:淀粉、纤维素等经过在酶等物质的催化作用下,与水作用逐渐转化为葡萄糖,如: (C6H10O5)n + nH2O nC6H12O6(葡萄糖) 葡萄糖的水解 葡萄糖:是一种有甜味、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末状固体。 葡萄糖在体内经缓慢氧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热量,提供人体活动的能源。180g葡萄糖完全氧化,可以产生大约为2804kJ热量。 C6H12O6 + 6O2 6CO2 + 6H2O; 酿酒的过程:淀粉先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发酵生成酒精 C6H12O6 2C2H5OH(乙醇) + 2CO2; 乙醇(俗称酒精,化学

31、式为C2H5OH或C2H6O),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和实验室燃料。75%酒精是常用的消毒剂。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或者在体内完全氧化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C2H6O + 3O2 = 2CO2 + 3H2O 工业酒精中含有少量的甲醇(CH4O),有毒,少量使人失明,较多会致人死亡。 5、糖类物质的作用: (1)糖类: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有机物,称为糖类,习惯上称为碳水化合物。 单糖:不能水解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如葡萄糖、果糖等。 二糖:水解后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如蔗糖、麦芽糖等。 多糖:能水解生成许多分子单糖的糖。如

32、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糖类常根据其来源而用俗名 正常人每天要摄入一定量的淀粉等化合物,在血液中也要维持一定浓度的葡萄糖。如果摄入的这些化合物不够,就会造成血糖含量太低(医学上称为“低血糖”),出现乏力、疲倦、昏迷、休克等症状。 葡萄糖在体内代谢不正常,会造成“糖尿病”。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 6、葡萄糖的检验:(配制氢氧化铜时,要注意氢氧化钠溶液要大大过量,使溶液呈碱性) 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滴加至待测溶液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如果看到红色沉淀(氧化亚铜,Cu2O),则说明原来溶液中含有葡萄糖。如果没有产生红色沉淀,则原来溶液不含有葡萄糖。 现象可能会生成黑色物质Cu(OH)2=CuO + H

33、2O, 二、油脂 1、油脂的存在:猪油、牛油、奶油、花生油、豆油、菜油、椰子油等。 2、油脂的作用:油脂在人体内被消化,氧化分解,释放出热量。等质量的油脂,放热量是淀粉等的2倍以上。人体中的脂肪储存丰富的热能。 如果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糖类)过多,会使之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可能造成肥胖,堆积在肝脏中可能会造成脂肪肝,甚至是肝硬化。 减肥的最佳方法是:坚持锻炼,消耗热量。 3、油脂与淀粉的区分: 油脂的组成元素与淀粉相同,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但是它们的分子组成及结构不同,所以其性质也有所不同。 4、油脂的分类: 动物性油脂:如牛油、猪油等来自动物体的脂肪层,常温下通常呈固态; 植物性油脂:

34、如花生油、豆油等来自于某些植物种子的油脂,常温下呈液态。 5、油脂的溶解性: 油脂不溶于水,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如汽油、己烷、氯仿等) 6、大豆中提取油脂 (1)用研钵将大豆碾碎,放入试管中,加入10mL己烷,振荡后,静置一段时间; (2)过滤; (3)将滤液转移至烧杯中,用热水浴蒸发己烷; (4)得到的液体便是大豆油 注意: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过程。 典型例题: 例1 用简单可行的方法鉴别下列物质 (1)牛奶和米汤 (2)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 (3)蚕丝和棉纱线 分析:(1)米汤中含有淀粉,牛奶中没有,所以可以用碘酒鉴别,加入碘酒后变蓝的是米汤,不变的事牛奶。牛奶中的蛋白质遇到酸、碱后,会发生变

35、质而沉淀。红糖质地较粗,含非糖类物质较多,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草酸和苹果酸等。若在牛奶中加入红糖达到一定含量时,其中的酸就会使牛奶变质淀粉。故加入较多的红糖并煮开,能产生沉淀的是牛奶,没有的是米汤。 (2)也可以用碘酒,变蓝的是可溶性淀粉,不变的是葡萄糖。不能采用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的方法,因为葡萄糖可以和新制的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氧化亚铜,而可溶性淀粉在加热时可会分解,产生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故无法鉴别葡萄糖和淀粉溶液。 (3)灼烧时有羽毛烧焦味的是蚕丝,棉纱没有这种气味。 故答案:(1)加碘酒; (2)加碘酒; (3)灼烧 例2 在全球性减肥热潮中,脂肪在人们心目中的地

36、位可以说是每况愈下,甚至“谈脂色变”别说摄取了,就连身上的脂肪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这种说法科学吗?请说说观点 分析:这种说法不科学;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提供能量的物质,因此每天应吃点含脂肪的物质,否则就会对身体造成的很大伤害。 点拨: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能为身体提供热量。在正常情况下,每日需摄入5060g油脂,它提供人体日需能量的20%25%,是重要的供能物质,同时它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起到保护人体内脏器官的作用。 例3 要洗净沾附油脂的试管或烧杯,可以用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也可以用汽油、洗洁精来洗涤。你知道所用的这些洗涤用品,在洗涤中各起到什么作用?洗涤时,是否有化学变化发

37、生。 分析:作用依次是:反应物、溶剂、乳化剂。其中用氢氧化钠洗涤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 增加学生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 律。 (2) 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

38、变化着的物质、既不 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了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 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并没有改变。这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化学

39、变化,今天我们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一:红磷燃烧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热量,气球胀大,待装置冷却后,气球变瘪,反应前后的 质量相等。 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小结: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提问: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 有普通意义? 探究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 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表达式:硫酸铜铁铜硫酸亚铁 小结: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40、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 (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 第二课时 【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板书】2、质量守恒的原因 【讲解】这是因为化学的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 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小结】 宏 观 微 观 元素种类 六 原子种类 元素质量 不 原子数目 物质的总质量 变 原子质量 物质的种类 改变 分子的种

41、类 【板书】3、质量守恒的应用 1、进行有关的计算 例:1gA和3gB参加反应,求生成C的质量(4g) 2.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例:见课本 3、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 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 【讲解】用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可以提供很多信息。 【板书】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

42、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示了化学反应物和生成物。 (2)表明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 (3)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 + O2 CO2 12 162 12+162 12 32 44 【讲解】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所以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不同于数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中的“+”号应读成“和”,不能读成“加”;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号,应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 化学方程式可读出质的变化,也可读出量的变化。每个方程式都有三种读法 现以2H2O2H2+O2为例说明

43、。 (一)物质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种读法说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二)粒子数目比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条件下,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这种读法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结构微粒的变化,并反映出微粒个数比关系。 (三)质量比读法 上式读作“通电时,36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这种读法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关系。 【板书】2H2O2H2+O2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九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