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江湖工程十二五规划2.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75800704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江湖工程十二五规划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江湖工程十二五规划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江湖工程十二五规划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江湖工程十二五规划2.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山江湖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目 录一、规划背景2(一)发展基础2(二)面临的挑战4二、总体要求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6(三)发展目标6三、主要任务7(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7(二)强化资源节约利用11(三)加快低碳产业发展13(四)促进文明城镇建设16(五)建设流域和谐社会18(六)实施科技示范工程20四、保障措施22(一)加强组织保障22(二)拓宽多元化投入渠道23(三)深化对内对外合作交流23(四)加强科技人才保障23山江湖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山江湖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生态系统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是立足江西、惠泽长江中下游的国际性典范工程。山江湖工程“十

2、二五”(2011-2015年)规划纲要(简称规划)是江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和绿色崛起目标,联系省情编制的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未来五年我省山江湖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领我省山江湖发展的行动纲领。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山江湖工程规划,对于引导和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全省继续致力于鄱阳湖及其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部署和实施了山江湖工程,在鄱阳湖流域生态经济建设、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江西

3、生态品牌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降低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为江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1、可持续发展取得新突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谱新篇“十一五”以来,全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的主线,全面推进山江湖工程建设,创新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强流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和自主性,立足山江湖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展了一系列的推动工作:先后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分区详规、专项规划;编制了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完成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湿地候鸟、鱼

4、类洄游、江湖关系等课题研究等。在山江湖工程取得卓有成效的基础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于2009年12月12日成功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这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它是“山江湖工程”的继承和拓展,是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新超越,是“山江湖工程”品牌价值的再提升。这对探索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010年9月,山江湖工程以中国生命网成员的身份参加上海世博会,向世界递出江西“绿水青山”的生态名片。2、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十一五”期间,全省在经济规模实现翻番的同时,生态

5、环境建设依然成效显著,各项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状态。山江湖工程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组织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五年间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60.05%提高到2010年的63.1%,提升了3.05个百分点。“五河一湖”断面三类以上水质达标率由2005年的76.3%提高到2010年的80.3%,提高了4个百分点。11个设区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7.8%和51.6%。

6、五年累计万元GDP能耗下降20%,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5%。我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鄱阳湖流域继续保持“一湖清水”。3、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经济占全省经济比重攀升“十一五”以来,经过长期积累的山江湖工程建设成果为江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生态环保、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领域的新技术支持下,生态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进一步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围绕低碳与生态经济,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节能产业,实施了“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在循环利用技术、农业秸秆、农

7、村生活垃圾生态化处理技术等领域取得新突破等。全省实现了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四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一番,出口总额两年翻一番的目标。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大丰收。到2010年,全省各县财政总收入都迈上了2亿元新台阶。三次产业结构占比由2005年的17.9:47.3:34.8调整为2010年的13.4:53.5:33.1。生态经济成为江西经济的特色和品牌,绿色旅游文化、生态有机农业、新能源和新材料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4、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和谐流域社会迈出新步伐“十一五”期间,全省在推进生态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营造和谐文明的流域

8、社会进步体系,努力使生态文明成为区域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城乡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地区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开发式扶贫取得积极成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入,和谐文明的流域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五年间,全省解决了7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和67.3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提前实现户户通电目标,行政村村村通油(水泥)路、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和村村通宽带任务全面完成,在4.6万个自然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帮助800多万村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的目标。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25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5%,南昌

9、、景德镇、宜春、新余、吉安、赣州、萍乡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新余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二)面临的挑战后危机时代,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我省依然比较薄弱的经济社会基础,构成了我省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流域经济总量不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江西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巨大挑战。鄱阳湖流域一方面肩负着保持青山绿水、维护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生态平衡和水质的重任,另一方面又存在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较小、发展水平较低、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大、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伴随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财政收入,越来越难以肩负保护鄱阳湖流域生态安全的

10、重任。做大经济总量,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仍然是我省的主要任务。但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将大规模地改变土地、大气、水体性质以及资源、能源供求状况,导致农用地数量减少、资源加速消耗、污染负荷加重和“城市病”加剧等一系列问题,鄱阳湖流域资源与环境将要承受越来越重的压力,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此促进经济总量的大幅增长,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的同步,将是我省山江湖工程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流域产业结构低端,科技创新能力有限,江西节能减排、建设资源友好型社会面临巨大挑战。尽管我省近些年经济规模迅速扩张,但面临产业低端、

11、资源依赖、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刚刚起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较少,核心竞争力明显偏弱,资源型产业占很大比重,能源消耗处于增量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内,我省仍然无法摆脱主要依赖资源的局面,低端产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持续增加。如农业长期使用化肥、地膜高毒农药等导致的面源污染将持续增加,牲畜粪便造成的污染也呈加重趋势,转基因食品、外来物种入侵等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更趋复杂;长期的矿产资源开采产生大量的废弃地和矿山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潜在重金属污染将日益突出,水土流失问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工艺流程落后导致的污染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又面临一系

12、列的技术难题有待破解。产业结构低端、科技创新能力有限的事实将使我省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创建资源友好型社会面临巨大挑战。加快科技支撑,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实现环境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升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流域防灾减灾能力偏弱,全球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频繁,江西山江湖工程应对灾害面临挑战。我省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对气候、地质变化监测、预估、影响与评估的技术方法也不完善,尚未健全鄱阳湖流域环境监测体系,以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系统和自然灾害影响评估系统,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业务服务

13、产品的科技含量明显偏低,在生物防御、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工程防洪、蓄水工程、防霜冻、防震等方面应急响应和减灾综合能力不足,迫切需要增加投入,运用信息化技术、遥感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改造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与此同时,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变化频率和强度都有增强趋势,全球气候正在逐渐变暖。我省原本就属于自然灾害频繁、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相对脆弱的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波动和变暖的情况下,全省引发环境危机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强,气候变暖引发的生态环境也将进一步显现。近几年我省出现的冰冻自然灾害、极端气候现象等明显增多,足见一斑。迫切需要未雨绸缪,及早应对,完善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加强对极端天气

14、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防和减少灾害损失,大幅度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理念,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开放促开发,以发展促治理,以科技促崛起,开展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生态、低碳产业,推动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和绿色崛起。(二)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原则。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鄱阳湖流域保护与发展全局,进一步提高山江湖工程“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实施水平与成效。坚持生态优先科学经营山水的原则。继续按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

15、展理念,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科学经营好流域山水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流域人水和谐、人地协调,持续提高流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安全度、综合协调度与发展持续度,不断增强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科技创新引导山江湖开发与治理原则。充分发挥科技对山江湖工程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解决制约山江湖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促进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探索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新途径,全面推动江西绿色崛起。(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以流域综合治理保障区域绿色崛起,以区域绿色崛起促进人与山水和谐,流域生态环境继续居全国前列,流域经济、社

16、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现双赢,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建成鄱阳湖流域生态经济实验区。2、具体目标流域生态优势进一步增强。初步建成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山区与丘陵区形成生态效应明显的完整绿色屏障。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亿立方米,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比例进一步提高。湖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鄱阳湖水质稳定在类以上,湿地保护面积持续稳定,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公共绿地面积不断扩大,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级标准。主要矿区生态基本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

17、到85%、8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范围内,“五河”主要断面I类水质稳定在82%左右。流域生态产业进一步提升。初步建成生态农业体系、生态旅游体系和以生态技术和低碳技术为主的低碳工业体系,形成资源利用率较高、废物排放量较低的资源综合利用新格局。高效生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居主导地位,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以上。在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节能减排、新能源、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等领域引进、研发、集成和推广1000项先进技术,建成50个具有特色、示范效益大和推广价值高的试验示范基地和20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基

18、本营造了和谐文明的社会进步体系,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环保深入人心,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态城镇、生态社区、绿色乡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统筹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山区、湖区、农村等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明显提高,逐渐步入发展的良性循环。备灾、公共安全、扶贫开发、农村科技等民生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基本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贫困人口明显减少,人与山水更和谐。三、主要任务(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全面加强绿色生态环境建设,促使鄱阳湖流域已退化的洪水调蓄功能、湿地生态功能、森林生态功能、农田生态功能等逐步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19、化、优质化,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1、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形成以五河中上游山丘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的水源涵养生态屏障,以国、省道、县乡公路为绿色通道的森林生态景观体系和绿色生态长廊,以湿地多样性、湖区调蓄滞洪为重点的流域生态体系。加强流域综合科学考察,力争开工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以鄱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森林公园的保护与建设为核心,采取自然修复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促进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化。统筹鄱阳湖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施长江暨鄱阳湖流域源头水资源生态保护工程、“五河”源头综合治理工程、鄱阳湖流域造林绿化“

20、一大四小”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鄱阳湖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工程,强化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区、防风固沙区、水土保持区和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加强山丘天然林保护,着重发展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改善林分结构,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森林资源质量,明显提升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释氧固碳能力。加大“五河”源头矿山地质环境综合修复力度,大力推广生态脆弱区的生物修复技术,促进生态脆弱区植被逐渐恢复。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田还湖(还河)、生态公益林及天然阔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易灾地区生物措施治理等重大工程。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

21、村庄活动。开展乡村河堤治理、丘陵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综合治理,促进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升级,提高流域生态涵养能力。2、加强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核心,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安全,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治理,切实保护“一湖清水”。以“五河一湖”和东江源头等主要江河湖泊的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切实防治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加快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严格实施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实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提高城市“三废”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对新建、改建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取缔环境污染大、消耗资源多的项目。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控

22、制废气排放,强化废气处理,有效削减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推进火电、冶金、化工、建材、木材加工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加强重金属、危险废弃物污染治理,制定城镇垃圾处理卫生填埋场规划,稳步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采用垃圾发电等方式,提高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减少农业生产中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量,加大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沼气工程,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垃圾、人畜粪便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加强新型高效肥料、高效低毒农药、生物防控技术、畜禽粪污低成本治理技术、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

23、肥、农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效降低农村面源污染。3、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督依托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监测站、自动观测站等地面长期定位监测网与遥感、航测等空间监测相结合的监测体系,对森林、水域、农田、城市等典型生态环境系统的生态系统过程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和预测,并建立县以上边界河流断面水质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完善流域生态与环境预警和质量监测评估体系,逐步认识和掌握生态环境自然变化规律和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突变规律,为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安全保障。积极开展多途径、多层次生态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生态评价和遥感数据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水平。建设鄱阳湖流域

24、天地一体化的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及“数字鄱阳湖”,开展生态监测指标、评价指标和标准方法研究,制定统一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指标,建立符合省情和国家规范的生态监测工作体系。建设鄱阳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全省县城建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在全省主要河流的县界断面、主要饮用水源地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完善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网络,在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网络中增加氮氧化物和氨氮在线监控设施。推进生态风险评估,建立生态安全考核指标体系、灾害预警应急求援和防护体系。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试点,开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水、湿地、森林等资源价值等方面的核算试点,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

25、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开征污染排放税、污染产品税、生态资源税。推进生态补偿试点,探索生态合作、产业共建、财政支援、异地开发、生态资源交易等多种生态补偿方式。专栏1: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任务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开展鄱阳湖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探讨人工控湖对鄱阳湖生态、资源的影响和对策;研究三峡工程运行对鄱阳湖区的影响及对策;开展鄱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鄱阳湖珍稀候鸟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与恢复、红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优化及合理利用与保护;开展鄱阳湖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驱动机制、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研究;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二大”

26、生态经济工程、全省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工程;实施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区和其它生态脆弱区保护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湿地保护与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五河上中游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治理、矿山植被修复与治理工程;建立35个矿山等受损区域的生物修复典型示范区;加强重点河道整治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实验示范工作;建立流域综合管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农区草地开发利用;农村清洁工程;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等。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工程;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开展废弃矿物高效利用及矿区受损立地生态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废弃铜矿的成因和物理化学性

27、质及其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构建以高效浸出技术和超高纯铜制备技术为基础,集成多金属分离技术和污染防控技术的废弃铜矿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研究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生物、物化联合修复技术,开发植物修复收获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以及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实施脱硫脱硝工程、尾矿库风险治理工程、医院废弃物控制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等。生态环境监测工程:建立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生态定位观测站,研究基于3S和传感器技术的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研制嵌入式GIS、GPS、掌上电脑野外数据处理系统;建立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数据库,构建鄱阳湖

28、流域生态环境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县以上边界河流断面水质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开展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生态保护技术支撑工程:开展流域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实用技术以及流域基础性科学研究。开展湿地生态、土地风沙化、矿区生态、水土流失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探索湖泊、湿地、农业等领域的气候变化适应技术,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候变化适应模式。开发以人工针叶林结构功能优化技术、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流域综合管理共享平台建设技术等为主体的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模式. 开展污染综合防治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森林生态系统植被与生物多样性恢复及水源涵养关键技术

29、集成、研究及示范,受损立地形成机理、恢复和控制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乡镇生活垃圾焚烧及综合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包括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档案技术集成与示范;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庐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典型乡村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婺源优美乡村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二)强化资源节约利用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先进适用技术,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推进全社会的节能

30、、节水、节地、节材,大力提高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程度,基本形成资源利用率较高、废物排放量较低的资源综合利用新格局。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高效的流域循环经济体系。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推进生产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以冶金、建材、造纸、印染、化工、医药、电力、农业等行业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鼓励企业内部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引导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园区之间、区域之间搞好资源协作,减少资源投入和废弃物排放,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

31、逐步走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全面推行低耗清洁生产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着重支持高耗能、高耗水产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推动减排循环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建立循环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快完善再制造旧件逆向物流回收体系,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萍乡、鹰潭、新余、龙南、丰城等一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废旧电子器件、废纸、非塑料等再生资源的循环、规模和高效利用。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加快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推进建筑、道路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利用,鼓励农业立

32、体种植、养殖,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轮作复种、间套作等耕作方式。2、全面建立节能型社会以节能为重点,构建安全、稳定、清洁、经济的城乡现代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节能型社会。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对耗能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实行能效标识制度、节能产品认证制度、政府强制采购和财政补贴制度。加强节能示范工程建设,在高效清洁燃烧、余热余压利用、建筑节能等领域,重点攻克节能降耗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扶持一批节能降耗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节能降耗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加快水能

33、资源、风能、太阳能利用,因地制宜开发地热能,积极推进核能开发,全面实施“两核两控”工程。实现秸秆、垃圾资源化,利用秸秆、生活垃圾、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等再生资源发电技术,秸秆制燃料乙醇和木糖醇等产品的技术,加快生物质能应用,进一步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力争节能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标煤,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6%。3、加快建立节水型社会以节水为重点,促进节约利用水资源,加快建立节水型社会。大力发展低耗水、高产出节水型农业,清洁型、循环型工业,以及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的服务业。逐步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和用水效率控制

34、制度,保障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安全。通过污染防治逐步解决水质性缺水问题。对新上各类项目严格进行用水评估,逐步实现工业用水闭路循环和污水零排放。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0%。大力推广管道输水、膜下滴灌等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制定农业用水定额。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以上。加快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再利用,显著提高雨水、洪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开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适时试行和推广基础水价和梯次水价制度,加大节水器具推广力度,强制禁售和禁用非节水型器具。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和维护力度,严格控制漏失率。支持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进一步促进社会

35、全面节水。4、加强矿产和土地管理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开采矿产资源,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采用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及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难采、难选矿和伴生金属采选、冶炼技术,采、选、冶新技术,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对矿山企业实施“三率”(矿山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冶炼回收率)指标管理,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持供求基本平衡。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加大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耕地保有量稳定在43

36、00万亩以上。大力开展湖区,低丘缓坡区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并推进工矿、居民区废弃土地复垦利用。规范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抓好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严格用途管制。工业用地严格落实国家行业用地标准,开发区建设以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为导向。专栏2:资源节约利用重点任务资源节约与管理工程:开展工业废弃物以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包括化工、制药工业高浓度工业废水综合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污染物环境迁移分布规律以及资源利用过程中固体废弃物处置产生的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循环经济工程:开展国外循环

37、经济、低碳经济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和试点示范;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理论和技术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应用及在企业的示范推广;生态示范市、生态示范县和生态工业园区等区域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研究;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示范:选择一批不同类型工业园建设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实现产业链延伸、资源综合利用、土地集约使用、废物集中处理、热电能源共享;建设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示范企业,实现能源节约、原材料节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绿色产业”、“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低碳与生态城市”和“循环社会”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节能工程:积极研发和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

38、、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项目;实施“两核两控”工程,加快风能和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验示范工作;加快秸秆、生活垃圾、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等再生资源发电技术,秸秆制燃料乙醇和木糖醇等产品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和产业化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节能能力建设工程等。节水工程:积极研发和推广使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加快节水型器具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再利用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三)加快低碳产业发展以低碳产业为核心,加大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发、示范、推广,

39、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加快绿色低碳支撑体系建设,不断探索总结适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生态产业模式,打造低碳经济示范园,构建符合生态经济特征的低碳产业体系,树山江湖工程绿色低碳国际形象。1、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步伐。积极引进和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加强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高效化、低碳化建设。重点建设具有先进技术装备的粮食和淡水渔业基地,进一步增强湖区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巩固和加强江西作

40、为国家粮食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地位,建设粮油、蔬菜、茶叶、柑桔、脐橙、猕猴桃、花卉苗木、食用菌、药材、养殖等一批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效益农业的示范区、安全农产品的示范区、休闲农业的观光示范区和生态农业的先行示范区。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目的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农业新技术研究、集成与推广的试验示范,农产品保鲜技术、存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快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完善科技培训机制,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产业化。加快对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修复。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经营新模式,通过公司加农户、股份制等方式实现集团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产品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健全农村

41、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市场信息服务。2、全力培育和壮大新兴工业以低碳工业作为发展的主线,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理念大胆创新,超常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流域低碳工业体系建立,构建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绿色食品新兴产业,大力倡导清洁生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重点扶持以光伏、风能开发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再生资源利

42、用为主的节能环保产业,以生物育种、高端产品为重点的现代生物和医药产业,以及以绿色食品收购、贸易、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绿色食品产业,并在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取得核心技术突破。实施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培育工程,加快南昌LED产业城、赣州钨和稀土产业基地、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吉安风能核能及节能技术产业基地、上饶光学精密仪器生产基地、萍乡工业陶瓷产业基地、景德镇陶瓷科技城、新余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以及共青数字城等建设。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创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关键技术突破工程,推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突破制约低碳工业发展的瓶颈,促进低碳工业产业蓬勃发展。

43、3、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方向,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服务于山江湖工程的水平,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充分利用鄱阳湖的湖泊、湿地、候鸟等优势生态资源开发各式生态旅游项目,创建山江湖生态旅游品牌和国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开展各项金融创新业务,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和为农服务保险品种,引进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公司,鼓励民间资本开发地方金融产业。着力引进一批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组建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股份担保公司,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小额信贷,完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小型

44、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鼓励和支持农民互助保险和互助信用合作。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产业,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各级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培训,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做好文化信息资源规划,加快建立文化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软件开发、研发设计、软件测试、文化创意产业及电信工程服务等外包业务。大力发展地理信息服务产业,拓展地理信息服务与应用领域,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市场有序的地理信息服务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信息建设,建立各类专业信息平台、物流企业信息网络、加工制造企业物流信息网络等,加快培育各类专业性市场,提高区域性物流集散功能。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

45、,实现全省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专栏3:低碳产业建设重点任务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开展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及其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农药和化肥减量使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畜禽规模化养殖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开发,畜禽水产禁养区和集中养殖区合理布局和规划;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和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推广;农业氮磷废水减排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研制与示范;小型化、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研发与示范,农村生活污水生物净化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低碳工业建设工程:光电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风能、核能等关键技术集

46、成、研究及示范;铜、钨、稀土等金属新材料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生物医药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节能环保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绿色食品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工程:景区设施提升工程;鄱阳湖流域生态旅游实验区建设;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与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服务外包示范产业城市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工程;地理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建设等。(四)促进文明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推进体系和城乡全覆盖的规划体系建设,应用生态城镇规划技术与方法,营造文明的流域城镇体系。力争城镇化率达到52.8%;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领域的研发投入占行业所创造GD

47、P的比例达到1.8%;科技对全省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5%。1、构建流域生态城市群以建设生态城市群为重点,加快构建以“一湖两带”生态城市群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即加快发展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着力培育以信江河谷城镇群、赣西城镇群为重点的沿沪昆线城镇密集带和以吉泰城镇群、赣南城镇群为重点的沿京九线城镇密集带。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原则,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按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原理,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高效利用,信息交换流畅,生态良性循环的城镇聚集区和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南昌超大城市,积极培育九江、赣州、上饶特大城市,全面建成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宜春、吉安、抚州

48、大城市。推进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创建。依托“一湖两带”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发展能够形成区域内产业协作的生态型产业集群和生态型企业集群,或采取纵向一体化的形式发展能够在区域内进行价值链延伸的生态型大企业,以生态型大企业带动区域内的生态型小企业的发展,共同构建具有产业关联度的生态型工业共同体,促鄱阳湖流域生态城市群崛起。2、打造以数字生态城为主的示范区结合传统城市功能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新材料、新能源和新理念,引进国外生态环保技术、低碳技术,选择共青城等具有较好生态基础的城市,采取市场化运作,开展数字生态城项目的建设,打造集生活、工作、休闲、生产等于一体的以数字生态城为主的示

49、范区。推进全省数字生态城建设总体规划,重点对生态体系进行梳理,规划“水利用处理(雨水收集及利用、污水处理及利用)、垃圾处理及利用、新能源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交通保障、绿化生态、公用设施、城市景观、绿色建筑”八个系统,形成契合生态体系重构的低消耗低排放的城市结构,实现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源热能等可持续能源的广泛采用,雨水自动收集、垃圾分类处理、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产、生活方式的普遍应用。居民通过数字化完成远程办公、网上购物、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城市公共交通实现绿色交通,传统的汽车被节能环保的电动车代替。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智慧工程,以3G、宽带网为基础,以物联网、云计算等平台为依托,推广40余项智能化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企业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