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江镇十二五扶贫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苟江镇十二五扶贫规划.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前 言十二五期间,是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和缓解发展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攻坚阶段,为加强对白岩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争取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芶江镇扶贫开发工作上水平、上台阶,根据上级有关要求,我们组织编制了本规划。规划按照“加速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和“开发扶贫、连片开发、整体推进、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以减少贫困人口和增加群众收入为主要目标,采用参与式的方法,因地制宜的以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需求为基础,以产业发展和能力建设为重点,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相结合,使全村经济综合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保护
2、上一个大台阶。 本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按照上级要求,充分汇集干群智慧,力求使规划做到科学、可行。规划分析了白岩村贫困现状、发展潜力以及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确定了新一轮扶贫开发目标、重点、内容、规模、途径和规划实施的运行机制、保障措施,估算了扶贫开发资金需求和可能筹措的渠道,预测了规划实施后的效益。规划对推进苟江镇白岩村下一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将产生重要作用。第一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芶江镇白岩村位于镇政府南面2公里,西邻天明村,北邻钩江居,南接桥头村,东南接桥村村,东北与红山村相接壤。2、地形地貌全村平均海拔高度1530米,最高海拔1743米
3、,最低海拔1247米。3、气候条件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3,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250至30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1065.7小时。二、资源概况1、土地资源全村总面积1093.4公顷,林地586公顷(果园32公顷),水域34公顷,草地51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地36公顷),耕地4330亩,其中基本农田2100亩,人均占有耕地 1.60亩,其中人均基本农田0.78亩。2、水资源芶江镇白岩村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有芶江河,山塘洗马塘,前光水库。年均年降雨量800mm.3、生物资源境内林业用地8790亩,其中林地8310亩,森林覆盖率53.5%。4、矿产资源境内矿藏主要有
4、铝土矿、硫铁矿,铝土矿分布在大坪组和浪池组等地,资源较为丰富。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一、人口、劳动力资源白岩村辖22个村民组, 530户, 2600人,有劳动力1223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780人。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经济发展现状。白岩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748元。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1346吨,人均占有粮食517.7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年产烟叶12.5吨,年产值87.5万元;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310头,生猪存栏635头,出栏652头。基础设施建设。村内油路里
5、程1.5公里,通组公路17公里,未通公路的组1个,交通状况落后。农村电网全覆盖,电网改造升级完成80%左右。社会事业方面。全村目前有完小1所,小学教师15人,在校学生291人。有村卫生室1个,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098人。第三节 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一、贫困现状白岩村属二类贫困村。贫困人口147户498人,其中扶贫户75户306人,五保户51户56人,低保户28户69人,扶贫低保户5户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158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80元低1322元。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看 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至目前,还有不通路的村组1个。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
6、难率居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乡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返贫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扶贫的压力,要稳定地摆脱贫困,任务十分艰巨。二、贫困原因分析1、资源匮乏短缺,造成资源型贫困。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虽有1.60亩,但大部分为25度以上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旱涝不保收。灌溉条件极差,旱情严重,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农民减收、贫困加深,返贫突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2、区域位置约束,造成区域型贫困。全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成本高,商品率低。四面环山,经济发
7、展缓慢。乡村公路路况差,政府和群众无力养护公路,大量生产生活资料难进入,农产品难运出。加上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农业生产仍实行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致使多数群众生产难发展,贫困状况难以摆脱。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较慢,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突出。产业结构单一,增收渠道少,农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种养殖业,商品率低,二、三产业收入很少,缺乏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现金收入主要依靠出售农副产品和外出务工。3、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型贫困。森林资源长期过度采伐,“以粮为纲”造就众多坡耕地,生态脆弱,。贫困与生态问题相互作用、相互交织
8、,造成越穷垦,越垦越穷。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4、生理残疾或无劳动能力及个人文化科技素质差,造成能力型贫困。全村农业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1.74%,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占43.82%。绝大多数农业劳动力未受过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职业教育培训,就业结构主要以从事传统农业,农民观念陈旧,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存在等、靠、要思想,加上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主要劳动力多数外出,外出务
9、工780人,目前主要是“妇幼、老弱、病残”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致使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主要从事脏、累、苦的体力型劳动,劳动报酬也相对较低。劳动力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弱5、支出过大,超出贫困群众支付能力,造成债务型贫困。主要为教育、疾病、婚丧嫁娶等支出和生产项目失误、市场波动等造成收不抵支。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区位较差,农民自我积累较少,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干旱)、“看病难、看病贵”、婚丧嫁娶、人情往来、市场风险、供子女读高中上大中专教育支出过大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户贫困加剧和
10、返贫现象相当突出。第四节 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一、有利条件1、绿色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各种绿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较快。芶江镇镇党委、政府以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特色产业之乡”为目标,大力发展高粱、辣椒特色产业,到2010年末,全村共种植高粱500亩,辣椒1000亩,较有特色的产业正逐步形成规模。2、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加强。新阶段以来,在县委“四化一强”战略和“两基”攻坚战等一系列工程建设的带动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沼气化、小型农田水利、人饮工程、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3、新时期扶贫政策机遇好。首先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了以
11、“四减免、四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环境。其次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条件。再次是有机高粱种植在白岩村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二、不利因素1、区位条件差。交通滞后,现有通村路路况较差,交通运输成本高,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难,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境内山多田少,且多系陡坡高山,田多系贫瘠的干旱田、冷浸田。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尤其是水利设施成为制约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瓶颈”。2、产业结构还不优。“水稻、玉米+养猪”的结构仍较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特色品牌,整体竞争力不强,现有主导产业规模太小,农业服务领域
12、不宽,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无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相互脱节,贮运、保鲜等,后续产业未形成。3、人口素质低。文化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较差,农民普遍缺乏市场经济观念,难以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缺乏科学的经营方法,生产方式陈旧,生产效益低下。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员少,畜禽疫病防治和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饲养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影响产业的稳步发展。第五节 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一、发展潜力(一)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大改革耕作制度,合理搭配农作物品种,解决好农作物茬口衔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及规模化生产,分带轮作、合理套作,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产出率;合理开发充分利用2000多亩荒山草坡资
13、源,积极发展经济林果、中药材,既可提高森林覆盖率,又能增加经济收入。(二)农作物单产增幅潜力大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良种覆盖率,良种良法配套,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可大幅度提高玉米、马铃薯、烤烟、高粱、中药材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单产和品质,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的单产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以上。(三)生态畜牧业发展潜力大实行农牧结合,在巩固提高粮食单产、稳步发展生猪养殖的同时,实行粮饲(肥)、烟饲(肥)、菜饲(肥)、药饲(肥)、果饲(肥)结合,大力发展冬春青贮饲料,积极推广秸秆氨化为重点的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着力解决牛羊冬春饲料缺口问题,增加牛羊存(出)栏规模;积极发展林下养禽
14、和林下经济,做大做强生态畜牧业,使之成为全村群众现金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四)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大气候条件具备发展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的蔬菜、核桃、板栗、高粱、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二、主要途径(一)打基础,在改善发展条件上取得突破以水利为龙头,实行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综合治理;以通村水泥路为重点,确保乡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以村卫生室建设为重点,积极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疾病不出镇”;以改善家庭生活环境为重点,争取在一年内完成高低压农网改造和破烂危房改造,努力促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调结构,在拓宽增收渠道上取得突破因地制宜地
15、确定发展目标,以发展产业为核心,突出地方特色,巩固发展烟叶产业,大力发展高粱、薯、菜、药、果产业;巩固发展生猪产业,大力发展以鸡为重点的家禽饲养、以种草养羊、桔杆氨化养牛为重点的草地生态畜牧业;以“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转移为重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千方百计培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实行产加销一体、“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三)提素质,在农村劳动力能力建设上取得突破在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基础上,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以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为目标,积极开展二、三产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四)惠
16、民生,在改善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上取得突破认真抓好农村扶贫、低保工作,确保按标施保、应保尽保,不漏一人一户;认真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做到病有所医;积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做到老有所养;力争在1年内消除农村破烂危房,做到住有所居。(五)控人口,在改善生存环境和减少社会问题上取得突破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遏制人口过快增长势头,缓解人口与土地、资源、环境的压力,提高人均占有经济指标和生活质量。(六)保生态,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取得突破坚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与产业化扶贫有机结合,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17、坚持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相结合,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第二章 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第一节 总体思路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科学发展为主线,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带动战略,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以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主要目标,产业发展和能力建设为重点,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主体、社会参与、龙头带动的大扶贫格局,整合资源,连片开发,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为保障,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18、、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全村在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等领域得到全面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3%以上,2015年达到6000元,贫困人口脱贫率达60%以上。到 2015 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800万元以上,年均递增20%以上,使绿色GDP占主导地位。5年内使全村的“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保护和扶贫产业发展”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实现“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目标任务,具体分类目标如下:一、基础设施领域以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发展后劲。(一)水利建设建沟渠2000m,增灌8
19、00亩,40%以上的耕地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比例达40%。建人饮工程1处解决农村400人的饮水安全,(二)农村电力保障及能源建设改造220V线路3公里。到2015年,在保障电力正常供电的同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三)公路建设建通组水泥路路5公里,完成连接22个组之间的路网工程。(四)住房条件2011年完成16户破烂危房改造任务。二、社会事业以控制人口、提高学前三年入园率、高中生入学率、“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普及率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医疗卫生到2015年,完善村级卫生室医疗设备,配强医技人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做到“小病不出
20、村,大病不出县,常见疾病不出镇”。(二)社会保障在全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到2015年覆盖率达到97%;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突出重点;完善农村临时救济救助制度。三、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015年达到55%以上。第三节 发展重点一、重点扶持对象 “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扶持对象是全镇2600个农业人口,重点是2010 年底“两项制度衔接”贫困农户信息管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7户498人。二、重点扶持区域“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扶持区域包括以8个行政村,重点突出贫困村,根据产业区域开发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适时调整区域。三、重点工作任务1、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
21、,构建农村经济新格局,促进贫困农户稳定增收按照“绿色、生态、高效、特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现有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为基础,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2000亩,烤烟种植面积500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粱种植,提高经济林果业在农业中的比例,形成生态型、特色型、高效型、效益型、精品型农业的新格局。打造核桃产业示范园。2014年,在下村、十字田、大坪等栽植核桃面积1000亩。2、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围绕产业修公路、修好公路促产业”,解决贫困村行路难的问题,基本做到组组通公路;大兴水利,搞好渠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贫困地区防洪抗旱能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大能源建
22、设,抓好电力升级改造工程,扶持发展农村沼气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抓好省扶重点村通程控电话、通广播电视工作;实施危改工程,让90%的以上的贫困户住上安全房。3、继续开展科技培训和劳务培训,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搞好科技培训,抓好示范推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文化教育活动,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到2015年,全乡累计转移劳动力达1000人,实现劳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4、全面实施扶贫到户,扎实推进贫困户能力建设在积极稳妥做好全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基础上,对建档立卡的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全面扶持政策。主要是通过项目扶持
23、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步伐。第三章 重点项目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第一节 基础设施(一)、水利建设1、农村饮水:修建人饮工程1处,新建蓄水池500立方米; 2、农田水利:建沟渠3公里;(二)、农村能源建设1、电力。改造220V线路3公里。到2015年,在保障电力正常供电的同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2、沼气池。在全村新建沼气池25口。(四)、道路建设通组公路:新建和改造通组公路5公里,(五)、农村危房改造在全村范围内实施危房改造16间。 第二节产业发展(一)、种植业1、核桃。2014年新建核桃基地1000亩,扶持能带动农户200人以上的专业合作社1个。3、花椒。2014年在白岩新建种植
24、花椒800亩,引导建立能带动100人以上的专业组织1个。(二)、养殖业1、牛。新增能繁母牛100头;建圈舍1000平方米;配套种植牧草200亩。2、羊。新增基础母羊300只,建圈舍500平方米,人工种植牧草200亩。3、猪。建立养猪小区1个,养殖良种母猪100头,建圈800平方米。第三节 投资估算根据单个项目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测算,预计需总投资30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总投资为110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补贴与行业部门整合资金(见附表 重点项目建设投资估算汇总表。第四节 效益预测本规划的实施,将提高全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本
25、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巩固温饱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与全镇发展的差距。一、综合效益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等各个方面,实施后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一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基本条件。贫困村基本实现“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贫困户基本做到“三个一”(每户有1亩经济林、每户转移1个劳动力、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基本技能)。二是能够使贫困户逐步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规划把贫困户参与放在首位,所列的4大类项目平均每个贫困户参与达3个以上,通过有意识的活动,使贫困户在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能促进全村经济持续
26、快速发展。规划实施的项目既巩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又改善交通、水利、环境等问题,使扶贫开发成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投入的各类资金,将使全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步伐加快,农产品生产形成规模化和基地化,吸引更多的投资。同时,农民收入的增加,将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扩大需求,对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二、社会效益规划实施的目标是147户贫困户498个贫困人口摆脱低收入贫困状况,初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将对促进全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实施大项目,投入300万元资金,可以使全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7、,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给贫困群众带来看到见、摸得着的变化,满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三、经济效益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规划区内发展户平均实现总收入1万元,户均实现增收2000元以上。 第四章 保障措施第一节 组织保障一是健全工作机构。规划由芶江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对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镇人民政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落实到责任单位,领导干部带头包村包户,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扎扎实实推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
28、骤地落实。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扶贫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二节 资金保障实行国家、社会、群众多渠道投入。以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子,实行招商引资拉动社会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鼓励自力更生动员群众投资投劳为主,充分发挥信贷扶贫的杠杆作用;明确责任、整合资源,加大帮扶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规划目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落实项目资金,做到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确保规划目标实现。一是力争国家扶贫资金稳定增加。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国家安排的扶贫资金总量每年保持一定比例的增加。要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及时向上报告
29、全镇扶贫开发工作的特殊情况,求得国家、省、市、县、镇加大对我村的资金投入。二是积极调动贫困群众自筹资金。按照参与式扶贫开发的原则和采取“一事一议”等办法,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园、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加扶贫总投入。三是组织和引进社会扶贫资金。把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落实“三个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政府推动和项目带动,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协调好金融机构,落实好全镇各部门和干部扶贫帮困的责任,有效激活社会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四是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上级确定的资金投向、使用范围,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发挥资金“启动内力、根治贫困”的作用。按照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
30、账制度管理办法以及各级部门资金的管理使用要求,以严密、科学、规范的制度强化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职能部门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四道防线”,严防贪污、挤占、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发生,确保贫困群众真正受益。第三节 机制保障一是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本规划要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保障总体规划的落实和实施;将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通过专项规划,有序落实总体规划中的项目。建立群众监督和项目公示公告制度,对所有项目的资金、物资、工程管理、投工投劳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二是建立信贷担保机制。为
31、推进产业发展,为基地种植农户提供充裕资金,建立政府、干部及村民互助的贷款担保机制。三是建立考核机制。镇人民政府与村和有关部门签订责任状,将每个阶段具体工作目标量化,项目按照包保责任“定人、定点、定户”,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人头,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实行奖惩。第四节 技术保障一是引进、聘请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负责对农业产业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二是抓好产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强化培训,使绝大部分劳动力转变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技能型人才。三是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多方面、深层次的宣传教育,实践锻炼,使部门、村干部充分掌握基本技术,为当地发展起到出谋划策、技术指导的作用。四是大力培养
32、农民经纪人,培育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敢闯市场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附件: 1、芶江镇行政区域及重点贫困乡(村)分布图2、芶江镇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3、芶江镇主要自然资源分布图4、芶江镇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图5、芶江镇主要产业建设布局图6、芶江镇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村基本情况汇总表7、芶江镇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重点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表8、芶江镇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投资估算汇总表9、芶江镇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分年投资计划表10、芶江镇贫困人口基本情况及减贫进度安排表21